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普系”: 生產“概念”的公司

“托普系”: 生產“概念”的公司

「西部軟體園」的意外成功,讓宋如華的商業生涯拐入了一個莫測的峽谷。

在此之前,無論是做電腦顯示屏還是推銷計稅軟體系統,他一直走的是實業型的道路。在一次記者訪談中,他說:「企業不要去從事自己不熟悉或沒有優勢的行業。世界上很多知名企業都有這樣一條經驗,我們托普就絕不去搞證券、房地產,這在我們的公司典章里有明文規定。托普希望成為中國最大的軟體商和工程中心。」

可是,1997年之後的他已經徹底地改變了觀點。收購川長征之後,他一度也想花精力把它搞活,在1年時間裡,他曾經70多次去自貢現場辦公。可是,要整治一家積重難返的老國有企業談何容易?因為治理無度,工廠數度發生罷工事件。他被工人「綁架」批鬥,有一次還差點出車禍喪生。這段經歷讓宋如華傷透了心,終而對實業喪失了信心。

企業儘管重振無術,可是在資本市場上,重組效應卻「立竿見影」。1998年,已經更名為托普軟體的上市公司宣布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21億元,比上年增長232%,實現利潤增長近5467%,凈利潤增長率和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居高科技軟體行業第1位。2000年5月,公司獲得了增發資格。宋如華宣布將實施「軟體國際化及倍增計劃」,先後投入10個重大的高科技項目。借著這些令人浮想聯翩的宣示,托普軟體一舉募資9.5億元。在炒作行情的推涌下,公司股價高漲至每股48元,成為深圳股市績優高成長股票的代表,公司連年入選「中國最具發展潛力上市公司榜」。

自此,囊中豐裕的宋如華更是痴迷於資本經營,對實業經營再無興趣可言。他終於發現,要在產業實務上搞好一家企業是多麼困難,可是要在資本概念上「重組」它,卻是多麼容易。

隨著軟體園工程在全國的遍地開花,托普公司的名聲如日中天。這一切都讓宋如華感嘆「好風憑藉力,送君上青天」。他開始潛心構築自己的「托普系」。頭頂著高科技企業的光環,一些老牌的國有企業成了這位資本玩家手中的玩物,「始亂之,終棄之」。

托普集團旗下的第二家上市公司便是又一則資本重組的絕妙案例。

世紀之交,互聯網熱浪席捲全球,向來對新事物頗為好奇的宋如華自然不會旁觀。就當他在軟體園項目中屢有斬獲的同時,他的一位名叫丁磊的晚輩校友卻靠創辦網易公司而獲得了比他更大的財富和聲譽。他曾不無酸意地對人說:「我在電子科技大學教書的時候,丁磊還可能聽過我的課呢。」1999年初,宋如華在美國註冊了一家公司,然後以12萬美元的代價從一位朋友手中買到了http://www.chinese.com

www.chinese.com的域名。

很顯然,這是一個TOP級的域名,誰都掂量得出其中潛藏著的商業可能性。2000年7月,托普宣布投資6億元建設面向全球華人的「炎黃在線」。宋如華決心狠砸廣告,把名氣一下子打響。一時間,全國的各類報紙上都刊出了「炎黃在線」的「紅色風暴」,廣告詞只有很醒目的一句:「讓我們一起搞大。」這一次,宋如華是實實在在地燒了錢。根據全球最大的傳媒監測公司AC尼爾森的數據顯示,「炎黃在線」在2000年共投放廣告3691.6萬元,也就是每天燒掉10萬元,在中國互聯網公司中,僅次於他的晚輩校友丁磊的網易公司。

可是,投了那麼多的錢,宋如華始終沒有搞明白,「炎黃在線」到底該「搞大」什麼。一開始,網站被定位於「橫跨全世界五大洲的華人聚集社區」,不久后,宋如華意識到這是一個無法實現的目標。他迅速將之轉型為「全球華人商業網站」。直覺告訴他,互聯網將對傳統商業模式進行全面的顛覆。他曾經描述說:「成都每年都搞全國糖酒交易會,那麼多人坐飛機、坐火車趕到成都來,吃吃喝喝弄一天就走了,最多簽了一些合同,如果在網上籤,不知道會省下多少成本。」在當時國內,跟他說過同一番話的還有一個人,那就是正在杭州用50萬元積蓄苦苦創辦阿里巴巴網站的馬雲。兩人的區別是:一個手握上億元資金的人只看到了方向,另一個「窮光蛋」卻找到了方法。

商業網站的路徑找不到,宋如華又提出要進入資訊產品通路領域,把「炎黃在線」打造成一個「零售行業的解決方案專家」。幾番折騰之後,網站始終沒有起色。不過,儘管宋如華在互聯網產業上毫無靈感,可是在資本市場上,長袖善舞的他卻狠狠地贏回了一票。

就在常州投資軟體園的時候,他瞄上了當地的一個「殼資源」。2000年9月,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的金獅股份發布公告,向托普集團轉讓26.83%的股權,後者成為第一大股東,股票隨之更名為「炎黃在線」,成為中國股市上第一家以網站名稱命名的上市公司。金獅股份是常州一家自行車製造工廠,上市兩年後企業效益急劇滑坡。併購之前,宋如華一行到工廠考察,看到的是齊腰高的荒草,一派破敗景象。隨行人員開玩笑地說:「今後的金獅股份會有兩高,一是股價高,一是茅草高。」果不其然,併購重組后的當年,「炎黃在線」聲稱成功開發了「網路化通用物資採購招標管理系統」及「網路化辦公自動化系統」,年底的財務報表更是讓人驚喜:實現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318%,利潤同比增長139.16%。股價由此持續攀升,從最初的不到10元一直漲至33.18元的高位。

在互聯網領域中失去的巨額廣告費和商業自尊,宋如華從資本市場上一把搶回來了。

如果不是通過這種抽絲剝繭似的描述,對中國商業潛規則缺乏了解的人們,自然很難識破那些被光環籠罩著的神話。在2000年前後的商界,托普成了一家最耀眼、也是最神秘的「高科技概念企業」。

儘管年年凱歌高奏,可是沒有人搞得清楚,托普到底是做什麼的,在靠什麼產業贏利。

一位商業觀察人士寫道:「托普從1999年開始生產電腦,但至今在全國各大IT市場鮮見其名;托普的手機,儘管在距離北京機場不遠的高速公路上就可以看到其醒目的廣告,但在市場上似乎也尊容難見;曾經熱鬧一時的炎黃在線,業務到底是在網上還是網下,就連成都本地的記者們都說不明白。」曾出任托普集團公共關係部總監的楊志宏在《托普檢討》一書中記錄了一個「真實的笑話」:在向銀行申請貸款時,某行長笑問:「市場上很少看到托普的產品,你們報表裡的銷售收入到底是哪裡來的?」托普的經辦人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我們有一個子公司,專門做走私的。」行長大笑作罷,不再深究。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敗局2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傳記紀實 大敗局2
上一章下一章

“托普系”: 生產“概念”的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