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鹽引
天朝歷史上講信用重合同的商人還是有很多的,近的例如糜竺,他就是個很有誠信的商人,也正因為這樣,他的生意才能做得那麼大,買賣幾乎遍天下;遠的有明清時期號稱「匯通天下」的山西票號。
當然,這些票號的發家離不開官商勾結、走私違禁品出賣祖國等等齷齪陰暗的事情,但是,無可否認,如果他們不講誠信,也不會有那麼多人敢於將真金白銀存在他們的票號里,換取小小的一張銀票。
所以說,無論哪個人群中都是有好人也有壞人的,問題是,你不能保證你碰到的都是好人。在這種情況下,只能未雨綢繆,採取預防措施,不給壞人以可乘之機,以免自己造成損失,所謂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就是這個意思。
眾位內閣大臣現在就是這個意思,為免以後出現什麼糾紛,絕了那些不良商人的念想,乾脆不開這個口子,繼續將食鹽的生產牢牢地抓在朝廷手中。反正千百年以來都是這樣的,大家早就對此習以為常,沒有人對這一點有意見。
但是,不給他們鹽場的經營權,怎樣才能讓他們拿錢出來建造水泥鹽田呢?既要讓馬跑,又不讓馬吃草是不行的,尤其是對那些姦猾無比,唯利是圖的商人,只有利益才是他們的第一驅動力。
眾人又商量了一會,最後決定利用鹽引吸引那些商人來投資。鹽引是食鹽官府專賣制度的產物,古代官府在商人繳納鹽價和稅款后,發給商人用以支領和運銷食鹽的憑證。
不過鹽引這個概念始於宋代,三國時期還沒有。鹽業專賣就是國家實行壟斷經營,這種做法始於春秋時的齊國,創始人是管仲。不過在唐朝之前,食鹽無論是製造,還是販運、售賣都由官府一手包辦,屬於高度壟斷的行業。
唐肅宗寶應六年,鹽業進行了「改革」,官府把生產和零售權都交給商人,政府只控制批發這一環節。宋代之後又逐漸形成了「鹽引制」,即商人花錢購買鹽引。
劉厚在這個時候提出鹽引的概念,屬於對鹽業作出重要的改革。眾位內閣大臣一商量,覺得將運輸與零售這個環節讓出來給商人來~經營,官府只保留製造和批發的環節是可行的。
內閣本來就在頭痛,現在的官僚機構太臃腫了,像鹽業這種行業,如果由生產到流通的整個環節都需要設立專門的官方機構來~經營,需要的官吏數量實在是太大了,而且也不好管理,朝廷根本無需養那麼多人。
現在將運輸與零售行業踢出來,整個內閣的人都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他們認為,只要生產與批發這兩個關鍵的環節牢牢抓在手裡,就能保證鹽業的根本還是控制在朝廷手中的。
至於穿州過省,穿街走巷去販賣食鹽,交給那些無孔不入的商人更合適。所以,在劉厚提出鹽引的概念后,他們迅速接受了這種理念。
而鹽引,不但可以具有「債」與「倉單」的所有性質與相關的「交易」特徵,在一定情況下,還可以作為獎勵措施,引導那些鹽商為朝廷辦事。
例如這一次,官府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修築水泥鹽田,那麼就可以定下規矩,只有出錢幫助官府修築水泥鹽田的商戶才有獲得鹽引的資格。當然,鹽引依然需要錢去購買,出~水泥錢算是一個準入資格。
再例如,像明朝那樣,可以規定鹽商們需要送運糧食到邊關,再從各個封疆大吏的手中換取他們手中的鹽引。這就可以引導鹽商幫朝廷運輸軍糧。
鹽引就是一個香饃饃,也是一個巨大的誘餌,吸引著各大鹽商紛紛按照朝廷的規定去辦事,各位內閣大臣也是看到這一點,所以都一致同意這個改革方案,並大讚皇帝睿智。
劉厚對於再次剽竊了後人的智慧一點也不感到害羞,畢竟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這種事做得多了,做著做著也就習慣了。鹽引的概念一出,食鹽和鹽場的事情算是徹底解決了。
內閣只是負責擬定方案,具體實施還得六部去執行,所以,方案出來后,就沒內閣和劉厚什麼事了。而這個方案也的確給力,沒多久,渤海沿岸的鹽田就如雨後春筍般修建了起來,而且都是水泥底鹽田。
鹽業改革的消息一放出后,很多商人都如聞到了血腥味的鯊魚一般,紛紛跑到渤海沿岸去找相關部門商議投資建造鹽田的事情。商人的反應,遠比當初內閣預料的要踴躍得多。
雖然投資一處鹽田,只能得到這處鹽田所產出的食鹽三年的鹽引,也即是說,只要他們投資用水泥建造這處鹽田,他們就有權包銷這個鹽田三年內出產的所有食鹽。
三年後,鹽引的獲取資格重新界定,但是,很多精明的商家依然能看到這中間巨大的利益。先不說這三年包銷這處鹽田的出產肯定能回本投資,通過這件事,和有關方面的官員搞好關係,打通關節,對於以後獲取鹽引也有莫大的好處。
當然,他們不知道,鹽引已經讓內閣的各位大佬上了心,到時候鹽引的獲取資格根本不是底下辦事的官吏能決定的,到時候朝廷會統一制定規則,只有按朝廷的要求辦好了事情才有資格購買鹽引。
隨著渤海鹽田的紛紛建立,食鹽短缺問題終於得到完滿的解決,腌制鹹魚的用鹽問題也隨之迎刃而解。關公將新訓練好的海軍,甚至將原來的水軍還有俘虜的原東吳水軍全部拉出去,到江河湖海去捕撈魚蝦。
一時之間,半個天朝的百姓飯桌上都充滿了咸腥味,這些都是水軍們生產出來的鹹魚、咸蝦、海帶等海產品。這個時代的江河湖海都還沒有受到工業污染,也沒被過渡捕撈,江河湖海簡直就是個大糧倉。
船隊每次出動都能輕易得到豐厚的收穫。很快,一些有錢人也看到了這裡面的巨大利益,於是,慢慢地,開始有些人也打造船隻和漁網,紛紛下水加入捕撈業,跟朝廷搶起生意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