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是怎樣寫成的

《子夜》是怎樣寫成的

這一個題目在《子夜》的後記上我已經說過了,諸位看了那篇後記,已可知道一個大概。不過諸位既然出下這題目,要我再談談,那就隨便談談罷。

可以分做兩方面來談:第一是寫作的動機,一九二八年我在上海住的不大方便,每天住在三層樓上有點氣悶,我便到日本走了一趟,在日本約二年,一九三○年春又回到上海。

這個時候正是汪精衛在北平籌備召開擴大會議,南北大戰方酣的時候,同時也正是上海等各大都市的工人運動高漲的時候。當時我眼病很厲害,醫生囑我,八個月甚至一年內,不要看書,不然則暫時好了,將來也不免複發。我遵醫囑靜心養病,並且眼疾而外,又病神經衰弱,我便一意休養。每天沒事,東跑西走,倒也很容易過去。我在上海的社會關係,本來是很複雜的。朋友中間有實際工作的革命黨,也有自由主義者,同鄉故舊中間有企業家,有公務員,有商人,有銀行家,那時我既有閑,便和他們常常來往。從他們那裡,我聽了很多。向來對社會現象,僅看到一個輪廓的我,現在看的更清楚一點了。當時我便打算用這些材料寫一本小說。後來眼病好一點,也能看書了。看了當時一些中國社會性質的論文,把我觀察得的材料和他們的理論一對照,更增加了我寫小說的興趣。

當時在上海的實際工作者,正為了大規模的革命運動而很忙。在各條戰線上展開了激烈的鬥爭。我那時沒有參加實際工作,但在一九二七年以前我有過實際工作的經驗,雖然一九三○年不是一九二七年了,然而對於他們所提出的問題以及他們工作的困難情形,大部分我還能了解。

一九三○年春世界經濟恐慌波及到上海。中國民族資本家,在外資的壓迫下,在世界經濟恐慌的威脅下,為了轉嫁本身的危機,更加緊了對工人階級的剝削,增加工作時間,減低工資,大批開除工人。引起了工人的強烈的反抗。經濟鬥爭爆發了,而每一經濟鬥爭很快轉變為政治的鬥爭,民眾運動在當時的客觀條件是很好的。

在我病好了的時候,正是中國革命轉向新的階段,中國社會性質論戰得激烈的時候,我那時打算用小說的形式寫出以下的三個方面:(一)民族工業在帝國主義經濟侵略的壓迫下,在世界經濟恐慌的影響下,在農村破產的環境下,為要自保,使用更加殘酷的手段加緊對工人階級的剝削;(二)因此引起了工人階級的經濟的政治的鬥爭;(三)當時的南北大戰,農村經濟破產以及農民暴動又加深了民族工業的恐慌。

這三者是互為因果的。我打算從這裡下手,給以形象的表現。這樣一部小說,當然提出了許多問題,但我所要回答的,只是一個問題,即是回答了托派:中國並沒有走向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中國在帝國主義的壓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中雖有些如法蘭西資產階級性格的人,但是因為一九三○年半殖民地的中國不同於十八世紀的法國,因此中國資產階級的前途是非常暗淡的,在這樣的基礎上產生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動搖性。當時,他們的「出路」是兩條:(一)投降帝國主義,走向買辦化;(二)與封建勢力妥協。他們終於走了這兩條路。

實際上寫這本書是在一九三一年暑假以前開始的。我向來的習慣:冬天夏天不大寫作,夏天太熱,冬天屋子內生著火爐有點悶人,一九三○年冬整理材料,寫下詳細大綱,列出人物表,男的、女的、資本家、工人……他們各個人的性格,教養以及發展等等,都擬定了。第二步便是按故事一章一章的寫下大綱,然後才開始寫。當時我的野心很大,打算一方面寫農村,另方面寫都市。數年來農村經濟的破產掀起了農民暴動的浪潮,因為農村的不安定,農村資金便向都市集中。論理這本來可以使都市的工業發展,然而實際並不是這樣,農村經濟的破產大大地減低了農民的購買力,因而縮小了商品的市場,同時流在都市中的資金不但不能促進生產的發展,反而增添了市場的不安定性。流在都市的資金並未投入生產方面,而是投入投機市場。《子夜》的第三章便是描寫一事態的發端。我原來的計劃是打算把這些事態發展下去,寫一部農村與都市的「交響曲」。但是在寫了前面的三四章以後,夏天便來了,天氣特別熱,一個多月的期間天天老是九十幾度的天氣。我的書房在三層樓上,尤其熱不可耐,只得把工作暫時停頓。

直到「一二八」以後,才把這本小說寫完。因為中間停頓了一下,興趣減低了,勇氣也就小了,並且寫下的東西越看越不好,照原來的計劃範圍太大,感覺到自己的能力不夠。

所以把原來的計劃縮小了一半,只寫都市的而不寫農村了。把都市方面(一)投機市場的情況;(二)民族資本家的情況;(三)工人階級的情況,三方面交錯起來寫。因為當時檢查的太厲害,假使把革命者方面的活動寫得太明顯或者是強調AE餦f1來,就不能出版。為了使這本書能公開的出版,有些地方則不得不用暗示和側的襯託了。不過讀者在字裡行間也可以看出革命者的活動來。比如同黃色工會鬥爭等事實,黃色工會幾個字是不能提的。

本書為什麼要以絲廠老闆作為民族資本家的代表呢?這是受了實際材料的束縛,一來因為我對絲廠的情形比較熟習,二來絲廠可以聯繫農村與都市。一九二八——二九年絲價大跌,因之影響到繭價。都市與農村均遭受到經濟的危機。

本書的寫作方法是這樣的:先把人物想好,列一個人物表,把他們的性格發展以及聯帶關係等等都定出來,然後再擬出故事的大綱,把它分章分段,使他們聯接呼應。這種方法不是我的創造,而是抄襲旁人的。巴爾扎克,他起初並不想作什麼小說家,他打算做一個書坊老闆,翻印名著袖珍本,他同一個朋友講好,兩個人合辦,後來賠了錢,巴爾扎克也得分擔一半。但是他沒有錢,只得寫小說去還債。他和書店訂下合同,限期交貨。但是因為時間倉卒,經常來不及,他便想下一個巧妙的辦法,就是先寫一個極簡單的大綱,然後再在大綱上去填寫補完,這樣便能按期交稿,收到稿費。我不比巴爾扎克那樣著急,不必完全依照他那樣作。我有時一兩萬字一章的小說,常寫一兩千字的大綱。

《子夜》開頭第一章,寫吳老太爺從農村走到都市,患腦沖血而死。吳老太爺好象是「古老的殭屍」,一和太陽空氣接觸便風化了。這是一種雙關的隱喻:諸位如果讀過某一經濟傑作的,便知道這是指什麼。第二章是熱鬧場面。借了吳老太爺的喪事,把《子夜》裡面的重要人物都露了面。這時把好幾個線索的頭,同時提出然後來交錯地發展下去……在結構技巧上要竭力避免平淡,但是太巧了也便顯得不自然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茅盾散文集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當代現代 茅盾散文集
上一章下一章

《子夜》是怎樣寫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