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十月初九,張須陀報:海陵亂平,趙破陣、杜伏威降。
十月初十,召集內閣討論東北之事。我不想現在就對高句麗動武,一來我對張衡和天下人有承諾,二來各地民變好不容易平息,如果此時征討高句麗,只怕又會天下大亂。那麼,我這一年來所做的努力,也許都將化為灰燼,我也逃不脫凄慘的結局。
我現在比起一年前更加不想死,我有了真心相愛的人,我馬上將有自己的孩子,還有,我覺得我在這個崗位上「工作」的很好,可以做出一番事業。
有幾個男人不想做出一番事業?
然而,如果聽任高句麗對遼河西岸的襲擾,還有誰敢去東北屯墾,就是已經去了東北的,要不多久也會跑回來,開遼河的大計,從何談起?
還有契丹,一個高句麗已經是疲於應付了,如今還有個劫掠成性的契丹……
「皇上,臣想向皇上舉薦一個人。」說話的是裴矩。
「裴愛卿講來。」
「皇上可還記得韋雲起?」
「韋雲起?」似乎應該聽過,可是一時間卻又想不起來了。
「大業元年,韋雲起曾經大破契丹。」
我於是想起來了,對,《資治通鑒》有記載的,六零五年,契丹進犯營州(即遼西郡,今天的遼寧朝陽),韋雲起奉命處理,卻沒有一兵一卒,他從突厥借了兩萬兵馬,對契丹人大營突然襲擊,大獲全勝。
「韋雲起現在何處?」我問,卻現虞世基、裴蘊面色異常。
「稟皇上,韋雲起現為大理司直。」
「大理司直?」大理司直不過是個從五品,韋雲起在大業初年就立下大功,而今已經**年,卻還只做到從五品,難怪我會詫異。
還是蘇威給我解了惑:「時日已久,皇上怕是記不得了,韋雲起因功授治書御史,上書非議朝廷重臣,遭大理寺卿鄭善果彈劾,貶為大理司直。」虞世基、裴蘊的臉色愈難看,我雖然不記得此處史實,也猜得出被非議的「朝廷重臣」是誰。
「皇上,韋雲起熟知契丹、突厥之事,又有領兵之才,臣願一力舉薦。」裴矩說。
「列位愛卿,你們看呢?」我說道,眼睛卻看著虞世基和裴蘊,他兩個是聰明人,立刻說道:「臣等附議。」蘇威、楊玄感、樊子蓋等自然也表示贊成。我便說道:「既如此,明日宣韋雲起見駕。契丹之事既已議決,高句麗之事該當如何?」
「臣有一策,獻於皇上。」蘇威說。
「輔請講。」
「高句麗之南,有百濟、新羅,素與高句麗不和,臣意,可遣使通好,互結友盟,使其在南方以為牽制。」
「不然,」說話的是虞世基,「百濟、新羅,皆為無義之邦,不可倚恃。開皇十八年(公元五九八年),先帝起兵三十萬討伐高元,百濟上表自請先導,然未遣一兵一卒。大業三年(公元六零七年),百濟王余璋派遣使者朝見皇上,請皇上出兵討伐高句麗,然而去年大軍出征,百濟又無一兵一卒助戰,如此言而無信,豈是可靠的盟友?」虞世基說的,倒是實情。
「臣倒以為,蘇大人之計,不妨一用。」裴蘊說,他和虞世基從來是一個鼻孔出氣,今天突然唱起反調,倒是稀奇,難怪蘇威和虞世基都會面露詫異之色,「百濟、新羅固無信義,然其地在高句麗之南,又非高句麗的敵手,恐懼之心,無日不在,一來,不敢輕易惹高句麗,二來,卻是日日忌恨。而高句麗也素有亡百濟、新羅之心,只是數十年與我為敵,不能南下而已。開皇中,高元聞百濟有通好大隋之事,曾侵襲百濟。百濟、新羅最慮者,我與高句麗,或息干戈,或高句麗佔優,據有遼西,必抽身南下亡其國。我若通好,兩國必然應允。即使他們不能真成膀臂,然高元聞得結盟事,必起疑忌,分心南方,遼西可得減壓力。縱使一無所用,我不費一兵一卒,於我亦無損。」裴蘊分析的更是頭頭是道,一班大臣聽的,全都點頭稱善。我一直鄙薄裴蘊的人品,不過對他的才幹,卻是欣賞。當下決定遣使通好,再無異議。
接著,裴矩建議遼河屯墾,兵民結合,共設二十衛府,男丁和則務農,戰則持戈,每衛設步兵五百常備,以一校尉指揮,皆設堡寨;於仲文、李子雄領兩萬騎兵分駐遼西郡城及瀘河(今遼寧錦州)、懷遠(今遼寧遼中)兩鎮,以作機動;遴選幹吏,領五千精兵守遼東郡城;沿遼河東岸起五百里木柵以阻騎兵,每二十里設烽燧一座,巡卒百人,而遼東至遼西四百餘里,每三十里設烽燧一座,巡卒五十人,遇警則燃烽火。
當下詔命李密為遼東郡太守兼郡丞―非常時期,讓他軍政一把抓也是迫不得已的事情,並任總務遼東屯墾使,划遼河以西九十里地,皆為遼東郡轄,遼河烽燧二十六座、遼西遼東烽燧三座及屯田衛府十二所,俱由其管轄;李子雄兼總務遼西屯墾使,管轄屯田衛府五所及烽燧九座。
第二天,我接見了韋雲起,他果然幹練,說起契丹之事,可謂了如指掌。
「契丹當遼西郡正北二百里,依託紇臣水(今內蒙古西遼河)而居,東西亘五百里,南北三百里,分為十部,兵多者三千,少者千餘,互不統屬,相互攻伐,善射獵,好為寇盜,不時劫掠我遼西。其西南有奚人,舊稱庫莫奚,與契丹異種而同類,東胡之種也,俗與契丹相類,分為五部,每部俟斤一人為其帥,常與契丹相爭,或寇我漁陽、遼西。契丹之西,又有?人,其類亦近契丹,而開化尤不及。契丹之北有室韋,東北有??,東則為高句麗。魏時,契丹曾有部落依附高句麗,不堪欺凌,開皇中內附。而今契丹、奚及?人皆附於突厥。開皇中,為削突厥,先皇曾經採納裴矩及長孫晟大人之策,結納三族。然三族皆重利輕義,於突厥,時叛時附。」
「朕若托契丹事於卿,愛卿欲何為?」
「分而治之,彼此牽制。」
我點頭稱許:「愛卿之言,甚合朕之心意。朕今就委你正四品契丹防禦使。」
「臣叩謝皇恩。」
「韋愛卿,朕卻只能交給你六千兵馬。此外,朕還打算讓突厥出兵一萬助你。」
「皇上,突厥啟民可汗逝后,始畢可汗之不臣之心,已見端倪。」
「正如此,朕才要他出兵。對突厥,朕倒覺得愛卿『分而治之』之策,正好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