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鴻門宴 項羽不殺劉邦之謎
鴻門宴項羽不殺劉邦之謎
鴻門宴項羽不是形勢使然而不能殺劉邦,那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項羽沒有聽從范增殺掉劉邦而通失江山呢?
歷代對其評價為項羽驕傲自大,不把劉邦放在眼中,也沒有看到劉邦有威脅自己的能力,所以根本不屑殺他。這點無須在辯,鴻門宴後項羽分封天下,「項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把劉邦貶到巴蜀,並立三秦王來堵其出路,可見驕傲自大,沒有看到劉邦有威脅是不符合歷史的。另一種傳統觀點認為項羽善於軍事鬥爭不善於政治鬥爭,故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項羽便沒有了方向感,失去靈敏的判斷,找不到自己的敵人,也很難確定自己的攻擊目標。這樣的說法也是不科學的,巨鹿之戰前殺宋義就是典型的政治鬥爭,認為項羽只會軍事不會政治也是片面的猜想。
還有一種頗為流向的說法,項羽好面子,沽名釣譽,不想背上不義的名分,所以放跑了劉邦。這種說法早被有識之士反駁過,學者連波在其文《論鴻門宴上的項羽——說霸王並不沽名及其他》就分析項羽率性而為,何有沽名?再說項羽屠咸陽,殺子嬰,逐懷王,何其沽名釣譽過?所以不存在項羽好面子而放掉劉邦一說。
其實答案就在史記中,首先,項羽先前進攻劉邦是因為劉邦欲自己獨佔關中,犯了眾怒,而非項羽個人私怨。而范增從劉邦是潛在威脅建議項羽殺劉邦,從項羽沉默無語,可以看出項羽明知道劉邦是潛在威脅,但並不是就贊成殺掉他。
項羽本身是念舊之人,「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君王為人不忍」,無論是敵方之人,還是自己屬下以及實際作風都顯示項羽念舊,而劉邦項羽曾為同僚,共同作戰,又有兄弟之約,劉邦又是靠項家軍才羽毛豐滿,其關係非同一般。雖然之前項羽曾經因為劉邦欲據關抗諸侯而打算進攻劉邦,但是內心恐怕並沒有殺劉邦的念頭。
是以當項伯報劉邦之言,並要求善待有功之人,項羽爽快的答應了。從項羽來說劉邦不阻攔諸侯入關,項羽就再沒有殺劉邦的理由了(也就是本不願意殺,此刻也沒有利益衝突也沒有必要殺了),當然劉邦對自己的威脅他是知道的,也知道範增是為自己江山著想,所以對范增強烈殺劉邦的要求而莫不做聲。
劉邦來向項羽謝罪,說:「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卻。」
其實項羽何嘗不知道因為什麼有卻,何嘗不知道劉邦據關阻攔自己入關的行為,但是此時項羽卻沒有把這些拿出來,卻故意賣一個人情把背叛劉邦的曹無傷拿出來應付。更驚奇的是樊噲痛斥項羽:「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豪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
而項羽對這樣的痛斥卻沒有任何反應,僅僅來一句:「坐。」。先不說劉邦入咸陽,秋毫無犯的純粹胡說;就是遣將守關,備他盜出入之言更是連三尺小孩都不會相信的話。項羽竟然沒有任何反駁,似乎默認了是自己不對。聯繫斬宋義前項羽那段慷慨陳詞,再聯繫項羽小時侯學萬人敵的言論,我們知道項羽不但不是口拙之人,並且口舌相當厲害。但是此時在自己並未理屈的時候,而默認自己不對,並隱隱流漏慚愧的意思。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才氣過人的項羽面對樊噲的痛斥而羞愧呢?
這要從頭分析了,早期項羽進攻劉邦是因為劉邦阻攔自己入關。得到項伯調解,劉邦願意聽從自己的安排,讓出關中,項羽的念舊情緒此時起了作用,不再留難劉邦。但是另一方面,以范增為首一派卻堅持借這個機會殺劉邦以消後患,從內心上項羽明白劉邦的威脅,雖有一定的應對辦法,也知道此時殺劉邦是最佳選擇。但是感情上要殺的是自己親密的戰友,並且此人又主動把功勞讓給自己。項羽又不忍心殺之,這樣的情況下出現鴻門宴在范增暗示下沉默不言。范增亦看出項羽是「為人不忍」,才臨時找項莊借舞劍趁機解決項羽心頭大患。
實在是楚軍的一場悲劇,從項羽角度來說,范增這樣越俎代庖,不但使項羽臉面盡失,更是給人留下暗算的名聲。但是因為范增,項莊是為自己江山而為之,又不能出言訓斥,只能默許項伯保護劉邦。這樣也是為什麼項羽面對樊噲的痛斥而羞愧的原因,雖然暗算不是自己的主意,但總是因為自己引起的。對樊噲的痛斥項羽只有導開話題,而不是抓住漏洞去反駁。從范增的角度,明知道不該這樣越俎代庖,讓君主丟臉。但是為了楚之江山,不惜得罪君主也要為君主除掉一大隱患。
明白這點,我們就明白為何劉邦輕易逃跑,而項羽足足等幾個小時,卻沒有生氣。而范增卻大怒擊破玉斗,指桑罵槐。面對范增的指桑罵槐,項羽也只能抱之沉默。
項羽是因為念舊情而不殺劉邦還有一例證,武涉說韓信;「且漢王不可必,身居項王掌握中數矣,項王憐而活之」,這裡項王憐而活之,亦是指鴻門宴項羽念舊情而不殺劉邦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