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基地》

第六章 《基地》

大多數評論家與書迷都認為,《基地三部曲》是阿西莫夫最偉大的文學成就。對許多讀者來說,是通過這部科幻三部曲首次認識阿西莫夫的,也是他們首次看科幻小說。今天的讀者都習慣於看長篇科幻小說,而這一三部曲卻是以系列短篇小說的形式創作的,這不能不多少有些讓人吃驚。這些短篇小說都是在1941年8月至1949年3月之間的7年半時間裡創作的,隨後又用了4年時間才將它們收集成書出版。

同樣,這些故事也是在坎貝爾的辦公室中誕生的。當時,阿西莫夫的大部分作品均被《驚奇》與其他雜誌拒收。那天,阿西莫夫乘地鐵時正看著吉爾伯特與沙利文的歌劇劇本集。他翻到了《艾俄蘭斯》。這部軍事題材的作品使他想到了軍隊、戰爭與帝國。還沒到坎貝爾的辦公室,阿西莫夫就已想好了要寫一部以羅馬帝國興衰為原型的銀河帝國小說。

一走進坎貝爾的辦公室,阿西莫夫就滔滔不絕地講起了自己的新計劃。很快,坎國爾也對這個計劃產生了同樣的興趣。他意識到,這次他們的合作遠不只是短篇小說,或像阿西莫夫所提議的是部中篇小說,這將是部規模更為宏大的作品。按坎貝爾的構想,這將是一部短篇、中篇兼有的系列故事,它們將連貫地構成一段歷史,在這段歷史中,隨著一個帝國的沒落、衰亡,在它的廢墟上將崛起另一個帝國。他讓阿西莫夫回家去寫個「未來歷史」的提綱。他希望阿西莫夫能以在那個陽光明媚的下午,在他的辦公室中兩人所擬定的大意為基礎,設計一下銀河帝國歷史發展綱要。

阿西莫夫不喜歡寫什麼提綱。以前所有的短篇小說,他都是一揮而就。在後來的與作生涯中,雖然有時他也被迫為自己的一些小說與非小說類作品擬訂提綱,但他始終對此帶有厭惡之情。

在1941年之前,阿西莫夫還認為創作一部「未來歷史」毫無意義。他知道羅伯特·亨納恩已寫過這個主題,雖然情節稍有不同,但因不是原創,並無新意。遵照坎貝爾的吩咐,他開始了創作,可沒寫多久,情節就變得一團糟,只能把稿子扔到紙簍里。他決定寫個切實點的故事。

1941年8月11B,距刊登在9月《驚奇》雜誌上的《夜幕》引起轟動的前4天,阿西莫夫開始靜下心來創作《基地三部曲》的第一篇故事。9月8日他完成了,坎貝爾當場就收下了這篇故事。9月17日,阿西莫夫收到了《驚奇》雜誌寄來的一張支票,按一字一美分計算,12,600餘字的小說給他帶來了126美元。這只是第一筆罷了。在此後的幾十年中,《基地》系列為阿西莫夫帶來了數百萬美元的收入。

第一篇故事以《基地》為名,刊登在1942年5月的《驚奇》雜誌上。在《基地三部曲》中則被改名為《博學者》(《基地》第二部)。

《基地三部曲》篇幅巨大,可能除了30年代早期的E.E.史密斯外,在阿西莫夫之前尚無人敢問津這樣的宏篇巨著。刊登在30年代流行雜誌上的史密斯的《水晶體人》系列也是以短篇小說形式創作的,但阿西莫夫的這部作品遠超過了它。

阿西莫夫坦白承認,在創建虛構的帝國時,他借鑒了一些別人的作品。許多評論家認為阿西莫夫是從愛德華·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中獲得了主要的啟示,但他還從別的書中獲取了大量的創作靈感。他後來開玩笑說,他從不用為他的《基地》叢書編寫情節,因為它們都是現成的。

系列的前三個短篇所受的直接影響來自吉本的著作及另一部大型歷史巨著、24卷的《歷史學家眼中的世界歷史》。從第四個短篇小說起,吉本的影響開始減弱,阿西莫夫又從當時流行的一套歷史系列叢書、阿諾德·湯因比的《歷史研究》中找到了新的靈感。在創作《基地與帝國》時,他受這部書的影響很深,但當開始創作《第二基地》里的故事時,他又將這本書拋到了一邊。

《基地三部曲》的故事發生在遙遠未來中的特倫特星球。哈里·夏爾登是位數學家,他創立並完善了心理歷史科學。這門具有強大威力的學科能精確地預見人類的未來,但只有當兩個基本條件實現時,它才能起作用。第一個條件是,必須有龐大的人口,換而言之,就是只能用以10億為單位的數字來表示對未來的精確預測。這意味著整個銀河系才有可能成為心理歷史學家的研究對象,而個人或小團體則不可能。第二個條件是,預測必須在被分析的對象——人——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以保證他們的行為不因被預知到而受影響。

在創立這門虛構的學科時,阿西莫夫自己的學術知識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具體地說,心理歷史學的規則大致是以化學的動力學規則為基礎的。化學動力學研究的是氣體的運動,其中一個重要的前提便是,為保證測算的精確度,必須有大量分子的存在。

阿西莫夫在這套系列的第二個短篇《市長》中,實際上已經提到了這個前提條件。在《市長》中,主人公薩爾沃·哈丁說:

即使是夏爾登先進的心理學也有其局限性。它不允許有大多的變數。正如氣體動力學原理不適用於一個分子一樣,他的理論對單個人起不了作用。他的理論只能對整個星球的人群生效,並且只能『蒙蔽』那些對自己的行為將造成的後果一無所知的人。①

①《基地》中的《市長》,高曼出版社1951年版。

精通心理歷史學的哈里·夏爾登的研究表明:正值鼎盛時期的帝國將很快崩潰,並將在幾百年內完全滅亡。他還進一步預測到,在此後的兩萬年內,人類將生活在野蠻狀態中,直到第二帝國的崛起。

為此,他倒有個頗為勉強的解救辦法。他建議在銀洞系的兩端各建立一個他稱之為「基地」的社會,在此囤積人類所有的知識,並孕育新的帝國,這將在理論上使野蠻狀態縮短為1,000年。

自然,沒有人相信他的預測。貴族們自然對夏爾登的理論極為不屑,但最終,夏爾登還是說服了帝國的實權人物總督林中·陳。這樣,兩個基地在「銀河系的兩端」建成了。

《基地》系列前半部重點講述了特米勒斯星球上的第一基地的故事。這個小星球在銀河系的頂端,是銀河帝國的外域。

前六個故事①講的幾乎都是第一基地的事。它們圍繞基地的歷史發展中的主要人物展開,講述了他們為創建第二帝國,如何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的故事。

①最初只出版了5篇,第六篇《博學者》是在收集成書後完成的,作為書中的開篇。

《博學者》是阿西莫夫創作並發表在《驚奇》雜誌上的第一個故事。故事的背景是在特米勒斯星球,當時夏爾登已經死了50年(基地建成后不到一年他就死了)。故事情節圍繞著幾個主要人物展開,其中有被子孫後代視為民族英雄的薩爾沃·哈丁與頗具傳奇色彩的基地長老。正是哈丁意識到夏爾登已安排好了基地的歷史,因此他們將定期地面對所謂的「夏爾登危機」:

……未來不是模糊不清的。夏爾登已經為我們做出了安排。我們歷史上連綿不斷的每一個危機都是預先設計的,每一個危機的開始都有待於上一個危機的圓滿解決。①

①《市長》。

夏爾登死前在特米勒斯星球上建立一個「時光小屋」,每一次危機過後,不管有沒有人在場,他的影像都將在那兒出現,稱讚基地在危機中取得了進步,並嚴格執行了「夏爾登計劃」。基地中的英雄們清一色地都是預見了「夏爾登危機」的人,並且(大多)引導基地闖過了難關。

第一次危機比較簡單,是一場與基地近鄰安那克雷恩星球之間的權力之爭。

在得知安那克雷恩星球已經喪失核能力后,哈丁運用萌芽狀態的強權政治手段,挑起星球間的衝突,從而避免了基地被安那克雷恩星球奴役的命運。另一方面,《博學者》也介紹了一套完全不同的學術、政治運作規則。基地的博學者們都是些頭腦簡單、自以為是的傢伙,根本無法勝任要職,而哈丁則是久經風雨,善於操縱時局。故事中的英雄並非一名手持激光武器的超級戰神,而是一名中年政客。

阿西莫夫可能是創造這類英雄形象的第一位流行雜誌作家。他從多方面刻畫他筆下政治英雄們(哈丁是其中的一位)的性格,從而成功地塑造了他們的形象。哈丁的魅力在於,他不是個單調乏味的權欲怪人,他擅長於哲理性的思考,他的警句與他的戰略同時流行於世。如「暴力是無能者最後的避難所」這樣的警句為他乏味的獨自增色不少。

在創作第二個基地故事時,阿西莫夫在構思與寫作上均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在第一個基地故事的結尾,他通過薩爾沃·哈丁之口,使自己不得不接著寫續篇。哈丁稱:

……第一個危機的解決辦法是顯而易見的。明顯得如同我們所經歷的一切苦難!①

①《基地》中的《博學者》,高曼出版社,1951年版。

由於為續篇鋪就了道路,並得到了坎貝爾的認同,這使得阿西莫夫沾沾自喜,但喜悅之情轉瞬即逝,他突然意識到自己得在很短的時間內寫出續篇。有了第一篇故事,就必須在下期的雜誌上登出第二篇。他懷著緊張的心情投入了創作。

在打字機邊上一坐,阿西莫夫便文思如潮,三天之內便寫了17頁。他得意洋洋地去找坎貝爾辦些別的事情——坎貝爾見了他,第一句話卻是:「阿西莫夫,給我那篇基地故事!」

這句話使阿西莫夫的靈感消失得無影無蹤。故事寫不下去了,他只是坐在那兒,瞪著打字機發獃。阿西莫夫後來回憶說,這是他經歷的為數不多的幾次創作障礙中的一次,它幾乎將他的寫作事業扼殺在蓓蕾初綻時期。他不能讓坎貝爾失望,但按原定的情節他根本寫不下去。

為此,阿西莫夫想盡了一切辦法:強迫自己寫下去,修改原定情節,將它暫時擱在一邊過段時間再看,但都不管用。最後,在茫然恐慌中,他找到了摯友弗雷德·波爾幫忙。弗雷德·波爾偶爾也充當他的文學顧問,並在當時重又開始幫他向流行雜誌出售故事。他們從布魯克林橋的一端走到了另一端(這是他們常走之路,因為波爾的第一個妻子納斯麗·佩里不能容忍阿西莫夫,根本不允許他進門)。漫步時,波爾幫他理清了情節並給了他許多指點。阿西莫夫飛奔回家,一蹴而就,完成了創作。

這就是《籠頭與馬鞍》。薩爾沃·哈丁又一次成了主角。故事發生在30年後,當時特米勒斯星球上的第一個基地建成80年。哈丁創立了一個宗教,它的影響遍及四大王國,而基地則是四大王國的權力中心。王國中日益野蠻的居民將特米勒斯星球與基地視為這一宗教的聖地,普通公民被送到這裡接受培訓,成為神父,神父們掌握著由基地專門提供的技術,這些技術由萬能的銀河神靈操縱著,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宗教外衣。

在阿西莫夫的筆下,哈丁利用基地作為宗教中心的槓桿作用,拓展了基地的影響,挫敗了安那克雷恩人的再次進攻,並在銀河系的外圍創立了帝國的雛形。

一些人認為四個王國的居民竟毫不懷疑地接受了基地所創宗教這一情節令人難以置信,因此這是這個故事的一個小小敗筆。基地只用了30年便在整個銀河外圍傳播了宗教,而且整個地區竟如此迅速地陷入了野蠻狀態;30年內,人們竟能心甘情願地拋棄歷史成就與文明,接受一個根本毫無說服力的宗教,這些也都令人難以接受。

我們只能認為阿西莫夫是以羅馬帝國崩潰並隨後陷人黑暗時期這一歷史階段為其故事創作的背景原型。這一情節錯在銀河外圍的人們是從比羅馬人先進得多的文明上墜落下來的,可能阿西莫夫是要說明「爬得越高跌得越慘」這個道理吧。坎貝爾要麼是疏忽了《籠頭與馬鞍》中的這一情節失誤,要麼是覺得無所謂,總之,1941年11月他收到這篇故事後,馬上就將它登了出來。

1941年至1945年期間,坎貝爾麾下的許多作家都捲入了戰爭。由於迫切需要作品,他提高了稿酬以吸引投稿。因此,阿西莫夫的這篇故事是按新規定的每字1.5美分計,共400美元,這是截至當時為止他收到的數額最高的一筆稿費。

寫完《基地》中的第二個故事後,阿西莫夫的創作由於戰爭而暫時告一段落。當他重新開始接著創作這一系列時,幾乎已是兩年之後了。

《籠頭與馬鞍》(《基地三部曲》中更名為《市長》)刊登在1942年6月《驚奇》雜誌上,《商業王子》(原名《大與小》)直至1942年10月才開篇。這個短篇字數超過了22,000,是當時阿西莫夫創作的最長的故事,一直到1944年1月才寫成,刊登在1944年8月的《驚奇》雜誌上。

這個故事講的是基地如何通過貿易手段及在《籠頭與馬鞍》中創立的宗教擴大勢力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赫伯·梅羅,他憑著自己的勇敢與膽識,終於在故事結束時,成了基地精英中的一員,而這些精英都是些哈丁式的人物。

基地在擴展其貿易王國的過程中遇到了麻煩,最大的難題是如何在不訴諸武力的情況下將各國納人自己的統治中。

《商業王子》的故事發生在基地建成150年後,科瑞爾星球的阿斯帕司令企圖利用銀河帝國的最後一小撮殘餘勢力以征服基地。

我們的英雄赫伯·梅羅意識到第三個夏爾登危機出現了。與薩爾沃·哈丁所面臨的危機時的情況一樣,梅羅被迫兩面作戰。首先,他必須讓基地政府意識到科瑞爾星球的威脅;其次,他還必須解決特米勒斯星球上新出現的一個社會問題——「商業王子」的出現(由超級富裕的商人組成的團體,它的強大已對基地產生了威脅)。他成功地做到了第一點,但卻未能解決第二個問題。阿西莫夫在創作第一個故事時,為寫續篇,曾在結尾留下一個未解之謎,結果給他造成了創作障礙。他顯然未吸取教訓,又在這個故事的結尾留下了一個未解的社會問題,作為下一個故事的創作背景。

基地靠經濟手段,而非軍事優勢挫敗科瑞爾星球,這一勝利當然是早已被夏爾登預見的。基地巧妙地滲透了敵人的整個經濟體系,它向敵國的芸芸眾生灌輸宗教思想,讓他們依賴於基地生產的原子能裝置——早在戰爭爆發的前幾年就賣給了他們。當這些裝置開始出現故障並無法修復、替換時,軍事夢想只能讓位於經濟需求了。

這個故事與羅馬帝國歷史有著緊密聯繫。古羅馬在其帝國時期曾發生過兩次大規模的「貿易戰」。第一次是與俄羅斯發生爭執,結果導致了四次軍事行動。更重要的一次則是與中國進行的。當時的賈斯汀尼皇帝將蠶卵引人康斯坦丁堡,使羅馬人生產出了自己的絲綢,從而打破了中國對絲綢貿易的壟斷。這些歷史無疑促使阿西莫夫聯想到了經濟實力是挫敗軍事優勢的潛在可能。

阿西莫夫給他的第四個故事命名為《楔》。坎貝爾在1944年4月收到了這個短篇。它是全書的第四部分,所用標題為《商人》。這個故事不到7000字,是全書中最短的一篇,它不過是簡單介紹了基地的一小段歷史。幾個月後,阿西莫夫完成了《死手》的創作。在《基地三部曲》中,它是第二部《基地與帝國》中的第一章,標題為《將軍》。

阿西莫夫於1949年8月將這篇故事交給了坎貝爾。25,000字的數目使它成為他所寫過最長的一個連載故事,並為他賺了437.5元。《楔》與《死手》都是阿西莫夫在海軍造船廠時創作的。當時正值戰爭最激烈的時候,這兩部作品明確反映了那時的阿西莫夫滿腦子都是與戰爭有關的事。

《將軍》是《基地三部曲》中情節最精彩的片段之一。它充滿了刺激,並且與整部作品完美地融為一體。故事的主角就是書名所提到的將軍,舊帝國最後一員幹將貝爾·里奧斯。

夏爾登死後200年,帝國進入了垂死階段,這時它遭受了致命的一擊,而這一擊正是由里奧斯完成的。在銀河系中誰還能與帝國為敵?帝國正在滑向野蠻的深淵,而方圓之內再沒有外星人或其他有人跡的星系存在。正是這一搜尋對手的過程中,里奧斯發現了基地,他立即踏上了追求榮譽與鮮血的征途。

正如夏爾登所預見的那樣,里奧斯根本沒有獲勝的可能。那時統治帝國的是一位雄心勃勃的帝王。一位有雄心的帝王與一位追尋榮譽的將軍,他們之間的聯盟是不穩定的。里奧斯的巨大成功令帝王感到了威脅,因此除掉了他。夏爾登的第四個危機就這樣解決了,度過危機的基地將迎接明天的戰鬥。

1944年8月,阿西莫夫寫《死手》時,《大與小》已在當月的《驚奇》雜誌上刊出。這篇故事上了封面,被稱為「艾薩克·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之一」——這是他的基地故事首次被歸為系列。

儘管這些都促使阿西莫夫繼續這個題材的創作,但到1944年秋天時,他開始厭倦整個構思。他已一口氣寫了三個《基地》故事,幾乎佔用了他整年的創作時間。他想寫點新的東西了。

由於上述原因及戰爭所帶來的巨變,基地故事的創作停了幾個月。1945年1月,阿西莫夫拜訪坎貝爾時,這位編輯說,他希望阿西莫夫能寫一個完全粉碎夏爾登計劃的故事。這想法嚇了阿西莫夫一跳。畢竟整個系列是圍繞夏爾登計劃展開的,粉碎它簡直無異於褻瀆神靈。但阿西莫夫無法說服坎貝爾放棄這個念頭,只得打道回府按其大意進行創作。

從寫作技巧、情節安排及人物性格塑造方面,《騾子》比前幾篇基地故事要成熟得多。故事中的許多人物顯然就是以阿西莫夫身邊的人物為原型的。麥格尼菲科、貝塔·戴瑞爾與特倫·戴瑞爾是三個主要人物。從相貌上看,貝塔是以杰特魯德為原型的,而特倫的性格其實就是阿西莫夫自己的性格。在故事中,特倫是個對周圍事物有些茫然的年輕人,他快嘴快舌,有時還稍稍有些過分敏感。從外型上看,特倫體魄健美,高大壯碩,恰恰與阿西莫夫相反。

騾子麥格尼菲科是這篇故事中最重要的人物,同時在整套三部曲中,他也是除夏爾登外的又一個中心人物。從外型上看,騾子是以阿西莫夫在海軍造船廠工作時的一位朋友雷昂納德·梅賽爾為原型的。梅賽爾是個性格開朗的傢伙,他至少也曾有過一次將阿西莫夫從沮喪的深淵中拯救出來的記錄。梅賽爾的相貌最有特點之處,就是他那碩大堅挺的鼻子。他還是個不錯的音樂家,喜歡唱歌,愛講笑話。麥格尼菲科不僅扮演著宮中弄臣的角色,而且他還經常彈著一種稱為「維西索諾」的樂器。他的這種演奏天才能造成破壞性的後果。

另一個人物艾伯林·米斯是整個故事中的關鍵人物,尤其是在最後一幕中。不知阿西莫夫是以何人為原型塑造這一角色的,他很可能是阿西莫夫的大學教授們與俄羅斯民間故事中慣見的聰明老頭的結合體。

阿西莫夫在這個故事中塑造了一對新婚夫婦,並圍繞年輕女人展開了情節,這都不是無緣無故的。除那些關於蘇珊·卡爾文的故事外,這是阿西莫夫首次在其故事中塑造了一個堅強的女性人物。創作《騾子》時,阿西莫夫正陶醉在新婚的喜悅中,這無疑對他的寫作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因此,以杰特魯德為原型的貝塔在最後一刻拯救了基地並非是巧合。

《騾子》的故事發生在基地建成300年後。它講述了有史以來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基地被一個具有通靈能力、藐視夏爾登計劃的異形挫敗的故事。貝塔拯救了銀河系的未來,在她的努力下,騾子未能找到第二基地。特米勒斯星球衰亡之後,第二基地是創建夏爾登帝國的唯一希望。

因為這個故事是在戰爭期間寫就的,所以它與軍事的關係最為密切。阿西莫夫在塑造騾子這個形象時,腦子裡肯定想的是希特勒。但騾子的性格比希特勒複雜得多。儘管他苦心鑽營、野心勃勃,但他並不是個單純的極權獨裁者。騾子最讓人感興趣之處就是他的脆弱。他為什麼會變得如此貪戀權力?他運用自己的強大能力征服了銀河系,其實是想躲避這種權力?他的最終目標是什麼?為什麼貝塔對他有那麼大的吸引力?

所有這些問題都有著詳略不一的答案。關於騾子的確鑿情況,我們所知甚少,但阿西莫夫的隻言片語已足夠促使我們發揮想象填補這一空白,並使我們認識到這是個有著奇異的魅力、極為憂鬱的人,他為感情付出了代價,使得自己的能力被毀,與其說他是個有著虐待狂傾向的瘋子,不如說他是個具有通靈能力的厭世者。

《騾子》是《基地》系列中第一部提及騾子及其征服第一基地諸細節的短篇,它構成了《基地與帝國》的下半部。阿西莫夫用了三個半月時間寫完這個故事,1945年5月他把稿件交給了坎貝爾。這是他完成的最龐大的寫作計劃,共計50,000字,幾乎達到了一部中篇小說的長度。這部作品還讓他得到了自從寫作以來收到的金額最大的一張支票——875美元。

奇怪的是,阿西莫夫並未為寫出這部成功之作而自得,因為他認為一切來得過於容易了。他在日記中做了罕見的反省,其中的一句是:「某些成功使人享受不到搏擊的樂趣。」①

①《記憶常青:艾薩克·阿西莫夫自傳,1920-1954年》第420頁,紐約雙日出版社1979年版。

當時,對兵役的恐懼時時困擾著阿西莫夫。唯一令他寬慰的消息是歐洲戰爭結束了,而亞洲戰爭的消停也不過是個時間問題罷了。《騾子》在1945年12月的《驚奇》雜誌上刊出時,阿西莫夫已應徵入伍。1945年的感恩節,他在利兵營看到了這份雜誌。直到他退伍並重新安定下來后,他才再次開始計劃寫篇新的基地故事。這時已是1946年的秋天。

在新創作的故事中,阿西莫夫再次提及了整套系列中最強大的角色——騾子。這個故事後來成了《第二基地》這本書的第一部分,所用標題為《騾子的探索》。它講述了騾子一心想找到第二基地,但終未獲得成功的故事。

當故事刊出時,結尾部分的內容是:在通靈戰鬥中,第二基地挫敗了騾子,並對他施以感應之術,令他返回了自己的帝國。但在原稿中,結尾並非如此。阿西莫夫為這個短篇起名為《發現》,他於1947年2月2H將書稿交給了坎貝爾。這個故事僅有25,000字,長度只是《騾子》的一半,但它的重要意義在於,阿西莫夫決定將它定為整個系列的收篇之作,為它寫個乾淨利落的結局。

坎貝爾根本不同意阿西莫夫的觀點,堅持讓他重寫,為下次的連載留下一個未完的結局。阿西莫夫已斷斷續續地寫了五年半的《基地》故事,對整個基地的構想煩透了。他想換換口味,寫自己的機器人故事。他一直認為機器人故事要有趣得多,同時他還想寫一部長篇小說,但因在出版界關係不多,他只得繼續與坎貝爾合作。他回去后按要求做了修改,第二天就將改好的稿子交了出去。如我們在《基地三部曲》這套小說中所見,這次,他寫了個未完的結局。坎貝爾非常滿意,很快便給他匯了一張500美金的支票。

成功的喜悅與經歷了戰爭以來長時間清貧后的「突然富裕」,使阿西莫夫少見地衝動了一次。他給杰特魯德買了件價值200美元的褐色貂皮大衣。

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發現》才在1948年1月的《驚奇》雜誌上刊出,這時距它創作完成已有一年的時間。儘管阿西莫夫當時已創作了許多有影響的作品,但1948年初的那段時間是他寫作生涯中的低谷。這段時間裡,他沒寫什麼短篇小說,正致力於創作一部長篇並考慮著將它賣給誰,而這比他原來想象的要難。儘管他喜歡寫短篇小說,但他知道不能以此為正式的職業。如果他確實想以作家作為自己的第二職業,他就得有所突破,不能只為流行雜誌寫東西。與此同時,他的學術工作進展順利,他在其中投入了許多精力。

1948年整個上半年,坎貝爾一直都在催促阿西莫夫寫下一個基地故事,並且同意將這篇故事作為整套系列的收尾之作。他終於說動了阿西莫夫。《發現》交稿后的18個月多一點,阿西莫夫又回到了兩個基地的世界,寫出了最後一個連載故事。他給它起名為《消失》,以便與這一系列中的前幾個故事相銜接。

阿西莫夫於1948年10月開始動筆創作這個最後的故事,但進度很慢。他從一開始就意識到,必須先簡要介紹一下前面的內容,因為每一個故事都是相互關聯的。畢竟,上一個連載故事刊出距今已有一段時間,第一個基地故事發表已是6年前的事了。結果,為了使這個故事與前面所有的故事順利接軌,他將情節寫得越來越複雜。

在《消失》(編成小說時改名為《基地的探尋》)的開頭,故事的一位主人公,十幾歲的小女孩阿卡迪亞·戴瑞爾正在按學校的要求寫一篇歷史短文。阿西莫夫以這一方式簡述了基地的歷史。我們很快便了解到,阿卡迪亞正是偉大的貝塔·戴瑞爾的孫女。早在60年前,貝塔就認出麥克尼菲科是騾子,從而拯救了第二基地。

當第一基地的陰謀敗露時,故事的節奏迅速加快。參與陰謀的是以阿卡迪亞之父特倫·戴瑞爾博士(貝塔的兒子)為首的一群學者。他們認為,第二基地對第一基地的未來是個重大威脅,因此決定摧毀它。

在所有的基地故事中,《基地的探尋》的情節最為複雜。它一邊講述著阿卡迪亞捲入陰謀的簡單故事,一邊描述著第二基地的複雜計劃。故事結束時,第一基地再次度過了難關。他們在一場實戰中取得了勝利,並誤以為已毀滅了第二基地。

自然,如果以為夏爾登建立兩個基地的目的是為了在未來的某次危機中,讓一個基地消滅另一個基地,那就太可笑了。阿西莫夫從一開始就想好了,在夏爾登的計劃中,兩個基地將向著完全不同的兩個方向發展,一個將取得重大技術進步,而另一個,也就是第二基地,將具有閱讀人腦的能力。最終的目的是,在未來的某個時候,兩個基地將統一,並創立一個新帝國,一個與純技術的第一帝國完全不同、更為強大的帝國。

第二基地在暗中引導著整個故事情節的發展。它完全操縱著故事中人物的心理,引導著事件的發展,以挽救夏爾登計劃,並推動第一基地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1949年3月,阿西莫夫在交付這最後一篇基地故事時,他與坎貝爾同時意識到,該是故事結束的時候了。再也不會有基地故事了,這部史詩已經完成——至少暫時如此。

《消失》使阿西莫夫得到了一張1000美元的支票。這樣,他的8篇故事共為他創益3,600美元。

故事本身可能是結束了,但《消失》(分三期刊出,1949年11月的《驚奇》刊載了第一期)的交付並非意味著整個故事的結束。

弗雷德·波爾試圖將整個基地系列出版成書,但好幾次都是一開始便失敗了。後來,他找到了出版界的一位同行馬丁·格林伯格。格林伯格同意將此系列改編成書。

格林伯格創立了一家高曼出版社。到1951年為止,他們已出版了阿西莫夫的專集《我是機器人》,而紐約的雙日出版社那時也已出版了阿西莫夫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空中卵石》。

由於擁有雙日和麗特爾兩家出版社的布朗拒絕出版《基地》,阿西莫夫顯然為高曼出版社願意收下它感到高興。

1951年2月28日,阿酉莫夫收到了第一本書100美元的預付金。這本書後來成為《基地三部曲》中的一本。除去弗雷德·波爾應得的10%,阿西莫夫的實際收入為90美元。

格林伯格建議將書分為三卷出版,但苦自然劃分,第一卷僅6萬字,稍微短了一點;他同時還認為,故事開始得大突然,建議阿西莫夫寫篇序論。阿西莫夫照辦了,這就是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分《心理歷史學家》,這個全書的開篇是最後完成的。這一部分介紹了哈里·夏爾登本人,並為萌芽狀態的第二帝國的未來歷史埋下了伏筆。

1951年5月,阿西莫夫將《基地》的最後修訂稿交給了格林伯格。在隨後的兩年半內,另兩部的修訂稿也陸續交付出版。其中的最後一部《第二基地》,於1953年出版。

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是一無法估量的偉大成就。這三部書被視為是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來「成熟」科幻小說的最佳典範。但是,我們在本書後面的章節中將會看到,除了流行雜誌所擁有的有限讀者外,阿西莫夫的這部作品當時並未引起更多人的注意。這種情形一直持續到60年代。那時,三部曲開始暢銷全球,賣出了數百萬冊。這套書在西方少年中風靡一時。正是這套書,使這些從未看過流行雜誌的孩子們真正認識了空間劇。

對於那些剛成年,但已在科幻小說界立住腳跟的年輕人來說,《驚奇》雜誌上的基地故事為他們創作自己的作品提供了啟示。例如,1965年出版的曾引起巨大轟動的弗蘭克·赫伯特的《沙丘》系列,就很明顯地受到了基地故事的影響(甚至在場景描寫中用了未來主義的百科全書式的手法》;再如,首刊於1950年雜誌的詹姆士·布里什的《飛行的城市》,將歷史觀點、社會學者「史密斯」式的冒險結合起來,在很大程度上也借鑒了基地故事。

《基地》出版數年後,那些對科幻小說不屑一顧的人仍認為它是一種不入流的文學形式。在他們的想象中,這些小說里儘是些鼓著眼的怪物與渾身發綠的火星人;他們不喜歡它的複雜。直至60年代,不明真相的人們仍認為科幻小說只是寫寫激光槍的威力與「飛碟」的可能性。這些懷疑者們哪裡知道,自40年代初的「黃金時代」以來,像阿西莫夫這樣的作家就已經開始創作複雜、高深的社會與心理題材的作品,並在其中融人了比現實先進得多的科學。

《基地三部曲》為科幻小說的發展鋪平了道路,它在這方面所做的貢獻可能要比其他任何一部科幻小說都大,60年代中期創作的《星際艱旅》無疑也得益於它的啟迪。同時,它還激起了70年代的科幻影片浪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喬治·魯卡斯的傑作《星球大戰》。這部影片無疑是從《基地》中得到了啟迪,至少在某些方面如此。特倫特星球統治下的泛銀河帝國與拉克·斯凱沃爾克等人的帝國無甚區別。

然而,《基地三部曲》並非是部無懈可擊之作。作家布萊恩·艾爾迪斯愉快地記起基地故事於1941-1949年間發表時曾經給他帶來的激動,但他認為這套作品出版成書後並非上乘之作。「你簡直無法想象等待下一期載有基地故事的《驚奇》雜誌是多麼令人激動。」他說,「但當它們出版成書後,你再看時,就會發現其中有許多失誤。比如,騾子喬裝成麥格尼非科這一手法就與最後一個故事中寫普林姆·帕爾沃的手法是一樣的。」

三部曲與機器人小說一道,將阿西莫夫推入了科幻小說創作領域的上層。當基地故事在流行雜誌上發表時,他已是科幻小說界的名人了,而當這套故事出版成書後,他則在更為廣闊的出版界中擁有了更大的聲望。在三部曲之後,他創作了系列科幻長篇小說。多年以來,這些長篇著作在世界各地暢銷不衰,使他成為了也許是那個時代全球最偉大的科幻小說作家。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阿西莫夫逸聞趣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傳記紀實 阿西莫夫逸聞趣事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六章 《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