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繁花盛開的長安——唐時代(后)
好了,這裡是從大唐世界帝國的極盛期所開始的。要說到相關的小說的話,則正是《隋唐演義》的精彩之處。
在提到《隋唐演義》這個名字之際,有一個地方讓我有點在意,因此在進入本題之前,也許先將之做一番整理會來得較好些。也就是關於將歷史上的人物對讀者做介紹時,如果說是在傳說、小說、或者是在戲劇之中所描寫的事件的話,那都是屬於比較虛撰部份的問題。
從結論上看來,對我個人而言,我是希望能夠盡量多花一些篇幅用於描寫介紹像這樣子的虛撰部分。就算不見得是真實的歷史,但也都是在經過了漫長的時間之後,由眾多的人所創造出來,方才使得這些人成為民眾眼中的英雄的。這同時也證明了在民眾的眼中,是如何地接納了什麼樣的歷史。本來,我寫這一本書的目的就是在於「將日本的讀者所不知道的中國歷史上的名將介紹給大家」,也因此,我自然會希望能夠讓他們盡量發揚出不同面相的光芒,讓讀者得知他們的魅力。在這樣的意圖之下,自然是從最初開始就積極地提及那些他們登場於其中的傳說、小說、或者是戲劇了。在前面我曾提過像《吳越春秋》、《李廣傳》、以及《隋唐演義》等,而在這裡,則還會有《楊家將演義》以及《岳飛傳》等的登場。
只不過,如果是大多數人都已經聽聞過其名,而且對虛撰的內容反而更有所感的情況下,有時也會出現一些現實考量上的矛盾情形。像是關於《三國演義》一書,我就認為已經不需要再於這些虛撰的故事之上作文章,反而是將話題集中在於虛撰與實際之間的落差之上。也許因為這樣,寫出了一些讓人看了可能有點不能接受的內容吧!
前言似乎拖得有點長了,接下來我們就正式切入正題。
西元七一二年,唐玄宗即位。他的本名叫做李隆基,乃是太宗李世民的曾孫,同時也是則天武后的孫子。當時的他不過才二十八歲,是個年輕而充滿英氣的天子。這個人和之前曾經提過的例子——漢武帝,以及之後將會提至的清朝乾隆皇帝有許多相像的地方。除了都是在先人之前所蓄積的業績之下,創造了華麗非凡的極盛時代之外,他們也都才能豐沛,充滿了自信和霸氣。不過他們雖然都建立了華麗的政績,但也都在長時間治世的後半段發生了一些矛盾和失政,以致使得帝國蒙上了一層陰影。另外,這三人也都有著與美女之間的羅曼史,武帝是衛子夫、玄宗是楊貴妃、而乾隆皇帝則是香妃。這三位美女同時也都死於不幸,也許這就是他們不吉利的共通點吧!
玄宗在帝位和貴妃兩者都失去了之後,後來便和身邊最後的隨待一同渡過寂寞的晚年。這一點在《隋唐演義》之中也給人留下相當深刻的印象,可見玄宗勝過武帝的,大概就是在民眾之間受到相當程度的歡迎這一點上吧!
在前面我們也曾經提到過一點,那就是所謂的玄宗這個名字,乃是在死後所給予的稱號或謚號,因此在其生前,是絕對不可能會有「我就是玄宗皇帝」這樣的自稱的。不過,玄宗這個謚號倒是十分少見,幾乎可說是舉不出其它的例子來。至於像太宗或高宗這樣的稱號,則可舉出相當多的例子。
說到玄宗皇帝在位其間,理所當然地,花都長安自然是熱鬧非凡,關於其熱鬧的情狀,在許多的歷史書中均有加以解說。
也許可說是開玩笑吧,在之前,我曾經讀過在日本史中關於江戶時代文化的書籍,大體上在日本是於江戶時代的中期之際才開始出現有料理店這樣的東西的,由於當時在歐洲還沒有出現所謂的餐廳,因此它上頭就寫著世界上最初建立餐廳的乃是日本的江戶。其實這樣的說法是很不恰當的,因為在唐時代的長安就有名為「旗亭」的豪華餐館了!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認為,會說出這種話的人,應該是那種認為世界就是由歐洲和日本所構成的人,他似乎根本就沒有把中國列入世界之內,在寫下了倫敦和巴黎尚還沒有餐廳之後,就不顧其他的地方,管它是中國、印度、還是阿拉伯諸國什麼的。
好了,現在我們從第五十九位的高仙芝、以及第六○位的郭子儀開始談起。這兩個人在安史之亂的時候,乃是可區分為明暗兩種類型的人。安史之亂是在世界史的教科書上一定會提到的重要大事,是唐時代由安祿山和史思明所引起、延續了九年之久的大叛亂。由於其規模實在是相當地巨大,因此直到今日,也是常會被提及的話題。
本來高仙芝這個人,就並非身為漢人,而是高句麗人。也許這樣說有一點失禮,但他確實是高句麗被滅亡之後的遺族,而在來到了大唐之後出仕的一個例子。
關於高仙芝的事迹,乃是在於大唐帝國的邊境,特別是在擔任西方之守護而建立其功勛的。值得一提的就是在西元七四七年,他曾率領著一萬名士兵越過帕米爾高原西行的事。關於這件事在我於陳舜臣老師的對談之中也曾經有提到,根據英國的東洋史學家M·A·史坦所言,這乃是超越了罕尼拔越過阿爾卑斯山以上的壯舉。的確,以一萬的部隊要渡過那樣的帕米爾高原,沒有獨到的指揮統率能力是絕對不可能辦得到的。而他自渡過帕米爾高原之後繼續西行,讓西域七十二國盡皆服屬於大唐之下,在歷史上可說是非常大的勝利。
在此所提到的都是他好的地方,其實,高仙芝這個人在功名的慾望之上非常地強,在此之後也曾發起過不必要的戰鬥,那就是對石國的討伐。
石國所在的地理位置大致是現在的塔什干特,是一個綠洲型的國家。他在捕捉其國王之後便將他送往長安,最後和其他的俘虜一同盡數斬首,可說是件非常無益之事。要說這事無意義嘛,也許說他殘忍無道還更貼切一些。
國王被殺死之後的石國,就開始謀划對唐的復仇,而由於其單獨之力沒有辦法完成,因此就向阿巴斯朝的伊斯蘭帝國求援。在此高仙芝再度越過了天山山脈向西行,與伊斯蘭軍展開了對決。這場在歷史之上留名的大會戰,也就是怛羅斯河之戰。
這時在唐軍之中,有著由土耳其系的少數民族(譯註:由於土耳其乃是唐代突厥西行之後所形成,因此此處指的應是突厥系的民族)所組成的部隊,他們對高仙芝也有所反感,因此就投向伊斯蘭軍之中,造成高仙芝的大敗。
在這個時候,有許多的中國人為伊斯蘭軍所俘虜,其中還包括製紙的工匠,這些人一路前往西方,甚至到達了薩馬爾甘得。於是,紙的製法就初次地傳到了西方的世界。
在這群俘虜之中,有一個名叫杜環的人,被抓到了伊斯蘭帝國的根據地,也就是阿拉伯。後來在他回來之後曾留下了有關阿拉伯的貴重記錄,可惜目前已經失傳。
就這樣,這場怛羅斯河之戰,造成了不只對阿拉伯世界,甚至連對遙遠的歐洲都有非常意義的結果。紙在中國是在後漢時代由一名叫蔡倫的宦官所發明的,一直到這時為止,經過了六百數十年,在歐洲都一直未曾有過紙的使用。而也是因為如此,西方的文化終於能夠追上中國——其實正確地來說應該只能說是比較接近了而已。不過,總是比以往在歐洲使用紙莎草或是羊皮紙來得方便,文化的傳播度也大不相同。
對了,剛才所提到的杜環,他在去的時候是以俘虜的身份經陸路前往的,然在回來的時候則是搭乘阿拉伯商人的船隻,由海路所返回的。至於書的標題,則是叫做《經行記》。
在高仙芝吃了敗仗之後,他並沒有向朝廷報告,就這樣繼續過著他的日子。而當時的玄宗皇帝正與楊貴妃每天過著快樂的日子。同樣地在南方,楊國忠一黨在對南詔國的作戰之中也吃了敗仗,這件事也並沒有告訴玄宗。
大抵上這是西元七五○年左右的事情,那時的玄宗已經即位約四十年左右,早就不若以往那麼地看緊政務了。
所謂的南詔國,位於現今雲南這個地方,立國的並不是漢民族。它同時受到中國和印度二方面的影響,文化程度甚高。而其第五代的國王閣羅鳳這個人更是十分英明,曾三度將楊國忠派來的大軍擊破,形成了完全拒唐獨立的態勢。
在作戰中,有個名叫鄭回的唐朝官吏遭到俘虜,閣羅鳳認同他的才能,讓他當上了重臣,仿效唐的文化將國家進行全面性建設。
而鄭回也不負所托,在南詔除了制訂國家制度之外,也導入漢字,並確立了與唐之間的友好關係。以後,南詔的王族也都赴唐的成都留學。關於閣羅鳳和鄭回兩人的描寫,雖然也應該能夠寫成有趣的小說,但似乎還沒有這樣的作品出現。
在此之後,安祿山就發動了有名的叛亂,關於當時的事情,在《隋唐演義》、以及井上靖先生所寫的《楊貴妃傳》之中有著詳細的描述。此外,當然陳老師的《小說十八史略》之中亦能夠讀到相關的故事。
楊貴妃這個人本身並沒有什麼積極地想要掌握權勢的具體行為,然而她的族人除了過著奢侈的生活之外,卻也形成自己的派閥而意圖穩固自己的政權。
楊國忠這個人,在《隋唐演義》的原文之中,是即使殺了他都還嫌便宜他了的惡黨。在財政等等的方面上,他倒並不是完全地無能,惟在個人的感情上一直嚷嚷著安祿山會叛變!安祿山會叛變!結果,安祿山真的被逼得叛變了。這時候楊國忠還把這件事當成自己的預言成立,真可謂是不要臉至極的說法。
安祿山發動叛亂,時值西元七五六年的十一月,而在十二月時便攻陷了洛陽,舉兵不過短短一個月而已。本來大唐帝國的正規軍隊號稱總數有六十萬,其中的十八萬由安祿山一個人所掌握,大約佔了全軍的三成。由於這樣的數字實在太過巨大,因此曾經有過削弱其兵權的提案,然而玄宗卻沒有採取行動。這個時候,玄宗到底是完全信賴安祿山呢,還是因為怕如果處理得不當反而會造成反效果,因此才一時難以下手呢?這確實是非常微妙。
不管怎樣,安祿山在起兵的一個月後攻下了洛陽,而在洛陽與長安之間有一座歷史上有名的城寨,叫做「潼關」。如果不通過此處的話,從洛陽是絕對無法到達長安的。潼關就是這樣的一個軍事、交通要塞,同時也難以攻陷。當時鎮守此地的正是高仙芝。高仙芝雖曾一度出擊,惟此時同僚封常清因遭到擊破而逃回,並提出只能回守潼關的進言。就算還想在其前方進行防禦,但其勢實在難以阻擋,因此兩人便後退回潼關。同時為了防止敵人的追擊,還將街道上兩旁的大槐樹砍倒阻於路中,現在看來的話,實在是非常地可惜。
接下來,安祿山軍雖然攻向潼關,但畢竟一時之間難以攻陷,而被一一地擊退。可是就在此時,玄宗竟將高仙芝和封常清一起處死。如果就這樣讓高仙芝和封常清繼續守著潼關的話,也許長安就能夠平安無事也說不定,可是此時負責監視高仙芝的宦官,一個名叫邊令誠的,因為曾賄賂高仙芝還是封常清遭到拒絕,因此便懷恨在心,竟聲稱兩人不戰而逃回潼關,而且還將軍需物資中飽私囊等等。早已失去判斷力的玄宗聽信了這番話,於是在潼關便將二人處死。就在兩個人將死之際(當然遇敵而後退是事實,但是將軍需物資中飽私囊則是冤罪),潼關的兵士們為此大呼冤枉,更有其聲響撼動天地之說。
在這兩位將軍遭到處斬之後,由於潼關不能不守,因此便派了另一位名叫哥舒翰的人前來代替。哥舒是姓,而翰是名,是個相當少見的姓名,此乃由於他為異民族出身之故。結果,守潼關的任務失敗,在作戰中不幸身亡。
安祿山這個人也不是漢人,而是胡人。就像高仙芝是高句麗人一樣,哥舒翰也不是漢人,而是北方騎馬民族出身。不論是攻的一方還是守的一方,大家都是少數民族的人,連安祿山的部下也都不是漢人。由於他們都是少數民族的將軍,因此也有「安祿山的叛亂乃是唐方面主觀的說法,其實根本就是受虐的少數民族的革命」的看法。不過從既然連防守的一方也是少數民族出身這一點看來,就應該不能夠說是革命了!而且,安祿山並沒有受到虐待,反而是受到禮遇而大大出仕呢!我認為這樣的看法,只不過是教條式地看待多數民族對少數民族關係錯誤的刻板意見罷了。
在此,關於高仙芝還有一點不得不提,大體上,唐是一個相當國際化的國家,即使不是漢人,也是能夠逐漸出仕的。像是日本人阿倍仲磨呂,就以文官的身份出仕,深受玄宗的信任。另外,在高仙芝擔任將軍的時候,還曾有位上官看他不順眼,罵高仙芝是個吃狗肉的高句麗傢伙。關於這一點,陳老師認為這正是在唐帝國中還有種族歧視的例證。不過,在這件事情上我也有不同的意見。
如果高仙芝是漢人的話,當然也就不會被這樣說了,然而那位罵高仙芝的上官,也並非漢人,而是西藏人。因此,我認為這是多民族國家中少數民族同仁之間感情的互相排斥,也可能是官場的競爭,甚至是一種嫉妒。陳老師將之舉為歧視的例子也不無可能,因為大唐帝國並不是烏托邦,彼此之間還是可能有差別意識,也可能有缺點或是不好的地方,畢竟這是個普通的人類社會,大可不必過度美化。至於前述論點也只是我個人專斷的推測罷了。
事實上,高仙芝當上了將軍,而那個罵高仙芝的西藏人更在將軍之上,應該是大將軍之類的吧!從這點看來,倒沒有因為民族的關係而不能出仕的事情。舉例來說,如果因為是高句麗人,因此就算再怎麼有才能也難以出仕,或者只因為是西藏人,所以就算有實力也難以浮上檯面,像這樣社會制度上的差別可說是並不存在的。以現在日本的官公廳幹部中並沒有外國籍這一點看來,當時可能還更為開放。不過這不只有日本才如此,近代的民族主義以及民族國家就是因為有著這樣的制約而形成的,如此較古代或中世紀的世界更為排他的構架,反而是另一種諷刺。
好了,之前我們也曾經提過將高仙芝和郭子儀分為明暗兩者的說法,暗的一方是高仙芝,當然,明的一方就是郭子儀了。
這個人姓郭,名子儀,字也是子儀。在現在的日本,舉《三國演義》為例來說,像是劉備玄德、或是諸葛亮孔明之類,把姓、名以及字三者同時加在下起稱呼乃是一種誤用,如果用這種方法來稱呼郭子儀的話,那不就成了郭子儀子儀了嗎?從這一點即可說明將姓名與字型大小一起稱呼是一種錯誤的做法了。由於《三國演義》的登場人物全都具有響噹噹的名字,因此我在此特別提出這一點說明。
在此要多作說明,所謂的字這種東西,基本上就是在本名之外可供人稱呼的俗名。一般都是自己取的,根據日本的漢和辭典上頭的記載,給自己取字型大小是二十歲時的事情。也因此,有一些讀者寫信來告訴我:那你把登場人物中十幾歲的人就取了字型大小,是不是不正確呢?
在此說明一下,告訴我這件事的人,在廣義上來說應該也是三國志的讀者,所以我以三國志為例來回答。在《三國演義》的第十回中,有著「馬超,字孟超,年僅十七」的文字敘述,如果是熟瀆《三國演義》的人,應該對這句話有所印象吧?關於這一點,陳老師做了以下的說明:有些人甚至在七歲時就取了字型大小,像這樣的場合可能是自己一直沒有決定,而可能由塾里的老師或是誰所取的。
在此之後,在宋這個朝代之中,有個著名的人物——文天祥,字宋瑞,乃是由天子所賜。這個人是個大秀才,在二十歲時便考取科舉,於是天子為了鼓勵他,就給他這樣一個字型大小。從此,他便改掉以前所取的字。由於這樣的例子,我們可以得知「字」這個東西,並不限定要到二十歲的時候才由自己取。此外,也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字,至於女性,若是文人或詩人的話,則也有取字型大小的可能。
在取字型大小時,雖然選擇與本名有一些關係的文字的例子不少,但也有許多例外。以三國志為例,像是諸葛亮的名字為「亮」,與他的字孔明中的「明」字都一樣是代表光明的意思,因此是有關係的。不過,在向我表示意見的人之中有人提到,張飛的字是翼德,名字中的「飛」和字中的「翼」不是也有所對應嗎?然而實際上,張飛的字是益德而非翼德,翼德乃是《三國演義》之中的創作。因此,字與本名也不見得是一定有所關係的。
還有,在中國有著伯仲叔季的順序,這是一種兄弟的順序,從上開始依序排列。要以三國志中登場人物來說的話,孫策乃是孫家的長男,而他的字正是伯符,取了「伯」這上一字!而司馬懿乃是司馬家的次男,他的字仲達,就取了「仲」這一個字。雖說大部份是依照這樣的順序,然而在《隋唐演義》之中登場的秦叔寶,明明身為長男,卻取了「叔」這麼一個字,因此可知,辭典上所寫的畢竟是原則,例外還是存在的。
好了,現在回到正題,郭子儀乃是在安祿山之亂中指揮軍隊而大獲全勝的人,在郭子儀手下有個以副將的身份活躍的人,叫做李光弼。這個人也是位名將,在戰術方面上看來,說不定李光弼還來得更為優秀也說不定。我在此選擇了郭子儀,乃是因為他在安祿山之亂中,最為活躍而具代表性之故。
其他的有名人物則首推顏真卿,這個人是以書法名家而出名,被稱為是繼王羲之以來的書法名家。也因為他的書法被用作為練慣用的字帖,因此凡是寫書法的人,必定會知道這個人的名字。
接著,則還有顏真卿的堂哥顏杲卿,以及張巡等。
這個叫做張巡的人,也是在中國歷代名將之評傳中一定會出現的人。這個人主要的功績是守住睢陽,此地為中國南北交通之動脈,是非常重要的據點。如果這個城池落到安祿山軍手裡的話,安祿山軍就能夠一舉進入長江的下游流域,而可能使得大唐帝國失去其經濟的基磐,最後走向滅亡。雖說是這樣的一個重大據點,然而張巡卻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以三、五千的兵士對抗十萬敵軍,一直死守了二年之久。聽說他在這期間之中雖也曾派人前往求援,惟大家因嫉妒張巡的功勞而不願前往救援。
這個張巡曾使用過許多不同的計略來守城,但也許有人會想,這些會不會是延用《太平記》中楠木正成的那些戰法呢?根據記載,他曾以稻草人來欺瞞敵人的耳目,而這件事是發生在早楠木正成六百年之前的事情,因此張巡視絕不可能仿效《太平記》的。
張巡在孤立無援的情勢下,持續奮戰的結果用盡了食糧,全城均陷入了飢餓之中。這樣的情形造成了兵士因營養不是而失明的情況,在敵人前來攻擊時幾乎可以說連站都站不穩,最後終於失守,而張巡也因此而被殺。張巡的活躍雖然救了大唐,稱得上是唐的大恩人,然而張巡並沒有立刻受到表彰,說到底就是因為他在失守之前曾經因為飢餓而有過吃人肉的事情。吃人可說是人倫上的大罪,因此自然有人會對是否要對犯這樣大罪的人加以表彰有所意見。
而最妙的是,在中國,會把吃人這樣的事情,當作是普通的事一樣地寫出來。當然,在中國會發生這種吃人的事情,一定會是在像這種圍城作戰而食糧耗盡,或者是在大飢荒的場合,這樣的例子在日本也不是沒有,中圍人對於因為喜好而吃人肉這樣的事情還是會感到很怪異的。不過歷史上,將吃人肉這樣的行為加以美化的例子可說是絕對沒有的。
就這樣,雖然張巡造成了許多的議論,但平心而論,未將食糧送達,朝廷方面也有責任,而且他也確實對唐有恩,因此最後還是加以表彰。在中國的歷史上,一直到今天,說到守城戰的代表,還是一定會提到張巡的。
再說到郭子儀這個人,他也有著有趣的故事。當他還沒什麼名氣的時候,軍隊的食糧曾因失火而被燒掉,他因被問及管理的責任而被押入牢房。就在可能會因重大的過失而被處死的當兒,押解運送途中,碰到了詩人李白。李白在與郭子儀談話之後,認為這傢伙將來一定會是一個了不起的人,因此就向玄宗皇帝求情,這故事在《隋唐演義》之中也有所記載。而後不久,李白因捲入叛亂而在將因反逆罪被殺頭的時候,郭子儀就以自己的功績代之而將其救回,來報答其當初的救命之恩。
郭子儀這個人雖然建立了相當大的功績,不過卻沒有因此受到朝廷的猜疑而被賜死,很幸運地渡過他的晚年。甚至,當郭子儀的兒子後來娶了皇帝的女兒,而在夫妻吵架的時候曾脫口而出道:你雖然自以為是皇帝的女兒,但我的父親如果要做皇帝的話,也不是辦不到的,只不過是沒有這麼做而已!這位公主後來氣得跑上朝廷告狀,畢竟這樣的話還是不能夠說出口的,這在別人耳中聽來可不得了。我在《隋的時代》中也曾經提到過一個叫做楊素的人,這個人在夫妻吵架的時候也曾脫口而出道:如果你再這麼自大的話,等我當上了皇帝,就不讓你當皇后了!結果這麼說,他的太太因為向別人訴苦,而使得楊素因為這緣故而遭到一時的免職,可見這樣的玩笑是絕對開不起的。
而這時的皇帝——也就是把自己的女兒嫁給郭子儀兒子的人——聽完女兒告狀之後,卻只是對她說道:「事實正是如此,這件事是你不對。」反而沒有對郭子儀的兒子採取任何舉動。不過郭子儀聽了倒是非常地惶恐,甚至打了自己的兒子好幾大板來請罪。
總的來說,郭子儀這個人,是個十分幸運的人,當他從第一線退下來以後就當上宰相,擁有地位和財富,並且受到人們的尊敬,過著幸福的人生。但也因為這個緣故,自然也就不太能夠成為小說的題材了。
要說到小說的題材嘛,李泌這個人倒還蠻適合的。這個人乃是玄宗之子——也就是肅宗皇帝的好朋友,在安史之亂時被招攬成為皇帝直屬的軍師,立下了平亂的大功。他雖因討厭宮中的權力鬥爭而曾經隱於山野,但不久后又被召回當宰相,充滿著那種會受日本人喜愛的軍師風格。
好了,正如大多數人所知,安祿山是被自己的兒子所殺的,而他的兒子則被史思明所殺,史思明又再被自己的兒子所殺,而後安史之亂方才結束。
總之,唐帝國是踏上了通往滅亡深淵之路后才又走了回來的,不過,社會卻因此而產生了很大的變動。對於那些建立了功績的將軍,以及在叛亂之後棄暗投明的將軍來說,不給他們一些領地是絕對不行的。正確地說,由於當時並不再是屬於封建的時代,而是中央集權的社會,當然不會稱之為領地,但他們還是握有一定地域的支配權,在當地獨佔了可以收取稅金、以及徵募兵士的權利。當時這樣的情況叫做藩鎮。重點在於,這已經是一種半獨立的地方軍事獨裁政權,關於其內政,朝廷幾乎也已經無力干涉。
這時,就算朝廷的權威依然殘存,但也只是一種形式,對於藩鎮的支配者來說,只要在形式上能夠實施善政就不會有什麼問題。但也只是一種形式,對於藩鎮的支配者來說,有種擁民眾以養兵的感覺,因此民眾自然是叫苦連天了。
這樣的情形下,好不容易苟延殘喘延續下來的唐帝國,自然不得不對這些藩鎮採取行動,於是朝廷便緊緊地握住住江南。江南乃是富庶的泉源,只要這片富庶能夠一日流向朝廷,長安便能夠繼續繁榮,相對地,而唐朝也能夠確認其富強的地位,個別的藩鎮是沒有辦法單獨與朝廷對抗的。但也因為如此,一些有野心的節度使,便決定要攜手共同來對抗朝廷。
在這樣的時代之中可做為名將代表的,就是李晟這個人。不好意思,名字相似的人實在太多了,必須要注意加以分辨才行。
這個人乃是第六十一位李朔的父親。在名將列表的李朔之處特別把他的父親寫出來,就是因為這位父親李晟也是非常有名的名將之故。只不過在逸話的部份,兒子這邊比較來得有趣就是了。
李晟這個人對於朝廷十分地忠誠,曾滅過數個橫暴的藩鎮。同時他還是個沉默、禮遇兵士的人。對於兵士們若有好的表現,即使是微不足道,他也會給予獎勵。能夠被稱為名將的人,基本上對於兵士一定都是非常地禮遇,甚至能夠讓兵士們在其手下願意不惜生命為其作戰。說到這一點,似乎張飛就沒有做得很好了。
由於李晟建立了那樣大的功勞才成為宰相,照理說他的兒子李朔應該能夠提早出仕才是,然而實際上卻完全不是這麼回事。李晟這個人認為自己的兒子什麼能耐也沒有,自然不能夠只憑著父親的名聲而出仕——這在現代的日本似乎並不是如此,不管是政要還是職業棒球選手都有許多這樣的例子——也因此李朔一直不能夠出仕。然而朝廷倒不這麼認為,曾數度想要提拔李朔,只是這一直到身為父親的李晟死後方才實現。當李晟還在世的時候,李朔一直是沒有什麼大作為的,不過他倒沒有因此而對父親有所怨懟就是了。
這個叫做李朔的人,後來也繼承了父親的衣缽,將其生涯都投注在打倒強橫的藩鎮之上。其中最有名的,就屬發生在西元八二一六年的戰事,這年李朔剛過四十歲。
當時有名叫做吳元濟的節度使,其勢力非常強大,吳氏一族歷經三代,大抵支配了中國東部地方的藩鎮,在數十年之間,朝廷的軍力根本就一步也踏不進這個範圍之中。而吳元濟這個人還聯合了其他的藩鎮,做了許多非常蠻橫的事情,像是派刺客到京城長安將宰相暗殺之事。因此也使得朝廷再也不能坐視不管,而命李朔前往討伐吳元濟。惟在我方兵少、敵方兵多的狀態下,看起來實在是沒有勝算。
當冬季來臨的時候,兩軍依舊對峙——大家應該知道所謂的黃道吉日吧?時至今日,這樣的事情還是有的,指的就是好日子。而相對地,不好的日子就稱為黑道凶日——在一個降雪的黑道凶日里,李朔命令兵士出征。這時部下們都非常吃驚,一般來說,出征不都是要選吉日來進行的嗎?像隋的煬帝要遠征高句麗之時,即使準備早已妥當,還是要等到正月一日才出發。當然,現代也許有人對這些根本不以為意,然而像是結婚典禮不也要選好日子,而火葬場在大凶之日甚至會關閉不都也是受到這個的影響嗎?連現代都尚且如此,對於距今一千二百年前的人們來說,在黑道凶日出擊,不更是件破天荒的事!不過由於李朔這個人深受部下的信賴,即使是在這樣大雪紛飛的黑道凶日夜裡,就算可能全數滅亡,仍舊願意為了他這個人而送命。就在全員有了這樣的覺悟之後便出發去了。
而相對地在吳元濟這一方面,雖然坐擁大軍,然而在冬日的大雪期間,都相信絕不可能會被敵方攻擊,更何況還是在黑道凶日呢?當他還抱著美女在城內睡覺的時候,於黑夜將明之際,李朔便迫近了城下附近。就在此時,李朔在城外的濠渠中見到了數萬隻的候鳥歇息其間。一般來說,奇襲的時候應該都是不發一點聲音的,然而李朔卻對濠溝投石,驚起了這數萬隻的飛鳥。當時守城的兵士覺得奇怪而前往察看,一看之下發現不過是鳥,便不以為意,沒想到李朔的部隊竟會趁此時入侵。激戰之後,吳元濟遭到俘虜,奇策獲得了大勝。之後,李朔也曾打倒不少其他橫暴的藩鎮,當上宰相后不久便過完了他的一生,父子兩代均為朝廷盡忠。
另外,在這時間前後還有一個值得一提的人,就是唐代一個叫做王式的人。這個王式本來生在學者之家,當時正是裘甫之亂髮生之際,那是九世紀後半的事情。當時這個裘甫在今日浙江省的海岸一帶發動亂事,並急速地擴展勢力,到了已有日益擴大的態勢。這時,學者出身的王式當上了討伐軍的司令官。這個人所擔心的只是不希望民眾被捲入叛亂之中而已。如果等到民眾捲入其中的話,那事情就不可收拾了。那麼,到底要怎麼做才好呢?王式趕到了當地,首先便是打開官庫,做了隋代的張須陀也曾做過的事,就是將官庫中的米糧全部分給貧窮的人民。此外,他還宣布那些因飢餓而加入叛亂的人不加以問罪一事,於是便將民眾從叛亂軍的核心加以分離,而使得叛亂軍變得孤立。在三天八十三次的戰鬥之後,他留下了八十三戰八十三勝的記錄,將叛亂完全地鎮壓了下來。
這個人也曾經說過許多有意思的話,例如他曾經說過出去偵察的兵士最好是選膽小一點的,為什麼呢?因為勇敢的兵士很可能會憑恃自己的勇敢而與敵人進行不必要的戰鬥,而膽小的兵士反而會愛惜自已的生命而平安地回來報告,因此膽小的兵士比較適合。
此外,在這時,有一支名叫維吾爾的少數民族,在國內許多地方過著貧苦的生活。事情之所以變成這樣,就是因為唐與維吾爾交惡而發生戰爭。在邊境地帶的這些人雖然遭到俘虜,但卻不便將他們殺死,然而若是將之送回,又會造成兩邊關係的惡化,因此也不可行。雖然想要找一塊適當的土地讓他們居住,但開拓似乎並不順利,於是就只好讓他們貧苦地活著。
王式把這份工集結了起來,對他們說:「如果想要單純地獲得一些好處的話,我倒是可以提供,但如果你們想要做些什麼事情以獲得正當的報酬的話,那就加入我的軍隊吧!」於是大部份的維吾爾族就加人了他的軍隊之中。總之,他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因此將他從百人之中挑離也實在是蠻可惜的一件事。
不過就算髮生了這麼多的事情,唐在安史之亂后,也總算持續了約一百四十年之久,只是,最後還是發生了黃巢之亂。這場亂事可說是中國史上最大的動亂。
要談到黃巢的事情,其實也是說來話長,不過這場黃巢之亂,可是造成了唐帝國自北而南一陣大混亂,而且最後還攻進了都城長安之中。
黃巢這個人乃是鹽賊出身。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原來鹽這項物資從漢的時代開始就一直是中國朝廷的專賣品,也因此當景氣蕭條的時候,鹽的價格卻反而不斷地攀高。總之,鹽的售價就這樣一直上升,甚至到了百倍、千倍的無理價格。可是不管怎麼貴,這畢竟是生活的必須物資,只是要買又買不起,於是就出現了一些投機取巧的人,他們自己開闢了一條黑市路徑。如此一來,只要花一半的價格就能買到鹽,這對民眾來說可是件天大的好事。而另一方面,鹽賊也因此賺了很多錢。雖說是半價,不過就算是以十分之一的價格出售也一樣是可以賺到錢。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擁有財富的黃巢便發起動亂,將整個中國都給卷了進去。
因此,朝廷也必須奮力對抗,而第六十二位的李克用,就是在這個時候出場的。這個名叫李克用的人,本來是騎馬民族出身,是個非常勇猛的人。這個人一生下來就瞎了一隻眼睛,因此被稱為獨眼龍。至於日本伊達政宗的獨眼龍之稱,就是學他而來的。在這一方面,李克用也是比伊達政宗要早了八百年左右。
李克用所率領的軍隊全部一身黑,包括甲胄、軍服、馬匹,全部都是一片黑鴉鴉,因此有著鴉軍——烏鴉部隊的稱呼,非常地厲害。當這支部隊在地平線現身時,自然是一片黑——如同黑雲襲來般地具有迫力。
這時,在另一方面,也就是黃巢這一邊發生了內部的分裂,有個叫做朱溫的男子背叛了黃巢,而加人了唐那一邊。朝廷賜給了他新的名字,叫做朱全忠,因此,有一段時間他被叫做朱全忠。然而從中國所出的書看來,幾乎都還是叫他朱溫。原來這個人除了一開始背叛黃巢之外,最後也背叛了朝廷,把皇帝和他的兄弟全都給殺了。在將唐滅亡之後,還在長安放火,把都城整個燒毀,是個非常無法無天的人。也因此在中國的歷史書中,全都是以朱溫來稱呼,而無法讓他使用像全忠這樣一個偉大的名字。他在將腐敗的宦官一掃而光之後,就將首都由長安移到了開封,之後雖然有推行改革,惟粗暴而殘忍的行事過多,終為其子所殺。在那之前,他還曾說過:「隨便給我兒子一個沒用的職務,跟狗或豬一樣就行了!」這實在是蠻諷刺的。
另一方面,李克用這個人,無論是在好的方面還是不好的方面上看來均是典型的武將,和朱全忠這樣的奸雄可說完全不同。怎麼說呢?像朱全忠就曾故意不將李克用的功勞照實傳達至朝廷之中,有時甚至還對李克用的部隊急襲放火,然後在煙霧瀰漫之際對乘馬逃脫的人放暗箭使對方落馬。當李克用覺得情況不對而接近時,竟發現是朱全忠的部下。
就在這兩人的抗爭過程中,唐滅亡了,接下來就進人了五代十國的時代。
說到在五代十國之中建立諸國的帝王,其實也就是那些在唐末活躍於天下各地的武將們。他們各自具有不同的個性與才能,如後漢末期的群雄一般具有魅力,就算是各自將之放到帝王紀中來敘述也不會說不過去。不過,在這之間,我要說一個有趣的人,那就是建立前蜀這個國家的王建。他在少年的時期是一名無賴,做過各式各樣的惡事,讓故鄉的人相當地頭痛。後來雖然一度從商,不過還是在進入了軍隊之後才逐漸嶄露頭角。他在與黃巢叛亂的戰鬥期間,三十八歲當上將軍,可說是名亂世中的勇者。而若是在平和的世界里,他就只會是一個精力無處發泄的混混罷了。
在西元八八五年的冬天,當強大的賊軍進攻長安之際,當時的皇帝——也就是後來被稱為倡宗的人——年輕卻無能,在無法與賊軍對抗的狀況下逃到了蜀。大約是和一百三十年前的玄宗采相同路線前往的,而這條路線也就是俗稱的「蜀之棧道」。
這時賊軍的追擊十分猛烈,在逃亡的皇帝一行人後方一路追趕,並開始對棧道放火。冬夜裡,自北方而來的強風吹襲著峽谷,乘著這股風勢,猛烈的火勢幾乎將棧道完全捲入,連皇帝身旁的隨從也一一地被卷人其中,而掉落至黑暗的谷底之中。年輕的皇帝抱著馬背,幾乎呈現半昏迷的狀態,而救了皇帝的,正是王建。
王建背上背了裝著傳國玉璽的箱子,左手牽著皇帝的馬韁,右手則不斷地揮劍斬落燃燒中的木枝,才好不容易在煙霧之中突破重圍救出了皇帝。由於他身為皇帝的救命恩人之故,因此得到皇帝莫大的信賴,當皇帝回到長安時,自己便留在蜀地,以一己之力取下了蜀。當唐滅亡之後,他雖曾呼籲各地群雄組織打倒朱全忠的義勇軍,只可惜後來未能成事。結果,他就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國號為大蜀,在歷史上被稱為前蜀,而首都當然也就設於成都。
王建自己本身雖沒什麼學識,但卻十分尊重文化和藝術,也對文人相當禮遇。他除了集結避戰亂而來的文人,將蜀建為文化的中心地之外,連他的妻子也以女詩人而聞名,被稱為花蕊夫人。王建的墓在死後千年以後被發現,而成了成都貴重的文化遺產。當然,這此事情對日本人而言也是毫不起眼的。不過,在讀了這本書之後,若是有機會前往成都的話,請一定要到王建的墓地永陵去看一看。
唐玄宗:西元六八五~七六二年。在位時間為西元七一二~七五六年。姓名為李隆基,是唐的第六代子孫、第八任的皇帝。年輕之際即有英邁果斷之名,他結束了因武則天所導致的混亂朝政,而展開了所謂的開元盛世。即位當時雖然任用良臣並熱心改革,可惜後來因倦於長久之統治而逐漸放縱。他本來也具有藝術的才能,惟在得到原為皇子妃的楊貴妃(西元七一九~七五六年,幼名玉環)之後,便沉溺於其女色中,也因此導致玄宗後期的政治紊亂。除了楊貴妃的一族專橫之外,更招致了安史之亂,以致種下唐衰亡的遠因。安史之亂之際,於向四川逃亡的途中,因兵士的要求而賜死楊貴妃,是以在長安回復之後,於失意之餘,竟自己過著如幽閉一般的生活。
——《舊唐書》卷八一九《玄宗紀》、《新唐書》卷五《玄宗紀》、《舊唐書》卷五十一《后妃傳一上》、《新唐書》卷七十六《后妃列傳》高仙芝:?~西元七五年。雖為高句麗人,但自父親那一輩起便出仕於唐,並因父之功勛而成為游擊將軍從事於西域方面的軍事置作。西元七四七年曾進出帕米爾高原討伐與吐蕃結盟的小勃律,並因此而使得包括大食等西方七十二國服屬於唐。西元七五○年於討伐石國之際雖然將其圍王俘虜,惟西域諸國向新興的阿巴斯朝求得援助,造成西元七五一年與其聯合軍於但羅斯河畔之戰吃得敗仗。此仗正是唐之勢力在西城消退的原因之一。他雖然逃避掉了此一失策的責任而保全了自己,然當西元七五五年發生安史之亂、洛陽遭到陷落之際,他因退守潼關,使得玄宗大怒,因而被殺。
——《舊唐書》卷一○四《高仙芝傳》、《新唐書》卷一二五《高仙芝傳》郭子儀:西元六九七~七八一年。華州鄭縣(今河南省鄭縣)出身。唐代玄宗皇帝時期的武將。在安史之亂時與李光弼共同在河北地方轉戰,獲得不少功績。繼承玄宗之後的肅宗也曾讚賞郭子儀有再興唐朝的功勞,然因他的意見不見容於肅宗,在戰後便為宦官所妨礙,於解除了兵權之後便一直不遇。後來在肅宗之後的代宗時代,隨著吐蕃的侵入而再度開始活躍。於西元七六三年與吐蕃聯合的仆固懷思之亂,以及七六五年再加入回紇的三十萬聯合軍侵入之時,他擊破了主力的吐蕃。德宗即位后受尚父之稱號,並升進為太尉中書令,是支撐著動搖的唐帝國時代之武人。
——《舊唐書》卷一二○《郭子儀傳》,《新唐書》卷十二七《郭子儀傳》顏真卿:西元七○九~七八六年。長安出身。以書法而為人所知,同時也是名剛直之士。雖為當時的宰相楊國忠所嫌惡而擔任山東省平原的地方官吏,但當西元七五五年安史之亂開始時,雖然周圍均投靠安祿山,惟他與堂兄顏杲卿一同興起義兵加以抵抗。後來在七五六年時脫出平原,前往位於陝西省的肅宗跟前,為重建大唐而奔走。他雖以直言而聞名,惟也因此之故易於遭到疏遠,其生涯可說是非常不遇。晚年因被派避至淮西去說服李希烈而反遭到俘虜,經三年間的幽閉之後為其殺害。留下其革新性且充滿活力的書法字帖。
——《舊唐書》卷一二八《顏真卿傳》、《新唐書》卷一五三《顏真卿傳》李朔:西元七七三~八二一年,隴右(今甘肅省)出身。本來為文官,因身為宰相之父李晟的庇蔭而成為官僚。當唐後半期朝廷的支配力量衰退時,要以強大武力將世襲化的藩鎮加以平定統合可說是一大難事。憲宗雖以壓抑藩鎮為名,但討伐蔡州的吳元濟卻幾度均遭遇失敗。西元八一六年時擔任此一要務的李朔便以計謀捕得吳元濟,並將之押送回京問斬。這樣的成功衝擊了藩鎮,而成為抑壓藩鎮成功之關鍵。李朔可說是唐在守勢之下儘力於維持國家之時代中的典型武將。
——《舊唐書》卷一三三《李朔傳》、《新唐書》卷一五四《李朔傳》李克用:西元八五六~九○八年。唐末的武將,實際上為後唐的建國者(太祖)。土耳其系、突厥族。在唐末的混亂之中與後梁建國的朱全忠常有著對立的關係。被稱為用兵的天才,率領著身著黑色服裝的軍隊,以黑鴉軍之稱而為人所懼。由於單眼之故,被稱為獨眼龍。無論其激烈的行動,在大局的抗爭中終因無法完全勝過朱全忠而只得承認後梁。惟後來到了其子一代時硬打倒後梁而建國後唐,使之成為短命的王朝。
——《新唐書》卷二一八《沙陀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