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那個地方叫青島

第二章 那個地方叫青島

輪船靠在青島的小港碼頭,拋下鐵錨,裘利安提著行李箱跟著旅客下船來,跳板剛站定,裘利安還未反應過神來,一輛人力車就到裘利安跟前,說了一大串奇怪的中文,夾幾個大概算英文的詞,他只聽懂兩個詞Please,Sir。這車夫年輕的臉,很誠懇,給他一個好印象。以前在關於遠東的紀錄電影中看到過有這麼一種人拉的計程車,不免有點好奇。於是他跨上車。但他這麼大的個子,一落座,車子就嘰啞一陣亂晃,顯然不是為他設計的車。

這中國苦力短衫短褲,穿得還算乾淨,但是背脊佝僂,拉車的樣子,他看不下去。或許每個中國人力車夫都是肺病相。他想跳下車,讓這病人拉著他,有些過分。這情景肯定很像「帝國主義在東方」的漫畫。可是,一旁的車夫正朝這年輕人吼叫,他的車夫想必因為拉到生意,正在得意地回嘴。一看這局面,他只得留在車上,不能讓他的車夫失望。

這是個傍山依海的半島城市,海水伸入丘陵,留下一個手掌之形,可進可退,非常自如。據說這山城近一百萬人,兩三千年歷史,但裘利安以前卻從不知道這個叫Tsingtao的城市。漫長的海岸線曲曲折折,岬灣相間,附近小島或成串或散落於海水之中。整個老城區,人口稠密。人力車在棧橋上行駛,濤聲夾有輪船的汽笛,一邊是不同開頭的海岸線,一邊是歐式小房子,開著各種各樣的花,山間茂密的樹間偶爾會顯出一個個顏色鮮艷的瓦屋頂,有點霧氣,卻感覺空氣里的海腥味好聞。山巒起伏,中國寺院和西式教堂相襯,那金色尖頂端的十字架,在煙嵐中變幻。他發現商店都開著門,因為店鋪大部分沒有窗子,櫃檯向街敞開,店堂里掛的干肉條,干豬腿。好多店有裝飾得金碧輝煌的神像,披紅戴金的神仙,肥胖肚大的男菩薩狂笑,長圓臉的女菩薩髮髻高聳。街上市民有穿中式長衫的,有穿西裝的,有半截中半截西的,各式各樣。一身破爛要飯的人,也不時可見,不過好像沒有倫敦東區那麼多。

陌生新奇的街道,使他忘了被人拉的不安。人力車費力地上了一個小山坡,便跑得挺快,趕上前面一個喜慶的隊列。鼓敲得有板有眼。西式樂隊,像模像樣,奏出的曲子,他卻從未聽到過。最後出現頂八人抬大紅緞轎子,配有五彩燈,色珠穿成鳳朝凰圖案居於轎頂。奇怪的是,轎子三面嵌有大鏡子,鏡里人頭擁攢,照得轎子熱鬧非凡。

人力車夫也許是自己圖看稀罕,也許炫耀他的這個洋人顧客,盡鑽空處,不一陣就靠近了花轎。這時裘利安看到了搖搖晃晃的鏡子,自己明顯與周圍人不一樣,個子大,頭髮薑黃,鼻子大,眼眶凹。看熱鬧的人不知在喊什麼,肯定是嘲弄他的話,笑成一片。

從香港,到上海,再到青島,西方人並不罕見,人們也不稀奇。他明白,人們稀奇的是他在花轎上閃閃忽忽的臉。「你這怪物!」他對鏡子做了個鬼臉。生機勃勃的街道使他很高興。

這時,車夫高聲叫喊:「小嫚好盤目,小嫚好盤目。」一街人也點頭跟著喊。裘利安聽不懂,但他明白那手勢,半舉在空中的手,豎起大拇指——無非是說女人漂亮,新娘就得讓人評論。車夫乾脆慢下步子。原來新娘也按捺不住,偷偷揭起紅蓋頭,掀開一邊帘子,從轎子里露出一角臉,看他這個洋人的熱鬧。

車夫手指簾縫中新娘的臉蛋,說「小嫚,好盤目」。滿街都笑著應和「小嫚,好盤目」。他和新娘對了一下眼睛,不明白這小女孩子漂亮何在?胭脂紅得有趣,一頭都插滿珠花寶玉,粉亮亮的人兒,帘子掀得更開了,想必是個嬌慣的女兒,竟敢在婚轎上露臉。他覺得像吉爾貝與蘇利文的輕歌劇《天皇》里的姑娘,從倫敦的舞台跑到青島的街上。

小嫚好盤目,他跟著說,相貌好,女人漂亮。快接近目的地,他才意識到來這個遙遠的

東方國家,或許還可以另有一個結果:艷遇,異國情調,瓷娃兒似的。當然,他來中國目的不是為女人,不過,為什麼不呢?并行不悖。

自離開騷桑普頓,漫長的航程,他一直在寫,寫一篇長文《論無產階級與詩,一封給C·台·路易斯的公開信》,他一點也未覺得離開了西方世界。文章寫完,船過了印度洋,他才覺得應當學點中文。找到一個中國旅伴,每天教他一個小時中文。他想象中文字的圖案,記住二百來個字和幾個最簡單的句子,應付一下而已。

樂隊大鼓有節奏地敲十下,然後連敲三下,漸漸地那節奏落在了身後。人力車終於脫離了人群,不過拐過一個十字路口,就是八關山山角。他讓人力車夫停下,多賞了幾文錢給車夫。

他提著行李走上石階,路上落滿鮮花瓣,菊花最多,他喜歡這氣味。他補讀過一些中國習俗之類的書,如果沒錯,這幾天該是一個登高採花喝酒懷念親友的節日。十月初的天氣,竟然絲毫感覺不到暑熱,氣溫適人,算是上帝開恩,天高氣爽,一接近國立青島大學校園,石牆庭院漸少,不過植滿花草,綠蔭也越多。

裘利安幾乎不敢相信,他的住所竟是一幢獨立兩層德式小樓,前有庭院,後有花園。國立青島大學每位教授都配有這麼一幢花園房子。整個大學圈用了大半個樹陰蔥綠的小魚山坡,綠瓦銀牆,高低錯落,面朝波光斑瀾的海灣。

他到達時已近黃昏。門衛給辦公室打了電話,不一會英文系主任鄭教授就急急忙忙奔來。他在上海上船時從旅館打了個電話給鄭教授。鄭教授說要來碼頭接他。他堅持不要。鄭教授像中國大部分知識分子,長相斯文,個子卻高大,穿著長衫布鞋。英語說得很好,明顯是學的「皇家英語」。校方代為雇傭的兩個僕人,原來已經在校門口等了他很久。他們扛著裘利安的行李。鄭教授說有事先走,晚上英文系的同事設宴為裘利安接風。

裘利安的房子傢具齊全,收拾得乾淨,有地毯、壁爐、沙發,中國人喜歡盆花,都放置得不用再擺布。全白的牆和天花板,太白了一些。他一向對居住不挑剔,但顏色不順眼,卻會使他皺眉。他的畫家母親和她的男友鄧肯·格朗特永遠在不疲倦地裝飾,塗弄牆壁,這是家族毛病。而這套白房子,建在山坡上,望得見山坡下一片青藍盈盈的海水。從窗口俯視廣袤的黃海在夕陽下變換色彩,幾乎是地中海式景緻,他再挑剔就過分了。

熱水準備好,他到衛生間洗澡,真是不可思議。想起他在南京教育部副部長杭立武那裡取到聘書,上面寫著一年九百鎊年薪時,他簡直控制不住自己的興奮。作為一個自由撰稿人,他從未賺過這麼多的錢。父母一輩,生活方式也從不是貴族式的。弗吉妮婭阿姨每次買點東西,都要痛苦地猶豫半天,家裡汽車也是有的,卻是二手貨。父親克萊夫祖上經營礦業,但他的錢很少花在家裡。他們一幫人中,只有凱恩斯積累了不少財產——不過這個半社會主義者的錢只用來買畫,資助俄國妻子的芭蕾舞團。

他從小沒把錢當回事,但也從來手頭沒有大筆錢,現在年收入摺合成九百英鎊,而且不交稅,每周只教九至十二小時的英國文學課,著實嚇了他一大跳。房租三十美元,兩個僕人付得實在太高,就由於他們會講點英文,二十五美元,而一般工人一年收入才十二美元。食品一個月不會超過三十美元。這麼一算下來,他感到自己手頭從沒有這麼闊綽過。

這不對,這不公平。到中國教幾節課,竟然比英國教授還掙得多!他不無惡意地想,當局肯定知道他來中國的意圖,才以如此優厚的待遇,馴化他成為一個布爾喬亞。我在中國會成為一個麵糰團的資產者,這想法使他興奮起來:肯定能讓母親的朋友們大吃一驚。

他用毛巾裹住身體,用刀片對著鏡子刮臉。頭髮一長就微微有點鬈曲,他懷疑此地的理髮師能否對付這種怪頭髮。他是另一個哥倫布,找到了金銀鋪成的東方,豪華美麗的古國神州。

僕人上樓的腳步,敲門聲。裘利安不快地問什麼事?

僕人說,先生,七點整有計程車在山下等來,他來提醒一聲。

裘利安走出卧室,兩個僕人一般高矮,畢恭畢敬地等著他。今後就要跟這兩個傢伙住一屋!管家的四十來歲,一顆痣生唇邊,嗓門粗走路慢,英語怪聲怪調的,難懂極了。他的中國名字太難記,叫他巫師吧;年輕的嗓門細些,眼睛靈巧,田鼠,肯定是個田鼠。

巫師說他已按鄭教授旨意在車行訂了車。他讓貝爾教授放心,到時了,他會叫他。先通知他,是讓他有個準備。

「準備?」裘利安不解地重複。

「先生,就是穿戴呀。」巫師說。

裘利安揮揮手,讓兩個傢伙走開。他們給他想得未免太周到一些,他想。他澡洗得舒服,躺在床上,就呼呼睡著,什麼事都給忘到一邊去了。

一峰香大酒樓幾乎有著倫敦多恰斯特飯店的豪華。青島曾是德國殖民地,后被日本長年侵佔,

外國人有幾千人,大多經商,光是英國就有近百家公司。這地方有中西合璧的夜生活,人一到晚上興緻勃勃,男男女女都打扮得很像一回事。

裘利安被領到一個長扇狀的屏風隔開的單間,那兒已有衣裝筆挺的七八個人,系主任鄭教授,先站起來,給他介紹早就在等著的人。個個都是人物,英文都說得不錯,措辭得體文雅,哪怕留學芝加哥回來的,也沒有美國腔。

同校一女教授,有些年紀,長得像愛斯基摩人,還有一個女客,某教授的夫人,毫無特點可言。能吸引他注意的女人,只有系主任的妻子,被介紹說是詩人,文學刊物《青島雜誌》的編輯。與大多數在座者一樣,她戴著一副眼鏡,文靜嫻雅的女知識分子,一見他就比其他人顯得高興,使他覺得自己是貴賓:會當夫人的角色。不過她的英文好像是在中國學的。

她好像知道他在想什麼,微笑著說:

「我叫閔,我說的是北京土包子英語。」

他被逗笑了,她的異國口音聽起來很舒服,有點模糊,但就是不清楚聽了舒服,尤其是她的表情活靈靈的,頭髮整齊地挽了個髻,額前一排劉海。

裘利安從在劍橋讀書的那些日子起,就號稱是女性美的專家,對一個女人的長相等級,他有極為自信的判斷力。他沒法不注意,她不微笑時,只是說得過去,及格而已,但她若微笑起來呢?微笑使她的嘴唇有點朝一邊,是降分還是升分?他有點糊塗了。

他定定神,目光從系主任夫人身上移開,仔細地和同事們談話。在座的這些中國教授,對英國,對英國知識界動向,某些新書、新觀點,甚至比他還了解清楚。父母的好友斯特拉契的名著《維多利亞女王傳》正在由一個姓卞的年輕詩人翻譯,使他很驚奇,也很高興。而且他這才發現布魯姆斯勃里竟然有那麼多中國弟子,而且他們回到中國后,也組成一個類似魯姆斯勃里的知識分子圈子,名字卻有點羅曼蒂克,叫「新月社」,有詩人,作家,也有政治評論家,建築家,甚至軍人,畫家卻只有半個:姓聞的,在美國學的是美術,現在只寫詩。不像布魯姆斯勃里偏重美術與美學。

滿滿一桌佳肴,每菜有雕花,擺法講究,色澤配得大膽新奇。書上說中國人愛給客人夾菜勸酒,表示禮貌,你還不能拒絕。這裡的人是西式教育,你喜歡什麼,由你自己取,身旁的人只是介紹一下好菜怎麼做的。這也使他感覺輕鬆,很愉快。

鄭教授讓他看牆上的一幅畫。說這是本地歷史傳說,一人撫琴,一人聽之。那是位於西灣的古琴台,在嶗山西側,月海灣畔,聽者對撫琴者說,你志在高山,又形如流水。滿天下相識,惟有這人知他。之後,聽者病死,撫琴者摔琴斷弦,終身不復撫琴。

摔琴謝知音:他在什麼書中讀到過這故事。這國家的人以理解為貴,以知音為最高情義。裘利安第一次覺得可能在這裡交上朋友。但他們不能與布魯姆斯勃里比,除了比英國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和氣。布魯姆斯勃里的人,一會面就唇槍舌劍地辯論,或共同推進一個理論。母親和阿姨很無情地考察客人。愚蠢的人,還有膩味的人,不會請第二次。這使他恢復了居高臨下觀察的優勢心理。

「這是大師手筆嗎?」裘利安問。

「當然不是。」閔插進裘利安和丈夫的談話。說這幅人物畫,也算上乘之作,但在酒樓里,哪怕是一峰香這樣的名店,不會有傑作。她解釋,中國畫,真正好筆墨,必須講究畫盡意在,畫題及落款更要講究。

裘利安對閔的好感添了幾分,她的英文似乎一講起畫來流暢多了,很輕柔和緩。她說元代有位畫家,只有幾點雲在遠山,近處稀稀疏疏三四棵樹,整幅畫大半是空白——此人畫品清絕人寰。

中國畫講究空白?不過這個說法有意思,似乎很玄妙,裘利安一下子抓不住,西方沒有類似的藝術理論,也沒有這樣大幅留空的畫。他希望以後有機會多向閔請教。閔只是以微笑作回答。

他們乘兩輛出租回到校園已是深夜。

裘利安摸不著燈鈕,趁著灑進房來的月光,倒在沙發上。他有些醉了。席間談起布魯姆斯勃里的一批人來,他們竟然了如指掌,且有過深淺不同的直接交往。鄭系主任還拜訪過姨夫列奧納德·伍爾芙,請教合作化運動在中國的可能性。裘利安想起來,聽阿姨說過一批中國學生非常熱衷政治,卻不知信奉哪一派為好。

弗吉妮婭·伍爾芙的名字提得最多,勾起他的思念,不是鄉愁,就是思念。頭一個他思念母親范奈莎,第二個是羅傑·弗賴,他一年前的突然去世,是他遠離英國的原因之一。羅傑·弗賴這輩子沒有能來中國真是太遺憾,他會非常驚喜,他對中國藝術之讚美,常使裘利安覺得這個對他如父親的美學家大驚小怪,誇張過分。不過現在看來,羅傑可能是對的,他說過好多關於中國的神秘的事,他對中國人評價那麼高,可能不是他的怪癖。是的,真想念他。第三個就是思念布魯姆斯勃里,那一批笑話不斷的文化精英。如果他活得比這些人都長,他就會編一本《布魯姆斯勃里醜聞集》。

有人提起新月社的中心人物徐詩人,一九三一年飛機失事去世,原先留學倫敦經濟學院的,然後去劍橋國王學院,比裘利安稍早一點,不然他或許遇見過這個中國才子,據說是羅傑的得意門生?胡說,羅傑的學生?他不喜歡徐詩人,雖然徐已是故人,和他永不會見面。但和今晚的系主任夫人閔,似乎交情極深,他感覺得出來。

「小嫚好盤目。」裘利安嘴裡突然冒出從街上拾來的當地土話。是窗外孤傲的明月,還是女人?他酒醉正到妙處,就坐起來,拿出紙和筆寫詩。夜很靜,聽得見東海水有節奏地拍打,滿山松樹濤聲吟唱,他知道自己喜歡女人,但並不依戀任何女人,除了范奈莎,他的母親。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英國情人(K)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當代現代 英國情人(K)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章 那個地方叫青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