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此章可略過

【228】此章可略過

狂人日記》讀後感3000字

初讀《狂人日記》,覺得作者魯迅先生似乎在說夢話,內容凌亂近似無邏輯,於是,寫這篇讀後感,也從「夢」開始。

「狂人」近於「瘋」,在做著「惡夢」,在境象中充滿了青面獠牙的傢伙,黑暗陰森的笑,古怪的語句。卻借著「瘋」,把帶著憤怒、驚恐的鞭子一下子打到了隱痛之處,充滿了內在的緊張。每個人都睜著眼睛說謊話,互相深疑,都想控制別人,卻都無力超越他人,因而斤斤計較著。「狂人」被道得「瘋狂」了,從而說出一堆真話。

都說是「揭露傳統封建禮教的醜惡」,但,何以惟有此篇有如此之名聲?拋舍某領袖對於魯迅先生強加的評價以及歷來的噪音,讓我們關注文本。

最讓我眼前一亮並感到好奇的,並非其對封建文化傳統的批判,而是:「我未必無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妹的幾片肉,現在也輪到我自己……有了四十年以人履歷的我,當初雖然不知道,現在明白,難見真的人!」

就個人經歷而言,突破個人局限,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並且,充滿偶然性。在我記憶中,有三次半偶然半個必然導致的突破。其中,最迅猛最明顯的突破是從高一開始的。當時,年級有文學社,授課老師是年輕而充活活力的董晶晶先生。他為我開了一扇窗戶,並且,因為我一向好閱讀,當時遇此平台,當然要好好把握。於是,開始了相對大量而廣泛的閱讀。此外,當時促進我幾乎全力投入文學的因素還有三個,一,我當時不堪功課成績之重,理化生幾乎讓我絕望,一絕望就就得尋找精神寄託;二,當時我出任學習部部長,是學生雜誌《星海揚帆》的主編,邊學邊用,學用互助;三,當時遇一志向與性情、愛好相投之人,每天玩著高強度的詩詞背誦遊戲以及文字遊戲,快樂而充實。五大因素再加上一丁點上進心,方有了今天的我。但即使有過這樣的心理歷程與經驗,也不能讓我堅信我以後不會成為一個空虛無聊苟且偷生之輩。

行文至此,似若離題。

魯迅先生對「娜拉走後,會怎樣」提出了兩種可能:不是墮落,就是回來。今天在此,幼稚地提出第三種可能:繼續前進,因為「狂人」可能會喜歡上求真求知的快樂。

可是,與此同時,一個新的問題又會出現:隨著發現、懂得的東西越來越多,人會變得怎樣?我還小的時候,媽媽告訴我,地板臟。我求證過,當我赤著腳走上一天的地板,抬起來看,黑如煤炭。因而,「推論」得出,狗也是「臟」的,因此,一直怕狗,怕與它接觸,儘管在理性上,深知「萬物生而平等」,但情感上始終無法接受狗,稱「狗」而非「犬」,足為證。同樣,小時候看到新聞報道,是關於飛機失事的,由此,害怕乘坐飛機。儘管我知道,飛機失事的概率十分低。也許,知道得越多,限制越多,「無知者無畏」,也許,就是經這樣的推理得出。但,我絕不會選擇做「無知者」。9·11災難發生之時,那些投入救人行動中的人,難道不知道危險嗎?

所謂「細節」決定成敗,我想,大概可以這樣理解:真正決定了一個人走向的因素,主要是兩個,一為常識,一為本能。本能也分兩部分,一為「生理本能」,一為「繼後天訓練而成的屬於自身的能力」,即對一事作出近乎條件反射的反應,視為「能力」或「本能」。「知道越多,限制越多」的原因,也許,正在於當我們知道的東西越多,經歷越豐富,就越相信自己的經驗,當新事物出現時,很難及時而準確地作出反應及判斷。畢竟,人是很難超越自我經驗而存在的。這,也許就是人類的大局限,大悖論,大悲哀所在!我由個人經驗所得的「娜拉走後」第三種可能,即為證。

上帝又要發笑了。

可是,還有一堆問題。個人的經驗既是人的豐富認知與判斷力建立之源,也是人的局限性的根本,那麼,是否意味著,最沒有經驗的時刻就是最沒有束縛的時刻?或者說,童年時提出的問題,是否就是一生的局限的邊界,所謂「救救孩子」?那麼,人,窮盡一生,會有多大進步?人為何而生?狂人日記》讀後感3000字

初讀《狂人日記》,覺得作者魯迅先生似乎在說夢話,內容凌亂近似無邏輯,於是,寫這篇讀後感,也從「夢」開始。

「狂人」近於「瘋」,在做著「惡夢」,在境象中充滿了青面獠牙的傢伙,黑暗陰森的笑,古怪的語句。卻借著「瘋」,把帶著憤怒、驚恐的鞭子一下子打到了隱痛之處,充滿了內在的緊張。每個人都睜著眼睛說謊話,互相深疑,都想控制別人,卻都無力超越他人,因而斤斤計較著。「狂人」被道得「瘋狂」了,從而說出一堆真話。

都說是「揭露傳統封建禮教的醜惡」,但,何以惟有此篇有如此之名聲?拋舍某領袖對於魯迅先生強加的評價以及歷來的噪音,讓我們關注文本。

最讓我眼前一亮並感到好奇的,並非其對封建文化傳統的批判,而是:「我未必無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妹的幾片肉,現在也輪到我自己……有了四十年以人履歷的我,當初雖然不知道,現在明白,難見真的人!」

就個人經歷而言,突破個人局限,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並且,充滿偶然性。在我記憶中,有三次半偶然半個必然導致的突破。其中,最迅猛最明顯的突破是從高一開始的。當時,年級有文學社,授課老師是年輕而充活活力的董晶晶先生。他為我開了一扇窗戶,並且,因為我一向好閱讀,當時遇此平台,當然要好好把握。於是,開始了相對大量而廣泛的閱讀。此外,當時促進我幾乎全力投入文學的因素還有三個,一,我當時不堪功課成績之重,理化生幾乎讓我絕望,一絕望就就得尋找精神寄託;二,當時我出任學習部部長,是學生雜誌《星海揚帆》的主編,邊學邊用,學用互助;三,當時遇一志向與性情、愛好相投之人,每天玩著高強度的詩詞背誦遊戲以及文字遊戲,快樂而充實。五大因素再加上一丁點上進心,方有了今天的我。但即使有過這樣的心理歷程與經驗,也不能讓我堅信我以後不會成為一個空虛無聊苟且偷生之輩。

行文至此,似若離題。

魯迅先生對「娜拉走後,會怎樣」提出了兩種可能:不是墮落,就是回來。今天在此,幼稚地提出第三種可能:繼續前進,因為「狂人」可能會喜歡上求真求知的快樂。

可是,與此同時,一個新的問題又會出現:隨著發現、懂得的東西越來越多,人會變得怎樣?我還小的時候,媽媽告訴我,地板臟。我求證過,當我赤著腳走上一天的地板,抬起來看,黑如煤炭。因而,「推論」得出,狗也是「臟」的,因此,一直怕狗,怕與它接觸,儘管在理性上,深知「萬物生而平等」,但情感上始終無法接受狗,稱「狗」而非「犬」,足為證。同樣,小時候看到新聞報道,是關於飛機失事的,由此,害怕乘坐飛機。儘管我知道,飛機失事的概率十分低。也許,知道得越多,限制越多,「無知者無畏」,也許,就是經這樣的推理得出。但,我絕不會選擇做「無知者」。9·11災難發生之時,那些投入救人行動中的人,難道不知道危險嗎?所謂「細節」決定成敗,我想,大概可以這樣理解:真正決定了一個人走向的因素,主要是兩個,一為常識,一為本能。本能也分兩部分,一為「生理本能」,一為「繼後天訓練而成的屬於自身的能力」,即對一事作出近乎條件反射的反應,視為「能力」或「本能」。「知道越多,限制越多」的原因,也許,正在於當我們知道的東西越多,經歷越豐富,就越相信自己的經驗,當新事物出現時,很難及時而準確地作出反應及判斷。畢竟,人是很難超越自我經驗而存在的。這,也許就是人類的大局限,大悖論,大悲哀所在!我由個人經驗所得的「娜拉走後」第三種可能,即為證。

上帝又要發笑了。

可是,還有一堆問題。個人的經驗既是人的豐富認知與判斷力建立之源,也是人的局限性的根本,那麼,是否意味著,最沒有經驗的時刻就是最沒有束縛的時刻?或者說,童年時提出的問題,是否就是一生的局限的邊界,所謂「救救孩子」?那麼,人,窮盡一生,會有多大進步?人為何而生?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混過的青春歲月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混過的青春歲月
上一章下一章

【228】此章可略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