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李承乾
大唐貞觀十七年,帝都長安。
四月的天雖然按理說已經到了夏季,但長安的天氣還是有些寒冷,又略顯乾燥,不過道路兩旁鬱鬱蔥蔥的樹木,卻是昭示著嚴寒已經過去。然而不知怎地彷彿老天也有意的別苗頭,總是天氣溫暖時,不時的飄來一陣寒風,令人倍感壓抑。
大唐自太宗皇帝至今已經有十七個年頭,太宗皇帝李世民雄才大略,平定亂世,東征西討,開疆擴土,開創貞觀之治,使萬國來朝,求賢納諫,寬厚愛民,實乃一代明君。
大唐皇宮太極殿中。
此時端坐龍椅的太宗皇帝早已鬢髮叢生,垂垂老矣,依稀從那刀削的臉龐以及偉岸的身姿之上看出這位太宗皇帝的不凡,然而此時的他無一絲英雄氣概,不停起伏的胸膛以及通紅的雙眼,無不昭示著這位大唐帝王的心情極度的不好。
雖然是白天但是太極殿內氣氛波雲詭詐,靜謐之極,只有眾多大臣的喘氣之聲,長孫無忌、李績、褚遂良等人侍立兩旁,盡皆默然不語。
少頃,太宗皇帝思慮良久,沉聲道:「擬詔,賜漢王李元昌自盡,潞國公侯君集並杜荷(杜如晦之子)、趙節(長廣公主之子)等一眾謀反之人立斬無赦。至於皇太子····至於皇太子····至於皇太子····」
待說到皇太子李承乾時,太宗皇帝一連用了三個至於,由此可見其心思。太子謀反按律當誅,不需商議,但是太宗皇帝對李承乾寄予厚望,感情至深,很明顯不想殺他,因為他不僅僅是君主,還是一個父親。
然此時眾多大臣對太子謀反一事諱莫如深,不敢出言,少頃,通事舍人來濟叩闕道:「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盡天年,即為善矣。」
「卿之所言甚善,就以卿言。」
···········
太極宮,幽禁別院。
「肇有皇王,司牧黎庶,咸立上嗣,以守宗祧,·········,皇太子承乾,地惟長嫡,位居明兩,訓以《詩》、《書》,教以《禮》、《樂》。庶宏日新之德,以永無疆之祚。而邪僻是蹈,仁義蔑聞,疏遠正人。·······,豈可守器纂統,承七廟之重;入監出撫,當四海之寄。承乾宜廢為庶人。朕受命上帝,為人父母,凡在蒼生,皆存撫育,況乎冢嗣,寧不鍾心。一旦至此,深增慚嘆。」傳旨內侍冰冷的聲音在大堂之內抑揚頓挫響起。
待聽到「況乎冢嗣,寧不鍾心」八字時,想起李世民的教誨以及對自己的殷切期望,伏在地上的李承乾渾身顫抖,不由自主的流下兩行清淚,悔恨之情不用言表。
接過內侍手中的詔書,李承乾淚流滿面,臉色蒼白之極,渾身不住的顫抖,朝西方搖拜,難掩雙目愧疚自責懊悔之情。
而後步履蹣跚的走出皇宮,一剎那間彷彿蒼老了十幾歲,告別了這個他曾經生活二十七年之久的地方,曾經所有的一切都如同過眼煙雲,到最後原來自己最在意還是父皇啊!!爭來爭去又為哪般?只留下一個背對皇宮的駝背的背影。
·········
貞觀十八年十二月辛丑,李承乾彌留之際,手書一封,寫道:「況乎冢嗣,寧不鍾心,今生已悔,夙夜難寐,愧對皇考,王以招我。若有來世,不生皇家,但為父子,陸績懷橘,郭巨奉母,此兒之所願,皇天后土,實所共鑒。」其後卒於黔州,手書一併送於太宗皇帝。
太宗皇帝看完淚流兩行,睡夢之中時常夢呼「承乾吾兒」,乃為之廢朝,並葬之以國公禮。而後太宗皇帝每每讀到「陸績懷橘,郭巨奉母」后,大哭不止,神思恍惚,後於貞觀二十三年病逝。
·············
李承乾死後魂魄凝聚不散,一直飄忽不定,他的意識來回的飄蕩,不知道多久多久,他看見疼愛自己的父皇病逝,看見李治登基為帝,看見長孫無忌被砭賜死,可是他又沒有任何的能力阻止這一切,待看到武后亂政,大肆屠殺李唐宗室之時,李承乾氣如鬥牛,但是他卻毫無辦法,因為他連眼淚都沒有。
就這樣他的魂魄一直的飄蕩下去,無依無靠,開元盛世,安史之亂,藩鎮割據,五代十國等等一幕幕的畫面從他的面前閃過。
待看到器貌英奇,英類果敢,沉重寡言的周世宗柴榮時,李承乾喃喃自語道:「父皇····」,轉而自嘲一笑,父皇早已不在人世了,他是柴榮只是酷似父皇罷了,然而思念之情一起,就再難忘記,突然李承乾感覺自己眼眶濕潤了,流淚了,我竟然能流淚了。
就這樣歷史的車輪一步步的前進,李承乾就彷彿一個時代的過客,歷史的見證者,這所有的事件都只是他調節時間的東西,靖康之恥,蒙古滅宋,朱明建業,靖難之役,滿清入關,**戰爭,甲午海戰······
他又看到了飛機,大炮,導彈,**等等武器裝備,高樓大廈,飛月登天,千里傳音等不可實現的事情,李承乾十分的驚奇,為了探尋這些奧秘,他的靈魂飄到一家圖書館,開始學習各種知識,也就是那時的人類謂之科學的東西。
物理,化學,電子,生物等等學科,李承乾都有所涉獵,當然也僅僅是了解,他只是為了打發時間,等到了解這些以後,他又感覺索然無味,彷彿雞肋一般。
為了打發時間他轉而攻讀地理,自然之類的東西,待到他走到下一書架時,上面標註著「歷史」,李承乾飄過去,陡然看到《新唐書》、《舊唐書》、《全唐文》、《貞觀政要》、《唐太宗文集》等等,那塵封已久的記憶又在他的腦中閃現。
「父皇·····若是您老人家在該多好啊······」李承乾顫抖著手取下所有關於太宗皇帝的書籍,細心研讀,帶著無比複雜的心情,他將所有關於唐朝的書籍讀完,要看看後人如何評說。
當讀到《廢皇太子承乾為庶人詔》中「況乎冢嗣,寧不鍾心」,李承乾失聲痛哭,我好恨,我為何要做令父皇傷心的事,他當時想必是傷心了透了吧,為什麼,老天你為何如此殘酷,讓我這時才明白所有的一切,才明白父皇的苦心。
「爽氣浮丹闕,秋光澹紫宮。衣碎荷疏影,花明菊點叢。袍輕低草露,蓋側舞松風。散岫飄雲葉,迷路飛煙鴻。砌冷蘭凋佩,閨寒樹隕桐。別鶴棲琴里,離猿啼峽中。落野飛星箭,弦虛半月弓。芳菲夕霧起,暮色滿房櫳。」
「父皇,兒臣知錯了,兒臣委實不孝。」讀完這首太宗皇帝為他寫的《秋日即目》,李承乾心如刀絞,惟見秋菊點綴花叢寂寞冷清,別鶴、離猿不相見,哀愁滿房櫳。
原來我才是父皇深愛的兒子,兒臣真的錯了·····
李承乾的的意識不停得消散,他彷彿看見小時候父皇手把手的教他讀書寫字,冊立他為太子,選名師,言傳身教,他的一切又在回放,而且隨著畫面的不斷展開,他的魂魄也越發變得虛無縹緲,慢慢的暗淡,直至化成漫天的星光消散。
「況乎冢嗣,寧不鍾心。」天地之間留下兩滴悔恨的熱淚,也隨著時間慢慢的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