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代一宗的天下第一家孔族淵源

萬代一宗的天下第一家孔族淵源

孔家的歷史榮譽

在古代宗法社會中有姓有氏,姓以紀起源,氏以紀其流。孔子先世原為子姓,自孔子六世祖孔父嘉起,因"五世親盡,別為公族",乃以字為氏,是為孔氏之始。至孔子時,姓氏不再兩存,以氏為姓,所以孔族尊孔子為一世祖。

孔子有兒名孟皮,當然也姓孔。其子孔忠,字子蔑,也是孔子的弟子之一,但其後無傳。孟皮有女,由孔子主婚,嫁給他的弟子南宮适,其子孫已非孔氏。所以後世孔姓基本上都是孔子的後裔。

孔子生孔鯉,字伯魚,是為二世祖;鯉子孔伋,字子思,是為三世祖。其後有白、求、箕、穿、謙等共8代都是單傳。孔謙生了鮒、騰、樹三子,可是孔鮒之後只傳了8代即絕。孔樹傳了6代,亦絕。只有孔騰的子孫傳了下來,世代繁衍,人丁興旺,成為後世的孔族。這也是件巧事,歷代都有獨子。如果其中任何一代絕嗣,那也就沒有孔族了。

孔鯉所以名鯉,有個傳說是因出生之日正巧魯昭公賜給孔子一條鯉魚,因以為名,可是孔子當年才20歲,不過在三卿之一季氏家裡當個委吏,不大會因生子而受魯君之賜。所以也有人說,可能是孔子事先參加了魯君捕魚為娛的活動,例可得賜,非因生子。兩說不知誰是。然而,後世孔族為避二世祖名諱,

習慣上把鯉魚稱為紅魚或福魚。祭祀時也不用鯉魚。

孔鯉生平,無多事迹可述。宋徽宗追謚為"泗水侯"。

孔伋上承曾子,下啟孟子,後世尊為述聖,孟子受教於子思,繼承和發揚了孔子思想,被稱為思孟學派。傳子思為《中庸》作者,有人存疑,宋徽宗追謚之為"沂水侯"。元文宗又追謚為"沂國述聖公"。

孔鮒是孔子九世孫,又名甲,字子魚,秦末儒生,因抗拒秦始皇的焚書、不避危禍,將家藏儒學典籍如《論語》、《禮記》、《孝經》等偷藏於孔子故宅牆壁內,自己參加了陳勝起義的農民軍。不久又因政見不合,辭退隱居。藏書的秘密也隨他而終。

直到100多年後,漢景帝封其子劉余為魯公王,都於曲阜,為擴建宮室,拆去孔子故宅,不料在夾牆裡發現了當年的竹簡藏書。字為蝌蚪文,與當時慣用經典的內容有所不同,被稱為"孔壁古文"。秦皇焚書,孔鮒藏書,破壞與保存中國文化成為鮮明強烈的對比。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孔子的地位日益尊崇,孔子學術被封為萬世不易的經典和歷朝歷代的官方意識形態,孔子從一個沒落貴族的子弟,到被稱為"素王"——無冕之王。孔子個人也被一再追封加謚,在"褒成宣尼宮"到"文宣王"、"大成至聖文宣王",一直到"大成至聖先師",與先祖地位共同進階的,是嫡傳子孫的位階。

劉邦一統中原后,於公元前195年過魯,"以太牢祀孔子"。同時封孔子九世孫孔騰為"奉祀君",令其主持孔子祀事。後來漢元帝詔以孔子第13代孫孔霸以所食邑托孔子,這是孔子後裔世襲爵位奉祀的開始。

數十代間,孔子嫡傳由"君"而"侯",至唐玄宗年間,改封孔子第35代孫孔之為文宣公,這一爵位一直沿襲到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當時仁宗趙禎認為:"追謚孔子為文宣王而遵以王爵,封其嗣褒聖為文宣公,孔氏子孫去國號而襲謚號,禮之失也。"因而,改封孔子第46代孫孔宗願為衍聖公,後來一度有改為"奉聖公",但旋即於崇寧三年(1104年)又改為衍聖公。

從此,衍聖公這一爵位一直沿襲了長達八百餘年。

孔府、孔廟、孔林合稱"三孔"

孔子的家鄉在中國的山東省曲阜市。從孔子開始算起到我這一代是第75代,經歷了2500多年。祖先們世世代代都在這裡生活。孔府也是孔子後裔們一直居住的府第,外觀呈宮殿式,坐北朝南三啟六扇鑲紅邊的黑漆大門。門的上方懸挂著用金文字書寫的"聖府"的匾額。這就是孔府在中國被稱為"天下第一家"的孔子子孫們的家。

孔子在世的時候,曲阜這個地方只不過是個遠離市鎮的小巷子。現在,孔府大門的旁邊有了一個兩扇的小門,據說那是孔子故居的門。據說孔子一生非常清貧,全家只有三間住房。

我小的時候祖父帶我去過幾次"三孔",在孔子故居的旁邊有一口古井,這個地方用石頭欄杆圍了起來,據說這是孔子母親當年提水的地方。據說皇帝以前來此視察時,就說要大臣們經常喝這口古井的水。

而且在古井的旁邊有一台破舊的車子,傳聞說那是春秋時代(公元前770-前403)孔子到中原一帶被分割為魯、宋、衛、陳、齊、楚等各國巡遊時所乘坐的。

孔子死後200年左右,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9-前87)採納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確立了儒教的正統性,第一次宣布儒教成為國家正式的教義,孔子的典籍成為學者和政治家們的主要學習書籍。

據史書記載,歷代帝王中來到孔子廟巡遊的有前漢的高祖劉邦、後漢的明帝劉庄、後漢的章帝劉坦、漢朝的安帝劉佑、魏朝的文帝曹丕、唐朝的高帝李治、後周的太祖郭威、宋朝的仁宗趙禎、清朝的聖祖玄燁(康熙帝)等歷代皇帝。

每每祭孔時這些封建王朝的統治者們,都對先祖孔子行叩拜大禮,這可是歷史上任何一個貴族不曾享受過的禮遇。

解放以來,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胡耀邦、江澤民、胡錦濤等國家領導人都來曲阜訪問、拜過孔子。蔣介石、馮玉祥、孔祥熙等人也都先後來過。

明清時代,孔子的子孫在皇宮內可以跟皇帝并行,並得到在北京的紫禁城(故宮)內騎馬等的特別許可。後裔的代表衍聖公進京時,總是有顏回、孟子的後裔、儒教的老師們隨行。每年祭孔時,皇帝巡遊到此跟與孔子的後裔們一起拜謁孔子,此時,孔家與宮廷禮節一樣鳴放十三響禮炮。

自從我懂事開始就經常聽祖父孔慶功說:"孔府不僅是公爵的宅邸,也是聖人的家啊。那可是"天下第一家"呀,是比皇帝家族還要了不起的家啊。"

確實是這樣的,皇帝僅僅是一朝一代的大貴族,而孔府家族卻是二千年來世世代代的貴族。

從漢高祖、唐玄宗到宋仁宗都把孔子的後裔奉若神明,特別在明代皇帝將"衍聖公"由三品官升為一品官,列為文臣之首,明清時還特准許衍聖公在皇宮御道上并行。在紫禁城騎馬,還陪同皇帝"臨雍"(視察學務),衍聖公每次來京,諸賢後裔,五經博士,四陪十二者百十多人也都隨同前來。

宋朝以前,孔子後裔在闕里的宅第稱為"襲封宅"。宋仁宗景佑五年(1038年)始建"衍聖公府",以後歷代均有所擴建。孔府佔地200多畝,有廳、堂、樓、殿四百六十多間,還有一些門坊、花園等。雕樑畫棟、奇花異石、涼亭曲橋。稱得上是中國最大、最豪華的貴族府第。整個布局是前衙后宅,分為中、東、西三路,與北京故宮相似。中路前為官衙後為內宅、花園,西面是衍聖公接待貴賓、學禮、讀書的地方,東路有家廟、祠堂,還有親屬的住所。二門裡有座"重光門",使在院中孤零零地蓋起一座雙層飛檐的門坊,斗栱建築的屋頂,八個倒垂的木雕花蕾,門下有石鼓夾抱,左右無牆,平時關閉,從兩側通過,只有在皇帝出巡或祭孔時才能在十三聲禮炮聲中打開。這是一般官宦人家所沒有的,只有烈士封侯的邦君才有資格建造。

孔府的兩側,一牆之隔,便是氣勢雄偉、金碧輝煌的孔廟。孔廟更大,有300多畝,古木參天,碑碣如林,廳、堂、殿、廡466間。在正殿大成殿前的平台上,圍著曲曲折折的漢白玉欄杆。雙層飛檐下有十根龍拄,每根都雕鐫著石龍,以及明珠、雲頭,鏤空雕刻,功力極深,在陽光照射下,只見雲龍飛舞而不見石柱,連北京故宮龍拄也不能媲美。據說每當皇帝來此出巡,十根龍拄都要用黃綢包裹,以免引起皇帝忌諱。孔廟裡還有我國是大名樓之一的藏書樓奎文閣,高聳入雲,光彩奪目。我小時候背過讚美奎文閣的句子:

"嵯峨俊閣入宮牆,上有雲梯百尺長。"

此外還有孔子講學的地方——杏壇,孔子教給兒子習禮的地方——詩禮堂,孔子夫人亓官氏的寢殿,孔子手植檜樹,十三碑亭,以及自魯以來漢、魏、宋、元、明、清的大量珍貴石碑、門坊和其他古迹。

孔府的北面,穿過三里多長古柏森森的神道,就是孔子及其後裔的墓地——孔林。孔林內老柏古檜,青翠蒼鬱,四周林牆長達十五華里,佔地3000多畝,是我最大的人造園林。60多座樓、亭、殿、堂隱現在密林深處,還有上千的古代碑碣和豐富的地下文物。

孔府、孔廟、孔林合稱為"三孔"。"三孔"古迹馳名中外,對於研究古代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建築、書法演變等,都有珍貴的價值,因此素有"東方文化寶庫"之稱。

早就取好的孔子後裔的輩分

如果稍加註意,就會發現孔姓名字的前一個字多是"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十個字中的某一個字。這是因為孔族取名都要按照行輩用字的規定,一看名字就知道是孔子的第若干代孫。

孔族行輩用字舊稱"吉字",共50個,是歷代留下來的,起源於朱元璋的賜字。在此以前取名並無定規。

明初朱元璋此孔氏八輩8個字供取名用。其後因在洪武元年襲封孔希學為第56代衍聖公、洪武17年又襲封孔訥第57代衍聖公,這樣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成為十個字,即:希彥公彥承,弘文惠尚胤(清代為避雍正帝諱,改胤為衍)。

明天啟間,這10個字仍不夠用,由第65代衍聖公孔胤(衍)植奏准後續上20個字,即:

"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依此,從56代的"希"到85代的"揚"都有固定用字。目前存世的孔姓,輩分最高的約為第71代的"昭",最低的是第80代"佑"。所以我在本章開始時說當前所見不出這十個字。

民國后孔令貽又另立了20個字,於民國八年咨請北洋政府核准公布成為第81代至100代的用字。即:"建道敦安定、樊修長、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續昌"。次年,以孔德成"宗府布告"名義公佈於孔廟詩禮堂,列出前後各20個字,規定"如果有人不依行輩者,必須改正,否則,不準入譜",這也是過去一貫的規定。

在日本,天皇家族也是世代相傳,但我認為在中國只有孔子家族能做到這樣世代相傳,從不亂輩,並傳至110代。

孔子子孫的特點是它的名字在出生之前其輩名就起好了。實際上我的本名叫孔祥林,這個"祥"字就決定了我是第75代。我的父親叫孔繁宗,"繁"字也是早就確定了的。還有,我現在有了孩子,名字叫"令昊","令"字就是76代的人用的輩分字。這樣,孔子的子孫直到105代都有了輩分名字。

孔家的成長秘訣四歲開始讀《論語》

從孔子開始算起我是75代,幼年開始就在孔家的嚴格教育環境中長大。我四歲時開始讀《論語》,由祖父孔慶功給我講授。生在孔家如果沒有學問被認為是不忠不孝、大逆不道的。

所以我的兄弟姊妹們都是從四歲在私塾學習,教室就在庭院的西房。每天早晨起床后,祖母照顧我們漱口、洗臉,結束后馬上去教室"早習",學習到8點半再吃早飯,早餐後繼續學習到中午,午飯後再返回教室繼續學習,下午五六點鐘吃晚飯。如果是冬天完餐后還要"夜學",夏天就不用了。

教師正面的正中央供奉著孔子的像,學習一開始我們先要面對排位行禮,然後再向祖父行禮,隨後才開始一天的學習。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祖父全部讀了一遍之後,再斷句讓我複述,他幾乎不做解釋,只是讓我們複述、背誦,不僅能從頭背到尾,還可以倒過來一句一句地背誦,儘管書中內容的意思我們一點也不明白。

"現在就是要背誦,不明白也沒關係,以後反覆學習,再反覆讀"四書五經",將來一定有用處。"祖父的話我一直銘記著。

祖父是一個親身實踐"吾日三省吾身"的人,也讓我們照著他的樣子學習。我甚至還在夢中見到了孔子。

除了學習"四書五經"(《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加上《詩經》、《禮記》、《書經》、《易經》、《春秋》)的課程外,還有歷史和地理,除學習這些課程外,我們每天還必須用大量的時間做習字練習。

在孔家是非常重視書法的,學習書法是傳統的課目,客人來訪時,要在大桌子上擺上文房四寶(筆、墨、紙、硯),必須寫上幾個字讓客人看看,這成了招待客人時不可或缺的禮節。進入學校以後私塾的功課還要繼續,我家的私塾持續到1967年。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于丹論語力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當代現代 于丹論語力
上一章下一章

萬代一宗的天下第一家孔族淵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