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講 和光同塵 分外妖嬈--宋代北方民窯

第六講 和光同塵 分外妖嬈--宋代北方民窯

宋代是中國陶瓷的第一個高峰期,它的主要表現是官、民兩大系統都蓬勃發展,它不僅僅是官窯,民窯也蓬勃發展。那麼民窯呢,我們應該有個大致的了解,它有八個窯系,就八大系統,這個系統正好是以長江為界,北方四個,南方四個。北方是有磁州窯、耀州窯、鈞窯、定窯,這四個窯系。南方是有饒州,就是景德鎮窯,龍泉窯,建窯,吉州窯,四個系統。我們今天這一講就講北方的民窯。

磁州窯

1918年的時候,直隸巨鹿大旱,旱了以後怎麼辦呢?就抗旱,打井,很多人合夥兒就打井,打井挖來挖去就挖出瓷器來了。挖出這個瓷器當時沒有概念,找很多證據,有時候有銅錢什麼就證明這個東西是宋代瓷器,然後文物販子聞風而動,因為河北畢竟離北京近,那個時候中國已經進入民國時期的時候,有西方的列強,很多都在中國搜羅這些東西,《古董瑣記》中都有這個記載。

磁州窯是北方民窯的最大的主力軍,但可惜歷史上沒有記載。它名稱出現得很晚,就是我說的這個二十世紀初才被命名,而恰恰給它命名的人還不是中國人,是霍布遜,有一說是英國人,有一說是美國人,反正不是中國人,這個人是研究中國陶瓷的專家,他給這個瓷器命名為磁州窯。那麼原因是什麼呢?我們能看到的關於陶瓷的宋代的文獻,大部分都是南方人寫的,比如陸遊啊,周密啊,葉宥啊,周煇這些人我們歷史上引用很多文獻都是南宋人,南宋人首先對北宋的情況不是很了解,尤其在南宋時期他對北方的領土是金代的領域就更不了解,所以就沒什麼記載。

磁州窯窯址在哪兒呢?主要在晉冀魯豫這一個轄區內,就是我們今天的山西、山東、河南、河北,主要就是這四個省之內。那麼磁州在河北和河南的一個邊界,歷史上它屬河南,後來就劃分為河北,就是現在的河北磁縣。這個"磁"是磁石的"磁",吸鐵石那磁石。這個《景德鎮陶錄》上它有一點誤解,它說這個磁土,就是燒瓷器的——那不是,那是吸鐵石的那個磁石。真正燒瓷器一定是高嶺土,磁土是燒不了的,這種磁土是燒不了的。那麼由於磁州窯的這段記載,就是日本和韓國、朝鮮到今天為止寫漢字的"瓷器"都寫磁石的"磁",吸鐵石的磁石的"磁"——"磁器"他寫這倆字,跟咱們寫"瓷器"尋倆字是不一樣的。

磁州窯是北方最重要的窯口,歷史上大量出口,一直延續到明清從未間斷。

化妝土

磁州窯對陶瓷工藝中有一個巨大的貢獻,因為磁州窯的這個原材料,它的產地,原材料都不太好,不能像景德鎮那個高嶺土,那麼好的瓷土。所以它都是從很差的原材料中要燒造很好的陶瓷,怎麼辦呢?它發明了一種工藝,叫化妝土。

它先把那個瓷器做好以後,釉色又黑、灰、黃都不好看,刷上一層白粉,然後再罩釉,它這層土叫"化妝土"。我們從這個瓷枕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化妝土的位置。

化妝土有什麼功效呢?它有點像咱們女同志化妝打的那個粉底,遮蓋她那些缺陷。那我想那化妝土就是現在化妝的粉底,備不住也是從化妝土那邊學來的。它本意是遮醜,本意就是遮醜。我們打粉底本意也是遮醜。但是時間長了,它就變成一個技藝。它有時候這個人臉上沒有瑕疵也要打一點粉底,她就顯得更好一些,所以因為有了化妝土的出現,磁州窯就變得千變萬化。那麼,它的色彩也出現了有綠的啦、有黑的啦、黃的、孔雀綠的,什麼顏色都有。那麼,最典型的磁州窯就是剛才我們呈現的那種白底黑花,非常強烈的那種。這是磁州窯的典型器。

那麼磁州窯的特徵是什麼呢?它主要是率真、粗獷,體現了民間的種情趣。它沒有約束,它自己不給自己定一個規矩應該怎麼樣。官方的東西要定很多規矩,因為它要層層審批,一堆麻煩,有一塊過不去就退回去了,對吧?磁州窯沒這事。我工匠想怎麼著就怎麼著。你喜歡——我當時你喜歡這樣——我現在給你畫一個,一會兒就給你燒出來了,所以它沒有約束。恰恰是這個沒有約束的這種陶瓷工藝,使我們的北方的磁州窯的陶瓷變得非常的豐富。

聞風而動

我這麼多年總是研究磁州窯。我們身處北京離磁州窯的產地近,所以機會就多。有一天半夜,我拉接到一個電話,一個朋友就跟我說:"哎呀!我買了一個特好的磁州的東西。"說,"我現在在火車上呢,我明天早上就到北京。"說,"你願意不願意提早來看看呢?"我說,"好啊。"我說,"有多好啊?!"他說,"是我歷史上碰見最好的。"

那麼我大早上也就早早起來了。他那火車一到北京,我就跟他約著就見,趕緊找一個地方約著一見,一打開,東西真好。然後下面的問題就剩下就是說多少錢,怎麼付錢。然後我跟他很快就交割了。交割以後20分鐘,就有一個人也趕到了,一看我買了,那個人臉都脹得通紅,他遲到一步,我動作比他快。

那麼有時候收藏也是這樣。收藏有時候不能犯懶,聞風而動嘛。我一聽他這個我趕緊過去了。我就因為比他早了20分鐘,這個東西我就買到了。如果我晚去20分鐘,那可能這個東西就變成他的了。但是我們在這種聞風而動當中,一定要冷靜。比如那是一假的,你也聞風而動衝上去也把它買回來那不是麻煩了嗎?但是,你在你有把握的情況下,就應該決定自己的行程。我為什麼能夠那麼早就很積極地去呢?是因為給我打電話的人是一個明白人。我跟他打過很多次交道。就是他是一個有能力的人,他對東西的判斷,以及他東西的來源,他是有能力的,所以我才很積極。如果本身一個人,我去看了八回全是假的,他再打什麼電話我也不去,對不對?這個是一個經驗的積累。

文字裝飾

磁州窯當中,它還有一個裝飾方法是其它窯口非常罕見的,除了唐代的長沙窯以外,最重要的用文字裝飾的瓷器就是磁州窯了。大量的書寫文字,它的這種書寫文字當中很多表明了宋人的一種哲學。比如,有的瓷器上,就是碗上或者枕上就寫一個字"忍"。

北宋、南宋人整個的政治格局就是個"忍"的格局。北宋與遼,南宋與金一直在對峙,又打不過人家,那怎麼辦?就得忍著。要不然就議和,要不然我給你點東西,反正我不願意跟你打仗。宋代人就這個哲學,就是我也不去侵略,我也不去打,但我實在不行了就給你點東西,反正我願意以土地換和平,就是這麼簡單。

那麼它的哲學反映到瓷器當中就是這種"忍",祈求家國永安。大英博物館有一個很著名的磁州窯的一個枕頭上面就這四個字"家國永安"。這是北宋帶確切紀年,它是熙寧四年,帶有確切紀年的一個枕頭,反映了當時宋朝人的心態,對吧?我不願意打仗,我願意很安定地過一種生活。

我們從一開始就講過,宋代的人是以文治天下,不是以武治天下。

宋人與宋枕

最早呢,我們有人認為,那枕頭就是給死人睡的。因為都是墓出的嘛,就認為活人不枕這枕頭,這枕頭這麼硬怎麼枕啊?!我們今天都是有枕枕頭的經驗了,那個硬的怎麼枕啊!對吧?沒法枕,所以就認為古人一定不枕,就是給死人枕一個枕頭,燒個陶瓷的東西給死人枕著,活人不枕著。

但是後來發現不是這樣,因為什麼呢?因為很多枕頭上有字,那個字的表達的意思一看就不是給死人的。你比如說它有枕頭上這麼寫的:"眾中少語,無事早歸",就是人多的時候少說話,沒事早點回家。這一看就不是給死人的,對吧?死人怎麼回家。沒法回,回家就害怕了,對吧?怎麼又回來了這個,對不對?還有呢,枕頭上寫著:"為爭三寸氣,白了少年頭",這個也不是給死人寫的。死人的頭髮早白了在底下,愛白不白,對吧?它就還是一種很世俗的哲學,告訴你怎麼樣去生活。我們今天也適用,就是說你不要去為人爭去,跟人家老去爭鬥,沒有意思。生活中讓一步寬容一點,這個社會就會變得更好。

那麼,它當時還有一些字,寫得也很有意思,它說"過橋須下馬,有路莫行船。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這個過去啊,人出門是個非常艱苦的事,跟今天不一樣。今天太舒服了,你想上哪兒,你要坐飛機那就很快;坐火車也很舒服,汽車還有卧鋪,都非常舒服。古代出行是非常艱苦的。那麼為什麼要"過橋先下馬"啊?那橋都不結實,萬一掉下來呢?不安全。"有路莫行船"也是這個道理,就是船上的安全程度低於陸地上。你不能等晚了,天黑了你再找地方住。我們今天多晚都能找地方住,是吧?隨便找個賓館就住下了。那個時候不行,你每個地方找驛站,找旅館你必須得到達那個地方,如果你在前後不靠的地方,今晚就沒地方去了。"雞鳴早看天"呢,早上雞一叫喚,看看天是不是下雨,幹什麼?要把事都準備好。這些很世俗地寫在枕頭上。那麼,這就是讓你每天看一眼。

我們今天的情感跟古代人有很大的區別,有很多情感喪失了,很可惜。比如,我們今天的思念的情感不如古人。為什麼呢?有電話。你不論走多遠,拿電話一打,說在哪兒呢?說我在美國呢。啥事沒有,聽著一樣,跟在隔壁一樣。沒有這種思念之情。

過去的孩子一離開母親,一離開家裡,那母親的牽挂是今天的人不能想象的。所以你看唐代大量的詩歌中,大量的送別詩,各種送別詩表達了古人那種情感。你比如杜甫的叫"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我們今天什麼抵不抵萬金,我估計在座的年輕的都不會寫什麼家書了,撐死發一簡訊,告訴說我已經到了,住下了,這地兒挺好。完了。過去寫的是不一樣的。

那麼宋代人,尤其民間,它大量的這種在瓷器上的書寫都是一種感情的宣洩。在這個瓷枕上,其實古代人枕硬枕頭是有傳統的。史書上有這樣的枕頭,叫警枕——"警",警察的"警",警枕——警醒的枕頭。枕頭什麼樣呢?它就截一個圓木頭枕在腦袋後面,上面還墜一個鈴鐺。你一定要保持半睡半醒,為什麼?你要睡死了,一動鈴鐺就響了,你就醒了。

那誰枕這枕頭?司馬光。司馬光這所以能寫出《資治通鑒》,就因為睡了這枕頭了,珍惜光陰啊!我們現在的人不怎麼珍惜光陰,睡懶覺的人多了,過12點還沒起床呢。以後不起床的人就睡這種枕頭就起來了。

宋枕造型最為豐富,過去很多美學書對這個都有記載。它的造型有什麼呢?你比如有動物形的,獅枕、虎枕;有人形的,孩兒枕、仕女枕;有幾何形的,長方枕、八方橢圓、銀錠、腰圓、雞心、雲頭等,各種隨意造型。內容也豐富。馬戲、雜技的,你看這熊拴一個鏈子,這是馬戲團的熊,可不是森林裡的熊。你看它這熊弄得也很可愛,畫得很可愛,圓墩墩的。那麼,當時的宋枕中,你比如像垂釣啊、蹴鞠啊,蹴鞠就是踢球嘛,它就反映了當時宋代的民間的很多生活。它這些枕頭,陪生者生活,陪死者下葬,就反映當時宋朝人的很多生活理念。

《楓橋夜泊》瓷枕

上海博物館有一個仕女枕,它上面有兩句詩,這兩句詩很有意思。就是這個枕頭,這字你看不見,等會兒我給你念就行,寫了兩句詩。他這詩寫的叫"葉落猿啼霜滿天,江邊漁父對悉眠"。我們聽著很熟悉吧?跟唐朝張繼的《楓橋夜泊》非常接近。《楓橋夜泊》是怎麼說的呢?它說的是"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跟這上面的字有四處不同。

第一處是"葉落",他寫的是樹葉落下來,表示秋天;張繼的詩呢,是"月落",月亮落下來了。枕頭上字是"猿啼"——猿猴——猿啼;張繼說"烏啼",一個動物,一個鳥。"猿啼"我們都知道,唐詩,大量的詩人都寫過猿啼,比如"兩岸猿聲啼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這是李白的。那麼,"葉落"說得非常清楚,就是深秋了,秋天葉子落下來。但"月落"有一個誤差,你們仔細想,月落日升,應該是早晨。下面"江邊漁父對愁眠",為什麼呢?深秋打不著魚了,江邊的打魚的老頭很發愁;張繼的這個詩呢,叫"江楓漁火對愁眠",非常抽象的,字意不清。有人當時說那個"江楓"是什麼?說那兒沒楓樹啊!他們說就是楓橋,那麼那楓橋是不是因為這個詩才改成的楓橋我們也不是很清楚。但是從這個詩上講,這是一個證物。我一直講,文物是一個證物,它有和證據來說話。

我們在一千年前的這個枕頭上寫的這句唐詩,跟我們後來知道的唐詩有四處差異,那麼起碼是有兩個可能。第一,口口相傳。這個詩歌就出現了差錯。那麼究竟是誰的差錯呢?是後來寫書的,記錄在書上的人的差錯呢?還是工匠的差錯呢?我們不得而知。第二,詩歌經常是經過後人潤色。我們見過很多版本。版本不同,詩歌有很多不同,對吧?你比如說,"兩岸猿聲啼不住",有的時候是"兩岸猿聲啼不盡",不太一樣。那麼詩歌,如果成為書的時候,潤色一般都容易改得比較文學化,比較高深。你比如"江邊漁父對愁眠"和"江楓漁火對愁眠"呢,那顯然"江楓漁火對愁眠"顯得有點玄妙。詩歌就是有點玄妙,大家才覺得深。"江邊漁父對愁眠"就比較形象了。所以,我覺得證據的重要性就是文物的重要性。

《西遊記》瓷枕

還有兩個磁州窯的瓷枕特別有意思,畫的《西遊記》。我們一般說《西遊記》朋朝才有嘛,這明朝才成書嘛。那麼《西遊記》的這個故事是金元時期就有了。河北省文研所所藏的那個《西遊記》瓷枕上面沒有沙僧,就仨人——孫悟空、豬八戒、唐僧。廣東博物館的那個《西遊記》的枕頭上是四個人,全到齊了。

《西遊記》這個故事始於南宋,那麼史實是唐代不用說了。《玄奘西遊記》已經給大家講了,它是始於唐代,那麼南宋的時候它就形成了故事。那玄奘西遊記肯定不能領著一個豬,領著一個猴,那是肯定不這事,對不對?它經過民間的演繹,南宋的時候就有了故事了。它比吳承恩的小說早了二百多年。那麼在民間演變的過程,我們通過了這個文物就很確切地看得清清楚楚。它整個一個演變的過程。這就是我們有時候為什麼喜歡文物?文物為什麼有證據力的一個原因。

梅瓶與其他

宋朝的瓷器中有一個典型的瓷器,就是梅瓶。那麼梅瓶當時幹什麼用的呢?就是裝酒的。為什麼?它上面有字。比如上海博物館藏的"清沽美酒"四個字,寫得清清楚楚。有的上面寫著"醉鄉酒海",那也寫得清清楚楚。我們博物館里也收藏了一個磁州窯的一個梅瓶,上面寫著"武陵城裡崔家酒,天上應無地下有",連廣告詞都寫上去了。說得挺狂的,"天上應無地下有",寫得功能性很清楚。

我們說了在晉冀魯豫這四個省內的所有的民間窯口,都可以統稱為"磁州窯",所以它存世量非常大,非常豐富。民國以後大量出土,流散到民間。最早是日本人、德國人、歐洲人非常喜歡,大量地搜刮到西方博物館里,走到世界各地的博物館都能看到中國的磁州窯。我們今天收藏的機會非常多,能夠看到。全國各地的市場啊,包括拍賣會上,能夠看到大量的磁州窯的精品,而且價錢不是很高,我們對它的認識非常低。所以,我想我們今天收藏依然有機會嘛。像磁州窯就是一個很好的收藏的品種。

耀州窯

耀州窯是北方最重要的青瓷。北方燒青瓷不如南方,但是耀州窯是北方最重要的青瓷。它的顏色是呈橄欖綠。它這種深沉的顏色呢,是跟北方人的性格有關。北方人喜歡的東西都比較重——顏色重,深沉。陸遊《老學庵筆記》中說,"耀州出青瓷謂之越器,似以其類餘姚縣秘色也。"陸遊就說,耀州窯出這個青瓷跟那個南方的秘色非常接近。他說的有一定道理,因為秘色瓷也有點接近橄欖綠。

耀州窯是做過貢瓷的。只見記載不見實物,在宮廷里沒有發現耀州窯的貢瓷,但是記載上是有的。通過我們觀察耀州窯的質量來看,它作為貢瓷是夠標準的。耀州窯因為發現得較晚,過去人不太重視。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窯址發現在陝西省銅川。我八十年代路過過那兒,我去過,那進修我還是做記者。我在一個過年的前一天,大概是大年二十九,我到達的那個地方,人家全關門了,沒有人了,大門鎖著。然後我就敲門,有一個看門的老頭給我開門,他說人家都下班了,都回家準備過年了,這不讓進。我那時候也年輕,好容易去一趟,所以就是跟人家哀求唄,就是一定要進去看看。後來老頭看我也沒什麼歹意,而且那時候人對這個不是很關心。你有人關心他就很高興,就撒我進去了。他打開門,我一進去,裡面有五個狗,那狗都見我狂吠。我為了看那瓷器,我也就壯著膽子,那狗看那個樣子是要咬人的。我就讓老頭把狗鎖起來。然後我就去看幾百筐瓷片,全部是出土的,非常地漂亮。而且有些東西,我隔著玻璃——屋裡不能讓我進——我隔著玻璃能看到粘接起來的恢復的樣子,我覺得耀州瓷還有這麼漂亮的,那是我對耀州瓷器最強烈的一次感受。後來在那兒待了很久,最後還拿了人家兩片,就回家了。回去就對這兩片如獲至寶。

耀州窯的工藝特徵

我看到那兩片的時候,恍然大悟,耀州瓷為什麼這樣去裝飾,它是動刀的。北宋鼎盛時期的耀州瓷是刀刀見泥,入刀角度是斜的,一片下來,刀上都見泥。它為什麼那麼片呢?我想了想,陝西人吃刀削麵。它這技術從那兒學來的,一定是這樣。它刀削麵的角度跟片瓷器的角度是一樣的。所以它史書上記載,它"刀刀見泥"。

那麼,耀州窯整個工藝過程,由五代、北宋、金一直到元,它是走一個衰落的趨勢。五代的它是凸雕,它整個的花都是凸起來。到了北宋時期的時候,它就開始是陰刻。然後,到了金代以後就是線刻甚至是素器,就是工藝開始簡化。

我們注意到,所有的陶瓷都是這麼一條路,它要簡化工藝,提高產量。除非是宮廷單用,我考慮成本。只要走入市場,它一定要考慮這個途徑。工藝要簡化,要提高它的生產力。我們從這個思路上看,所有的瓷器,都走過這麼樣一條道路。

倒流壺及其他

耀州窯有一件國寶,去陝西旅遊的人,可以看見。倒流壺,水是從這個底下灌進去的。把壺倒過來,把水灌滿。灌滿以後呢,把壺正過來,中間有個芯,然後把水倒出來,很有意思。肯定不是沏茶的,沏茶裡面堵死了。這種壺當時是一種帶有玩具性質的壺。這件東西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在陝西發現的,作為國寶現在在陝西省博物館展出。2007年,蘇富比拍賣了一隻耀州窯的倒流壺,拍了66萬多美金,非常粗糙,比這個壺差遠了。一個壺賣了60多萬美金,非常貴。

民窯鈞窯

我們在官窯系統中,講了"鈞窯"和"定窯"。那麼北方的四大窯系中,鈞窯也是民窯窯系,那麼鈞窯的特性,它跟其它窯口有一個不一樣,它比較簡單,燒造比較簡單。它跟耀州窯比起來,它不拿刀刻它去。刻需要技術,不是誰都能刻的。不信你們自己,拿一個刻好的瓶子,一刻就穿了,刻不了。它的技術相對要求低,那麼它的燒造得就非常廣泛。

我們現在能夠發現的,以河南為中心,就是以河南禹縣為中心,鈞窯是向四周蔓延,南至浙江。浙江出土了有大量的窯址,專門燒鈞窯。那個鈞窯燒的,雖然質量不是很好,但是一看也是鈞窯。那麼北邊我們的山東、山西、內蒙、東北都發現了不同程度的鈞窯。胎質完全不一樣,胎質有鐵黑、深灰、褐黃、咖啡乃至白色都有,什麼樣的胎都有。

由於這個鈞窯的廣泛生產,所以它質量得不到保證,從宋、金、元,它質量是在一路下降的。民窯的鈞瓷呢,在北方的廣泛地區都是燒造碗和盤,就是大量的民間用具。我們今天非常容易看到這些東西,很多,也不是很貴,非常漂亮,當時民間使用的器皿。那麼,宮廷的東西大部分是陳設的,比如花盆啊、花觚啊,它是為了看的。

那麼民國的時候,突然發現了鈞窯的窯址的時候呢——我們剛才說了,鈞窯的地位歷史上並不高,但是到了民國的時候,就是清末到民初的時候——突然地位提高,所以全社會都在找這個。瓷器的窯址發現了以後,有大量的殘片,殘片有掛紅的,有不掛紅的。所以就出現了這樣的話叫"鈞窯掛紅,價值連城""家有萬貫,有值鈞瓷一片"。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時候,那個窯址被哄搶,很多瓷片就被人拿來鑲制腰帶啊,掛在牆上鑲製成鈞瓷掛屏。我在二十幾歲的時候,買的第一件瓷器兼木器就是鈞瓷掛屏。每一片上都有紅色。我記得我當時把它掛在床頭,我天天站在床上在看,就趴在上面看,看那40片。40片,都鑲在上頭。你想想一片就價值連城了,是吧!40片呢!那麼我當時買這個東西的時候,對鈞瓷還沒有什麼很深刻的了解,只是覺得這個東西好看,也不知道是個什麼,回去慢慢去研究,買回來了。

鈞窯掛紅,非常漂亮。鈞瓷它整個發展的一個脈絡大致是由紅到藍這麼一個過程,由精緻到粗糙這麼一個過程。到最後,到元代以後,紅就徹底地消失了。所以一個事物,它有它的高峰期,有它的低落期,它有一個規律。當我們知道這個規律的時候,對它很容易做出一個判斷。為什麼一看你知道什麼時候的呢?就是規律找到了。

民窯定窯

北方民窯中的定窯系。定窯是有官窯的,我們說了汝、官、哥、鈞、定,它是官窯系統,但是民窯也大量使用。白瓷非常容易獲得百姓的喜愛。我們今天白瓷你沒有感受,你拿一個白瓷並沒有感受。有時候你拿一黑碗,你倒有感受——這個碗挺黑的。白碗你沒有感受。可是宋代的時候,一個白碗給人感受是不一樣的。一開始是貴族使用的。大明宮——唐代的時候——都是皇上使用白瓷,別人使不了。

定窯最著名的東西就是這個孩兒枕。對陶瓷有所了解的都知道這個孩兒枕,這是故宮博物院的,台北故宮也有一件。

定窯的白瓷,在北宋的初期已經燒造的技術非常好。有非常高的大瓶,有直徑超過五十多公分、六十公分的大碗,尺寸非常大。河北定州塔基出土的,這是北宋早期的。那麼我們看它的雕花都是凸雕,把花凸出來。到了北宋中期呢,它就變成陰刻了。我剛才說了,工藝的程度就開始簡化。但是你作為外行,有時候你沒有分辨出它這個簡化的過程,就是它提高效率,減少成本的這個過程是藏起來的,並不想讓你知道,知道了你就不給錢了,對不對?我這是一個凸花的也賣一百塊,我是一個暗刻的也賣一百塊。那我暗刻了以後,你根本沒發現。我偷了多少工你不知道,對不對?你還是買。所以他是不能讓你知道的。它這個過程是慢慢地演化的。

然後,定窯到了金代以後就是印花了。印花的效率就更高,再往後乾脆就是白的,啥也沒有,你就願意使就完了,對吧。那麼到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後,當收藏熱興起的時候,定窯大量開始仿製,而且仿製得越來越逼真,導致很多人看到定窯不敢買。看不出來。我就碰見過一塊盤子,那個人拿來著那個盤子找了很多人都不要,人家說你這是仿的,太漂亮了,畫兩個鵝、鴨子非常生動。然後他拿給我看,我一看我就知道這是個真的。但是他已經轉了很大的一個圈子,有很多人看了不認。為什麼不認呢?就覺得這個品相太好了。過去有一種說法,叫"真賽假",對不對?真的跟假的似的,太新了。但是他沒有注意到,中間的整個的畫面的布局,我們今天的人再仿,他一定是仿製的過程,他一定要模仿那個時候的韻味。可當時的人沒有模仿,當時的人們君子坦蕩蕩,我想怎麼弄就怎麼弄,他那個隨意的感覺,你應該能找到。

一個人簡單地說吧,一個人平時的唱歌跟考試的唱歌都是不一樣的。就是你能不能聽出來那微小的變化。那麼簡單地說,你能不能看出來這個微小的變化。我看出來了,我就把它買了,很便宜。那人關鍵是他已經賣了一圈,誰也賣不掉。人家都說他是假的,他也沒了信心,很便宜賣給我了。

所以我想就是你要看古代的這些真的東西,你盡量要去博物館。要看一些真正的東西,要慢慢地體會它的那個自然的狀態。一旦你把握住它那個自然的狀態的時候,你就可以分辨出有些不自然的狀態。這個說起來好像很玄,但是你慢慢感受,慢慢體會,是能夠體會出來的。

我們下一講,講南方的宋代民窯。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馬未都說收藏·陶瓷篇(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當代現代 馬未都說收藏·陶瓷篇(上)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六講 和光同塵 分外妖嬈--宋代北方民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