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一

附錄一

慈悲與智慧

鄭振煌

自從本書中文版於一九九六年九月問世之後,在華人社會掀起研究生死的熱潮。所到之處,不論是台灣,或是美國、加拿大、香港、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甚至尼泊爾、印度等華人不多的地區,都有人向我主動提及這本書。

本書討論嚴肅的生命課題,竟然能引起這麼大的迴響,足見佛法的智慧甚深,佛法的慈悲廣大,扣緊每一個人心弦,激發大家的共鳴。生死是每一個人無法逃避的大事,自有人類以來,乃成為人生最主要的目標。在眾多努力之中,佛法所提供的理論和實物,最能令人信服,它所散發出來的光明和熱力,救度了無數的人們……

這本書已經變成許多人最主要的精神食糧,一遍又一遍地讀,不斷地思惟,並應用於日常生活之中。許多讀者告訴我,這本書挽救了他們的婚姻、家庭、事業、人生,提供了他們養生送死的指南,升華了他們的生命價值。一座座無形的橋,就透過本書在讀者與我之間建立,讀者們識與不識,都是我感恩的對象,使我加深對佛法的信心。三十五年來,我譯而不作,深知自己無修無證,所說皆是葛藤,但高僧大德的景德懿行,則值得世人傳誦學習,所以不揣淺陋陸續介紹,願今後仍有更好的作品,以報三寶及眾生隆恩。

冥界通關手冊

袁瓊瓊

《西藏生死書》是在一個前提下寫作的,就是輪迴觀。是在相信「人類有肉體之外的生命,死後依然存在,並且有知覺」的信念下,這本書才有意義。

這本書可以視同《西藏度亡經》(即《中陰聞教得度》)的解說。《度亡經》公認難解,除了內中充滿宗教專有名詞外,也由於它在談論一個我們經驗以外的世界。在那個領域中,疆界不是以空間或時間做區分的。亡者進入的這個境界里,時間是短暫到一彈指,又同時恆長到無限;空間是廣袤到不可思議,又同時狹隘到不足方寸。寫作者雖已將所謂的「中陰」過程規劃成我們能了解的「七七」,但真正的死後世界要遠比這複雜得多。

據說在從前,《度亡經》是只有僧侶才能看到,一般人無緣得見。這也許多少表示讀這本書,需要特殊的學養。我個人覺得它有些像一本古體的「冥界通關手冊」,過了這一關,就可以到達「冥界」——死亡之國。因為是古書,又是僧侶行法事的工具書,原也就沒打算普及,所以詰屈聱牙乃屬必然。而《西藏生死書》把它通俗化,不但用現代人能了解的字句做解說,還輔以符合現代思想觀念的演繹。另也不乏一些「推廣」辭句,告訴大家研究這本所書,不但可以知道如何死,更可以啟發人如何生。常人愛說「死」是一了百了,本書告訴你:死不但沒法一了百了,死得不好,非但是喪失了解脫的「權益」,連下輩子也會過得不好。在「臨終關懷」逐漸受到重視的現在,《西藏生死書》提供的是心靈層面的安慰。它篤定的告訴你:「死亡只是另一期生命的開始。」由於死後尚有生命,這本書就有點像新生入學手冊。即將「入學」的人最好讀一讀。尚未「入學」的,也不妨提前開始學前教育。

人生過程,死是最嚴重的。「死後尚有生命」一向是人類的夢想和渴望,我相信所有的神仙與鬼魅的故事,都是因著這個意願而被創造的。《西藏生死書》站在人的這種渴望上發揮,舉出各種事實來證明死後的生命不是夢想。然而這也就像魏斯的《前世今生》一樣,要先相信了,它所說的一切才有意義。由於人人都知道的原因,我們對死亡之國知道的比外太空還少。太空船出了大氣,還有些照片、隕石帶回來;但是沒有人,即使那些聲稱死後復生的人,也從未有任何證物留作紀念。所有可以證明它「是」的,也同樣可以反證它「非」。

但是人類的謎題不止死亡一項,不能因為我們在現有的學理上無法確認,就否定它的存在。我以為閱讀這本書的意義其實不在相信死後另有人生,而是它提供了一個與死亡相親的機會。如若我們可以因此學到安詳的死,或許會懂得如何從容的生。(摘自聯合報《讀書人》版)

闡發內在生命價值

蕭武桐

前些時爆發的「宋七力」事件凸顯了我們的社會確實生病了。《西藏生死書》的出版,提供我們一個更宏觀的視野,協助我們澄清一些重要的核心價值。人從出生的那一剎那,就註定要邁向死亡之路,因此死亡是一個必然的結果。

索甲仁波切所著的《西藏生死書》不只教人如何面對死亡,更進而將重點放在現世里的「自然中有」的階段,強調唯一真正擁有的是「當下」。

書中整合了現代科學的觀點,來詮釋以前認為不可思議的現象,例如:愛因斯坦說:「個人是『宇宙』整體的一部分,是時間和空間都有限的一部分。他把自己的思想和感覺,當成與宇宙其他部分無關的獨立經驗——這是對自己的心識的一種光學錯覺。」這種解析使知識分子較易接受,進而能融合西方哲學及宗教的教義,開拓我們內在生命的心靈寶藏。不同流俗的看法值得我們學習。又例如引用德蕾莎修女的話:「大家都期望神所在的天堂,但是這一刻我們就有能力與他同在天堂。此時快樂地與他同在的意思是:像他一般地慈愛,像他一般地幫助,像他一般地給予,像他一般地服事,像他一般地拯救,一天二十四小時都與他同在一起,在他的苦難化身中接觸他。」就是如此強大的愛與慈悲,或許可以治療我們「無明」的疾病,減少日常生活中貪嗔痴慢疑等「五毒」的心靈污染。(摘自民生報《讀書周刊》)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西藏生死之書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當代現代 西藏生死之書
上一章下一章

附錄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