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降一級試試看
《文學》第一期的《〈圖書評論〉所評文學書部分的清算》(2),是很有趣味,很有意義的一篇賬。這《圖書評論》(3)不但是「我們唯一的批評雜誌」,也是我們的教授和學者們所組成的唯一的聯軍。然而文學部分中,關於譯註本的批評卻佔了大半,這除掉那《清算》里所指出的各種之外,實在也還有一個切要的原因,就是在我們學術界文藝界作工的人員,大抵都比他的實力憑空跳高一級。
校對員一面要通曉排版的格式,一面要多認識字,然而看現在的出版物,「己」與「已」,「戮」與「戳」,「剌」與「刺」,在很多的眼睛里是沒有區別的。版式原是排字工人的事情,因為他不管,就壓在校對員的肩膀上,如果他再不管,那就成為和大家不相干。作文的人首先也要認識字,但在文章上,往往以「戰G」為「戰包」,以「已竟」為「已經」;「非常頑艷」是因妒殺人的情形;「年已鼎盛」的意思,是說這人已有六十多歲了。至於譯註的書,那自然,不是「硬譯」,就是誤譯,為了訓斥與指正,竟佔去了九本《圖書評論》中文學部分的書數的一半,就是一個不可動搖的證明。
這些錯誤的書的出現,當然大抵是因為看準了社會上的需要,匆匆的來投機,但一面也實在為了勝任的人,不肯自貶聲價,來做這用力多而獲利少的工作的緣故。否則,這些譯註者是只配埋首大學,去謹聽教授們的指示的。只因為能夠不至於誤譯的人們潔身遠去,出版界上空蕩蕩了,遂使小兵也來掛著帥印,辱沒了翻譯的天下。
但是,勝任的譯註家那裡去了呢?那不消說,他也跳了一級,做了教授,成為學者了。「世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4),於是只配做學生的胚子,就乘著空虛,託庇變了譯註者。而事同一律,只配做個譯註者的胚子,卻踞著高座,昂然說法了。杜威教授有他的實驗主義,白璧德教授有他的人文主義,從他們那裡零零碎碎販運一點回來的就變了中國的呵斥八極(5)的學者,不也是一個不可動搖的證明么?
要澄清中國的翻譯界,最好是大家都降下一級去,雖然那時候是否真是都能勝任愉快,也還是一個沒有把握的問題。七月七日。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三年八月十五日《申報月刊》第二卷第八號,署名洛文。
(2)《〈圖書評論〉所評文學書部分的清算》傅東華作,載《文學》第一卷第一號(一九三三年七月)。該文就《圖書評論》一至九期發表的二十二篇文學書評進行了分析和批判。(3)《圖書評論》月刊,劉英士編輯,一九三二年九月創刊,南京圖書評論社出版。該刊發表的梁實秋、羅家倫等對當時一些外國文學譯本的評論,態度十分粗暴,往往抓住譯文的個別錯誤,就指斥為「荒謬絕倫」,「糊塗到莫名其妙」,「比毒藥還要厲害」,「誤人子弟,男盜女娼」等,並且定出所謂「標準」,企圖限制和打擊別的譯者。(4)「世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語出《晉書·阮籍傳》:阮籍「嘗登廣武,觀楚漢戰處,嘆曰:『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5)八極《淮南子·形訓》:「天地之間,九州八極,」八極,邊遠的地方,引伸為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