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黃光裕借殼上市國美稱王,摩根威逼利誘永樂請降

第一回:黃光裕借殼上市國美稱王,摩根威逼利誘永樂請降

(1)

資本逐鹿的家電連鎖零售業,民企、外企攻城略地,戰事不斷。這是一場考驗"胃口"也考驗"消化"能力的併購戰,是一場和時間賽跑的遊戲。

上世紀90年代的黃光裕還是個傳統的民營企業家,靠創業之初的一點運氣、一份膽量和自己的勤奮,一點一滴地積累著自己的財富。到90年代末,黃光裕的企業已初具規模。

當然,這時的黃光裕離首富的距離還很遠,改變這一距離的是他結識的在香港資本市場有"金牌殼王"之稱的潮汕同鄉詹培忠。詹培忠堪稱傳奇人物,號稱炒股幾乎未失過手,先後做過香港資本市場20多個"殼"生意,並因此賺得巨額財富。

從2000年6月到9月的3個月間,詹培忠得手了一個新的"殼公司"——香港上市公司CapitalAutomationHoldingLimted(京華自動化集團有限公司),股票簡稱:京華自動化(0493.HK)。幾經買賣,詹培忠控制了京華自動化。

黃光裕此時正欲圖謀進入資本市場,二人一拍即合,開始了對京華自動化的重組。17歲出門闖天下的黃光裕,靠100平米不到的店面起家,那時的他不會聯想到自己的名字和"中國首富"有什麼關係。一個"垃圾殼公司"在資本騰挪中變身"國美電器"。35歲的黃光裕資產瞬時膨脹至百億,榮登2004年度胡潤百富榜上中國首富。

而這時老對手蘇寧電器加快了內地上市步伐,這迫使黃光裕也必須加快動作。黃光裕一邊等待"24個月的禁期"結束,一邊拉開了國美的重組大幕。

為了配合上市,黃光裕開始在香港造勢。在大陸,國美是數一數二的電器零售商,但在香港的名聲卻不大。此前,黃光裕曾在2003年11月在香港九龍島最繁華的旺角開設了第一家香港分店,佔地達2.5萬平方英尺,在當地屬於超大型賣場。2004年5月後,黃光裕在香港加速了擴張的步伐,每周開一店、連開三店,配合媒體宣傳造勢,國美品牌的知名度在香港得以大大提高。香港電器零售商大哥豐澤電器突然倍感壓力,對這個"外來戶"刮目相看。國美電器在香港本地的"現場秀",為國美電器成功借殼中國鵬潤打下了很好的伏筆。

在蘇寧電器內地上市申請獲得中國證監會正式通過1個月後,衝出"24個月的禁期"的黃光裕終於出手。由於經過此前中國鵬潤的一次配售新股,此時的黃光裕持有66.9%的股份。

黃光裕為國美定下2005-2008年的"四年發展計劃"。到計劃完成的2008年,整個國美電器營業額將增至1200億港元,是上市公司2004年全年銷售額120億元的10倍。其在國內市場佔有率也將相應提高到10%-15%。目前國美內部已有一支300餘人的開店隊伍。"我們將以最快速度向二、三級市場深入,國美現在最不缺錢,只恨不能飛起來圈地。"這最近已成為國美不少高層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黃光裕從前經常說的一句話是:"做事一定要找對感覺",如今的"感覺",真好!

(2)

與黃光裕的一路高歌猛進相比,陳曉的個人經歷則顯坎坷,雖然陳曉領軍下的永樂電器一直穩居內地家電連鎖業的第三。

創建新的永樂電器之前,陳曉在國營上海永樂家電批發總公司工作。這家企業鼎盛時銷售額突破過18億元,但很快陷入了房地產投資熱的泥沼,瀕臨破產。陳曉帶領40多名員工集體辭職,買下"永樂"品牌。

1996年,他們成立了新的股份制企業:上海永樂。1998年,上海永樂由家電批發商轉為專賣零售商。2000年,國美的黃光裕開始謀划買殼時,上海永樂管理層及僱員完成了對公司全部股權的收購,陳曉成了真正的老闆。次年起,永樂成為上海最具規模的家電專賣零售商。

與國美全國點狀擴張、蘇寧採用分公司模式不同,永樂在上市之前的主要精力還放在通過上海和江浙一塊市場,形成塊狀布局完全連鎖的地域平台上。2002年底,永樂還僅在上海擁有14家門店。面對激烈競爭,為鞏固現有地位,永樂曾於2002年主導發起"中永通泰"聯盟,即與北京大中、河南通利、山東雅泰等家電流通企業達成"互不侵入對方領地"協議,同時結成採購聯盟,共同對付競爭對手及家電生產企業。

從2003年起,永樂不斷通過收購和重組涉足全國市場,在收購廣州東澤電器,並與成都百貨各出資50%成立合資公司后,2005年又擊敗國美、蘇寧先後收購了閩燦坤(200512)部分資產、吞併廈門思文。而對河南通利的收購,則把當年其親自主導的"聯盟"解體。

儘管如此,至2004年,永樂給外界的印象仍是"地方家電連鎖企業"——100多家門店,主要集中在長三角一帶,僅上海的門店數就佔了一半以上。為抵禦國美、蘇寧的攻勢,永樂開始構建全國性大連鎖企業的擴張步伐。"永樂就是沿著國美、蘇寧過去的路在走。"上海永樂的一位負責人曾有過這樣的說法。然而,比起國美、蘇寧的全國擴張步伐,永樂卻整整晚了5年多的時間。在前一輪的"跑馬圈地"已初步完成的格局下,永樂只能依靠併購來獲得發展,這和國美、蘇寧的自建店面式擴張迥然不同。

隨著國美、蘇寧先後在2004年上市,規模處於劣勢的永樂倍感壓力。為加快上市步伐,陳曉不惜鋌而走險。

(3)

為籌集境外"紅籌上市"所需的"過橋資金",在上市前,機構投資人摩根士丹利和鼎暉投資以總代價5,000萬美元分別認購永樂3.63億股和5,913.97萬股,摺合入市價每股0.92港元,比以後的招股價2.25港元折讓約59.1%。

摩根士丹利是國際知名投資銀行。鼎暉投資基金管理公司的前身是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CICC)的直接投資部,現獨立分拆為投資機構。

兩位機構投資人與永樂管理層簽訂了一份對賭協議,以永樂的未來盈利作為股權轉讓的指標——如果永樂2007年(可延至2008年或2009年)的凈利潤高於7.5億元人民幣,外資股股東將向永樂管理層轉讓4,697.38萬股永樂股份;如果凈利潤相等或低於6.75億元,永樂管理層將向外資股股東轉讓4,697.38萬股;如果凈利潤不高於6億元,永樂管理層將向外資股股東轉讓多達9,394.76萬股,這相當於永樂上市后已發行股本總數(不計行使超額配股權)的約4.1%。

在"紅籌上市"的案例中,對賭協議並不罕見。2004年蒙牛上市前,也曾與三名機構投資人摩根士丹利、鼎暉投資和英聯投資簽訂過一份對賭協議,即蒙牛要在未來3年內年盈利複合增長率達到50%,否則蒙牛管理層就必須將所持7.8%的公司股權,即7,830萬股轉讓給摩根士丹利等外資股東。所幸蒙牛2005年4月公布的年報優異,三名外資股東也因此提前結束了這份協議。

除了對賭協議的安排外,摩根士丹利和鼎暉投資還獲得一項認股權利,可分別以相當於每股約1.38港元的價格購入8,549.91萬股和1,385.56萬股永樂股份,比招股價2.25港元折讓38.7%。

摩根士丹利和鼎暉投資已於永樂上市前悉數行使該項購股權。如不計及超額配股權,緊隨上市后,永樂管理層等人持有永樂53.43%股份,摩根士丹利和鼎暉投資分別持有21.38%及3.48%永樂股份,其他公眾投資者持有餘下的21.71%股份。

為阻止外資控制上市公司,永樂另外授出了兩項購股權。其一是授予60名現任及前任高管、僱員和業務顧問一項管理獎勵購股權,可以每股0.83港元的行使價,自2004年9月14日起,20年內合共購入1.45億股永樂股份,相當於公司已發行總股本的6.4%。此外,永樂納入麾下的家電連鎖企業河南通利掌門人王駕宇也獲准可以每股0.83港元價格自2005年7月4日20年內購入共計4,342.54萬股永樂股份,相當於公司已發行總股本的1.9%。

這兩項購股權一旦行使,即使在超額配股權獲行使的情況下,永樂人士及其盟友控制的股份也將超過55%,而摩根士丹利和鼎暉投資憑藉分別持有的19.04%和3.1%股份,就算獲得最高賠付股份及部分公眾投資者股份,也不足以左右上市公司。

不僅如此,陳曉還堅持在上市前加上一條優先購股權,大意是:如果摩根士丹利和鼎暉投資有意出售股份超過永樂股份的5%,永樂管理層將有優先權按待售價格購買該股份。而摩根士丹利和鼎暉投資並無對等權利。

如此煞費苦心,只為在上市前力保陳曉團隊能絕對控股永樂。

2005年10月14日,中國永樂(0503.HK)正式在香港上市,集資額約10.26億港元。摩根士丹利旗下的添惠和嘉誠亞洲擔任聯席保薦人。上市當日,恰逢恒生指數創下3個月低點,永樂卻逆市上漲,最終以2.375港元報收,高於招股價5.56%,表現不俗。

此時,永樂已在6個省和3個直轄市開設了151家門店,僅次於國美、蘇寧。1996年以600萬元起家的上海永樂,終於變身為市值50億港元的家電連鎖零售巨頭。

(4)

同樣是上市,國美讓黃光裕看到了金山,而永樂讓陳曉看到的卻是沼澤。儘管他在股權結構方面煞費苦心,但卻無法掃除永樂在上市前已開始沉積的憂患。

一邊是業績增長乏力,一邊是"對賭"日期逐日接近。永樂開始為提高盈利奮戰。

2006年4月19日,永樂與北京大中籤署協議,雙方啟動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並在年內通過股權置換的方式實現股權合併。

大中電器是由其董事長張大中一手創建的民營企業,總部設於北京,擁有約100家門店,在家電連鎖零售業內排名第五,在北京優勢明顯。

根據永樂與大中籤訂的戰略合作協議,永樂電器擬用一年時間完成收購北京大中,並向大中電器董事長張大中支付1.5億元的保證金。倘若張大中未能履行股權轉讓,則需向永樂方面支付人民幣3億元;若張大中在兩年內將大中股權轉讓於其他人,張大中則須額外支付1.5億元,即向永樂方面支付4.5億元。

對於永樂來說,合併大中是"遠水解不了近渴"。在外行看來轟轟烈烈的收購行動,並未挽回資本市場對永樂的信心。多家券商發出報告調低永樂的投資評級,摩根士丹利的評級由"跑贏大市"降至"與大市同步",高盛則由"買入"降至"中性"。花旗維持永樂沽售評級,但目標價下降6%。

2006年4月21日,永樂公告2005年年報顯示:儘管營業額較2004年增長48.1%,但由於競爭加劇和網點增加的攤薄效應,每年每平方米門店的加權平均銷售額,反而由2004年的40,472元下降至25,482元。

公告業績后的首個交易日(4月24日),永樂股價暴跌20.35%。

業績公布后,摩根士丹利迅速開始行動。4月25日,摩根士丹利和RetailManagement(永樂管理層控制的公司)發布公告,以向機構配售的方式減持股份,配售價格3.225港元,減持總數占已發行股份的15.81%。同時永樂管理層宣布行使兩項購股權。

永樂管理層採用先配售減持股份,獲得現金后,再行使購股權,低價購回股份,可見其能動用的現金有限,維持其控股地位已不易,根本無力去行使"對賭協議"中約定的"優先購股權",眼睜睜看著摩根士丹利拋售。

完成交易后,摩根士丹利的持股量大幅下降至9.61%,套現約7.24億港元。永樂管理層持股量略有下降。股價再度暴跌13.14%。

(5)

在隨後的一段時間裡,摩根士丹利連續在二級市場拋售永樂,股價繼續大幅下跌。而且,摩根士丹利小幅增持了國美的股份,對國美電器的持股增至7.6%。

摩根士丹利的舉動無疑是對永樂的"背後一刀"。更可怕的是,摩根士丹利作為知名投資機構,其舉動常常會引來市場"跟風"。永樂股價大幅下跌,也導致陳曉此前承諾收購大中的部分條件難以兌現。

大摩的套現拋售是資本逐利的本性決定的。在資本市場壓力下,永樂挽救股市頹勢、提高經營利潤更迫在眉睫。

5月下旬,永樂剝離了7家虧損的非核心業務公司。6月初,永樂開始幅度為10%左右的裁員。此舉無異飲鳩止渴——"優秀人才本來就匱乏,一裁員,人員更是流失嚴重"。

永樂2005年上市后募集到12億資金,其中有3億多計劃用來擴張開店。但資料顯示,2005年底永樂全國店面為193家,到2006年3月底才緩慢增長到205家。"永樂現在根本不敢拿錢開店。由於管理跟不上,成本無法控制,開店稍不注意就會虧損。"有熟悉永樂的業內人士這樣認為。

6月底,永樂公開承認:"當初與大摩簽訂協議時預測過於樂觀。"

完不成業績目標,與摩根士丹利簽的對賭協議愈加逼近。除非奇迹出現,否則永樂管理層向財務投資者送股不可避免。摩根士丹利和鼎暉投資收到這9000多萬股后,才能基本達到當初設定的投資回報目標,即3倍的回報。但對賭協議的執行要等到2007年年報公布,對摩根士丹利來說,一年多的等待是漫長的,而且這也不符合利益最大化原則,如果有更好的方式提升永樂股票的價值,何樂而不為呢?

(6)

國美艱難並永樂,摩根士丹利輕鬆獲利

摩根士丹利讓陳曉進退兩難,回天乏力,又怎能繼續抵擋資本市場的血雨腥風?

黃光裕不失時機地出現了。對於國美來說,永樂鞏固的大本營——上海周邊市場,正是國美的軟肋。

國美有意收購永樂的消息,早在2006年4月便傳開。摩根士丹利等國際資本不遺餘力的"撮合",最終使國美與永樂坐在了談判桌兩側。

國美的條件是苛刻的,永樂的態度是強硬的,談判僵持中。

7月17日星期一,開盤5分鐘的中國永樂突然宣布停牌。原因是國美趁前一周五收市之後,單方面宣布對永樂啟動"要約收購"。國美的突襲,打得永樂措手不及。

這天,上海市評選出五位商業領軍人物,獲此殊榮的陳曉無暇也沒心情出席頒獎典禮。

中國永樂停牌第2天,國美電器也緊隨停牌。國美宣稱:"可能向中國永樂提出自願收購建議而可能引致合併"。

國美電器於最後交易日報收於6.35港元/股,而中國永樂於最後報收於2.05港元/股。

黃光裕提出"每3股中國永樂,換約1股國美電器"的收購建議,面對這樣的條件,陳曉很生氣,"人家要欺負我們了,而我們自己要爭氣",

18日下午,上海南匯永樂電器總部4層。面對著視頻鏡頭,永樂電器全國各地的經理們高唱起國歌,一時群情激昂,副總裁束為當場落淚。"我們自己做,肯定做得好!"陳曉激情地表示,他又一次拒絕了國美電器的收購條件。

20日,正當陳曉準備發公告宣布談判破裂時,黃光裕讓步了,雙方重回談判桌。

國美方面同意了"換股"條件之外附加現金的收購方式,永樂每股換購0.3247股國美股份(即3.08股永樂股份換購1股國美股份)及現金0.1736港元,總對價相當於永樂每股獲得了2.2354港元。

激情不能超越理智。每股2.2354港元的價格,較永樂7月17日2.05港元的收市價高9%,較其20個交易日的平均收市價高出11.4%;較其30個交易日的平均收市價高出10.9%。永樂方面最終接受了這個方案。

國美與永樂終於迎來了"幸福時刻"。2006年7月25日晚,在滿場飄落的彩帶中,黃光裕與陳曉共同翻開"國美加永樂等於無窮大"的看板,雙方的合併在這一刻終於塵埃落定。

如果永樂全部股份被收購,此次交易總金額為52.68億港元,其中現金為4.09億港元。而合併后的集團股份分佈,黃光裕則將持有51.2%,陳曉等永樂管理層共同持有12.5%的股份。而摩根士丹利持有的(佔中國永樂已發行股本9.61%)股份將享受同樣的換股比例和對價,相當於合併后新國美電器總股份的2.4%左右,加上摩根士丹利先前已持有的國美電器股份,摩根士丹利有相當的發言權。

黃光裕將出任合併公司董事長,陳曉將出任公司首席執行官。新董事會的構成將由兩方共同選擇合適人選,不會按股權構成,斤斤計較構成比例。

如果接受要約的永樂股份超過永樂總股本的90%,國美將實行大股東權利,強制要求永樂退市。

在合併引發的無限遐想中,兩家公司的股價大幅飆升。7月26日,兩公司復牌后,國美電器大幅飆升8.66%,而此前一直低迷的中國永樂股價更一度大漲超過14%,達到2.34港元,並在最終收盤時收穫11.22%的增幅。

國美與永樂合併后,雙方年銷售額將突破700億元,如果再加上永樂之前操作收購的大中,三者門店總數將突破600家,年銷售額超過800億元,形成一個家電連鎖"巨無霸"。其規模將為國內第二大家電連鎖企業蘇寧的3倍。

合併后的集團將推行"國美永樂"的雙品牌策略,採用錯位經營,區別兩品牌在同一地區的差異性。而且,合併前國美已經對進軍海外市場有所準備,合併后這個機會更大,可能進展更快。

摩根士丹利無疑是"先知先覺"的。2006年8月14日,永樂公布2006年中期報告,業績較2005年同期大幅下降89%,這給摩根士丹利4月份開始對永樂的拋售提供了註解,更為陳曉的委曲求全提供了解釋。

(7)

黃光裕欲再下蘇寧孫為民將血戰到底

著名投資銀行花旗、美林報以掌聲。美林證券認為,這項交易可令國美2007年每股盈利預測提升約7%,並將對國美的投資評級由"中性"調高至"買入",目標價為7.65港元。花旗更是給出了9.25港元的目標價。

國美與永樂合併,無論從哪方面講,對蘇寧都不是好消息。7月25日晚,蘇寧電器(002024.SZ)發表對兩家公司合併后的看法,認為家電連鎖業將由三足鼎立的局勢進入國美與蘇寧雙寡頭時代,並宣布未來將把公司總部從南京遷到上海,形成南北對峙。

成功併購后的躊躇滿志,欲"打造中國家電零售市場領導者",公然宣布合併是大勢所趨,下一個目標是蘇寧。

蘇寧認為:蘇寧與國美在適用法規、經營模式、理念上截然不同,這決定了雙方在基因上的相互排斥反應。在資本實力上,蘇寧的凈資產超過24億元,大於國美;而蘇寧180多億元的市值甚至是國美永樂市值的總和。國美雖有併購的慾望卻沒有併購的資本。

由於蘇寧電器的不合作,陳曉稱"創造條件也要合併蘇寧",而黃光裕更是要"打到蘇寧與國美合併為止"。對於國美的強硬態度,蘇寧總裁孫為民表示:"蘇寧會血戰到底"。

拋開法律和人事層面,單就併購方式來講,黃光裕欲收購蘇寧也難度巨大。收購蘇寧若動用現金,則是一個天文數字,顯然不行;若仍沿用"換股"方式,蘇寧價值180多億元的市值的股票換為國美電器股票,必然導致黃光裕在國美電器中的持股比例大幅稀釋,控制力將遭到挑戰,除非蘇寧的市值大幅縮水。蘇寧經營狀況良好,大幅縮水難以出現,而蘇寧的股東名單中也沒有一個象摩根士丹利一樣肯"幫忙"的人。

7月,蘇寧迎來了一個好消息:國家開發銀行和蘇寧正式簽署意向性協議,向蘇寧提供規模為8億元的首期貸款。未來5年內國開行還擬向蘇寧提供總額度為96億元的政策性貸款,還款期限為10-15年。得到政府的項目支持,孫為民更堅定了蘇寧做大做強的信念,一臉剛毅對外宣稱:不會因對手強大就放棄公司的使命。

此時的大中電器何去何從,其命運再次受到關注。張大中眼中的此永樂已非彼永樂。張大中和黃光裕一樣,都是從北京起家,大中電器和在北京擁有73家門店,多處門店地理位置都與國美重複。大中電器若納入國美體系中,旗下的門店去留皆成問題。

在此情形下,10月18日,大中電器向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遞交仲裁申請,要求解除當初與永樂簽署的《戰略合作協議》,並沒收此前永樂支付給大中的1.5億元定金。針對大中公布的解約,永樂方面認為"理由不成立"。大中電器與永樂陷入了對協議條款"理解"的糾纏中。

市場開始盛傳大中可能轉而投奔百思買(BestBuy)。百思買是全球最大的家電連鎖零售企業。一直覬覦中國巨大的家電消費市場。2006年,百思買選定上海為其在亞太區的公司總部所在地。並在5月12日,與總部位於南京的五星電器達成合資協議,百思買以1.8億美元的總投資控股五星電器,其中1.22億美元為新資本注入。

五星電器在江蘇、安徽、河南、四川和山東等8個省份擁有136家店面,2005年的銷售額為人民幣146億元,排名中國家電連鎖業第四。百思買對五星電器的收購打響了百思買進軍中國市場的第一槍。

"洋巨頭"的加入,給中國的家電零售連鎖業帶來了巨大的震動,競爭格局更加"白熱化"。未來中國家電連鎖業的格局將演變為:國美永樂、蘇寧、百思買五星。大中究竟加入哪個軍團,擬或仍孤軍奮戰,將是張大中無法迴避的艱難抉擇。

(8)

皆大歡喜共同富裕

接下來的故事再無懸念,國美收購永樂的程序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中。2006年9月18日,國美電器召開股東特別大會,出席股東全票通過了併購中國永樂權益議案。10月27日,中國商務部召開國美永樂合併案聽證會,為國美併購永樂放出綠燈。

對於中國永樂來說,時間定格在2006年11月15日。這天下午,中國永樂的股票完成了最後一筆交易,收盤在2.19港元。

從16日起,中國永樂的股票開始停牌。截至這一天,占永樂全部已發行股本98.24%的股份接受了國美的要約。根據香港上市規則,國美於2007年1月28日對剩餘的1.76%股份(約合4,147萬股)實施了強制性收購。國美建議從2007年1月31日起,中國永樂在香港聯交所退市。

作為上市公司的中國永樂將永遠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今後的永樂僅作為國美的全資子公司運營。從2005年10月14日首日掛牌到停牌,它僅僅走過了1年零1個月。

11月22日,國美、永樂合併成功慶典峰會在北京隆重舉行。持續了近5個月、耗資52.68億元的國內家電連鎖業最大併購案終於塵埃落定。在100多位中外廠家、專家及300多位媒體記者的注目下,國美集團董事局主席黃光裕宣布,國美永樂正式合併成功,擁有900家門店的國內最大家電連鎖集團——新國美集團正式成立。

黃光裕公布了新國美成立之後高管任職:黃光裕出任集團董事局主席,負責集團的戰略投資;陳曉出任集團總裁,負責日常事務;其餘高管實際上都是國美方面的原高管。

在此之前,永樂的高層也已任命完畢。4位國美人士進入永樂總部,分別執掌了總部副總經理、采銷總監、財務總監、綜合管理中心總監這四個重要崗位。與此同時,7位永樂人士調進國美總部,主要進入了客戶服務、售後、門店、管理、財務、信息、采銷等七大管理中心的下轄領域擔任總監。

陳曉被外界戲稱為"最孤獨的總經理"。陳曉表示:"我的任期沒有期限,如果能夠達成企業的目標,我就一直在這個位置,達不成這個目標,我就應該下崗。"

陳曉立下軍令狀,描繪了新國美集團未來五年的發展規劃。新國美集團將在未來五年的發展中保持平均40%以上的複合增長,爭取到2010年銷售規模達到2000億,在中國國內市場的份額達到20%。同時在上游渠道建設方面,新國美集團將與國際一流家電生產企業結為深層次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陳曉誓言,產業走向強盛和繁榮、提高整體利潤水平、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中國家電產業未來健康發展的使命。

進入2007年,國美電器的股價突然從6港元/股一線大幅上漲,到2月21日,股價衝擊9.8港元/股。正當市場對這突如其來的上漲紛紛猜測時,摩根士丹利於2月22日宣布,配售其持有的國美股票5760萬股,每股售價高達8.85港元,大筆套現5.1億港元。

摩根士丹利兩次集中配售(2006年4月、2007年2月),套現合計12.3億港元。相對於當初與鼎暉投資共同投入永樂的5000萬美金來說,利潤率已超過300%。"對賭協議"宣告失效。

"緊箍咒"解除了,但陳曉被迫高位接下了5760萬股中的1500萬股。2月26日,陳曉再度從二級市場增持國美電器72.8萬股,每股均價8.819港元。兩次購股合計花費近2億港元,3個月前國美給的4億元已用去一半。

摩根士丹利全身而退了,留下的是黃光裕與陳曉共同導演下國美電器。"今天的價值,造就明天的機會",這是"要約收購書"中宣傳語。借用此語,願國美走得更好。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資本暗戰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資本暗戰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回:黃光裕借殼上市國美稱王,摩根威逼利誘永樂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