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最顯赫和最有爭議的人物,其生前毀譽參半,既有「中興第一名臣」的美稱,又有「賣國賊」的惡名。
曾國藩率湘軍鎮壓了太平大國,被清廷稱為「同治中興」第一功臣;又於1861年創辦了中國最早的洋務軍工企業安慶內軍械所,成為洋務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辛亥革命以後,一些革命黨人稱他「開就地正法之先河」,並在「天津教案」中殺人割地,是遺臭萬年的漢奸。
著名革命家章太炎對曾國藩的評價最為客觀,稱曾國藩「譽之則為聖相,讞之則為元兇。」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對他這位赫赫有名的同鄉評價甚高,他在1917年致友人的信中說:「吾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蔣介石更是把曾國藩奉為終生學習的楷模,並親自從《曾國藩家書》中摘錄出許多語錄,然誦參悟。當然,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是不能脫離當時的歷史條件的。特別是對曾國藩這樣的學識很高的人物,是絕不能妄下評語的。
曾國藩受地主階級利益的局限,官至一品大員,代表著封建統治勢力。但是,作為一個影響深遠的人物,必然有其深刻的自身原因。單就這個意義,研究、了解曾國藩也是非常必要的。
曾國藩,字伯涵,號滌生。湖南湘鄉人,生於1811年,卒於1872年。曾國藩六歲讀書,二十八歲中進士。初授翰林院檢討,一直到道光29年(1849年)升禮部右侍郎、署理兵部左侍郎。咸豐帝即位后,他先後兼任過兵、工、刑、吏等侍郎等職。曾國藩在仕途上官運亨通,十年之中連升十級,並在京師贏得了較好的聲望。他一生嚴於治軍、治家、修身、養性,實踐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被後世視為道德修養的楷模。
曾國藩一生經過了中國哀朽的過程,就其本人而言,早年精專學問,學作聖賢,著實取得不少成績,后從戎理政,也不失終有所成。然而他率軍鎮壓太平天國,殺人割地等所作所為,卻是罪名昭著。特別是「天津教案」使曾國藩遭到沉重的精神打擊,於1872年3月12日,死於兩江總督任上,終年61歲,正如古人所云:「千夫所指,無病自亡。」無論曾國藩屬何種類型的人,如何評說,歷史是公正和客觀的。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曾國藩對他們所處的歷史時期和後世的中國社會,都產生過重要的影響,尤其是他留下的《曾文正公文集》一書,在歷史上受到世人的重視。
《曾文正公全集》由曾國藩撰寫,李鴻章之兄、湖廣總督李瀚章編輯,共167卷,初於1876年刊行,幾經刻印,卷數不一。全集包括奏搞、批牘、治兵語錄、文集、詩集、雜著、日記、書扎、家書、家訓等部分。但流傳至今,並受世人重視的,亦只有其中的「家書」真正遺留下來了,難怪著名學者南懷謹在《論語別裁》中說:「清代中興名臣曾國藩有十三套學問,流傳下來的只有一套《曾國藩家書》。」《曾國藩家書》反映了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活動和他治政、治家、治學、治軍的主要思想,是研究曾國藩其人及這一時期歷史的重要材料。
本書收集及整理了曾國藩家書之精華部分,按年代順序併合為:修身篇、勸學篇、治家篇、理財篇、交友篇、為政篇及用人篇等部分,基本包括了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