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上下五千年》原有已故林漢達教授的一份未完成的遺稿。林先生生前曾打算寫一套包括整個古代史時期的故事。由於他過早地離開了人世,他只寫到東漢以前的部分,沒能實現他的寫作計劃。少年兒童出版社的編輯同志把他的遺稿交給我,要我整理和補寫一些篇目,並且把林先生未寫的部分(從三國到清代鴉片戰爭前)續寫完成。
林漢達教授是一位教育家和語言學家。他在寫歷史故事方面,是下過一番功夫的。他把寫歷史故事作為對「新語文的嘗試和舊故事的整理」。他所寫的不少歷史故事讀物,有其獨特的風格,早已膾炙人口。要續寫他的稿子,是相當困難的。但是經過再三考慮,我還是接受了這個任務。
我接受這個任務的主要原因是我自己也一直有這樣的願望,想給少年讀者寫一本介紹中國歷史的讀物。我認為做一個中國人,應該了解一點中國的歷史。我們的祖國是一個偉大的國家。中華民族是一個有悠久、燦爛文化的民族。了解祖國的過去,才能更加熱愛祖國的現在和將來。在我國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發生過許多有意義的事件,湧現出許多優秀的人物,把這些歷史事件和人物介紹給少年讀者,可以開闊他們的眼界,啟發他們的智慧,培養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熱情。儘管時代不同了,但是歷史上許多故事,從各個不同角度,對我們都有一定的教育和借鑒作用。
我曾經從事中小學教育工作,在工作實踐中,體會到要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除了加強讀寫教學以外,擴大學生知識面也是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尤其是歷史知識,跟語文知識的關係十分密切。現代漢語中有不少詞語,特別是成語典故,多半出自於各種歷史書籍。在一些古今的典範作品中,運用史實的地方更不少見。因此,讓學生從小讀一些歷史,對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陶冶他們的美好情操無疑是有益的。
我國的史籍太多,而且古代史的原著都是用文言文寫的。一般少年讀者要讀這些書當然很困難,何況現在學生要學的學科門類那麼多,很少有可能去接觸原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覺得運用史籍中的豐富材料,來整理一套淺近的比較有系統的歷史讀物,這個工作是很有意義的。
《上下五千年》是一套故事化的歷史讀物。在這套書中,作者選擇重要和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根據史籍材料,加以組織和剪裁,用通俗的現代語言寫出來,不加鋪敘和描寫,基本上沒有虛構。這樣,在情節的生動性方面,不能不受到史料的限制;而對讀者了解歷史,提供的材料是比較可靠的,有根據的。
用故事化形式來講述歷史,有它的局限性。通過故事,讀者只能了解某一歷史事件或某一人物活動的片斷;有的故事,可能只反映事件的現象,至於它的經濟、政治的背景(特別是經濟背景)以及它和思想文化發展的關係,不大可能用故事形式來詳細論述。因此,《上下五千年》可以作為一種學習歷史的輔助讀物,不能代替歷史教科書。
寫歷史讀物,不能不涉及一些觀點問題。在這方面,仍要保持林先生的做法,即作者盡量不發議論,少作分析;有些問題,留給讀者自己去分析、思考、批判。當然,在材料的取捨上,語氣的褒貶上,作者實際上已經表示了自己的態度。我覺得還有兩點需要說明:第一,在運用原史籍材料的時候,作者力求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加以選擇、剪裁。但是不用現代的觀點去修改史料。故事中人物的活動、語言,基本上是按照原來的歷史原樣寫的。第二,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評價,不能離開具體的歷史條件,也不能輕易地全盤肯定或者全盤否定。不能一說好人,就什麼都好;一提壞人,就壞到底。本書里的每則歷史故事,只反映事件或人物的一個側面,一個片斷,不能憑它來對某一事件或者人物作全面的評價。
《上下五千年》按歷史順序編寫,涉及的時間自遠古至清朝鴉片戰爭前。
曹余章
一九八一年一月完稿
一九八四年修訂
一九九一年重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