第三十二章 文武並重是王道
「小弟聽聞,朝中諸公,力主熊經略出城一戰而殲建虜,畢其功於一役,使遼東永寧,國朝無復外患之憂,而可專心內治,不知道盧兄以為此舉如何?」朱由校繼續問道,遼東問題如今也是朝野議論得最多的事情,畢竟陝西流民還沒有兵變。
盧象升卻氣得一拍桌子,怒道:「適才盧某說,朝中諸公,只知紙上談兵,需知沙場之事,當聽知兵者為之,盧某也聽聞,朝中諸公以為,遼東之事久而不決,勢必師老財匱,因而促前軍戰,及軍一戰即敗,便默然不敢再議,待能臣治遼稍稍安定,而後哄然議戰者日囂塵上。
當年薩爾滸戰前,杜松等總兵官也曾言,待大軍集結方可一戰,朝中諸公多以為大軍既動,則耗費錢糧,不得拖延,而使四路軍潰,待熊大人經略遼東,招流移之民,繕攻守之具,分置軍馬,遼東人心復固,朝中諸公便又主戰不休,豈知用兵焉能急於求成?若不知敵勢,不明己力,兵法雲,不知彼不知己者,每戰必殆!如此經略遼東,豈有不敗之理?」
朱由校聽了盧象升這一番長篇大論,不由得肅然起敬,眼前這個白白瘦瘦的年輕人,軍事理論果然不同凡響,與那些只會讀死書的腐儒大不一樣,而歷史事實也確如他所料,薩爾滸大戰前,朝廷便催促楊鎬進兵,一旦大敗,便人心惶惶,議遼東勢必不可守;熊廷弼安定遼東,使努爾哈赤無能為力的時候,他們又指責熊廷弼畏敵如虎,害得熊廷弼下崗,啟用的袁應泰經略遼東,不顧敵長我短,驅兵與建虜大戰,果然是大敗而歸,結果丟失瀋陽、遼陽等遼東重鎮,使得遼東不復為大明所有,因而群臣便以為關外不可守,待袁崇煥寧遠一戰炮擊敵酋,又覺得遼東之事可為――這些紙上談兵的腐儒,真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一旁的曹化淳聽盧象升口無遮掩,大肆抨擊朝中袞袞諸公,生怕觸怒天啟皇帝,忙乾咳兩聲,想示意盧象升不要再說,而朱由校卻笑道:「盧兄高見!小弟今日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急於求成,則欲則不達!」
盧象升呵呵一笑,擺擺手道:「小兄弟過獎了,來來來,小兄弟,你我乾脆讓店家撤了茶水,換上酒水,你我一見如故,今日何不煮酒論英雄,暢談古今中外、廟堂江湖事?」
「好!」朱由校此時也是興緻勃勃,欣然應允下來。
店家取來酒,朱由校招呼曹化淳和劉時敏也坐到一旁,這兩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猶豫起來,劉時敏拱手施禮道:「公子,奴僕豈能與主子並肩而坐?小的們站著就行了。」
「誰讓你們坐我這的?你們坐那邊,但你們只許喝喝茶,不許喝酒,待會兒回家之後,我再讓你們喝酒。」朱由校笑罵著,指著桌子一旁的空地說道。
劉時敏這才與曹化淳盤腿坐到那邊的空地上,但這兩人端起茶杯,卻又不敢放肆地喝茶,又不能不喝,一時間手足無措,不知道該做些什麼,顯得有些不倫不類。
朱由校不去管他們,舉起酒杯沖著盧象升道:「小弟先敬盧兄一杯,國朝若有盧兄這等知兵之人統軍,假以時日,定能肅靖遼左,剪除外患。」
盧象升也趕緊舉起杯來:「小兄弟說笑了,盧某春闈失意,如何能夠為朝廷分憂?不過兩年之後的春闈,盧某是勢在必得,有小兄弟這句話,盧某奉陪了!」
兩人將杯中酒一飲而盡,朱由校疑問道:「春闈科舉,猶如千軍萬馬去擠獨木橋,盧兄如此知兵,何不去赴武舉?」
盧象升一愣,隨即搖頭笑道:「小兄弟還是不清楚國朝用兵之法,國朝重文輕武,每逢軍出,必以文臣御史為監軍,以文制武,若監軍識體尚可,若指手畫腳,則勢必壞事,逢敵接戰,軍機須臾而變,豈是誇口漫談而成?」
朱由校微微點點頭,盧象升所說的並不錯,大明軍隊中有著別具一格的監軍體系。
說起監軍,特明是明朝的監軍,不少人先會想到便是太監監軍。其實不然,大明朝素來以文臣監軍與太監監軍彼此制約。
從景泰年間開始,侍郎以上文臣出任總督、巡撫時,都會帶一個「都御史」或「副僉都御史」的銜位,這樣,有「憲臣」之名,更能張大其事,顯示威權。掛上「紀檢」名義進入都察院體系,文臣在軍,自然可以盡彰「天子耳目風紀之司」的事權。
最初,總督等文臣還非「文帥」,很少直接指揮戰役,他們主要是協調、監督和考核將領們的業績,彈劾失職行為。總兵、副總兵、參將、游擊等武將,他們才真正負責各級的軍事行動。由於監軍文臣系統又有總督、巡撫、巡按等相互牽制,宦官監軍另成一系,所以明朝軍隊系統由一龐大的監軍網所籠蓋,誰想單獨一方染指都很難。
這樣做的原因很簡單,就是以文臣鉗制武臣,各方力量彼此牽制,使武將沒有造反謀逆的可能。自古君王最忌諱的,莫過於統兵大將勢大震主,尾大不掉,這樣一來,兵士便不可能成為武將的「私兵」,也便沒有了武臣謀反的可能。
不過,這樣一來,也容易使將官指揮作戰時畏畏尾,很多時候要看監軍的臉色行事,軍隊的戰鬥力便會下降。
「盧兄所言甚是,宋人修文偃武,而積弱積貧,受制於遼、金、蒙元,終於覆滅,然漢、唐之末,藩鎮坐大,而後梁唐晉漢周五代連年更迭,豈不歸結於武臣勢大而不可制?依小弟之見,值此非常之際,當文武並重,方可禦敵於遼東,安民於天下。」朱由校沉吟片刻,說道。
盧象升一愣,這番話說得也是極其在理,文強武弱,則軍少戰力;文弱武強,而驕兵跋扈。這一對若是互相制衡,倒不失為最佳選擇,只是如何使二者能夠互相制衡,卻是極難為之,以太祖、成祖皇帝的雄才偉略,或許能夠掌控文武二道,況且,今時不同往日,天下承平,自需文臣治國,而大亂起時,必當武將制外。但如何具體為之,難度其實不小,也不是一兩天就能夠想出兩全其美之策。
但眼前這個年輕公子所說的要文武並重,剛柔並濟,才是眼下治國之道,盧象升不由得起身拱手道:「小兄弟之言甚是,盧某欽佩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