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清朝後宮
清朝的後宮同輩情形是:皇后(大太太),其次為皇貴妃(大姨太).其次為貴妃(二姨太。二人),其次為妃(三姨大。四人),其次為嬪(四姨太。六人),其次為貴人(五姨太。人數不定),其次為常在(六姨大。人數不定),其次為答應(七姨太。人數不定),最後為宮女。
宮女最特別,她們的地位是丫鬟,除非被皇帝看中,並且"幸"過,她們到了二十五歲,可以退回本家,另行出嫁,同時期官女的平均數目,在清朝最少,約兩千以下。在這方面,清朝比起來最有"仁政"。因為,比起唐玄宗的四萬宮女來,當然是"仁政"。
宮女可以升級,但很難跳級。婢作夫人,要饅饅來。選進來的秀女就不同。宮女要升到貴人或嬪,得經過做答應和常在的階段,秀女則一進來,便可做到貴人以上。例如宣宗道光皇帝的和妃,就是由宮女科班出身的;文宗咸豐皇帝的貴妃(後來的慈禧大后),就是由秀女一做便是貴人,由貴人升為嬪,做嬪時候生了兒子(後來的穆宗同治皇帝),皇帝一高興,再把她升為妃,以至貴妃(大家稱為懿貴妃)。
除宮女以外,其他的都是皇帝正式姨太太,永遠不能脫離宮廷。她們中間,嬪以上分居東西十二宮,各有專房,貴人以下就分配給她們一起住。宮女名額按地位來分,一般情形是:皇後分到宮女十人,皇貴妃、貴妃分到宮女八人,妃嬪分到宮女六人,貴人分到宮女四人,常在分到宮女三人、答應分到宮女二人。
進宮以後,通例就不準再回娘家了。要回娘家,得經過特例恩准。清朝慈禧太後年輕時候,當秀女選進宮去,為文宗咸豐皇帝生下男孩,皇帝高興之餘,才"特恩賜"她回娘家幾小時,大家認為這是"曠典"。人不能回家,家人能做到到宮裡來探望,就很不錯。家人到宮裡來,能在皇宮附近下轎的,更是殊榮。據濮蘭德《慈禧外記》(陳冷太譯,台灣中華書局)有一段這類事實的稀有描述:
慈禧既離錫拉衚衕家中,而入宮闈,從此與家人隔絕。有一老婦侍彼多年,嘗談老太后入宮之後,僅歸省一次,其言甚有趣味。今述之於下:一千八百五十七年英一月,即咸豐六年,乃同治皇帝誕生之九月。慈禧蒙皇帝特恩賜回家省親一次。歸省之日,早有太監至其家中,告以某時駕到。其家人及親戚人等,聞此曠典,莫不歡忭。鄰居及行道之人,觀者如堵。屆時太監及侍衛群從擁黃轎而至,其母率家人親戚排立院中,入內堂,太監請妃降輿,登堂升坐。除母及長輩外,皆跪子地,叩頭行札。排筵宴,其母陪坐於下,蓋妃為皇子之母也。慈禧雖在宮中數年,性情毫未改變,談笑一如昔日,毫無驕傲之容。家中各事,皆殷勤垂問,尤以其妹讀書為懷。人人見慈禧之度量廣大,性情溫和,莫不稱讚。慈禧問答各事,盡一日之歡。惟冬日晝短,轉瞬即暮。大監請妃回宮,戀戀不捨,雲所處地位,不能時與家人相見,甚以為戚。但望皇帝或再降恩意,許予歸寧。或有機會准吾母入宮。言畢,賞賜家人,遂返宮中。此後未曾歸省。后其母時時入宮視其女雲。
滿族入關以後,為表示不分彼此,首先表示滿漢可以通婚。第一個皇帝清世祖,在順治五年(一六四八)宣布,漢族官吏的女)"欲婚滿洲者",可以登記。清世祖自己,為了以身作敗特地討了漢人戶部侍廊灤州石申的女兒做妃子。《永平府志》記載這位小姐頗得恩寵,因為她被賜居永壽宮,可以穿漢式冠服,她母親石申妻趙淑人來看她的時候,還可以在附近下轎——"乘肩輿入西華門至內右門下輿入宮"!
清朝第二個皇帝清聖祖康熙的後宮中,也有漢姓。這種情形,在皇宮中就已開始普遍。最值得注意的是第五個皇帝仁宗嘉慶,他的生母孝儀皇后本姓魏,是他父親高宗乾隆的三個皇后之一(魏后)。據《清實錄》,她在嘉慶二十三年(一八一八)被兒子特諭於五碟內改書"魏佳氏",這好像特地掩飾當今聖上已有一半血統是漢族。
一九八四年七月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