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8章 起始目標,移民百萬
058章起始目標,移民百萬
情況可能沒有庄西言說的那麼誇張,但早期有計劃的移民,確實需要多想一些辦法,否則,大陸上的百姓真還難以接受和認同。
譬如,調派成功移民,能說會道之移民回大陸,這於該移民本身來說,非常樂意,這是免費回家鄉看望親人啊,而他回去之時,自然不會空手,同鄉發了小財的,都會請求讓其帶一些錢回去,或者三兩個大洋,或者一二十個大洋,再加上一封薄薄的家書。還有什麼,能夠抵擋這種親情的力量?還有什麼,能比這種現身說法更好?
而且,華夏人慣有的習慣是在家信中,向來只說好的,不說差的,「我一切都好,請勿挂念」,這只是最平常的語言。
「甜不甜,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在家鄉人的說道面前,特別是在這些家鄉人不到一年時間,就掙了不下於二畝水田的家業面前,華人那僅有的矜持消失了,或者說內心中僅有的擔心和不踏實消失了,不知何時,社會上開始流傳一句順口溜:「要想富,南洋路!」與此同時,大量華人在南洋發家的消息也在坊間流傳……
萬事俱備,東風吹起!庄西言在晚年的《回憶錄》中描寫到1929年最後三個月的移民潮時,心潮澎湃地說道:
那是怎樣一種境象啊!山道上,走來一群漢子,每名漢子後面,都跟著幾名老小,他們扛著背包,甚至扛著木床和鐵鍋,向著小鎮進發,在小鎮匯合更多的漢子和老小后,又向縣城進發,在縣城裡,這些漢子的老小,終於看到了身穿洋裝的南洋來人。
南洋來人手拿一個大喇叭,指揮著人們編隊,給這些拖家帶口的人交待路上的注意事項,在這期間,還要選出隊伍的臨時負責人,最後,由臨時負責人帶著大家步行去省城,然後從省城坐船沿長江而下,近七八日遠者一月左右,便可到達東方的巴黎——上海。
在上海,這些人將下船休息幾天,主要是對其進行個人衛生整理和疾病預防,並再次交待注意事項。幾天之後,這些人再次登船,正式離岸遠赴南洋。不過,離岸的船與內河航行之船完全不同,有些偏僻的鄉民,見到大海船時還瞌頭作揖,求其保佑。
庄西言的回憶錄是概要型的,因為他並沒有跟過船。譬如他講到的在上海對移民進行個人衛生整理和疾病預防,就是一篇相當大的文章。
只說是誰的問題。誰在對移民進行衛生整理和疾病預防?答案是醫生。這些醫生並不是西醫,而是中醫師。
是的,中醫師。華夏的中醫師,幾千年的正統,曾為華夏人的健康做出過不可磨滅之貢獻,但是,在所謂新文化/運/動中,中醫與孔家店,成了同樣的批鬥對象,而至此,華夏的中醫便進入了不倫不類的境地。或許,中醫確實有著自己的不足,但這絕對不是摒除中醫的理由!
21世紀的醫學發展無不證明,西醫與中醫,各有千秋。西醫的優勢在於分析,在於外科手術,局部病變處理;而中醫的優勢則在於綜合,在於整體治療,辯證施治。
華夏歷史上對中醫的摒除和輕視,無不反應了這個民族,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中,其心性是如何的不成熟,其思維和眼界是多麼的迷茫。
很不幸的是,仇鷹在前世對中醫也是頗為了解的,在外婆家附近的小廟中,老和尚教了他很多中醫知識,特別是突遇意外傷害,如何利用身邊的中草藥植物進行自我救治的知識。而這些知識,在他進入地獄訓練營后,正好成了他保命的手段。
他通過中藥泡澡,可以輕鬆消除疲勞,以迎接第二天的訓練;他通過塗抹植物汁液,讓身體蚊蟲不叮,百毒不浸,即便在野外潛伏整晚也不會有任何不適,更不會有任何損傷。
當然,讓仇鷹對中醫關注,還與萬明有著很深的關係。
萬明是誰?萬明就是[X界]給配置的「全科醫生」。目前,經過幾個月的發展,建設在武夷村的「南華醫院」也算是遠近聞名了。因為對磺胺的隱蔽的使用,在感染、消炎的治療方面,「南華醫院」可謂獨樹一幟,而萬明萬醫生,也逐漸成了萬家生佛,甚至其名聲比仇鷹本人還要響亮。
但是,萬明的壓力非常大,因為醫院裡的醫生護士十分欠缺!雖然萬明採取了很多辦法,包括高薪招聘在內,但想要在華人中招收到足夠的合格的醫生,還是非常困難的。再說,華人學習西醫的,又頗有些人不務正業,學到中途就改行的。
難道萬明不可以在西洋人中去招聘醫生?這個,顯然是不行的。這到不是萬明要搞種族主義,而是因為保密的需要,畢竟,萬明本人,以及南華醫院本身,都有很多遠超這個時代的理念與技術。
因為保密的需要,即便是華人醫生,也不是見一個聘一個,而是要對其進行審查與考查,同時在成為南華醫院的醫護人員時,要與醫院方面簽訂保密協議。
當仇鷹要從華夏大陸移民時,萬明便找到仇鷹,要求仇鷹從大陸上引進一些醫學人才。醫學人才?仇鷹稍一思考就不難得出結論,此時的華夏,所謂醫學人才,主要還是指中醫人才。
「中醫人才?」仇鷹沒想到的是,萬明竟然要求引進中醫人才。
「首長,你該知道我是全科醫生出身吧。所謂全科醫生,自然不只是西醫或中醫,而是中西醫結合,不,是所有醫學理論與技能的結合。而且,就其理論方面,傳統中醫正是『全科醫學』的基礎。」
「你的意思是,你的全科醫生,不是外科、內科、兒科的那種全科,而是中醫、西醫、巫醫、蒙醫的『全科』?」仇鷹驚訝地問道。
「首長,你的猜測非常正確。所以,我們從現在開始,有意思地加強西醫與中醫的整合與融合,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只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引進中醫人才,比移民可以說要困難百倍。因為,中醫人才,在華夏民間的地位一直很高,因為地位高,其收入自然也低不了,有恆產者有恆心,仇鷹實在是沒有多少手段去動搖中醫師的這種「恆心」。
或者,換句話說,仇鷹引進人才的辦法非常多,但效果卻不見得有多好。
不過,仇鷹最終還是完成了引進醫學人才的目標,只是其過程特別艱苦罷了。最有效的方法:找到一些鄉村中的中醫世家,從其眾多的子嗣中遊說,同時許以厚利。
當然,「厚利」未必是真正的厚,因為中醫師雖然在華夏的收入非常不錯,但與西方的收入水平相比,還是相當低的。譬如此時的美國工人,日薪基本上在10美元左右了,也即每天收入在20大洋上下,但在華夏的鄉村,一個中醫師,一個月時間也未必能有如此收入。
獨子獨苗,傳宗接代,非生死關頭,誰也不願意背井離鄉,去承擔未知的風險;而子嗣眾多的中醫世家,家業不愁沒人繼承,如果再誘之以利,事情往往可行。華夏人偏向於保守,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因為未知之利不足,只要利益足夠,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就這樣,有點闖勁的中醫師開始橫渡南洋,這些中醫師,便成了每一艘移民船上的醫療顧問,還沒離開華夏,就開始掙錢。而這一消息傳播開來,自然是良性循環,那些處於觀望之中的中醫師,包括一些能識文斷字的青壯,開始主動探索南洋之事,尋思是不是乾脆下南洋去幹個幾年,掙下一筆家業再回來。
總之,南華在手段盡出后,移民的速度快了起來。最初每周一船大約千人,十月初就發展到每周兩船兩千人,而到了十二月初,則達到了每周四船四千人的規模。
每周四千人的移民規模,看起來很多,但實際上距離仇鷹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仇鷹征服的那片一千二百平方公里的土地,至少需要十二萬人,即每平方公里100人才能勉強開發出來。
問題是,每平方公里百人,這是農業背景下,土地的合理承載,但城市呢?城市顯然不是這樣計算的。譬如後世的上海,6300平的土地,容納了2500萬人口,平均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為4000人左右。而眾所周知,即便21世紀的上海,其崇明縣1411平方公里的土地,也整體上還屬於農業縣。
「最少需要移民一百萬人!」這是顧問委員會給出的保守數字。
徐嘉揚為此專門做了一個報告,報告洋洋百二十萬言,或者說,這個報告是[X界]的人集體做出來的,因為他們都在報告中的各自熟悉的內容下面簽了字,但是,這本報告的讀者卻只有一人,這個人就是仇鷹!
在這份名叫《南洋華人發展報告》中,其發展目標為「立國」,也即「南洋華人共和國」或「南洋華人聯邦」。而一百萬移民,則是西婆羅洲「自治」的前提。西婆羅洲華人自治,則是南洋華人建國的第一步。
當然,要自治,要建國,並不會如此簡單。但一定數量的人口,特別是擁有較強向心力、凝聚力的人口,又是自治或獨立的必不可少的要見。
而移民,自然不只是一個數量概念,它還有質量方面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