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封貢之路

第二章 封貢之路

引言

它曾經被認為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第57個成員。

為什麼琉球國有這麼深的中國烙印?

它與中國有著水乳交融的緊密關係。

它奉行中國曆法,採用中國年號,那它就是中國的藩屬之國了。

它用忠誠與堅持,走出了一條繁華的朝貢之路。

明朝267年,琉球共朝貢171回,三年來兩回多,這是很難企及的高度。

相聲中的真實歷史

謝謝!我們今天的故事要從一段相聲說起,但凡愛聽相聲的人,都會知道我們中國曾經有那麼一位非常著名的表演藝術家,劉寶瑞,劉先生。他特別擅長於單口相聲,其中有一段跟我們山東有關係。那段相聲叫《鬥法》,說的是大明永樂年間,這琉球國來個老道,到了京城擺下擂台,要與中國人鬥法,卻被市場上的一個山東人醉酒屠夫孫德龍糊裡糊塗地打敗了,於是便心甘情願地俯首稱臣,依舊是年年進貢、歲歲來朝這麼個故事。

話說的是琉球國年年進貢、歲歲稱臣,今年派了個老道來,他會打36首啞謎,會念70多本《金剛經》。找我們中國人鬥法,說如果我們贏了他,他們是年年進貢,歲歲來朝,贏不了或者沒有人跟他鬥法,那就得尊他們琉球為上國,我們大明為屬國,我們向他年年進貢,歲歲來朝。現在皇上貼了皇榜選能人,如果有人會打啞謎念經跟老道鬥法,贏了的話要多少錢給多少錢,要多大的官給多大的官。這中間鬥法的過程,我就沒工夫給您詳細敘述了,但是您要知道這個醉鬼屠夫,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山東人,說的是地地道道的膠東話,我都聽不明白。我們要說的是什麼?這琉球國來的老道我不知道,但琉球國來的使臣朝貢,年年進貢,歲歲來朝,這事在歷史上還真有,絕無虛構。不敢說年年進貢,歲歲來朝,反正隔三差五的得來一回,「朝貢」這個詞我們都能理解,無非就是進貢。就跟咱們打夠級一樣對不對?

但是,這也不一樣。我們打夠級是什麼呀?輸了的要給贏了的進貢,把自己的好牌上繳,朝貢還不大一樣。一樣的是什麼呢?把自己的好東西,什麼金銀、土特產呀要呈上去。但是,這個打夠級是你進貢我好的,我還貢你賴的。對不對?這朝貢不一樣,你進貢我好的,我還給你更好的。你給我一個B,我就得給您一A。你知道嗎?它是這樣,以顯示我們天朝上國的威嚴。要不這樣,你想想我們上一集給大家講的,那「萬國津梁」最早的「海上馬車夫」,他賣啥去?對不對。所以,肯定是有問題的,這兒就要回答我們上一講結尾留下的問題。為什麼琉球的王宮正殿要面向中國呢?為什麼這琉球國有這麼深的中國烙印?這「閩人三十六姓」上琉球幹嗎去?這就要從中國古代的朝貢體系說起。

中國的朝貢體系由來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的畿服制度和後來的冊封制度,它一直是歷代王朝管理諸侯國和藩屬國的重要手段。

明朝的時候,中國藉助強大的海上實力,建立了一個覆蓋東南亞的海洋朝貢貿易體系,琉球也藉此機會成為中國的藩屬國。那麼,這一過程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作為宗主國和藩屬國,中國與琉球之間又各有什麼樣的權利與義務?

中國朝貢體系及中琉確立藩屬關係

中國古代的朝貢體系,最早出現在商周時期。我們以西周為例,那是畿服制度,一整套嚴格的內外服務。服是什麼呀?服從。內服是內服,外服是外服。話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周代就稱王朝職官為內服,諸侯和地方官為外服,王朝的直轄地稱邦畿,也稱甸服,這外服各諸侯管轄的地盤,同中央的關係就是朝貢關係。你要服從領導,你要進貢,你要協同打仗。打仗的時候,讓諸侯國按大小出不同的人馬,這就是我們講的最早的朝貢體系。秦漢那是大一統的中央王朝,那個時候在整個東亞、南亞這個地方,沒人跟我們叫板,所以這種朝貢關係就變成了什麼呢?冊封關係。

冊封關係,即各外面的諸侯國國王,都得經過我們中央政權皇帝的冊封,冊封你為某某國王。比如說,汗委(wo)奴國王,當然也有人讀成汗委(wei)奴國王。比如說,南越武王、疏勒國王等等。那依據是不同的,依據遠近有朝貢,又是馬匹還有金銀財寶,有的乾脆就隨同征戰,但是到了「八王之亂」以後,中原王朝衰退了。這種冊封就改為了羈縻政策。這羈縻跟冊封還不一樣,冊封就是我上面講的,封你一個什麼什麼國王,然後你給我進貢就完事了。這羈縻政策是什麼呢?不僅僅封你為王,還要封你當個什麼什麼官,比如南朝宋順帝就曾封百濟國王為鎮東大將軍,國王是國王,將軍是將軍,封日本國王為安東大將軍。到了唐朝就更進一步,還在人家的體制下設置了羈縻州、縣,以體現華夷一體。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規定,安南、占城、高麗、暹羅、琉球、印度、蘇門答臘、爪哇、湓亨、白花、三弗齊、渤泥以及其他南洋、西洋各國,統稱為「不征之國」。這十四五個國家就是今天的東南亞和南亞各國,其中就有琉球。由此可以看出,琉球正是在這個時候與中國本土建立了官方的藩屬關係。明朝的皇帝派了個使者叫楊載,帶詔書到了琉球,這詔書很長,前面肯定是宣傳一下自己,乞子布衣,從要飯開始怎麼當上了一個國家的皇上,整個敘述一遍,說了自己的英雄事迹之後,接著說我是萬民擁戴,當了皇上以後,已經布告給各個遠處的藩屬國家了,他們都已經也同意了,就你們琉球太遠了,我忘了告訴你們,現在特派使臣楊載告訴你們知道。記住沒有?

詔書原文如下:

昔帝王之治天下,凡日月所臨,無有遠邇,一視同仁。故中國奠安,四夷得所,非有意於臣服之也。自元政不綱,天下爭兵者十有七年。朕起布衣,開基江左,將兵四征不庭,西平漢主陳友諒,東縛吳王張士誠,南平閩越,勘定巴蜀,北清幽燕,奠安華夷,復我中國之舊疆。朕為臣民推戴,即位皇帝,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明,建元洪武。是用遣使外夷,播告朕意,使者所至,蠻夷酋長稱臣入貢。惟爾琉球,在中國東南,遠據海外,未及報知。茲特遣使往諭,爾其知之。

這詔書雖然也有點唯我獨尊的味道,一開頭肯定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那是少不了的,但總體之上可以看出,很平等,沒有任何威脅、恐嚇的味道。看來明朝沒把這些國家怎麼樣。當成太遙遠的國度,還是知道華夷有別的,對不對?當時琉球有三個國王,對不對?三個國家。琉球中山王察度率先領詔,並派遣弟弟泰期與楊載一道回到中國奉表稱臣。第二年,山南王承察度、山北王帕尼芝也先後來到中國奉表稱臣納貢。這裡咱就要說到打夠級了嘛。人家給我們進貢了,我們得還貢。還了什麼呢?大家看看。這明太祖朱元璋賜給承察度王幾份禮物:

《大統歷》及金之織文綺紗羅各五匹,賜泰期衣幣有差。

一個大統歷,第二個金之織文綺紗羅各五匹。鑲金絲的綺紗羅,是絲綢的一種,三種各五匹,還賜給那國王的弟弟泰期衣幣,衣服和布匹也若干,這在當時都是值錢的東西。在這些值錢的東西中最有價值的是什麼?最有價值的當然是大統歷。這大統歷是明朝初年的劉伯溫以元朝的授時歷即郭守敬的授時歷為基礎修繕的官修曆法。凡是明朝皇帝給了你曆法,你一接,那就證明你奉行中國曆法,採用中國年號,那你就是中國的藩屬之國了。大統歷,你拿到手裡不能叫大統歷,叫什麼?皇上給你的曆法叫皇曆。你拿了皇曆了,所以,同一年,朱元璋覺得賞人家的忒少了,就這麼點,再賞點吧,賜中山王察度鍍金銀印一封,幣帛七十二匹,又賜山南王承察度幣帛七十二匹,過了幾年又補給這山南、山北二王駝紐鍍金銀印各一。

賜中山王察度鍍金銀印一及幣帛七十二匹。又賜山南王承察度幣帛七十二匹。

補給山南、山北二王駝紐鍍金銀印各一。

這個鍍金銀的印那可是非常貴重,為什麼?印,是身份的象徵,看過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的知道,紀曉嵐偷了和珅的印,結果怎麼樣?只認印不認人。所以,有了這個印,人家琉球國國王再蓋章就使這個了。這印代表什麼?代表明朝皇帝的聖旨。

當時,琉球一分為三,所以三個國家三個國王都有各自的印,但是三國也打架,老想這個滅那個,那個滅這個的。明太祖朱元璋知道以後,又給人去一封信,告訴人家你們瞎打什麼。我不給了你們三個人印了嗎?別打了。

使者自海中歸,言琉球三王互爭,廢棄農業,傷殘人命。朕聞之不堪憫憐。

結果你猜怎麼著,這三個國王見著明朝皇帝這封信還真就怕了,再也不敢打了,一直到明太祖死了,明成祖都快死了,這三個國才最終完成統一。此後這個中山國不僅使用明朝皇帝給他的印,而且寫字都是漢字,甚至連寫字的格式,都跟中原一模一樣。我們以清朝為例,清朝時候琉球國給中國的奏文,封面上方大大的一個「奏」字,下面才是公文,公文開首語是:

琉球國中山王臣某某誠歡誠忭、稽首頓首上言。

這「臣」字怎麼寫?與中國官員寫法一樣,字體要比其他的字小一號,別給皇上嚇著,小一號且偏右書寫,那下面的規矩多多了,在行文中還要注意兩項。第一是抬頭制。遇有「皇帝、上諭、旨、御」等與皇帝有關的詞語怎麼辦?一定要上抬兩格寫,頂兩格書寫。遇到「天地、宗廟、山陵、廟號、列聖諭旨者,逾格一寫」,還有什麼「朝、國、宮殿」抬一格寫。第二是什麼?還得避諱。比如說清朝康熙皇帝叫愛新覺羅·玄燁,以後想寫「玄」的時候就得寫成「元」,「燁」字就得寫成「煜」,如果你本來也叫玄燁,現在你就得叫「元煜」。結尾也是這樣,得寫什麼呢?臣等無任瞻天仰龍,臣等無任瞻天仰聖,歡忭之至,謹奉表稱賀以聞。文章就這樣寫的。

清廷把公文書寫格式是否符合規範,看成是事關朝廷尊嚴的大事。琉球國不折不扣地按照中國規定書寫公文,明清兩朝對此甚為滿意。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天海茫茫隔不斷琉球對於中華禮儀之邦的仰慕之情。因此,明清兩代琉球派往中國的朝貢使臣可謂絡繹不絕。他們來到中國以後要遵循什麼樣的外交禮儀呢?這些看似繁瑣的禮儀細節背後又有哪些重要的寓意呢?

朝貢禮儀

當然,中國是文明禮儀之邦,天朝上國。人家都有規矩了,咱們也得回禮不是?這回禮的過程當中,也得體現出大國風範,對不對?那咱們現在就打聽打聽,琉球朝貢禮儀,要到中國去,咱們得經過幾步的照顧,第一步得安排住宿,接著宴請,然後是上進貢表,但得按一定禮儀進行,還得參加節日朝賀等。回去的時候還要到午門領賞。

入住館驛

我們如今出差到哪兒去,第一件事就是得找賓館住下,開會、做報告都得有場地。大明朝、大清朝一看這琉球使者來了,先趕緊安排住下來,住哪裡呢?會同館。會同館就是很多翻譯住的地方,琉球進貢使臣來了得有翻譯,懂各種語言,得住五星級酒店,這五星級酒店就是會同館館舍。目前保存最完好的館舍是在北京宣武門外南橫街的會同館,至今還保留有正殿、後殿、西跨院幾座建築,大小房屋三十多間。其中正殿是三大殿,可以看得出來規格很高。

宴請

這宴請是有規矩的。雍正四年,也就是1726年議准琉球貢使要來中國。

琉球貢使在部燕二次,回至福建燕一次。

這部宴兩次,回至福建宴一次,官方請客共三回,其中禮部要在會同館請客吃飯兩次:一次是下馬宴,也就是剛到中國后的接風洗塵宴;一次是回去的時候,叫上馬宴,也叫餞行宴,吃的東西非常的好。琉球人鄭章觀有一個《琉客談記》,說到那宴席記不過來,就一個詞——「超級好吃」。不僅吃,吃完了還得打包。那陣打包跟現在打包不一樣,我們現在打什麼包?我們現在是把盤子碗里吃剩的東西攏到一個簡單的飯盒裡。中國對待琉球可不是那麼打包的。打包指的什麼?這桌子上面的都拿走,鍋碗瓢勺,只要擺在桌子上頭讓你吃的,這東西就是你的了,明白了吧?看過《紅樓夢》嗎?劉姥姥進大觀園誤進了妙玉那裡,妙玉給賈寶玉那杯子,喝酒那酒盅,喝茶那茶盅,結果劉姥姥使了,得了給你了不要了。這就是咱中國對琉球的規矩,你使了就不要再還我了,都拿走吧。你明白嗎?

這宴會是正常宴會,除了宴會,還有呢。你到中國趕上皇上要給你過節怎麼辦?比如元旦、冬至、皇上生日和萬壽聖節。趕上這幾大節日,怎麼辦?你趕上了,年年進貢,歲歲來朝。哪天來?就得趕這幾天來,知道嗎?皇上也得請客吃飯。皇上請客,是在太和殿請客吃飯。那鼓樂齊鳴,邊吃邊喝,吃飯的同時還享受音樂、舞蹈。吃飽喝足以後,該到禮部進貢呈文了。

上進貢表

呈上進貢表文,出使中國不能光吃喝,還得干正事。接著參加鴻臚寺的演禮。

鴻臚寺演禮

鴻臚寺是幹什麼的?外國人來到中國,怎麼見皇上呢?三跪九叩,得教你對不對?這鴻臚寺就是禮儀培訓班。你是不是臣?你是幾級臣民?你得有一個官位,知道嗎?換上中國的朝服,啪啪一彈塵土,這都得不能驚了聖駕,所有的東西咱得學。學完了以後,怎麼辦呢?學得好的,我得獎勵,今兒獎勵你去頤和園,明兒獎勵他去圓明園,看看玩玩。隨同觀光,知道吧?皇上要上哪兒玩去了,鴻臚四個大臣一看,告訴皇上說,這琉球王學得可快了,學得可好,皇上一說那就跟我玩兒會兒去,這就玩去了,你想想這多好。

節日朝賀

第五步,元旦,太和殿朝賀。

凡貢使至京,……恭遏萬壽聖節、元旦、冬至朝賀,及皇帝升殿之日,主客司官暨館卿大使等,率貢使至午門前朝房祗候,引入貞度門,皇帝御太和殿,百官行禮畢,序班引貢使,暨從官詣丹墀西班末,聽贊行三跪九叩禮。

在這裡我們得注意,過去「元旦」不是今日的元旦,而是今天的春節。據《清史稿》記載,順治八年(1646年),定元旦、冬至、萬壽聖節為三大節,屆時舉行君臣朝賀典禮,來京的外國使節也一同參加。春節、冬至、萬壽聖節這三大節日,外國人一定得怎麼樣?這些藩屬之國的國君想來中國,一定得趕這三大節來,一定得在臘月二十之前來。你晚來了就趕不上元旦了,對不對?你再晚來,就趕不上冬至了,所以一定要在這幾大節期間都在中國。你說說這一來回得吃住多少個月,這得吃多少盤子,不知道。

午門賞賜

第六步,午門領賞。不能拿回去的就是你吃的盤子、碗。好傢夥,客人到中國來,帶了一堆碗回去。朝廷也沒面子,還得送點別的,送點金銀財寶。什麼也都得有。那儀式,歷史書上寫著他們的儀式可熱鬧了。

碩賞之日,豫設案於午門外道左,陳賜物於案。館卿朝服,率貢使暨從官各服本國朝服……鳴贊贊齊班,序班引貢使至西丹墀內序立,北面東上,贊進,贊跪叩興,行三跪九叩禮。主客司官奉頒給國王賜物,牟通事授貢使跪受,轉授從人,乃以次頒貢使、從人賜物。各跪受訖,贊叩興,復行三跪九叩禮,興,引退,官卿率貢使及從官、從人皆出。

當然,就這麼賞,琉球國也有的人還不滿意呢,還到私人的攤上如潘家園再買點兒瓷器帶走。朝貢我賞你多少,你就得帶多少。你不能私自買東西、不讓你花錢買東西。結果有一次還被我們查著了。不對,我們皇上沒賞你這麼多,你怎麼這麼多?!最後報告給皇上,皇上說算了算了,他們國家也小,不就買點東西嘛,讓他帶走吧,告訴他下不為例就得了。看咱中國多大度,看到了吧,這琉球國王來到北京,受到相當高的接待規格,好吃好喝,連拿帶走。多少東西呀?太多了。

中國冊封琉球記

俗話說:「不能為將能為使,也是人間大丈夫。」在國與國的交往過程中,雙方使者無疑是最重要的群體。從北京到琉球的距離超過5000里,還要輾轉陸地和海洋,在古代交通不發達的情況下,其艱苦程度可想而知。而明清兩朝與琉球的友好關係卻延續了近五百年,那麼,雙方使者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難讓這條朝貢之路保持通暢的呢?

1.汪楫出使琉球

你想,他們吃好喝好拿好就走了嗎?不是,還有事呢。康熙十九年,也就是1680年9月,琉球派耳目官毛見龍、正議大夫梁邦翰等率使團給清廷進貢來了,在清廷接待的上面那些禮儀履行完了之後,人家又說代表全體琉球人民請求康熙皇帝冊封。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中琉這個藩屬關係有規定:

琉球國凡王嗣位,先請朝命,欽命正副使奉敕往封,賜以駝鈕鍍金銀印,乃稱王。未封以前稱世子,權國事。

按照中國的規矩,所有藩屬國國王去世之後,國王的王子、準備繼位的人,叫世子。這世子得守孝,也叫丁憂。說守孝三年是假的,但是至少得守孝兩年零一個季度,守孝完這兩年零一個季度之後,再給大中國的皇上寫信,告訴中國說,皇上我們家不幸,我爹死了,我們國家沒國王,您封一個人,括弧最好是我,當我們國家國王吧。這樣中國皇帝批了之後,才算合法。這次琉球請求冊封就源於此,琉球的這個尚質王在康熙七年,也就是1668年的時候去世了,世子尚貞管理國事。他在康熙八年,就是過了一年,按照這個規定派正議大夫林茂盛等來中國報喪。這個時候中國是個什麼情況呢?康熙年方16歲,就在這一年他剷除鰲拜,獨攬朝政。到了康熙十九年,就發生了我們上面提到的琉球派使團來請封。這個時候正好是康熙準備攻打台灣鄭氏,收復台灣是康熙的一件大事,很忙。針對琉球這個請封的事情,禮部商量說:

琉球國尚貞襲王諭旨,並故王尚質恩恤祭文,令來使齎回。

康熙也同意了,說:

琉球國世子尚貞父子歷盡臣義,忠誠深為可嘉。著依議,仍照前賞賜。

康熙說琉球尚貞父子忠義可嘉,除了冊封外,我們還按原來的規定進行賞賜。這琉球使團一聽,要我們自己帶回冊封書和祭文,我們不同意,還得請你們派出專門的冊封使到我們琉球進行冊封,這樣才正式。好說歹說怎麼說都不行,非要請康熙派人到琉球去,康熙沒辦法就說:

伊等輸誠,懇切求遣使冊封,應特遣官往,著該部再議具奏。

哎喲,你看他們這麼誠懇讓我們派人去,太忠誠了,太讓人感動了,要不禮部你們再商議商議,商量出個方案來。這樣,禮部就按照康熙皇帝的指示,決定派人到琉球去冊封皇帝。另外,還得給他們撫慰金。人家的國王不是去世了嗎?得表示表示,給他們送錢去。就這樣決定了,康熙說行。接下來就是選人,派誰去啊?明朝的時候,朝廷選人大都從行人、給事中選派。行人是明朝的一個官職,明代設有行人司,行人三十七人,正八品的官職。行人的職責分對內和對外兩部分,對內就是頒行詔敕,即頒布皇帝的命令;徵聘賢才,就是管招聘、獎勵官員、護送大臣等等;對外就是冊封國王,奉旨詔諭、弔祭、賞賜等等。給事中的任務就是侍從、諫諍、補闋、拾遺、審核。還有監察的職責,監察六部各個部門,彈劾百官,跟御史相互補充,另外也擔任招聘的任務,最初是正五品,後來又改為正七品、正八品等等。這個行人和給事中雖然品級不高,但都是有權力的人。明朝冊封琉球一般就從這些人裡面選拔,但不是很嚴格,有很多走關係、托後門的。像我們前面講的,不就有人托關係托到鄭和那裡了嗎?但到了康熙這裡,選拔就嚴格了,康熙很重視這個人選,先由禮部從內閣、翰林院、禮部、六科和行人司等機構里推薦82人作為候選人,康熙帝下令由「九卿詹事科道會推具奏」,經過會推,就選了翰林院檢討汪楫為正使、內閣中書舍人林麟焻為副使。禮部就選出這兩個人,但還得經領導批,把名單呈給康熙,康熙就問內閣大學士,這兩個人怎麼樣啊?都說「文學頗通」、「人亦甚優」,就是很有才學,人品也很好,康熙挺滿意,就決定派他二人去。按照慣例,這個冊封的使團確定了之後,走之前得先面見皇帝,問問領導有什麼特別指示,自己有什麼要求也可以提。這個汪楫就向康熙提了七個要求,疏陳七事:

一、請頒御筆;一、請照例諭祭海神;一、渡海之期,不必專候貢使;一、請帶修船官一同渡海;一、請給關防;一、請增兵護行;一、請預支俸銀。

就是請康熙寫幅字,再寫篇祭文祭祀海神,再請求帶些修船的工匠,預備著海上船壞了得有能修的,還請康熙再派點兵保護著,還有再多發些錢等等。這七件事,康熙滿足了他四件,一多半了,可以帶著修船的工匠一起,並提前給他們發了兩年的俸祿,還寫了篇祭文祭祀海神,並題了幅字。一直掛在琉球國王御座正上方的「中山世土」這四個字就是康熙給題寫的。康熙還特別囑咐汪楫等人要「務持大體,待以寬和」,就是要對他們好。汪楫一行人領命,就開始準備出發了。先寫封信告訴琉球國,告訴他們行程,讓對方做好迎接工作,然後再選擇交通工具,那時候沒飛機,陸地上還好說,關鍵是海上,你得有好的船,尤其是去琉球的這段航路特別艱險,結實的還得漂亮的船是關鍵。按照慣例,這麼重要的事,使臣得親自監督,「舊制,使臣必親督造船。」這樣就又耗時又費人力、物力、財力,這次巧了,我們前面不講過原本康熙要讓琉球的使臣自己將詔書祭文帶回琉球嘛。為什麼?因為馬上就要攻打台灣,很忙,這是冊封的不利因素。汪楫想咱們不如直接坐戰艦去琉球吧,那又結實又氣派,還省時省力,「閩疆治兵,戰艦方集,議即取戰艦以渡,既可省費,且免濡滯」。就這樣他們直接坐著戰艦出發了,這一次也開了冊封使團用戰船或商船前往琉球的先例。以前都得造專門的冊封船,這次汪楫善於觀察形勢,將不利因素轉化為有利因素了。這樣在康熙二十二年,也就是1683年6月16日,他們由福建南台上船出發,19日到達怡山院,次日即行諭祭天妃海神禮。

二十三日辰刻,遂出五虎門,過東沙山,……。以海道考之,二十四日,當過小琉球、花瓶嶼、雞籠、淡水諸山,而是日辰刻已過彭佳山。酉刻,已過釣魚嶼,不知諸山何時飛越。二十五日,應見黃尾嶼,不知何以遂逾赤嶼。二十六日,應見姑米山又不知何以遂至馬齒山。

我們前面講到沈復的《海國記》裡面也有這樣一段相似的記載,24日過了釣魚島,26日見到了姑米山,又到了馬齒山,這時候就到了琉球境內。一同坐船的琉球使者擔心自己家裡面有沒有準備好接待,人家這冊封使都快到家門口了,擔心來不及迎接,就跟汪楫說先停停,先讓他們跟國王彙報,讓國王準備好了再登岸,於是汪楫就命令把船帆降下來,先停停,可是這船帆不知怎的出了故障,就是降不下來,又讓水手下錨,可是這錨也不管用,船就是停不下來,一眨眼功夫船就到了琉球的那霸港,一直到了「迎恩亭」的前面。這次順風順水很快,是用的時間最少的一次冊封了。這時候,迎接的隊伍浩浩蕩蕩,國王、王后都到場了,這個儀式那個儀式的,很隆重。吃好、住好之後還得干正事,有兩件事要做:第一,要諭祭故王,琉球的國王不是去世了嗎,得去祭奠;第二,要冊封新國王。8月6日這一天,汪楫宣讀了康熙皇帝寫的祭奠尚質王的祭文,祭文表彰了尚質王的忠誠,並對他的逝世表示了哀悼,並賜銀一百兩、闊絹五十疋,還重申了清朝廷的立場:

凡有恪共藩職、累世輸誠,則必生加錫命之榮,歿隆賻恤之典。

祭禮完畢之後,又選吉日,再行冊封大典。冊封詔書中,清廷對「中山王世子尚貞屢使來朝,貢獻不懈。……篤守臣節,恭順彌昭,克殫忠誠」表示肯定。大意是說,尚貞在朝貢方面做得不錯,也特別忠誠,盡到了臣子的責任,所以派冊封使來對你進行嘉獎,還特別頒布了嘉獎令,賜給這尚貞王蟒緞、錦幣三十疋,妃二十疋。到此,兩件大事就辦妥了,然後就可以隨意轉轉玩玩了。汪楫、林麟焻就在琉球到處逛逛看看,還題字,人家可不是寫「誰誰誰到此一游」之類的話,汪楫為琉球天使館題寫了「敷命堂」三字,又給琉球孔廟寫了《琉球國新建至聖廟記》,促進了儒學在琉球的傳播。此外,因為他倆是文人,少不了吟詩作賦,看到琉球的美麗風光,就與琉球當地的文人進行唱和,留下了很多詩詞作品,也導致琉球的詩詞有很大的中國特色,這個我們後面再仔細講。這汪楫等人逛了好長時間,對琉球的物產、地貌、文化都有了解。他們可不是瞎逛,這也是任務。按照慣例,冊封使冊封完回國后得把出使琉球的經過寫成報告,要交給皇帝看的,看完之後還得送交檔案館存檔。

2.釣魚島歸屬鐵證——《浮生六記》、《使琉球雜錄》

現存關於琉球最早的報告撰寫於明嘉靖十三年,也就是1534年。當時,有個叫陳侃的冊封使回國后寫了第一部《使琉球錄》,也多虧了他寫的這個報告,否則我們現在也不會有這麼多的資料。汪楫回國后也寫了一本叫做《使琉球雜錄》,把自己在琉球的所見所聞都記了下來。這本書有五個部分,「使事」「疆域」「俗尚」「物產」「神異」。卷一「使事」主要記載了琉球國訃告請封、膺選使職、準備封舟、諭祭儀注、冊封儀注等,就是他去琉球之前的一些準備工作,比如說我是怎麼被選上的、皇帝是怎麼交代的、該行使怎樣的禮儀等等;卷二「疆域」就涉及了琉球的山川、地理等等,還記載了去琉球的詳細路線,這個下面還有個故事我們會詳細地介紹到;「俗尚」記錄了琉球的服飾風俗、文化和藝術等等;「物產」記載了琉球的物產情況;「神異」記載了在海上祭神的一些情況。其中有一段就記載了這個祭祀儀式:

二十五日,見山,應先黃尾后赤嶼,無何,遂至赤嶼,未見黃尾嶼也。薄暮,過郊,或作溝,風濤大作。投生豬羊各一,潑五斗米粥,焚紙船,鳴鉦擊鼓,諸軍皆甲露刃,俯舷作禦敵狀,久之始息。問:「郊之義何取?」曰:「中外之界也。」「界於何辨?」曰:「懸揣耳。」然頃者恰當其處,非臆度也。

什麼意思呢?就是當汪楫的冊封船隊過了「郊」,或者叫做「溝」之後,這時風浪大作,船隊就向海里投下活豬、活羊各一頭,再潑下五斗的米粥,並焚燒做好的紙船,敲鑼打鼓,全體人員都拿出兵器,如臨大敵一般做好戰鬥準備,這樣過上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停止。裡面的這個「郊」或者「溝」,也稱為「黑溝」、「黑水溝」,就是我們今天說的琉球海溝,汪楫記述的祭祀儀式就是在琉球海溝這裡舉行的,從地理上來講,琉球海溝將琉球群島與中國大陸架截然分開,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以及台灣島坐落在水深不足200米的中國大陸架上。琉球海溝這裡是海難的多發處,也是「中外之界」,從這個記載可以看出至少在清初,中國已將琉球海溝作為中國和外國(琉球)的分界線了,汪楫的記載是釣魚島屬於我國領土的有力證據之一。

另外,最近我們還發現一本書,更加有力地證明釣魚島自古就屬於中國。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塊著名的美玉叫做和氏璧,它被奉為價值連城的「天下所共傳之寶」,兩千多年來,有關它的傳說不斷被歷代文人墨客詩文吟詠。今天,卻出現了一件被稱為「當代和氏璧」的物品,而且它與中琉關係和釣魚島的歷史關係十分密切,那它究竟是什麼?它的價值又在哪裡呢?

如果沒聽說過,我得推薦推薦,著名紅學家馮其庸先生說:「《浮生六記》是《紅樓夢》之後的又一偉大作品……」正如我國台灣學者俞國基先生所說:「純就我個人讀書的感受,認為中國傳統文學中以愛情為主調的作品,只有兩部書夠資格稱之為文學巨著,其一為曹雪芹的《紅樓夢》;另一部便是沈三白的《浮生六記》了。」沈三白是誰?竟可與曹雪芹平起平坐?!

沈三白就是沈復,三白是他的字,清代著名的文學家,他是《浮生六記》小說的作者,也是小說的主人公。《浮生六記》是他的自傳散文體小說,正如《紅樓夢》描寫了賈寶玉和林黛玉凄美感人的愛情故事,《浮生六記》也記載了沈復同妻子陳芸的伉儷情深。令無數人心馳神往,連林語堂老先生都這樣感嘆:「芸,我想,是中國文學中最可愛的女人!」同《紅樓夢》中寶黛一樣,沈復夫婦也是不容於家族,歷經坎坷,最終陰陽兩隔。歷史還有更驚人的相似,《紅樓夢》后四十迴文稿丟失,《浮生六記》也是六卷僅存四卷,真是令人扼腕痛惜。但天無絕人之路,就在2005年,一個重大的發現震驚了海內外,山西收藏家彭令宣稱:他在清代書法家錢泳的手稿《記事珠》中發現了《浮生六記》第五卷初稿《海國記》的部分佚文!並於2008年6月在香港《文匯報》發表了《沈復〈浮生六記〉卷五佚文的發現及初步研究》。2010年4月22日,國家版權局認定彭令提交的文字作品名副其實,對該作品的著作權予以登記。2010年4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新增補本《浮生六記》,就收錄了這一研究成果。2010年10月25日,《光明日報》刊登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清華大學中國古典文獻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傅璇宗教授的文章稱,《浮生六記》卷五《海國記》的發現,是文學史、史料學上的重大成果,類似我們的敦煌學,更進一步稱為當代和氏璧,亦應該不為過。

話說到這裡,有人就會覺得,這《浮生六記》卷五有什麼內容?我要說,那太重要了,重要到我們研究琉球王國的歷史都得看《浮生六記》卷五。信不信?我來念一段,這一段說:「每日乘潮行一二十里。至十一日,始出五虎門,向東一望,蒼茫無際,海水作蔥綠色,漸遠漸藍。十一日(按:應為十二日),過淡水。十三日辰刻,見釣魚台,形如筆架。遙祭黑水溝,遂叩禱於天後。忽見白燕大如鷗,繞檣而飛,是日即轉風。十四日早,隱隱見姑米山,入琉球界矣。十五日午刻,遙見遠山一帶,如虯形,古名流虯,以形似也。」你看人家這段寫的,翻譯成現代漢語就很明白了。他說的是,11日到了五虎門,12日過了淡水,13日就到了釣魚台,我們現在稱為「釣魚島」的地方,祭祀了天後、媽祖,過了黑水溝也就是中琉海溝;14日到了姑米山,看到姑米山這才看到琉球國界。要知道黑水溝就是中琉海溝,是中琉兩國的海上分界線。琉球國的最西南部領土是哪裡呢?姑米山,也就是沖繩久米島。沈復的記載,比日本人古賀辰四郎對釣魚島的記載早76年。

3.周煌《琉球國志略》

除了汪楫的那本《使琉球雜錄》,再給大家介紹一本,一個叫周煌的還寫了一本《琉球國志略》。他也是出使琉球的一個冊封使,回來寫了這本書,其中有很多資料與汪楫的那本可以互相印證、互相補充來看。當然,這本書成書比汪楫的晚,在乾隆二十一年,也就是1756年,琉球的國王去世了,乾隆皇帝就派一個叫全魁的為正使、周煌為副使去琉球冊封,那時候琉球即將登位的叫尚穆。周煌等人也和以前一樣,覲見皇帝領取指示,提提要求,再選好船隻,於1756年的六月初二這天從福建起航,一路去了琉球,一直到次年的二月二十六日才回到北京。他的這次任務也和汪楫差不多,在《清史稿·列傳·周煌》中就記載了他這次出使:

二十年,命偕侍講全魁冊封琉球國王尚穆。尋遷右中允,再遷侍講。二十二年,使還,奏上《琉球國志略》,命以武英殿聚珍板印行。

我們這裡主要講講他寫的這本《琉球國志略》,希望對琉球有個更好的了解。這本書共十六卷:

其卷首於凡例、書目、圖繪外,首列御書、詔敕、諭祭文;次則星野、國統、封貢、輿地、山川、府署、祠廟、勝跡、爵秩、賦役、典禮、兵刑、人物、物產、藝文、志余,為目十有六——而各目中有須條析者,列小目附之,分為十六卷。

這本書記載的內容非常豐富,卷一「星野」介紹琉球的地理、方位、面積以及由福建到琉球的航程情況。卷二「國統」介紹琉球與清王朝的關係實為藩屬關係,琉球的歷史及與明清王朝歷代以來的交往歷史,並說明尚氏在琉球的繼位傳國情況。卷三「封貢」另附招撫恩賜入監諸事,非常詳細地記載了明清王朝和琉球的封貢情況。卷四(上)「輿地」附建置疆城形勝城池炮台,卷四(下)「風俗」附形質氣候習尚儀節節令服飾舍宇等。卷五「山川」介紹國中島山海潮風信針路附水泉橋樑。卷六「府署」介紹王府世子府附使館學校。卷七「祠廟」附寺院。卷八「勝跡」介紹其風景名勝。卷九「爵秩」介紹其官職等情況。卷十「賦役」介紹賦稅情況並附錢法。卷十一「典禮」介紹禮制禮節情況。卷十二「兵刑」介紹其兵制律法情況並發表自己的見解。卷十三「人物」介紹對國家有重大影響的如賢王、忠節、忠義、孝義、列女、文苑、方外各種人物。卷十四「物產」介紹谷貨、蔬果、草木禽獸、鱗、介蟲等。卷十五「藝文」介紹其圖籍。卷十六「志余」附有前使的各種文字材料,如「使琉球錄序」,各次使節的遊記、詩詞和書序等。《琉球國志略》基本上包羅了琉球國各個方面的內容,是周煌在琉球的所見所聞,並依前使及各家著錄情況寫成,正如周煌自己所言:「伏念臣自奉使之初,親承聖訓,以前此使臣類有紀錄,意存潤飾,傳聞異辭;茲當就耳目所及,加以訂正,務求徵信,無事鋪張!……遵即於往返途次及使館余間,隨時采輯,略具草稿;續自回京數月以來,分門比類,以次造竣。」

周煌說我承蒙皇帝的信任和教誨,出使琉球,將自己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並且是實事求是地記錄,沒有誇張不實的地方,再參考以前使臣的一些記錄,作了些整理,寫成的這本書也得到了歷史的認可。「是書廣徵乾隆以前諸錄,旁及百家記載,取材詳博,考證有據。」所以,這本書的內容是非常可靠的,它有兩大特點,也可以說有兩大貢獻:第一,就是對琉球的官制、賦稅、兵制、法律、物產、社會觀念等方面作了非常詳細的記載。我們就說說琉球的刑法,這本書寫了:

其國刑法,有死刑三:一凌遲、一斬首、一槍刺(用木椿作十字架,捆手足,以槍刺其心令死,即梟於其處,椿倒乃止);輕刑五:一流(流有三等:有配定流置某島安置,不準放還;有為惡不悛,族人共稟法司請加流罪者,則限以年數,配遣所流之島。頭目等申其改過,許遣還。否則,至期複流遠島,仍前法申遣。再不悛,顛轉流於三十六島外之別島矣。有犯罪重者,則縛其手足,以獨木小舟配遣西馬齒山,顛轉遞至外島,然多有漂沒者)、一曝日、一夾、一枷(有輕重二等:輕者數十斤、重者數百斤)、一笞(竊盜最嚴,初犯,笞若干、夾一次,曝日一次;再犯、三犯以次遞加,亦有時竟立斬者、立配流外島者)。

他們的刑法很多,輕的、重的都有,輕點就流放,他們不是「三省並三十六島」嘛,選個遠點的荒涼的島給他發配到那邊去,越重的發配的越遠,再重的就把他的手腳綁起來,給他一個獨木小舟,發到三十六島之外,海上那麼大風浪,一個小舟還指不定飄哪去呢,一般也就回不去了;另外還有拿鞭子抽,拿夾棍夾的;再犯大罪的就判死刑了。這死法也不一樣,凌遲、斬首,還有一種槍刺,可不是槍斃啊,比槍斃殘酷,槍斃一槍就完事了,槍刺不一樣,這槍是長矛,先用兩塊木頭做個十字架,把犯人綁在上面,拿著矛刺犯人的心臟,很殘酷,不詳細講了。琉球的律法也非常嚴格。看來,在任何情況下還是要遵紀守法的。周煌這本書就記載了這些刑法什麼的,記得很詳細,他也可能親眼見過。

這本書有一個更重要的貢獻,就是這本書上有個附錄,附的是什麼呢?《使琉針路圖》,也就是線路圖。他畫的這個線路圖非常準確,匯總前人航海的經驗,對從福建到琉球的路線以及從琉球回福建的路線都標的非常清楚。我們可不要誤以為是原路返回,在陸地上是,在海上可不是。我們都學過地理,知道洋流方面的知識,什麼太平洋暖流、什麼千島寒流,這都不一樣的,要是一不小心走錯了,還指不定漂到哪兒去了。前面講的汪楫去琉球的時候挺快挺順的,可回來的時候就不一樣了。如果遇到了颶風,那就是九死一生。

颶風三晝夜,舟上下傾仄,水滿艙中;合舟能起者僅十六人,廚灶漂沒,人盡餓凍。

你看,颶風颳了三天三夜,船艙也被水淹了,吃的、住的、用的都被淹了,一船人又餓又冷,死傷了很多人。周煌就吸取教訓,把這個航海路線總結和優化了一下,哪條路更好走、更快,他都研究了。

(乾隆二十一年)擇六月初二日,恭捧詔敕安官艙正中,由南台江登舟。初五日,至太平港。初六日,祭江,取水。申刻,到怡山院,諭祭海神,天后宮行香。

琉球海道雖與福州東西徑直,然船身宜上、不宜太下。

歷考前使自陳侃有「錄」以來,封舟不至落北者,惟前明冊使夏子陽及本朝使臣汪楫,余皆多用卯針,以致飄過北山。臣茲役深鑒前車,獨刪「指南廣義」主用卯針之說,折衷於夏、汪二錄,時飭本舟夥長敬謹遵用。以故由五虎開洋,三日之間直至姑米,方謂媲美前封。

周煌詳細記載了航海的一些經驗教訓,好好地寫成了這本《琉球國志略》,非常有參考價值。不過,這僅僅是出使琉球的一部分路線,這是海上。此外,還有陸上。坐船去琉球不是從北京直接坐的,得先從北京到福建,當時的陸路交通可不像今天這麼發達,有高速公路、火車,還有天上的飛機,很不好走。中間不時遇上狂風暴雨、泥石流什麼的,很不容易。否則,怎麼會有使臣把陸地上的經過也給詳細地記下來。這個使臣是誰呢?嘉慶年間一個叫李鼎元的人。

4.李鼎元出使琉球記

清朝有個叫李鼎元的官員曾經就寫過一本《使琉球記》,這本書敘述了去琉球的整個過程,其中陸上從北京到福建這段記載的非常詳細。

李鼎元是1800年出使琉球的,清朝嘉慶五年的狀元趙介山是正史,他李鼎元進士是副使。這一年的上一年,清朝發生了一件事,什麼事呢?權臣和珅被鎮壓了,這事得讓琉球知道,我朝的第二號人物已經被鎮壓了,以後不要再惦記著他了,就這麼個意思。這次出使琉球,李鼎元有個日記,日記里記載得特別詳細。因為上一次中國人去,還是在乾隆初年,這一次去已是嘉慶五年了,想一想,過了五六十年,所有的制度都不甚明了,怎麼去呀?該領不領錢啊?於是,李鼎元就去找紀曉嵐。紀曉嵐這陣子牛了,管的事寬,再說他又編過《四庫全書》,見多識廣。李鼎元就到紀曉嵐那裡找紀商量,我們應該不應該領點錢走,紀曉嵐說領什麼錢?沒錢!該走走。這個不對呀,朝中官員出差的凈領錢,你到福建舉辦考試,給人考試還領了好多錢。為什麼你領錢我不領錢?廢話!能跟我比嗎?你這是朝廷使者,沿路事先都已經通告下去,沿途各路接待都免費,你吃喝拉撒睡都免費,你要錢幹嗎?沒錢,走。李鼎元這一行人非常不高興地就在這一年的陰曆2月28日午刻走了,從北京出發果然威風,這一路之上帶了好幾十人,帶了很多很多禮物。你想想,正史一個人就可以帶家人,跟班二十個人,副史帶十個人,家屬願意去都可以跟著,這就三十人,再加上朝廷帶的、抬轎子的等一路上達七八十人之多,先從廣安門出發,出廣安門五里到普濟堂,有人給餞行,喝了這個餞行酒之後,當天晚上到了哪兒呢?到了良鄉縣同節驛住下來,這還是北京地界。第二天經河北過竇店,宿州驛,三月初一過新城,過了宋遼分界之白溝歸義驛,然後經趙北口任邱縣鄚城驛,初三過了瀛海驛,又經過獻縣、交河、阜城和景州,三月初六到了我們山東的德州安德驛,在山東境內一共走了12天,到江蘇時已經是三月十八日了。

從三月十八日到陰曆四月底五月初,天氣極壞,大暴雨不斷,這中間就走得非常慢,後來走到了浙江,到了京杭大運河的終點杭州,四月初九到了嘉興,從這時起天氣逐漸晴朗起來,五月才到了福建,到了福建得等著,得等著天氣好,等到夏至,這沿途從2月28日到閏四月初八這才到了福州,共70天。真正走了58天,每天要走一百來里地,你說使者是怎麼走的?使者或坐轎子,或坐船,或坐馬,比較輕鬆,可那手下人得走著,每天走一百里地,想一想多不容易,然後等著,一直等到了這東北信風來到才能去。擱這兒待了二十多天,然後五月初一點卯。經過六晝夜到達琉球,這裡記載初七巳刻西南風至,潮亦至開洋,丁未風,乘潮出五虎門。入夜,接封大夫梁煥,及梁煥率其國夥長二人主針,目不轉瞬。這主針就是看風向的,看這船行的航向,這一路之上非常的不容易,從初七出五虎門,一直到十二日辰刻過馬齒山。經過這一天的路程,從初七出發一直到十二,這才到了天使館,這次航行110里,五月初一本來就出發,結果由於天公不作美,直到十二日真正的航行時間53個時辰,有5個時辰幹嗎?躲雨了,沒法航行。這海上航行53個時辰行了5830里,再到那霸,這就過了6000里,這一路多不容易。到了琉球冊封完,就沒事了,就得等著,一直得等到冬至之後才能走。

還好,李鼎元這個人會說琉球語,於是他就編了一個漢琉詞典。叫《球雅》。為什麼叫《球雅》呢?仿《爾雅》的格式,將琉球的語詞與漢語對照,釋音釋意以廣聲教,直到當年的10月20日,這一行人迫不及待地揚帆出那霸港,因為10月20這一天是冬至,到了冬至趕緊走,結果沒走成,下大雨了,住在了馬齒山,又等了五天,等到10月25這才開始返國,回到福州倒很容易,十一月初一就到了,只用了五天時間。而從福州到北京,那又是七八十天的路程,非常的困難。

不過,我們可以看到,雖然這條路千難萬險,可琉球僅在明朝267年間就來朝貢171回,三年來兩回多,往來極其頻繁。中國也是從明洪武五年,也就是1372年朱元璋第一次派使者到琉球,到清光緒五年(1879年)507年間,明清兩朝24次冊封,共派出正、副使43人,其中明朝27人、清朝16人,前去琉球冊封。汪楫、周煌、李鼎元這些人也是非常不容易,一方面要歷盡千難萬險去琉球冊封,另一方面還得寫這其中的過程供皇帝和後世閱讀,汪楫寫了《使琉球雜錄》、李鼎元寫了《使琉球記》、周煌寫了《琉球國志略》,按規定,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得寫下來。但他們之中就有人隱瞞了一些事情,誰啊?周煌。他寫的《琉球國志略》儘管非常好,非常有價值,但是有些事情他沒有寫,皇帝不知道。這是寫給皇帝的報告,你得寫的越詳細越好,可他去琉球就有一件事沒寫進去,不是忘了,是沒敢寫。可不是一件小事,什麼事?關於錢的事,大家想一想,關係到錢的事情有小事嗎?我們接下來就說說這個事。

使者是雙方溝通的起點,卻也可能是友情的終點。在清朝乾隆年間,中國與琉球的關係就曾經出現過致命危機,起因就是中方派出的使團作出了令人失望的表現。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它是否預示著朝貢之路的終結?這一危機又是如何得到挽救的呢?

5.索銀事件

周煌跟汪楫那次出使不一樣,汪楫去的時候一帆風順,回來的時候驚濤駭浪,而周煌去的時候驚濤駭浪,挺倒霉的。他們是六月初二啟程的,六月十四日才抵達琉球的姑米山島附近,恰好遇上颱風,一艘船觸礁,船艙進水,行進不得,所有東西都被淹,還好船上沒有死人,爬上岸以後,就只能等著。琉球國的世子聽說這事以後,趕緊駕船到姑米山,將他們救上來,接了另一艘船抵達那霸。到了那霸以後,為了給這一行人壓驚,這船上坐多少人?136個使役,不算正使副使兩人,給了他們多少錢呢?給了他們五千兩銀子,還不算衣服被子。五千兩銀子136人每人一份,每人36兩7錢的銀子,這場大風大雨一人落36兩銀子,多好的差事。但這136人不高興,他們聽說幾十年前也有這麼一件事,也是船撞壞了,當時給他們多少錢,每人128兩,這回給我們多少?36兩7錢,一比差90兩銀子。我們出來的時候天天禱告,一定要撞船,一定要撞船,撞船就能得128兩。於是,這使役中的管理人員陳國棟就跑到天使公館請求這正副使跟琉球國的世子,現在已經被加封為國王補給,再每人補上91兩,結果這正副使覺得不合適不能要。但這幫人還不幹,還繼續鬧事,最後逼得人家沒辦法,上上下下都知道這大清的人在鬧事。直到8月16日,他們又挾制了很多人,又跑到使臣這兒繼續鬧,從7月到8月,這大清一百多號人,在琉球鬧了一個多月,最後沒辦法,人家又送來兩萬兩銀子,每個兵丁120兩,加上原來那個30兩7,每人156兩7,這一行人才算高高興興地走了,不是每個人都是一樣多,兵丁每人120兩,加那36兩,然而親丁、匠役、水手則是每人一百兩,加上那個36兩7,136兩7。事有湊巧,前面人鬧事,兩條船。後邊又有條船也遇到颱風了,也跟著這樣過來了,他們來的更晚,是在陰曆12月12日才抵達琉球,琉球王一聽那就同樣辦理吧。兵丁156兩7,家丁、匠役、水手136兩7,大家都發了,很高興。乾隆二十一年農曆8月21日,冊封使宣詔,宣讀了皇帝聖旨,世子尚穆就成了中山王了。然後,他們在乾隆二十二年2月13日回到福州。

回到福州以後,得快馬加鞭先給皇上寫一個摺子。2月19日寫了一個摺子,先送給皇上。自己在這裡休整之後再走。三月初六離開福州。這周煌寫了一本書《琉球國志略》,在這本書里,沒寫一人得150多兩銀子。給皇上的摺子很長,叫《翰林院侍講全魁、周煌奏冊封事竣,敬陳渡海情形折》,也沒提眾人都得了好多銀子的事,白得的,沒提。《琉球國志略》也沒提。他們剛走,三月初七,福建巡撫鍾音收到福建布政使德福呈送的琉球中山國王尚穆的咨文一件,咨文說的特好,兩條船都先後來了,因為路上遭了災,我一看得給他們壓驚,於是就給了哪些人156.7兩銀子,哪些人136.7兩銀子,一共支付了五萬多兩,讓他們高高興興地回去了,但是你們那船壞了,這回去的船是我們的船,銀子那是白送他們的,能把那條船還給我們嗎?你看人家尚穆很怪吧,那錢是我送你的,船我不是送你的,請把我們的船送回來,結果鍾音和福德一讀,啊?我們這些人從你們國家白白訛詐五萬多兩銀子,這怎麼行呢?你看這尚穆,人家頭天三月初六走的,咨文第二天就到了,掐點掐的那個准,這個叫什麼?告狀的藝術,你沒有藝術怎麼能行呢?在這種情況之下,結果這次索銀事件就層層上報朝廷了。最後,朝廷就問怎麼辦?閩浙總督喀爾吉善覺得這不對,應該殺。到了乾隆二十二年5月25日,刑部最終裁決陳國棟處斬,梟首示眾。翁元、黃登、朱華、朱文彩、林賜、歐元德、姚章等處斬。還有什麼梁大有、林升、劉光國絞刑,斬監候秋天再殺,陳嘉言、劉顯宗革職,拿解來京,其他的人都按上面原來建議的來處理,至此這一干人等都處理了,處斬他們的時候,皇帝特意把所有琉球在京人員都集合起來,看是不是這些人出差,到你們國家,瞧見沒有?就這模樣,斬了。讓他們看著斬了,斬完以後把這五萬多兩銀子,先動用公款支出來還他們。就這事兒殺了很多人,但周煌沒事,他沒拿錢。不過,他也有責任,當初汪楫不僅自己沒拿,還管束著手下人也沒拿,不僅沒主動要,當時琉球國王主動要給,他都沒要。等他回國後過了一年,琉球國王還派人追到北京去給,當時琉球派了毛國珍、王明佐來中國謝恩,並懇請康熙皇帝下命令讓汪楫收下錢,說我們要給點錢表示一下心意,可汪使臣就是不要。你看我們大老遠的來了,皇帝你就下命令讓他們收下吧。等康熙同意了,汪楫這才收下。這個汪楫是既拿到了錢,又得到了名,相比之下,周煌辦得就不大好。不過,從這件事來看,我們一方面感覺出差到琉球很遙遠很漫長,另外一方面也可以看到中國對琉球是非常的好,非常的照顧,琉球對中國也是非常感恩戴德的。中琉之間的關係就這樣越處越好。閩人三十姓,這個沈復到琉球是雙方加強經濟、文化和政治交流的一個結果。

中朝、中琉朝貢關係之比較

我們說可不只琉球與中國的關係這麼好,還有很多其他國家也是。前面講到,有很多國家都與中國建立了藩屬關係。明朝是朝貢制度高峰的時候,這時候的朝貢國達到了一百多個關於明代朝貢國的數量,有幾種說法:一是《明會典》所列朝貢國為111個,即使將位於今新疆境內的西域小國剔除,其數量也超過100個;二是《明史》所列148個。那麼,這些國家的朝貢都是一樣的嗎?肯定不一樣,龍生九子還個個不同,更何況這些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國家。他們朝貢的次數、與中國關係的疏密都有不同,根據這些因素,這些朝貢國又分為典型朝貢國和准朝貢國,典型的有朝鮮、安南,安南就是今天的越南,再就是我們講的琉球;准朝貢國有日本、泰國、緬甸、寮國等等。典型朝貢國與中國的關係更緊密一些,受中國影響更大一些。那麼,我們就拿朝鮮和琉球這兩個典型朝貢國來比較一下,朝鮮的朝貢與琉球向中國朝貢是一樣的嗎?除了走的路線不一樣之外,還有什麼不同呢?比較一下。

朝鮮半島上最早與中國建立朝貢關係的古代國家是百濟。早在南北朝的時候,百濟就與中國建立了聯繫,人家是近水樓台。在東晉的時候,晉安帝司馬德宗就冊封百濟的首領阿餘映,為「使持節、都督百諸軍事、鎮東大將軍、百濟王」。朝鮮半島上的另一個國家新羅在公元381年,也就是中國十六國時期,前秦建元十七年的時候就進貢了,前秦的皇帝是誰呢?有名的苻堅,就是在淝水之戰中敗了的那個。隋朝建立的時候,百濟派使臣到洛陽表示祝賀,向隋朝稱臣納貢,確立宗藩關係,效率很高。相比之下,新羅就慢多了,過了十多年,新羅才派人到洛陽確立宗藩關係。說到這裡,就有個問題,學過歷史的都知道,古代朝鮮半島有三個國家,也跟琉球一樣,琉球是山北國、山南國、中山國,朝鮮是百濟、新羅和高句麗。那麼人家百濟、新羅都與中國建立宗藩關係,高句麗又幹嘛去了呢?原來高句麗與中國關係不好,光打仗,不僅與當時隋朝、唐朝一直在打仗,另外還欺負百濟、新羅,他們三個之間打仗倒也正常,琉球三個國家不也打過嗎?可人家打歸打,後來朱元璋說你們別打了,人家就不打了;可朝鮮半島上的這三個國家不行,唐朝李世民也勸,說你們別打了,可它們就不聽,主要是誰不聽,就是高句麗,它不僅不聽,還聯合百濟要滅掉新羅,這就惹惱了唐朝,你們不是聯合欺負人家新羅嗎?我就幫助新羅,這樣唐朝就派兵與新羅聯手滅了百濟,後來又滅了高句麗,派誰去的呢?就是有名的大將薛仁貴,大家也許都知道,把高句麗給滅了,百濟給滅了,於是土地、人口都歸新羅,這新羅高興,派人到長安感謝,又採用唐朝的年號、使用唐朝曆法,當然它在打仗之前就使用了,唐朝幫它打仗,新羅就拚命地進貢,什麼人蔘、牛黃這些藥材,朝霞、魚牙這些紡織品,還有海豹皮等海產品都往長安送,光在神龍二年也就是706年這一年,新羅就往長安送了三次。後來到了918年,高麗王朝建立,統一了朝鮮半島,並於962年主動向北宋進貢,第二年高麗改用北宋年號,標誌著高麗與宋朝確立了宗藩關係。宋朝滅亡、元朝建立后,高麗又使用元朝曆法。明朝建立后,對高麗(朝鮮)更是禮遇有加,朱元璋將朝鮮列為不征之國。洪武年間(從1368年到1398年),高麗(朝鮮)共朝貢60次,平均每年2次;永樂年間(從1403年到1424年),朝鮮朝貢91次,平均每年4次;洪熙、宣德年間(1425到1435年),朝鮮朝貢67次,平均每年6次之多。

朝鮮和琉球都與中國保持著密切的朝貢關係,兩者在很多方面都是相似的:都受中國冊封,使用明清兩朝的年號、曆法;與其他國家相比兩者與中國關係更緊密,所以除規定的正式進貢之外,他們平時逢年過節或者遇到大事的時候也向中國進貢,朝鮮是趕在節日的時候,比如說正旦也就是元旦、春節,千秋節就是皇帝生日這天,朝鮮都要來朝貢,貢品有金龍船、雙盞蓮花台、玳瑁刀鞘、細布、馬匹、弓矢、人蔘、獺皮等;明朝回賜與賞賜的物品有國王金印、《大統歷》、廟社樂器、冕服九章、錦繡絨綺、彩緞紗羅、四書五經、鍍金銀匣、象牙犀角等。另外,朝鮮從明朝購買的商品有藥品、絲織品、書籍、補品、瓷器等,主要用來滿足王室貴族的奢侈生活。此外,還有農業、手工業生產及軍事方面的必需品。明朝從朝鮮購進的多是麻布、海產品和當地的手工藝品。清初,清廷向朝鮮索要的貢品比較多,具有一定的掠奪性,後來逐漸減少,歲貢從最初的18項到雍正六年(1728)減到9項,幅度還是比較大的。貢品的種類與明朝大同小異。清廷對朝鮮除正常的回賜外,還有特賜、加賜等。清朝與朝鮮的朝貢貿易也十分頻繁,主要有「八包」貿易、柵門後市和團練使後市(瀋陽八包)。此外,在明清兩朝與朝鮮貿易中,還夾雜著走私貿易。

琉球除了正貢之外,也有「加貢」,就是額外加上的,如慶賀貢、謝恩貢、陳奏貢等等。我們可不要認為,人家那麼大老遠來,怎麼還要人家再額外進貢呢?這可不是徵稅,中國對朝貢國一直本著「薄來厚往」的原則,前面講了,你給的多,我還的更多,你給的好,我還的更好,他們來「加貢」,中國有「加賜」、「特賜」。我再補充講一下琉球的貢品,前面講了一些,不過還有好東西沒講。在道光四年,也就是1824年,琉球帶來的貢品有什麼呢?海帶9萬8千斤、鮑魚9千7百斤、海參5千斤、魚翅2千5百斤、醬油2千4百斤,鮑魚、海參那麼多,還有魚翅,都是貴重東西。中國回贈的有什麼呢?文綺、紗羅、陶器、鐵器、瓷器、鑄器、漆器、祭器、鈔幣、海船、印章、文具、條靴、皮貨、藥品等生產生活用品。琉球是島國,它缺這些,鮑魚、海參那是一點都不缺。大家看,琉球、朝鮮給中國進貢那麼多東西,還來那麼多次,明清朝廷就給他們開了綠色通道,因為當時朝貢貿易也有很多欺詐行為,所以明清朝廷就先給朝貢國頒發勘合。什麼叫勘合呢?就是一份官方文書、蓋上官方的大印,然後一撕兩半,你拿一半,我拿一半,見面的時候拿出來一對,對的上就是真的,對不上就是假的。這就是暗號、憑證,古代也常用於男女婚契,一個玉佩,一掰兩半,好久不見面,一見面拿出一對接,正好一個玉佩,這樣就算找著另一半了;現在呢,男女也有,你脖子上掛個鎖,他脖子上掛個鑰匙,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就這麼個意思。明清朝廷就給朝貢國弄了這麼個東西,可沒給琉球和朝鮮弄,為什麼?因為經常見面,如果還弄個什麼暗號、憑證的,就沒意思了。你說你天天回家,進門還要說暗號嗎?你整天去單位跟同事還用先拿出身份證來對對,是不是他啊?不用。這說明什麼問題?這琉球和朝鮮就跟一家人一樣。

雖說像一家人一樣,可即使是一家人,也有不同。那麼,朝鮮和琉球有什麼不一樣呢?有人說了,他們的貢品不一樣,對,肯定不一樣,那是因為他們的特產不一樣,拿的都是各自的特產。還有,他們走的路線不一樣。朝鮮到中國主要是陸路,從平壤出發,跨過鴨綠江就到中國,過了山海關就到北京,才三千多里路,人家琉球那可遠多了。除了這些,還有一些不一樣,大家可能不清楚,那就是在貢期上,明清兩朝,朝鮮的貢期最少是一年三貢,有時一年四貢、五貢,多的時候達到了六貢、七貢。朝鮮是明清藩屬國中朝貢次數最多的國家,琉球緊隨其後,排名第二。除了路途遙遠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明清朝廷規定,琉球不能來的太頻繁了。明朝永樂皇帝規定琉球兩年一貢就行,可琉球不願意,認為兩年時間太長,要求一年一次,永樂皇帝沒辦法就答應了,可答應歸答應,規定歸規定,琉球也不怎麼遵守,常常是一年就來好幾次。人家既然來了,也不能把人家再攆回去,來就來吧。到了清朝順治皇帝時,嚴格規定琉球兩年一貢且必須遵守,但琉球也沒有嚴格遵守,還多次懇求多一點,再多一點,但清廷沒同意。即便這樣,琉球也是能多來就多來。琉球就想,既然次數上限制,那我們一次就多去點人吧,這樣次數減少了,可來一次就好幾百人。前面講了,這接待就是一大筆費用,吃的、住的、玩的,臨走還得賞賜,這開銷也不得了,明清朝廷又規定,人數規模也得限制,明成化時規定只許百人,最多加五人,明嘉靖時規定不得超過150人,清順治時除了規定不得超過150人之外,還規定只許15人進京,其他的在外面等著,可是琉球不願意,不斷地懇求讓我們多來些人,康熙就心軟了,放寬點限制,規定不得超過300人,這才滿意。但對於朝鮮,清朝就沒有這個規模的限制。

琉球和朝鮮之間還有不同。你到中國了,現在講你得過海關,那時候進出口商品也要徵收海關稅,明清朝廷就規定對西洋各國徵收普通稅,對朝鮮減免一定的關稅,予以照顧。而對琉球一律免稅,不收一分錢,大大小小的船那麼多,那麼多商品,一律免稅。這也充分反映了中琉之間的友好,這是經濟上的優惠。另外,在政治上也對琉球特別照顧,中朝之間的宗藩關係有時是朝廷通過加強對朝鮮的控制有時甚至是用武力來維繫的,但中琉之間卻一直是和諧的、其樂融融的關係,中國從不干涉琉球內政,而是以禮相待。所以,中琉之間的關係,用今天的話來講,真是鐵,給力。

但是,我要提醒諸位,正當中琉之間你來我往,不亦樂乎,琉球國王為自己「萬國津梁」沾沾自喜的時候,琉球王國不知不覺走進了一個「被」時代,亦如我們今天的「被」就業、「被」代表、「被」捐款,琉球也被迫走上了一條不歸路。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是什麼打破了這塊神奇土地上的寧靜呢?琉球的命運要走向何方?咱們下期再說。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琉球之謎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當代現代 琉球之謎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章 封貢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