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
……啊!藏在凡俗身軀里的神明子孫哪……
蘇菲喘吁吁地跑到喬安家的前門時,剛好過了十二點。喬安正站在他們那棟小黃屋前面的院子里。
「你去了快十個小時了!」喬安提高了嗓門。
蘇菲搖搖頭。
「不,我去了一千多年了。」
「你究竟到哪裡去了?」
「……」
「你瘋了嗎?你媽媽半小時前打電話來。」
「你怎麼跟她說?」
「我說你到藥局去了,她說請你回來時打個電話給她。不過今天早上十點我爸和我媽端著熱巧克力和麵包進房裡來,卻發現你的床是空的。你真該看看他們臉上的表情。」
「你怎麼跟他們說?」
「我很尷尬。我告訴他們說我們吵了一架,你就跑回家了。」
「這麼說,我們最好趕快言歸於好,而且這幾天內我們不能讓你爸媽和我媽說話。你想我們能不能辦得到?」
喬安聳聳肩。就在這個時候,喬安的爸爸從角落裡走過來,手裡推著一輛獨輪車。他身穿工人裝,正忙著清掃去年掉下來的最後一些落葉和樹枝。
「哈,你們和好了,你們看,我把地下室台階上的落葉掃得乾乾淨淨,一片也不剩。」
「不錯。」蘇菲答道:「現在我們是不是可以在這邊喝熱巧克力了?」
喬安的爸爸勉強笑了一下,喬安則嚇了一跳。喬安的爸爸是一位財務顧問,因此喬安的家境比蘇菲好,而他們家人彼此之間講話是不像蘇菲家那樣直來直往的。
「對不起,喬安,我只是想我該幫你圓謊才對。」
「你要不要告訴我發生了什麼事?」
「當然要啦!如果你陪我回家的話。因為這些事是不能讓什麼財務顧問呀、超齡的芭比娃娃呀之類的人聽的。」
「說這種爛話!有的人結了婚,另外一半只好去出海,這種不穩定的婚姻我看也不見得比較好吧!」
「也許是吧!不管怎麼說,我昨晚幾乎都沒睡。還有,我開始好奇席德是不是能看到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
她們開始朝苜蓿巷走去。
「你的意思是說她也許有第三隻眼睛?」
「也許是,也許不是。」
很明顯的,喬安對這個謎團並不熱衷。
「不過這並不能解釋她爸爸為什麼會寄那麼多莫名其妙的明信片到樹林里一座空著的木屋去呀!」
「我承認這一點是不太能說得通。」
「你要告訴我你到哪裡去了嗎?」
於是,蘇菲就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喬安,連同那神秘哲學課程的事。她要喬安發誓絕對不能把這個秘密告訴別人。
她們繼續向前走,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說話。
當他們走到苜蓿巷時,喬安說:「我不怎麼喜歡這件事。」
她在蘇菲家的門口停下來,轉身準備回家。
「沒有人要你喜歡。不過哲學不是一個無傷大雅的團體遊戲,它跟我們是誰、從何而來這些問題有關。你認為這方面我們在學校學的夠多嗎?」
「可是不管怎樣都沒有人能回答那些問題呀!」
「沒錯,但甚至沒有人告訴我們應該提出這些問題!」
蘇菲走進廚房時,午飯已經擺在桌上了。關於她沒有從喬安家打電話回家這件事,媽媽也沒說什麼。
夢境午飯後,蘇菲宣布她要上樓睡午覺,她老實跟媽媽說她在喬安家幾乎都沒睡。不過話說回來,女孩子在一起過夜時,一整個晚上不睡覺也是常有的事。
在上床前,她站在牆上那面大銅鏡前看著,起先只看到自己蒼白疲倦的臉,但後來,在她的臉後面,似乎隱隱約約有另外一張浮現,蘇菲做了一兩下深呼吸。她已經開始有幻覺了,這可不大妙。
她仔細審視著自己那張輪廓分明蒼白的臉,以及臉四周那一頭做不出任何髮型的難纏的頭髮。但在那張臉之外卻浮現了另外一個女孩的幽靈。
突然間,那個女孩瘋狂地眨著雙眼,彷彿是在向蘇菲做信號,說她的確在那兒。這個幽靈出現的時間只有幾秒鐘,然後便消失了。
蘇菲坐在床沿。她萬分確信鏡子里的女孩就是席德。她曾經在少校的小木屋內放著的一份成績單上看過席德的照片,剛才她在鏡子里看到的一定就是她。
為什麼她總是在疲倦至極的時候遇見這類令人毛骨悚然的事呢?這不是很奇怪嗎?所以,每次事情發生后,她總得問問自己那是否是真的。
蘇菲把衣服放在椅子上,便爬上了床。她立刻睡著了,並且作了一個栩栩如生的夢。
她夢見自己站在一座大花園中。園裡有一道山坡向下通往一座船庫。船庫後面的平台上坐著一個年輕的金髮女孩,正在眺望著大海。蘇菲走下去,坐在她身旁,但那女孩卻似乎沒有察覺她的到來。蘇菲開始自我介紹:「我叫蘇菲,」她說。但這個女孩顯然既沒看到她的人,也沒聽到她說話。「你顯然又聾又瞎。」蘇菲說。那女孩還是充耳不聞。突然間蘇菲聽到一個聲音在喊:「席德!」那女孩立刻跳起來,向船庫的方向飛奔。看來她既不聾也不瞎。此時一名中年男子從船庫大步向她走來。他身穿卡其布制服,頭戴藍扁帽。
女孩展開雙臂抱住他的脖子,他則將她抱起,轉了幾圈。這時,蘇菲在女孩原先所坐之處看到一條小小的金色十字架鏈子。她將它撿起來,拿在手中,然後便醒了。
蘇菲看看時鐘,她已經睡子兩個小時。
她坐起來,想著這個奇怪的夢。夢境里的一切是如此栩栩如生,她覺得自己好像確實到過那裡一樣,她也很確定那座船庫和平台確實存在於某個地方。當然,它們看起來很像是她在少校的小木屋中見過的那幅風景畫。無論如何,她夢中的那個女孩無疑必是席德,而那個男人則是她的爸爸,剛從黎巴嫩回來。在夢中,他的樣子看起來很像艾伯特。
蘇菲起床開始整理床鋪時,在枕頭下發現一條金色的十字架鏈子。十字架的背面刻著席德幾個字。
這並不是蘇菲第一次夢見自己撿到貴重的東西,但毫無疑問這是第一次那樣東西從夢裡跑了出來。
「去你的!」她大聲說。
她生氣地打開櫥櫃的門,把那條精緻的十字架鏈子丟到最上面一格,跟絲巾、白襪子和從黎巴嫩寄來的明信片放在一起。
面授課程
第二天早晨,蘇菲醒來時,媽媽已經弄好了一頓可口的早餐,有熱麵包、橘子汁、蛋和蔬菜沙拉。通常星期天早晨媽媽很少比蘇菲先起床,而每次她先起床時,總是會弄好一頓豐盛的早餐再叫醒蘇菲。
她們吃著早餐時,媽媽說:「花園裡有一隻很奇怪的狗,整個早上都在老樹籬旁邊嗅來嗅去。我實在不知道它在那兒幹什麼,你呢?」
「我知道!」蘇菲脫口而出,隨即又後悔了。
「它以前來過嗎?」
這時蘇菲已經離開餐桌,走到客廳向著花園的那扇窗戶往外看。果然不出她所料。
漢密士正躺在密洞的人口前。
她該怎麼跟媽媽說呢?她還來不及想出什麼借口時,媽媽已經走過來,站在她身邊。
「你剛才說它以前來過這兒?」
「我想它大概是以前在那裡埋了一根骨頭,現在想把它挖出來。你知道,狗也有記性的……」
「大概是吧,蘇菲。你是我們家的動物心理學家。」
蘇菲急切的搜尋著借口。
「我帶它回家好了屍她說。
「你知道它住哪裡嗎?」
蘇菲聳聳肩。
「項圈上也許會有地址吧!」
兩三分鐘后,蘇菲已經走到了花園。漢密士一看到她兩步跑了過來,搖了搖尾巴,撲向蘇菲。
「乖狗狗!」
她知道媽媽正在窗戶那邊看著他們。她內心暗自祈禱漢密士不要鑽進樹籬。還好,它只是沖向屋前的石子路,飛快地跑過前院,奔向大門。
大門關上后,漢密士繼續在蘇菲前面跑了幾碼。這段路程頗遠。由於是星期天的上午,路上有一些人在散步。眼看別人全家一起共度周末,蘇菲真是羨慕極了。
一路上,漢密士不時跑去嗅嗅別的狗或別人家花園籬笆旁邊的有趣玩意兒。不過只要蘇菲一叫,「狗狗,過來!」它就立刻回來。
不一會兒,他們已經走過了一座老舊的牧場、一座大運動場和一個遊樂場,進入了人車較多的地區。他們繼續沿著一條鋪著圓石並有電車往來的大街向市中心走。到了市中心時,漢密士引導蘇菲穿越市中心廣場,走到教會街上。這裡屬於舊市區,四周都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時興建的平凡單調的大宅子。時間已經將近下午一點半了。
現在他們已經到了市區的另外一邊。這裡蘇菲並不常來。她記得小時候有一次爸媽曾帶她到這裡的一條街上拜訪一位年老的姨媽。
最後他們走到位於幾棟舊宅子之間的一座小廣場。這座廣場雖然看起來非常古老,但卻名為「新廣場」。不過話說回來,這整座城鎮歷史已經很悠久了,它興建的年代可以遠溯到中世紀。
漢密士走向第十四號房屋,然後便停下來不動,等著蘇菲開門。蘇菲心跳開始加快。
進了前門,蘇菲看到一塊嵌板上釘著幾個綠色的信箱,最上面一排有一個信箱口露出—張明信片。上面有郵局所蓋的「地址詳」的印章。
明信片上的地址寫著「新廣場十四號,席德收」,日期是六月十五日。事實上還有兩個星期才到六月十五日,但郵差顯然沒有注意到。
蘇菲把明信片取下來看:
親愛的席德:
現在蘇菲已經到哲學家的家裡來了。她很快就要滿十五歲了,但你昨天就滿十五了。還是今天呢?如果是今天的話,那麼信到的大遲了。不過我們兩個的時間並不一定一致。下一代出來后,上一代就老了。歷史就這樣發展下去。你有沒有想過歐洲的歷史就像一個人的一生?古代就像歐洲的童年,然後到了漫長的中世紀,這是歐洲的學生時期。最後終於到了文藝復興時期,此時,漫長的求學時期結束了。歐洲成年了,充滿了旺盛的活力以及對生命的渴望。我們可以說文藝復興時期是歐洲的十五歲生日!現在是六月中旬了,我的孩子,活著的感覺真好,不是嗎?
P.S:很遺憾你丟了那條金十字架鏈子。你得學習照管自己的東西才行。爸爸就在你的身旁。
愛你的老爸
漢密士已經開始上樓了。蘇菲拿了明信片,跟著它走。她必須跑才能趕上它。它一直快活地搖著尾巴。他們走上了二樓、三樓,到四樓后只有一道通往閣樓的樓梯。難道要上屋頂嗎?漢密士沿著樓梯上去,在一扇窄門前停下來,並用爪子抓門。
蘇菲聽到腳步聲從裡面走來。門開了,艾伯特站在那兒。他已經換了服裝,現在穿著另外一套衣服,包括白長襪、紅膝馬褲和黃色墊肩的緊身上衣。他使蘇菲想起撲克牌里的小丑。如果她沒記錯的話,這是文藝復興時期典型的服裝。
「你這個小丑!」蘇菲喊,輕輕地推了他一把,以便走進屋裡。
在恐怖、害羞的情緒交集之下,蘇菲又不期然地拿她可憐的哲學老師當靶子。由於剛才在玄關處發現那張明信片,蘇菲現在的思緒是一片混亂。
「不要這麼容易激動,孩子。」艾伯特說,一面把門關上。
「你看這張明信片!她說,一面把信交給他,好像他應該負責似的。
艾伯特看完信后搖搖頭。
「他愈來愈無所忌憚了。說不定他是利用我們做為他女兒的生日娛樂。」
說完后他將明信片撕成碎片,丟進字紙簍中。
「信上說席德丟了她的十字架。」蘇菲說。
「我看到了。」
「那個十字架被我發現了,就是那一個,放在我家的枕頭下面。你知道它怎麼會在那裡嗎?」
艾伯特嚴肅地看著她的眼睛,「這件事看起來也許很吸引入,但只是他不費一點力氣就能玩的小把戲罷了。我們還是集中精神來看那隻被魔術師從宇宙的禮帽中拉出來的大白兔吧!」
他們進入客廳。那是蘇菲所見過的最不尋常的房間之一。
這是一間寬敞的閣樓,四邊的牆壁略微傾斜。強烈的陽光透過其中一面的窗戶瀉滿了整個房間。另外一扇窗戶則開向市區,蘇菲可以從這裡看到舊市區里所有房子的屋頂。
但是最讓蘇菲驚訝的還是房間里擺滿了各種年代的傢具器物。有一張三十年代的沙發,一張二十世紀初期的舊書桌和一把看起來有幾百年歷史的椅子。除了傢具之外,還有各式各樣古董,不管是實用的還是裝飾的,統統凌亂地放在架子上或柜子里,包括古老的時鐘與花瓶、研缽和蒸餾器、刀子和娃娃、羽毛筆和書擋、八分儀和六分儀、羅盤和氣壓計等。有一整面牆放滿了書,而且都不是那些可以在書店裡看到的書,出版的年代橫跨數百年。另外一面牆則掛滿了素描與圖畫,有些是最近幾十年的,但大多數都是非常古老的作品。此外,每面牆上都掛有很多古老的圖表與地圖。從圖上挪威的大小與位置看來,這些地圖並不很精確。
有好幾分鐘的時間,蘇菲只是站在那兒,沒有說話。她東張西望了一陣子,直到她從各個角度把這個房間看過為止。
「你這裡搜集的舊垃圾可真多!」
「你又來了。這個房間里保存的是幾百年的歷史文物。應該不算是垃圾吧?」
「你是開古董店的嗎?」
艾伯特的表情幾乎有點痛苦。
「我們不能讓自己被歷史的浪潮沖走,總得有人收拾河岸邊留下來的東西。」
「這話很奇怪。」
「是很奇怪,但卻一點不假。孩子,我們並不只活在我們所屬的時代里,我們身上也扛著歷史。不要忘記你在這個房間內看到的每一樣東西都曾經是嶄新的。那個十六世紀的木娃娃也許是為了某個五歲女孩的生日做的,而製造的人也許就是她年老的祖母……然後小女孩長成了青少年,然後成年了,結婚了,也許也生了一個女兒,後來她把木娃娃傳給女兒,自己則漸漸老去,有一天就死了。
雖然她活了很久,但總還是難免一死,從此一去不返。事實上她只是來到人間短暫一游罷了。但是她的娃娃——你看,現在卻放在那個架子上。」
「經過你這麼一說,每一件事情都顯得悲傷而嚴肅。」
「生命本來就是悲傷而嚴肅的。我們來到這個美好的世界里,彼此相逢,彼此問候,並結伴同遊一段短暫的時間。然後我們就失去了對方,並且莫名其妙就消失了,就像我們突然莫名其妙的來到世上一般。」
「我可以問你一件事嗎?」
「我們不再玩捉迷藏的遊戲了。」
「你為什麼會搬到少校的小木屋?」
「為了縮短我們之間的距離呀!因為那個時候我們全憑通信聯絡。我知道那時小木屋剛好是空的。」
「所以你就搬進去了!」
「沒錯。」
「那或許你也可以告訴我席德的爸爸是如何知道你在那裡的。」
「如果我說的沒錯,每一件事情他都知道。」
「但我還是不懂你怎麼有辦法讓郵差跑到森林裡面去送信!」
艾伯特淘氣地笑了一下。
「即使那樣的事情,對席德的父親來說也算不了什麼,只不過是個小把戲,妙手一揮就成了。我們現在可能正受到全世界最嚴密的監視。」
蘇菲頓時覺得一股怒氣往上升。
「要是讓我碰上他,一定把他的眼珠子挖出來。」
艾伯特走到房間的另外一邊,坐在沙發上。蘇菲跟著他,也坐在一張寬大的扶手椅上。
「只有哲學可以使我們更接近席德的父親。」他終於說。「今天我要跟你談文藝復興時期。」
「快說吧!」
文藝復興
「在聖多瑪斯的時代過後不久,原本團結一致的天主教文化開始出現分裂的現象。哲學與科學逐漸脫離教會的神學,使得宗教生活與理性思考之間的關係變得比較自由。當時有愈來愈多人強調人們不能透過理性與天主溝通,因為天主絕對是不可知的。對人來說,最重要的事不是去了解神的奧秘,而是服從神的旨意。」
「嗯。」
「既然宗教與科學的關係已經變得較為自由,新的科學方法與新的宗教狂熱於是逐漸產生。在這種環境下,十五與十六世紀發生了兩大變動,就是文藝復興運動與宗教改革運動。」
「我們可不可以一個一個來?」
「所謂文藝復興運動是指十四世紀末期起文化蓬勃發展的現象,最先開始於義大利北部,並在十五與十六世紀期間迅速向北蔓延。」
「你不是告訴我『文藝復興』這個字是表示『重生』的意思嗎?」
「沒錯。它是指古代藝術與文化的再生。另外我們也說它是『人道主義的復興』,因為在漫長的中世紀,生命中的一切都是從神的觀點來解釋,但到了文藝復興時期,一切又重新以人為中心。當時的口號是『回歸本源』,所謂本源主要是指古代的人文主義。
「在文藝復興時期,發掘古代的經卷典籍幾乎成為一種大眾休閑活動,學習希臘文也變成時髦的玩意。當時的人認為,修習希臘的人文主義有教導與啟發的功能,它除了可以使人了解古代的思想文化之外,也可以發展他們所謂的『人的特質』。他們認為:『馬生下來就是馬,但人要做為一個人,還需要靠後天慢慢的培養。』」
「我們一定要受教育才可以成為一個人嗎?」
「是的,當時的人觀念確是如此。不過在我們詳談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理念之前,我們必須大略了解一下文藝復興時期的政治與文化背景。」
艾伯特從沙發上起身,開始在房間里踱步。過了一會,他停下來,指著架子上放著的一件古代儀器。
「這是什麼?」他問。
「看起來像是一個很舊的羅盤。」
「沒錯。」
然後他又指著沙發後面的牆壁上掛著的一件古代火器。
「那又是什麼?」
「一支老式的步槍。」
「沒錯。這個呢?」
艾伯特從書架上抽出一本大書。
「是一本古書。」
「嚴格地說,這是一本古版書。」
「古版書?」
「是的,就是公元15OO年前印製的古書。當時印刷業仍處於襁褓階段。」
「這本書真的有那麼古老嗎?」
「是的。羅盤、火器與印刷術這三大發明,乃是文藝復興時期所以形成的重要因素。」
「請你說詳細一些。」
「有了羅盤,航海就比較容易了,這為後來一些偉大的探險航程奠定了基礎。火器也是一樣,這種新式的武器使得歐洲軍隊的軍力要比美洲和亞洲的軍隊強大。在歐洲內部,是否擁有火器也成為一個國家強大與否的關鍵因素。印刷術則在散布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本理念方面有很重要的貢獻,同時印刷術的發明也使得教會不再是唯一能夠散播知識的機構。在這段時期,各項新的發明與儀器接踵而來,速度既快,數量也多。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就是望遠鏡的發明,它使得天文學邁人了新的紀元。」
「所以現在才會有火箭和太空探險之旅。」
「你的速度未免太快了吧。不過文藝復興時期所發生的一項轉變,最後倒是把人類送上了月球,也間接導致廣島事件與切爾諾貝利核電廠爆炸事件。最初只是文化與經濟上的一些改變。其中很重要的一個現象是;自給自足式的經濟逐漸轉型為貨幣經濟體系。
在中世紀末期時,由於貿易制度成功、新商品交易蓬勃,再加上已經建立貨幣經濟與銀行體系,於是各城市不斷發展,造成了一個新的中產階級。他們擁有決定自己生活環境的自由,可以用錢買到各種必需晶。在這個時期,只要肯吃苦耐勞、有想像力、腦筋靈活,便可以獲得報償。因此,社會對個人的要求已經改變。」
「這和兩千年前希臘各城邦發展的情況有些類似。」
「你說對了幾分。我曾經說過,希臘哲學脫離了屬於農民文化的神話世界觀。同樣的,文藝復興時期的中產階級也開始脫離封建貴族與教會的勢力。這段期間,歐洲與西班牙的阿拉伯人和東方的拜占庭文化接觸日益密切,於是歐洲人又開始注意到希臘文化的存在。」
「於是古代的三條支流又彙集成一條大河。」
「你很用心。有關文藝復興時期的背景就講到這裡。現在我們要談這個時期一些新的理念。」
「好,不過我很快得回家吃飯了。」
艾伯特再度坐在沙發上,眼睛看著蘇菲。
「文藝復興運動最重要的影響是改變了大家對人類的看法。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精神使得大家對人本身和人的價值重新產生了信心,這和中世紀時強調人性本惡的觀點截然不同。這個時期的哲學家認為人是極其崇高可貴的。其中最主要的人物之一是費其諾(MarsilioFicino)。他告訴人們:「認識自己,呵,你這藏在凡俗身軀內的神明子孫啊!」另外一個主要人物是米蘭多拉(PieodellaMirandola),他寫了《頌揚人的尊貴》這篇文章,這在中世紀簡直是無法想象的。
「在中世紀期間,上帝是一切事物的出發點。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則以人為出發點。」
「希臘哲學家也是一樣啊!」
「這正是為什麼我們會說文藝復興時期是古代人文主義『重生』的緣故。但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更強調個人主義。當時人的觀念是:我們不僅是人,更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這種理念導致人們無限崇拜天才。理想中的人是我們所謂的『文藝復興人』,就是藝術、科學等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的人。由於對人的觀點改變了,於是人們開始對人體的構造產生興趣。就像在古代一般,人們又開始解剖屍體以了解人體的結構。這對醫學和藝術而言都是很有必要的。同時,這個時期也再度出現許多描繪人體的藝術作品。在歷經一千年的假道學之後,這也該是時候了。人又有了膽量表現自己,不再以自己為恥。」
「太好了。」蘇菲說,一邊把雙臂靠在她和哲學家中間的小茶几上。
「的確如此。這種對人的新觀念創造了一個全新的視野。人並不只是為神而存在的,因此人也不妨及時行樂。有了這種新的自由之後,任何事情都是可能的。這個時期人們的目標是要打破所有的藩籬與禁忌。從希臘人文主義的觀點來說,這倒是一個新的想法,因為古代的人文主義強調的是寧靜、中庸與節制。」
「結果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就變得很放縱了嗎?」
「他們當然不是很節制的。他們的所作所為就好像整個世界重新復甦了一般。他們強烈地感受到時代的精神,這是為何他們將介於古代與文藝復興時期之間的幾百年稱為『中世紀』的緣故。在文藝復興時期,各個領域都有無可比擬的進展。無論藝術、建築、文學、音樂、哲學與科學都以空前的速度蓬勃發展。舉一個具體的例子:我們曾經談到古代的羅馬曾有『城市中的城市』與『宇宙的中樞』等美稱,但在中世紀期間,羅馬漸漸衰微,到公元一四一七年時,人口只剩下一萬七千人。」
「比席德住的黎樂桑市多不了多少嘛。」
「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認為重建羅馬是他們的文化責任,而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在聖彼得的墳墓上建一座聖彼得大教堂。這座教堂號稱世界第一,極盡富麗與堂皇之能事。許多文藝復興時期的偉大藝術家都參與了興建工作。這項工程從1506年開始,進行了一百二十年之久。後來,又花了五十年的時間興建宏偉的聖彼得廣場。」
「這座教堂一定很大!」
「它共有兩百多米長、一百三十米寬,佔地二萬六千平方米以上。有關文藝復興時期人們大膽自信的心理我們就講到這裡了。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文藝復興運動也使得人們對大自然有了新的看法。這時候的人們比較能夠盡情享受生活,不再認為人活著只是為死後的世界做準備,因此他們對物質世界的看法也完全改觀了。
在人們眼中,大自然如今有了正面的意義。許多人認為上帝也存在於他所創造的事物中。因為,如果神真的是無窮無限的,他就會存在於萬事萬物中。這種觀念稱為泛神論。中世紀的哲學家一直堅持神與他的造物之間有一道不可跨越的距離。文藝復興時期的人則認為大自然是神聖的,甚至是『神的花朵』。這類觀念有時會遭到教會的反對。布魯諾(GiordanoBruo)的命運就是一個很極端的例子。他不僅宣稱神存在於大自然中,而且相信宇宙是無限大的。結果他受到了非常嚴厲的懲罰。」
「什麼懲罰?」
「他在16OO年時被綁在羅馬花市的一根柱子上活活燒死。」
「真是太爛了……太蠢了。這還叫人文主義嗎?」
「不,絕不是。布魯諾是人文主義者,但將他處決的人則不是。不過在文藝復興時期,所謂的『反人文主義』也同樣盛行。我所謂的『反人文主義』指的是各國政府與教會的威權。在文藝復興時期,審判女巫、燒死異教徒的風氣非常盛行。魔法、迷信充斥,而且不時有人發動血腥的宗教戰爭。美洲也是在這段時期被歐洲人用蠻橫的手段征服了。這些都是人文主義陰暗的一面。不過話說回來,沒有任何一個時代是完全好或完全壞的。善惡乃是人類歷史中不時交織在一起的兩股線。在我們下面要講到的另外一個文藝復興時期的新產物『新科學方法』方面也是如此。」
「當時的人是否興建了人類史上最早的一些工廠?」
「還沒有。不過多虧文藝復興時期發明的新科學方法,才會有後來那些科技發展。所謂新科學方法是指以嶄新的角度來看待科學,這種方法到後來才結出明顯的科技果實。」
「那是什麼樣的新方法?」
「它最主要的一點是用我們的感官來調查研究大自然,自從十四世紀以來,愈來愈多思想家警告人們不要盲目相信權威,無論是宗教教條或亞理斯多德的自然哲學。但也有人勸告大眾不要相信純粹憑思考就可以解決問題。在整個中世紀期間,人們過度迷信理性思考的重要性。到了文藝復興時期,則認為研究大自然現象必須以觀察、經驗與實驗為基礎。我們稱之為『實證法』。」
「意思是?」
「就是以親身經驗,而不是以古人的著作或憑空想象之物,來做為知識的基礎。古代也有實證科學,但從來不曾以有系統的方式做過實驗。」
「我猜他們大概沒有現代這些儀器設備。」
「當然,他們沒有計算機或電子尺這類工具,但是他們可以憑藉數學計算和普通的尺。對他們而言,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把科學觀察所得的結果用準確的數學辭彙表達出來。十七世紀的大科學家伽利略(GalileoGalilei)說:『我們要測量那些可以測量的東西,至於那些無法測量的,也要想辦法加以測量。』他並表示:『大自然這本書是用數學的語言寫的。」』「有了這些實驗與測量結果之後,就自然會有新發明了。」
「新科學方法的出現促成了技術革命,這是第一個階段。而技術革命又為後來的每一項發明打下了基礎。可以說人類這時已經開始脫離自然環境了,人類不再僅僅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英國哲學家培根(FrancisBacon)表示:『知識即力量。』這句話強調了知識的實用價值,在當時也是一個很新的觀念。人們開始認真干預大自然並加以控制。」
「但這並不一定是好的,不是嗎?」
「對。我曾經提到過,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有正反兩面的作用。文藝復興時期展開的技術革命雖然帶來了紡織機,但也造成了失業;雖然帶來了新的藥物,但也帶來了新的疾病;雖然提高了農業效率,但也榨取了許多自然資源;雖然帶來了洗衣機、電冰箱等實用的器具,但也導致了污染與工業廢棄物處理的問題。今天我們面臨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已經使得許多人認為,技術革命乃是人類嘗試調整自然環境的一種危險做法,而且已經失敗,有人指出,這場革命最終將會走向失控的局面。比較樂觀的人士則認為我們目前仍處於科技的襁褓階段,同時,儘管在科學發展的過程中不免會有陣痛,但人類終將逐漸學習到如何控制大自然,而不致對環境構成威脅。」
「你覺得誰說的比較對?」
「我覺得雙方的說法或許都有點道理。在某些領域內我們必須停止干預自然,但在其他領域內我們則不妨更進一步。但有一件事情是可以確定的:我們絕不可能再走中世紀的老路。自從文藝復興時期以來,人類就不再只是創造物的一部分,而開始干預自然,並按照自己的心意來改造大自然。說真的,『人是多麼了不起呀!」
「人類已經登陸月球了。在中世紀,誰會相信人能跑到月亮上去呀!」
新世界觀
「他們當然無法想象。說到這裡,我們要談談所謂的『新世界觀』。中世紀的人雖然也會坐在天空下,看著太陽、月亮與星球。但他們從不曾懷疑『地球是宇宙中心』的說法。他們認為地球是靜止不動的,而各個『天體』則在軌道上環繞著地球運行。這種觀念被稱為『以地球為中心的世界觀』,也就是『萬物皆以地球為中心』的意思。基督教相信上帝高居各天體之上,主宰宇宙,這也是當時人抱持這種觀念的原因之一。」
「世界真有這麼簡單就好了!」
「然而,在一五四三年,有一本名叫《天體運行論》(OntheRevolutionsOFtheCelestialSpheres)的小書出版了。作者是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NicolausCopernicus)。他在這本書出版當天就去世了。哥白尼在書中宣稱,太陽並未繞地球運行,而是地球繞太陽運行。他根據觀察各星球的心得,認為這種可能性很高。他說,人們之所以相信太陽繞著地球轉,是因為地球繞著自己的軸心轉的緣故。他指出,如果我們假設地球和其他星球都繞著太陽轉,則我們所看到的天體運轉現象將會變得容易理解得多。我們稱這種觀念為『以太陽為中心的世界觀』,也就是相信萬物以太陽為中心的意思。」
「這個世界觀應該是正確的啰?」
「也不全然。哥白尼的主要論點—一地球圍繞著太陽轉——當然是正確的。不過他宣稱太陽是宇宙中心的說法可就錯了。我們現在已經知道太陽系只是宇宙中無數個星系之一。宇宙中共有數十億個銀河系,圍繞太陽的星系只是其中之一罷了。哥白尼並且相信地球和其他星球都在圓形的軌道上運轉。」
「難道不是嗎?」
「不。他之所以相信軌道是圓形的,只是根據『天體是圓形的,且繞著圈圈轉』這個古老的觀念。自從柏拉圖的時代以來,球體與圓形就被認為是最完美的幾何圖形。但在十七世紀初期,德國天文學家克卜勒(JohannesKepler)發表了他廣泛觀察的結果,顯示各星球實際上是以太陽為中心,繞著橢圓形的軌道運轉。他並且指出,一個星球在軌道上愈接近太陽的地方,運轉的速度愈快,離太陽愈遠則愈慢。在此之前從來沒有人明白提出『地球只是眾多行星之一』的說法。克卜勒同時強調宇宙每個地方都適用同樣的物理法則。」
「他怎麼知道呢?」
伽利略
「因為他用自己的感官來觀察、研究星球運轉的現象,而不盲目地接受古代的迷信。大約與克卜勒同一時代的還有一位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他也用天文望遠鏡來觀察天體的運轉。他在研究月球的表面后,宣稱月球像地球一樣有高山、有深谷。更重要的是,他發現木星有四個衛星。因此地球並非唯一擁有衛星的星球。然而,伽利略最偉大的成就還是他首度提出所謂的『慣性定律』。」
「那是什麼意思?」
「伽利略的說法是:『如果沒有外力強迫一個物體改變它所處的狀態,則這個物體將會一直維持它原來靜止或移動的狀態。」
「這誰都知道呀!」
「但這個觀察很有意義。自從古代以來,反對『地球繞著自己的軸心轉』這個說法的人士所持的主要理由之一就是:地球果真繞著自己的軸心轉的話,則它的速度會很快,以至於當你垂直丟一塊石頭到空中時,它會掉落在好幾碼之外。」
「那這種現象為什麼不會發生呢?」
「如果你坐在火車裡,把一個蘋果丟在地上。蘋果並不會因為火車正在移動而向後掉落,而是垂直落地。這是由於(『慣性定律』作用所致。蘋果維持在你將它丟下以前同樣的速度。」
「我懂了。」
「伽利略的時代並沒有火車。不過如果一個人一直向前運球一旦突然放手后……」
「……球會一直滾動……」
「……因為在你放手后球仍然維持原來的速度「不過它最後還是會停下來,如果房間夠大的話。」
「那是因為有其他外力迫使它停下來。第一種力來自於地板,尤其是那種粗糙不平的木頭地板。然後則是重力。在重力的作用下,球遲早會停下來,不過,請等一下,我先讓你看一樣東西。」
艾伯特站起身來,走到那張古老的書桌前。他從抽屜里拿出一樣東西,走回原來的地方,並把那樣東西放在茶几上。那是一塊木頭板子,一端有三、四公分厚,另一端則極薄,整張板子幾乎就把茶几佔滿了。艾伯特在板子旁放了一個綠色的彈珠。
「這叫做斜面,」他說。「如果我在比較厚的這一端把彈珠放掉,你想會發生什麼事?」
蘇菲無可奈何地嘆了口氣。
「我跟你賭十塊錢,它會一直滾到茶几上,最後掉在地板上。」
「我們試試看。」艾伯特放掉彈珠。它果真像所說的那樣滾到茶几上,然後啪一聲掉在地板上,最後碰到了通往走廊的門檻。
「真了不起呀!」蘇菲說。
「可不是嘛!這就是伽利略所做的實驗。」
「他真的有那麼笨嗎?」
「別急,他是想透過各種感官來觀察事物的原理。我們現在只不過剛開始而已。請你先告訴我彈珠為何會沿著斜面滾下去?」
「因為它有重量。」
「好,那麼請你告訴我重量是什麼。」
「這個問題問得太遜了。」
「如果你不能回答,它就不算遜。到底彈珠為什麼會滾落到地板上?」
「因為重力的緣故。」
「答對了,你也可以說是地心引力。重量與重力有關,而重力就是使得彈珠移動的那個力量。」
此時艾伯特已經把彈珠從地板上撿起來了。他再度俯身站在那塊斜面上方,手裡仍拿著彈珠。
「現在我要試著讓彈珠滾過斜面。」他說。「你注意看它怎樣移動。」
他把腰彎得更低,瞄準目標,試著讓彈珠滾過斜面。蘇菲看到彈珠逐漸沿著坡面斜斜的滾了下來。
「發生了什麼事?」艾伯特問。
「它斜斜地滾,因為板子有坡度。」
「現在我要在彈珠上塗墨汁……然後我們就可以看看到底你所謂的『斜斜地滾』是什麼意思。」
他找出一隻墨水刷,把整個彈珠塗黑,然後再度使它滾動。這次蘇菲很明顯看到彈珠在斜面上滾動的路徑,因為它滾過之處留下了一條黑線。
「現在你可不可以描述一下彈珠移動的路線?」
「是弧形的……看起來好像是一個圓圈的一部分。」
「一點也沒錯。」
艾伯特抬頭看著蘇菲,眉毛抬得高高的。
「不過那並不完全是圓形。這種圖案叫做拋物線。」
「哦?」
「嗯。可是彈珠為什麼會這樣滾動呢?」
蘇菲用心地想了一下,然後說;「因為板子有坡度,所以彈珠被重力拉往地板的方向。」
「對了!這豈不是太讓人興奮了嗎?我隨便拉了一個小女孩到我的閣樓來,做一個實驗,她就可以領悟到伽利略所發現的原理!」
他拍拍手。有一陣子,蘇菲很擔心他已經瘋了。他繼續說:「你剛才看到的是兩種力量同時作用在一個物體上時所產生的效果。伽利略發現這個原理同樣也適用在炮彈等的物體上。炮彈被推入空中后在一段時間內會繼續飛行,但遲早會被牽引到地面上,所以它會形成像彈珠滾過斜面一樣的軌線,這是伽利略那個時代的新發現。亞理斯多德認為一個斜斜向空中拋出的拋射體會先呈微微的弧形,然後垂直地向地面降落。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不過沒有人知道亞理斯多德的錯誤,除非用實驗來證明。」
「這個定律有什麼重要性嗎?」
「當然!孩子,這件事意義非凡,而且肯定是人類史上最重要的一項科學發現。」
「為什麼呢?」
牛頓
「後來,在1642到1727年間,有一個名叫牛頓(IsaacNewton)的英國物理學家,他是將太陽系與星球軌道描述得最完整的一個科學家。他不但能說出各星球如何繞太陽運轉,而且可以解釋它們為何會如此運轉。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他參考了我們所稱的『伽利略動力學』。」
「那些星球是不是就像滾過斜面的彈珠一樣?」
「是的,有點像。不過不要急,蘇菲。」
「急也沒有用,是不是?」
「克卜勒曾經指出,各星球之間一定有某種力量使它們相互吸引。舉例來說,太陽一定有某種力量使得太陽系內的各星球都固定在軌道上繞著它運轉,這也是為何那些星球在離太陽愈遠的地方移動得愈慢的緣故。克卜勒並且相信潮汐的漲落一定是受到月亮引力的影響。」
「的確是這樣,不是嗎?」
「沒錯,是這樣。不過伽利略反對這種說法。他嘲笑克卜勒,說他居然贊同『月亮掌管海洋河流』的說法。這是因為伽利略不相信別重力能夠在很遠的距離外或各星球之間發揮作用。」
「這回他可錯了。」
「嗯。在這一點上他是錯了。這事說來也滿奇怪的,因為伽利略一直專心研究地球引力與落體的原理。他甚至發現在引力增強時物體的移動會如何受到影響。」
「你剛才不是已經開始談到牛頓了嗎?」
「是的。然後牛頓出現了。他提出我們所謂的『萬有引力定律』,就是說宇宙間兩個物體相互吸引的力量隨物體的大小而遞增,並隨兩物體之間的距離而遞減。」
「我懂了。例如,兩隻大象之間的引力要比兩隻老鼠之間的引力要大。而同樣一座動物園內的兩隻大象之間的引力,又比在印度的一隻印度象與在非洲的一隻非洲象兩者之間的引力要大。」
「沒錯,你的確懂了。現在我們要談到最重要的一點。牛頓證明這種引力是存在於宇宙各處的。也就是說,它在宇宙每個地方都發生作用,包括太空中的各個星球之間。據說他是坐在一棵蘋果樹下悟出這個道理的。當時他看到一個蘋果從樹上掉下來,他便問自己:月球是否同樣也受到地球力量的牽引,才會恆久繞著地球旋轉?」
「聰明。不過也不算真的很聰明。」
「為什麼呢?」
「這個嘛……如果月球是受到促使蘋果落地的同樣一種引力的影響,那麼總有一天月球會撞到地球,而不會一直繞著地球轉了。」
「這個我們就要談到牛頓的行星軌道定律了。在這個問題上,你只對了一半。月球為什麼不會撞到地球呢?因為地球的重力的確以強大的力量牽引著月球。你想想看漲潮的情景,要將海平面提高一兩公尺需要多大的力量呀!」
「這個我不太懂。」
「你還記得伽利略的斜面嗎?當我讓彈珠滾過斜面時會有什麼現象?」
「是不是同時有兩種力量在影響月球?」
「一點沒錯。很久以前,當太陽系形成時,月球被一股很大的力量拋離地球。由於它在真空中移動,沒有阻力,因此這股力量會永遠不停地產生作用……」
「但它同時也受到地球引力的影響,被拉向地球,對嗎?」
「對。這兩股力量都是持續不停的,而且同時發生作用,所以月球才會一直繞著地球旋轉。」
「它的原理真的就這麼簡單嗎?」
「就是這麼簡單。而這種『簡單性』正是牛頓學說的重點。他說明少數幾種自然法則可以適用於整個宇宙。在計算行星軌道時,他只應用了伽利略所提出的兩個自然法則。一個是慣性定律。牛頓說明所謂慣性定律就是『一個物體除非受到外力的作用使它改變狀態,否則它會一直處在靜止或呈直線進行的狀態』。另外一項定律是伽利略利用斜面證明的定律,就是:當兩股力量同時作用於一個物體上時,這個物體會循橢圓形的路徑移動。」
「而牛頓就以此來解釋為何所有行星都圍繞太陽旋轉?」
「沒錯。由於受到兩種強弱不同的力量的影響,所有的行星都在橢圓形的軌道上繞太陽旋轉。其中一種是在太陽系形成時,他們呈直線進行的力量,另外一種則是他們受到太陽重力牽引的力量。」
「聰明。」
「很聰明。牛頓證明了若干關於物體移動的定律可以適用於宇宙每一個地方,他因此推翻了中世紀人們認為天上與人間分別適用兩套不同法則的看法。這時候,以太陽為宇宙中心的世界觀終於得到了徹底的證實以及完整的解釋。」
艾伯特站起身來,把斜面放回原來的抽屜里。然後他彎腰從地上撿起那顆彈珠,把它放在他和蘇菲間的茶几上。
蘇菲心想,這一切居然都是科學家們從一小塊斜面的木板和一個彈珠推論出來的,這是多麼神奇呀!當她看著那顆仍然沾有墨水的綠色彈珠時,不禁想起地球來。她說:「於是當時的人們就不得不接受人類其實是生活在太空中某處一個偶然形成的星球上啰?」
「是的。這個新的世界觀在許多方面都對人造成了很大的衝擊,這個情況和後來達爾文證明人類是從禽獸進化而來時所造成的影響相當。這兩個新發現都使人類失去他們在造物中的一部分特殊地位,於是也都遭遇到教會的強大阻力。」
「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在這些新觀念中,上帝被放在哪裡呢?從前人相信地球是宇宙中心,而上帝與各星球就在地球之上的想法倒是比較單純些。」
「但這還不是當時人面臨的最大挑戰。當牛頓證明宇宙各處適用同樣的法則時,有人可能會認為他破壞了人們心目中的上帝無所不能的形象,但是牛頓本人的信仰卻從未動搖。他認為自然法則的存在正足以證明宇宙間確有一位偉大、萬能的上帝。事實上,受到更大衝擊的乃是人對自我的觀念。」
「怎麼說呢?」
「自從文藝復興時期以來,人們就不得不逐漸接受他們所居住的地球乃是浩瀚銀河中一個偶然形成的星球的說法。即使到現在,我看還是不見得大家都能夠完全接受這種想法。不過,即使在文藝復興時期,也有一些人認為,隨著新世界觀的產生,我們每一個人所處的地位也變得比以前更加重要。」
「我還是不太明白。」
「在此之前,世界的中心是地球。但天文學家卻告訴人們,宇宙根本沒有絕對的中心,因此,每一個人都是中心。」
「喔,是這個意思!」
「文藝復興運動造成了新的宗教情感(狂熱)。隨著哲學與科學逐漸脫離神學的範疇,基督徒變得更加虔誠。到了文藝復興時期,由於人類對自己有了新的看法,使得宗教生活也受到了影響。個人與上帝之間的關係變得比個人與教會組織之間的關係更加重要。」
「比如說在晚上自行禱告之類的嗎?」
宗教的改革
「這也包括在內。在中世紀的天主教教會中,以拉丁文念的祈禱文和教會例行禱告一直是宗教儀式的骨幹。只有教士和僧侶能看得懂聖經,因為當時的聖經都是拉丁文寫的。但是到了文藝復興時期,聖經被人從希伯來文與希臘文翻譯成各國語言。這是導致所謂『宗教革命』的主要因素。」
「馬丁路德……」
「是的,馬丁路德是一個很重要的人物,但他並不是當時唯一的宗教改革家。另有一些改革人士選擇留在羅馬天主教會中。其中之一是荷蘭的伊拉斯莫斯(ErasmusofRotterdam)。」
「馬丁路德之所以和天主教會決裂是因為他不肯購買贖罪券,是嗎?」
「是的,但這只是其中原因之一。另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馬丁路德認為人們並不需要教會或教士居中代禱才能獲得上帝的赦免。同時,要取得上帝的赦免也不是靠購買教會所售的『贖罪券』。從十六世紀中期起,天主教教會就禁止買這些所謂的『贖罪券』。」
「天主應該很樂於見到這個情況。」
「總而言之,馬丁路德摒斥了教會中許多從中世紀起就形成的宗教習慣與教條。他希望回到新約中所描述的早期基督教的面貌。他說:『我們只信靠經文。』他希望以這個口號將基督教帶回它的『源頭』,就像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希望回到藝術與文化的古老源頭一般。馬丁路德將聖經譯成德文,因此創造了德文的文字。他認為應該讓每一個人都讀得懂聖經,並從某一個意義上來說,成為自己的教士。」
「自己的教士?這不是有點太過分了嗎?」
「他的意思是:教士與上帝的關係並不比一般人親近。路德派教會之所以僱用教士,乃是因為他們需要有人做一些實際的工作,如主持禮拜或料理日常事務等。但馬丁路德並不相信任何人能夠透過教會舉行的儀式,獲得上帝的赦免與寬宥。他說,人只能透過信仰得救,這是『無法用金錢交換的』。這些都是他在研讀聖經以後的心得。」
「這麼說馬丁路德也是典型的文藝復興人士啰?」
「也不盡然。馬丁路德重視個人,強調個人與上帝之間的關係。在這一點上他算是典型的文藝復興人士。也因此他從三十五歲開始自修希臘文,並進行將聖經翻譯成德文的繁重工作。他使得一般大眾使用的語言取代了拉丁文的地位,這也是他與典型文藝復興人士相像的另外一個特徵。然而,馬丁路德並不像費其諾或達文西一樣是人文主義者。同時,他也受到伊拉斯莫斯等人文主義者的批評,因為他們認為他對人的觀點太過消極了。馬丁路德曾經宣稱,自從亞當與夏娃被逐出伊甸園后,人類就徹底腐化了,他相信唯有透過上帝的恩典,人類才能免於罪孽。因為罪惡的代價就是死亡。」
「聽起來滿灰暗的。」
艾伯特起身,撿起綠黑相間的小彈珠,放在上衣的口袋內。
「天哪!已經過四點了!」蘇菲驚叫。
「下一個人類史上的偉大時期叫做巴洛克時期。不過,我們只好等到下一次再談了,親愛的席德。」
「你說什麼?」蘇菲從椅子上跳了起來。「你叫我席德!」
「是我一時不小心,喊錯了。」
「可是,無心之言或多或少都是有原因的。」
「也許你說得對。你可以注意到席德的父親已經開始透過我們的嘴巴講話了,我想他是故意趁我們漸漸疲倦,不太能為自己辯護的時候才這樣做。」
「你曾經說過你不是席德的爸爸。你可以保證這是真話嗎?」
艾伯特點點頭。
「但我是席德嗎?」
「我累了,蘇菲,請你諒解。我們坐在一起已經兩個多小時了,大部分的時間都是我在說話。你不是要回家吃飯嗎?」
蘇菲覺得艾伯特幾乎像是要趕她走似的。當她走進小小的走廊時,心裡一直想著他為何會喊錯她的名字。艾伯特也跟著她走出來。
漢密士正躺在壁上一排衣鉤的下面睡覺。衣鉤上掛著幾件很像是戲服的怪異服裝。艾伯特朝漢密士的方向點點頭說:「下次它還是會去接你。」
「謝謝你為我上課。」蘇菲說。
她突然衝動地擁抱了艾伯特一下。「你是我所見過的最好、最親切的哲學老師。」她說。
然後她把通往樓梯的門打開。在關門之際,艾伯特說:「我們不久就會再見面的,席德!」
之後門就關上了。
又喊錯名字了,這個壞蛋!蘇菲有一股強烈的衝動想要跑回去敲門,不過她還是沒有這樣做。
走到街上時,她突然想起自己身上沒錢,必須一路走回家。真氣人!如果她在六點前還沒回到家,媽媽一定會又生氣又著急的。
蘇菲走了幾碼路后,突然看到人行道上有一枚十元的錢幣,正好可以買一張公車票。
蘇菲找到了公車站,等候開往大廣場的公車。從大廣場那兒,她可以換車,一路坐回家門口,不必再買票。
一直到她站在大廣場等候下一輛公車時,她才開始納悶自己為何如此幸運,剛好撿到一個十塊錢的銅板。
難道是席德的爸爸放在那兒的嗎?他真是個高手,每次都把東西放得恰到好處。
但是這怎麼可能呢?他不是還在黎巴嫩嗎?艾伯特又為什麼老是喊錯她的名字呢?不只一次哦!蘇菲打了個冷戰。她覺得有一股寒氣沿著她的脊梁骨一路竄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