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這樣的懸賞在當時確實是前所未有之事。這裡所謂的"粟"並不是指"小米",而是指"未脫谷之稻米",也就是"俸祿"之意。
伯夷、叔齊入首陽山而"不食周粟",並不是"不吃周國之穀物",而是指"不出仕於周王室"而言。
"執圭"乃執有君主賜給之玉器珪的爵位,代表擁有領地。
伍子胥的頭可以換五萬石俸祿和貴族地位!
伍子胥好不容易逃到長江岸邊。這時是晚上,周遭已在一片黑暗籠罩之下。
岸邊一隻漁船停泊著,船上坐著一位老漁夫。
"我可以搭船嗎?"伍子胥問道。
"可以啊!"滿臉皺紋的老漁夫面無表情地回答,然後開始搖櫓。如果知道他們是被緝拿的人,這位漁夫說不定會改變態度。伍子胥於是強自鎮定,和勝一起上船。坐下來后,他若無其事地回頭一看。岸邊沙洲松林前,有幾個人影在那裡晃動。他們有的揮手,有的在叫喊。
"回來!回來!那是伍子胥呀!"
由於距離很遠,所以,除非用心聽,說話內容很難聽清楚。
伍子胥窺看這位漁夫的表情,發現他好像沒有聽到叫喊的聲音。由於一片黑暗,對方似乎沒有認出他是伍子胥。
幸虧他是個老者……伍子胥為這位老者的耳不聰目不明而暗自慶幸。
由於身無分文,所以抵達對岸后,付不起渡船錢。伍子胥於是取下佩劍遞給這位老者說:"這把劍價值起碼百金,船家老兄,你就當做渡船錢收下吧!"
"不必了。"老漁夫搖搖手,莞爾一笑說,"我不是為了要賺百金才讓你搭船。五萬石俸祿和執圭之爵,我都不稀罕哩!"
"哦……實在謝謝!"伍子胥對他作揖致謝。
原來這位老者早就知道他是伍子胥。他不但助一臂之力,更堅決不收取船資。
伍子胥由此前往吳國。
不過,這趟旅程也不輕鬆。
"未至吳即疾,止中道乞食。"——這是《史記》的記載。
生病而成為乞丐——由此不難推想其旅程之艱辛。由於這是沼澤地帶,長江支流及湖泊遍布各處,所以此次逃亡利用船隻的機會甚多。
中華文明起源於黃河中游流域,也就是所謂的"中原"。夏、商、周都是中原王朝。春秋初期,長江流域根本還沒有登上歷史舞台,是個后開發地域。
到春秋末期,長江流域開始受到世人注目。中原文明逐漸傳到此地。
長江中游地域由於接近中原,所以較早開化。當時位於此地的是富強之國——楚。
"春秋五霸"的列法向來眾說紛紜。其中有一說是:
齊桓公
晉文公
楚莊王
吳王夫差
越王勾踐
齊和晉堪稱為中原之國,但,楚、吳、越三國過去則是被視為蠻地的長江諸國。
中原文明於公元前五、六世紀,如浪濤般湧向南方。
春秋戰國五百餘年期間,中國所以未如三代(夏、商、周)之統一,原因並不在於缺乏英傑之士出現。
前列春秋五霸都是極其優秀的英傑。而在秦始皇登場之前,統一之事遲遲未實現,原因何在?
當時的最大課題是中國之統一。
而中國卻在不斷膨脹。
原先的中國只包含黃河中游地區,之後逐漸向南方擴張,使得天下英傑難於掌握。
下面要敘述的是以伍子胥及范蠡等人為主角的吳越爭霸,並不是單純的戰爭故事。讀者必須明白,吳越鬥爭因中國文明擴張而起,而中國本身之範圍則因吳越戰爭而更加擴大。
這是一種史觀。
我們且把故事從剛病癒的伍子胥,一隻手牽著勝,另一隻手拄著拐杖,踉蹌踏入吳國的場面說起。
"如果說是因為季札出走,所以勢必由下一代承繼,也應該由長兄之長子的我繼位才對呀!"內心不滿的光,仍不得不在堂弟僚的面前稱臣下跪。
現在的上海、蘇州一帶便是當時的吳國。這是長江下游之南方地域,也就是所謂的"江南之地"。吳國國都在太湖之東。
與中原諸國及楚之國都不同的一點是:吳都周圍並沒有城牆。
伍子胥牽著建之遺子勝的手,來到吳都。
江南之地有許多河流,無數大小運河如網一般密布其間。後來的吳都蘇州,甚至有"水都"之稱。
由於街上散布許多河流,所以隨處可見橋樑。後世詩人白居易也有"紅欄三百九十橋"之名句。
做過乞丐的伍子胥自然是一身襤褸。
他在橋旁地面,頹喪地坐下來。自古以來,乞丐都喜歡待在橋邊,這是因為一旦遇到驟雨,就可以立刻躲到橋下。
伍子胥坐在最接近宮殿的一座橋旁邊。其實,他選擇這個地方是有目的的,並不是單純在這裡呆坐著。
那是甫出宮殿的達官貴人乘坐馬車的地方。自用馬車來到之前,廷臣都在這裡稍作等待。因為駐留的時間短暫,所以他們習慣不和別人談論公事,只是無所事事地站著。
伍子胥連續在這個地方坐了十天左右,仔細視察從吳王宮殿出來的官員。由於隨從會呼叫主子的名字,所以,廷臣的身份大抵都可判斷出來。歷代出仕於楚國宮廷的伍子胥,對宮中的一切當然知之甚詳。很快的,他對出入宮殿的廷臣的視察已相當透徹了。
耳聞果然沒錯,公子光才是真正的大人物!這是他得到的結論。
公子是太子以外王族所有年輕男性的泛稱,並非僅指國君之子。這位名叫"光"的人是當時吳王僚的堂兄弟。
光負責的主要事務是吳國軍事。
一天,看到光有些焦躁地站在那裡時,伍子胥走過去,在他旁邊自言自語地說:"吳國,人也忒多了。"
利用等馬車的時間發發牢騷,是貴族以及廷臣們的習慣。擔任相當於國防部長職務的光,屢次請求增撥兵員,卻未獲准,因而日前對家臣說了一句——我國人口少,所以也沒話可說。因此,雖然對方只是一名乞丐,"人忒多"這句話他實在不能置若罔聞。光大步走上前說:"嘿,叫花子,你剛才說了什麼?"
"我說,這個國家大概由於人太多,所以到處都是兵士。"伍子胥回答。
"你是個瞎子,是不?哪裡有兵呢?"
"這裡看不到,可是我猜想兵士應該很多。"
"你為什麼這麼想呢?"
"因為國都沒有城牆。萬一外敵攻來時,不是需要無數兵士來防守嗎?"
"我國是絕不會被外敵攻打的。"
"那你們只知道發動攻擊啰?"
"沒錯。"
"攻打別國,國內也需要大批留守部隊。所以我說貴國人忒多嘛!"
伍子胥說著,抬眼望了一下公子光。
他的觀察一點沒錯。
光的任務不單是外征,巡視國內的機會也很多。他這時候掌握的軍隊極其有限,因為國都非部署大批留守部隊不可。
在這以前的吳,常有攻打西方楚國以及被楚攻打之事。他們可以專心對楚作戰。可是,後來的新興勢力已崛起於南方。
現在的浙江省,文豪魯迅之誕生地紹興一帶叫做會稽,當時以此作為國都的國家是越。越國人民自稱為夏王朝創始者禹之子孫。這是個人民從事開墾荒地、以在杭州灣打魚為業的國家,甚不起眼。自從現在的國君允常即位后,這個國家突然變得強大起來。這是因為出現一位名叫范蠡的名臣,致力於富國強兵政策的結果。
背後出現這麼一個強大勢力,對吳國來說是莫大威脅。與夙敵楚交戰時,就會成為後顧之憂。兵力薄弱的吳國國都,隨時都有被越兵蹂躪之虞。因此,增加留守部隊乃當務之急。
國防部長光心浮氣躁,這是主要原因之一。
對!只要有城牆,留守部隊可以不需要這麼多!
光盯著這名乞丐問道:"你是從哪裡來的?"
"我是楚國人。"
"看樣子,你不是真正的乞丐,對不對?"
"我該怎麼說呢?"伍子胥詭譎地笑著說。
這一天,公子光沒再多說就離去。
數日後,光從派赴越國的探子處得到重要情報——
越王允常,正在會稽築城!
"都是一些膽小鬼!楚和越都這樣怕我?"
據說,楚不久前剛完成城牆築造工事。光心情愉快地在部下面前說這句話時,腦際突然掠過日前在橋邊聽到那名乞丐說的話。接踵而來的情報更使他變色!——
越都之築城乃依范蠡之意見,並且在范蠡指揮下進行。
范蠡被稱為天下最高級的人才。連這樣的人都認為有築城的必要——這個情報使光不得不面對現實。
"築城……"光喃喃自語。
那名乞丐的話從他腦海里的一個小角落跳出來,佔據了他的整個思緒。
"那個乞丐說他是楚國人,不是嗎?"光突然問了身邊部下。
部下當然搞不清楚他在問什麼。
"您說的是什麼人?"家臣問道。
"我說的是日前在橋邊看到的那個乞丐。"
"哦……對!他確實說過他是楚國人。"
"他帶著一名小孩。不是嗎?"
"沒錯。"
"我知道了!"
光這時候恍然大悟,明白了橋邊看到的那名帶著小孩的乞丐的身份!
楚國伍子胥帶著太子建之子逃離鄭國,卻不能回楚國——這件事情光很清楚。這是因為除了越國外,他派的密探也散布在其他各國。
光是個野心勃勃的人。
因此,他具備一般人所沒有的第六感,這第六感告訴了他橋邊那個乞丐是伍子胥這個事實。
部下們訝異地問道:"您知道什麼了?"
光沒有直接回答:"快去把橋邊那個乞丐帶來。記著,一定要禮貌周到,絕不可無禮。"
"是!"
部下立刻跑到橋邊來,依照主子的吩咐,畢恭畢敬地說:"請你跟我來,行嗎?"
"嗬……公子光派人來請我了。"這名乞丐站起來說。
這一天起,伍子胥開始出仕公子光門下。
楚國伍子胥本來就是響噹噹的人物。
他以公子光心腹的身份,獲准上朝,參與國政——
絕對要為父親和哥哥報仇!
他並沒有把這個毒誓隱藏在自己心裡。他的父親和胞兄被殺是天下皆知之事。
這是男人的復仇,不需要耍弄像驪姬那樣的迂迴策略。
"我們攻打楚國吧!楚國的一切我很清楚。"伍子胥對吳王僚進言。
但,吳王沒有採納征楚之議。
"是我表示反對的。"公子光對伍子胥說:"伐楚不見得對我們吳國有利——我持的是這個理由。我還說,伍子胥所以主張討楚,為的是要達到復仇私心,我們不能被他利用哩。哈!哈!哈!"
"是嗎?"伍子胥垂下頭。
他感覺光的這些話似乎暗藏玄機。他約略揣度得出,卻苦於無法確認。
一天,光一時想起來似的說:"子胥,我要你負責建造一座城堡。"
派人到橋邊請我,目的應在於要我負責築城,可是,後來為何遲遲不提這件事?這是在伍子胥心中盤旋已久的疑問。
甚早就與黃河中游所謂中原國家有所接觸的楚,在南方諸國中,可以說是最早學會築城技術的。
伍子胥是以築城高手而負盛名。他和公子光接近,使用的就是"城"這個餌——起碼他本身認為如此。
"我等您的這句話等很久了。"伍子胥回答。
"我要建造的是一座小小城堡。"光說。
"什麼?"
伍子胥怔怔地望著光的臉。
光是豪放型人物,做什麼事情都要求轟轟烈烈、令人驚嘆。這樣的人說要建造的只是一座小小城堡,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伍子胥企圖從主子光的表情找出答案。
光卻光明磊落地把它說了出來:"大城堡以後再建造。"
我終於明白了!伍子胥長久以來盤旋心中的疑團,這時才有了撥雲見日的感覺。
在敘述公子光的心計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吳國成立的經過。
吳國的建國故事,令人聽來覺得相當神奇。
司馬遷撰寫《史記》時,以吳為諸侯之首。
這是因為他認為唯有吳才是周王室之正統的緣故。
周朝遠祖古公亶父有三個兒子,長子泰伯,次子仲雍,末子季歷。據傳,季歷之子昌身上有"聖子"標記,因此,古公亶父有意讓這個孫子繼位。但若要如此,非得先讓昌的父親繼位不可,而昌的父親季歷是末子。
古公亶父為此苦惱不已。
知道這件事的長子泰伯和次子仲雍,為了替父親減輕苦惱,使末弟季歷順利繼位,遂相偕出奔,南下至長江下游處,建立新的國家——這是關於吳建國的傳說。
其間系譜如下:
由於泰伯無子,所以由仲雍即位成為吳王之系統。
周取代商而建立王朝的是昌之子武王。但以由長子繼承之家系傳統而言,吳才是正統。
由泰伯算起的第十九代是吳王壽夢。壽夢有四個兒子,其中以末子季札最為傑出。吳王和國人都盼望由季札即位。
這一點和吳之建國故事頗為相似,但也不盡相同。
因為末子季札堅決辭退,不肯即位。
在不得已情形之下,王位由長子諸樊繼承。
知道父王心意的諸樊,一心要讓位給季札,最後想到一個方法了。
他於是訂立了"由兄弟輪流繼位"的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