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為什麼流氓能夠戰勝英雄?
為什麼流氓能夠戰勝英雄?
——關於楚漢之爭的深思
「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天才的南宋女詞人李清照獨立長江頭,對著東逝的流水,半壁的河山,以悲壯的胸懷,吟誦出了這首千古的絕唱。她不僅是在讚歎與緬懷千古的英烈,也是在激勵著同時代的真正男兒,義無返顧,共赴國難,要站著死,而決不跪著生;如那慷慨赴死的項羽,威震三軍,壯懷激烈。
但是,世人弄不明白,一代英雄的西楚霸王,為什麼最終戰勝不了一個流氓?僅僅在於劉邦入關以後,約法三章,收拾了民心嗎?僅僅在於劉邦延用了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計謀,奄有了關中地利嗎?任何複雜的歷史事件都有其複雜的內幕和更深層次的原因。不單單是史家們所看到的那樣。何況,民心這個抽象的東西,僅僅在特定的歷史時期起作用,在國力衰微,民氣羸弱的時候,實際上並左右不了歷史的進程和演變。至於地利,秦二世也在關中稱孤道寡,但他再也沒有乃父、乃祖的英武和威風,照樣的身首異處,命喪黃泉。可見,單單民心並不足持,單單地利,也未足依託。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誠為至理名言。舉義旗,除暴秦,天下響應。項羽,劉邦同樣地把握了天時。劉邦由陝南武關率先進入關中,但他並沒有實力牢固地擁有關中,他不得不輕車簡從,卑顏屈膝,去灞上拜見攻破函谷關入秦的項羽,經歷了一場驚心動魄的的鴻門宴,並老老實實率眾去了心裡一百八十個不願去的漢中。最初並沒有佔據地利。後來,滅三秦,奄有關中的劉邦揮師東進,楚漢相拒於鴻溝,凡大小一百餘仗,漢軍屢戰屢敗,但是最後一仗,垓下之圍,卻一舉殲滅了楚霸王賴以起家的血本——江東八千子弟兵,使英雄末路,不得不揮淚別姬,演出了無顏見江東父老的烏江自吻的悲劇。雖然,叱吒風雲的英雄終究是英雄,臨了,還演出了一出威武雄壯的詩劇,但他畢竟是一個失敗者,也是一個走向窮途末路的失意者。
除了人心,地利兩個因素外,最後,流氓混混出身的劉邦賴以戰勝英雄項羽的制勝法寶是性格,是思想方法,是人才觀,是戰略戰術,是政治、權謀和詭計。當然,他雖然貴為兩漢的開國雄主,但是太史公,歷代史家,甚至是人民,都不曾承認他是一代英雄。可這並不妨礙他擁有江山,擁有歷史,擁有更多的英雄部屬和僕從。真英雄又奈何?
世家子弟的項羽,好勇鬥狠,不喜讀書,自以為憑藉勇力可以力拚天下。他忘記了:勇力,暴力可以持強爭衡於一時,卻不可以制勝於一世。打天下,擁有天下,不但需要武力,也需要文韜武略,需要掌控形勢,駕馭部屬,招徠民心,治理江山,統籌人力物力,使百姓安居樂業,四海歸心。正直、誠實、坦蕩,嫉惡如仇,光明磊落,這些品質,在政治上將一無是處。反而在生殺予奪,處理關鍵人與事時容易犯婦人之仁,識人不明,單純愚駑的毛病。沒有學問,不通古今之變,治國之道的年少氣盛的項羽,最終輸給了49歲才折節發奮讀書的沛水亭長,就是這性格的悲劇。
由於出身世家,又不讀書,知天下事,項羽的思想方法難免帶著出身階層的烙印。自視甚高,框框條條多,難以放下身份,用平等的開放的眼光看事對人。並缺乏懷柔,安撫,籠絡人才的手段。對范增關於韓信的評價置之不理,看不起道德品質有瑕疵的陳平,輕視彭越,放縱英布,甚至短視得以「不勝其煩」為理由,放逐了竭盡忠誠,為自己出謀劃策的高士范增,以至削弱自己,並以如此傑出的人才資敵,等於為自己挖掘了墳墓。李斯《在諫逐客書》中曾說:「泰山不擇其壤,方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始能成其淵」。假如熟讀了經史的項羽能夠明了其中深奧的道理,能夠對人才有如此愚蠢的舉動嗎?他的思想方法簡單粗暴,自以為自己蓋世的英勇就是制勝的法寶。而不知道,人心,人才,制度,政策,戰略,戰術,甚至陰謀權術都是打天下所必須。鄉間混混的劉邦,沒有出身的偏見,思想方法一切以實用、慣用為準則。他可以不拘一格用韓信,可以重用被項羽視為道德卑下的陳平,使其能發揮特長,平抑天下。他可以結好大盜彭越,收復梟雄英布,使他們為我所用,達到目的后再各個擊破。他可以在危難時,拋棄親身骨肉,置父母,妻兒於不顧,沒有禮儀廉恥,項羽則不能。
項羽看重的是英雄,勇士,而不是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的謀略之士,使人盡其才,地盡其力的治國能臣。他的人才觀不但狹隘,而且有著偏見。他自以為天下可以從馬背上得之,而不知道不拘一格用人才。劉邦得天下以後,或問:「君何以得天下?」劉邦說:「無他,善將將也!」是的,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劉邦不如張良;統帥千軍萬馬,臨機制勝於敵,使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劉邦不如韓信;守土抗戰,使府庫充盈,戶籍有序,人盡其才,地盡其力,劉邦不如蕭何。但是他善於識別和任用他們這些傑出的人才,他就居有了領袖的才具,從而擁有了天下。
項羽僅有一個范增而不能用,真正是豎子不足與謀。對於戰略戰術,他近乎一竅不通。為了不「富貴不還鄉,如衣綉夜行」,就輕率地如一個戀土的的農民,拋棄了具有山河之利,能夠控扼天下的關中形勝之地,回到四面受敵的彭城(徐州);並分封諸侯,沒有適當的手段和機構控制他們的軍權,抑制他們的野心和出規之舉,自己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假如項羽用人得宜,不以章邯等三降將,並分其勢為三秦之王,也許能守住關中,阻遏劉邦北進。但是,他糊塗到竟然使用被三秦人民視若寇讎的章邯三人(三人以秦軍20萬降項羽,在新安被項羽一夜坑殺,被關中父老恨之入骨,民心盡失,註定守不住關中,何況對手又是韓信)等於拱手將天下形勝的關中送給了劉邦。使其在日後的楚漢之爭中,依託關中為根據地,進退有據,兵源、物資能夠得到有效的保證。而居於四面被敵之地的項羽,困於南北騷擾,東西牽制,常常首尾不能相顧,士卒疲於奔命,最後自取敗亡。劉邦出陝南,東取河洛,以韓信將兵過黃河掃清北方,消除項羽右翼羽翼,以偏師迂迴包圍楚地。又勾連彭越,迴旋于山東,成為項羽腋下的心腹之患;分化英布,取得淮南,成為西楚南方的勁敵,自己正面進軍,總終在戰略上完成了包圍的態勢,並徹底取得了戰略的主動權。處於被動逆勢的項羽,焉有不敗之理?
劉邦約法三章,收買民心,分化瓦解與拉攏利用諸侯,項羽的近臣、家人,建立統一戰線,最後孤立與削弱項羽,這是重用謀略之臣,政治水平與眼光遠遠高於項羽之處。鴻門宴上,與項梁結為親家,這是劉邦玩弄權術的開始。不費吹灰之力,在項羽身邊安插了一個最可靠的間諜(而老實的項羽則出賣了自己的情報來源-劉邦手下的司馬曹無傷)。以紀信代替自己詐降,自己潰圍而出;身負箭傷,屹立前線不動,以安撫軍心,這是劉邦熟諳韜略,擅長陰謀詭計的過人之舉。隨時監控韓信等諸將,不允許其擁兵自重。漢軍無論怎樣潰敗挫折,都不曾發生將驕兵惰的情況,劉邦的控制術和權術絕非項羽可以匹敵。
將領投敵,士卒離心,同盟瓦解,中堅潰散;命運、機遇,自我表現,決策種種,決定了項羽最後的命運。他只能仍不醒悟地唱著「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的垓下歌去走向自己英雄的末路。但是,我們知道,不怨天,不怨地,只能怨自己謀不如人,智不如人,識不如人。所以在中原逐鹿中,攻守易勢,一代英雄的項羽不敵能夠識事務,掌控天下英傑的流氓混混出身的劉邦。只能成為最後的失敗者,這是命運的使然,也是歷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