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5 詩經 7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詩人們盡量要避免同他們所屬的集團的直接衝突,或者說,他們總是感受到集團力量的威迫。看起來,詩人們強烈地表示對於國家命運和民眾生活的關心,而批評其他人缺乏這種關心,這是一種矛盾;但另一方面,這種關心,本質上也就是關心統治秩序的安定,是整個統治集團公認(不管能否做到)的正確立場、道德原則。他們所批評的,正是對這種立場和原則的背離。當他們發現(或認為)大多數人都已背離了這種立場和原則時,便既感到迷惘和悲憤,又感到恐懼,而決不敢張揚純屬個人的態度,使自己處於同集團對抗乃至決裂的地位。
以上所舉的例子以及大、《小雅》中其他同類詩歌,可以說開創了中國政治詩的傳統。詩中所表現的憂國憂民的情緒,以及總是首先要站立在「正確」的也就是社會公認的道德立場上才能進行批評而避免張揚個人的態度,對後代的政治詩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國風》中的民間歌謠(包括《小雅》中一部分類似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內容比純粹出於社會上層的《雅》、《頌》廣闊得多,生活氣息也更為濃厚。
《七月》
十五《國風》,以《豳風》的年代最早。其中《七月》一篇,是極古老的農事詩,一般以為產生於西周初。與《周頌》中的農事詩不同,它以相當長的篇幅。敘述農夫一年四季的勞動生活,並記載了當時的農業知識和生產經驗,像是記農曆的歌謠。詩的作者。像是一個奴隸管理人,或者如一些學者所說,他是一個奴隸家庭的家長,率領一群農夫和自己的妻子兒女為「公」和「公子」工作。不拘哪一種,其本人的身份,也屬於奴隸,只是地位稍高些。所以詩中既嗟嘆農夫的辛勞。又將此作為農夫應盡的義務,並為「公」和「公子」熱情祝頌。詩的價值,在於相當忠實而細緻地描繪了從氏族公社轉化來的氏族奴隸制的社會情狀。
我們從詩中看到。農夫們既要在田中耕作收穫,又要種桑養蠶,紡麻織絲,乃至練習武功。打獵捕獸;農閑時還得到城堡里去修理房屋。就是在寒冬里也不得閑,要鑿取冰塊藏入地窖,供「公」及「公子」們夏日裡享用;一年到頭,周而復始。他們吃的是什麼?「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享葵及菽,八月剝棗」;「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九月叔苴」。——大抵是苦菜、野果、葫蘆、麻子這一類東西。一切好物事。全歸主人所有。「言私其豵,獻豜於公」。打來的野豬,大的歸「公」,小的才歸自己;「我朱孔陽,為公子裳」,織染成硃紅色漂亮的衣料,是給「公子」做衣衫;處女也歸「公子」:「春日遲遲,采蘩祁祁。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只有在新年時節,「公」會讓人宰了嫩羊,把農夫們召去。於是眾人「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公」和「公子」不但享受了農夫們的勞動成果,還驅使他們為自己高呼萬歲。
這首詩不僅在社會學、歷史學、農業學方面是極可貴的資料,從文學史來說,也是後代田家詩的濫觴。
《國風》中也有相當一部分政治批評和道德批評的詩。這些詩有些是針對特定的人物事件的,有的則帶有普遍意義。總體上說,這些詩較多反映了社會中下層民眾對上層統治者的不滿。如《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懸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這首詩,以前很多人都解釋為勞動者對剝削者不勞而獲、坐享其成的責問,這恐怕不太確切。應該指出,在《詩經》的時代,所謂「君子勞心,小人勞力」(《左傳》),「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孟子》),在社會的一般認識中,原是名正言順,天經地義。在物質上、精神上都受到嚴重奴役的奴隸們,能否清醒地否定當時社會所公認的這一種原則,本身是個問題;即使有人認識到並表現出來了,這樣的詩也不可能被諸侯和周王朝的樂宮照樣容納,成為貴族子弟日常誦詠學習的對象。《毛詩序》解此詩,謂「刺貪也。在位貪鄙,無功而食祿」,應該是正確的。也就是說,詩人還是從社會公認的原則出發,認為「君子」居其位當謀其事,「無功而食祿」就成了無恥的「素餐」——白吃飯。末句「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是諷刺的筆法。事實上,「君子」們尸位素餐,倒是普遍的現象。以他們聲稱的原則諷刺他們的行為,這首詩已經很深刻,不必再加以拔高,以至脫離了原意。
「禮儀」是統治者自身制訂的行為規範,而統治階層的成員,沉湎於荒淫作樂的生活,又往往破壞了這種規範,於是詩人對他們發出尖銳的詛咒。但同時也要看到,這首詩之所以寫得如此尖銳而激烈,乃是因為作者不管是真心還是假意,首先站在維護「禮儀」的立場,這也是社會所承認的「正確」的出發點。再如《碩鼠》,也是相當深刻的政治諷刺詩。詩中把統治者比作貪得無厭的大老鼠,感到忍受不了這幫傢伙的沉重壓榨,想要逃到一塊「樂土」中去。從詩中「無食我黍」等句來看,作者是擁有自己的土地財產的,其身份可能是下層貴族或其他自由民吧。這種反對過度剝削的意見,也是明智的統治者所願意認可,並認為值得警戒的。
前面說《小雅》中一部分詩歌與《國風》類似,其中最突出的,是關於戰爭和勞役的作品。我們就把這類詩同《國風》中同樣主題的詩放在一起介紹>。《小雅》中的《採薇》、《杕杜》、《何草不黃》,《豳風》中的《破斧》、《東山》,《邶風》中的《擊鼓》,《衛風》中的《伯兮》等,都是這方面的名作。與敘述武功的史詩不同,這些詩歌大都從普通士兵的角度來表現他們的遭遇和想法,著重歌唱對於戰爭的厭倦和對於家鄉的思念,讀來倍感親切。
《東山》
其中《東山》寫出征多年的士兵在回家路上的複雜感情,在每章的開頭,他都唱道:「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蒙。」他去東山已經很久了,走在回家路上,天上飄著細雨,襯托出他的憂傷感情。他一會兒想起了恢復平民生活的可喜,一會兒又想起了老家可能已經荒蕪,迎接自己的也許是一派破敗景象:「果贏之實,亦施於宇。伊威在室,蠨蛸在戶。町畽鹿場,熠耀宵行。」但是,即使是這樣,他也覺得還是老家好:「不可畏也,伊可懷也!」一會兒又想起了正在等待自己歸來的妻子:「鸛鳴於垤,婦嘆於室。……自我不見,於今三年。」然後又想起妻子剛嫁給自己時那麼漂亮:「其新孔嘉」,可是,「三年」不見她還是那麼漂亮嗎?「其舊如之何?」。全詩通篇都是這位士兵在歸家途中的心理描寫,寫得生動真實,反映了人民對和平生活的懷念和嚮往。這首詩對於後來的詩歌也有一定影響。如漢樂府民歌中的《十五從軍征》,寫一個老兵從軍隊里歸來,卻見到老家已經破敗,親人已經去世,其構思可能曾受到此詩的啟發。《小雅》的《採薇》,表現了參加周王朝對玁狁戰爭的士兵的苦惱,他不能回家,不能休息:「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整天想的就是早日回家。但眼看著日子一天天過去,回家之事卻毫無指望,因而獨自黯然神傷,「曰歸曰歸,歲亦暮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最後終於盼到了回家的那一天,他走在回鄉途中,天空飄著紛紛揚揚的雪花,身體又飢又渴,心裡充滿悲哀:「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他去當兵的時候正是春天,楊柳迎風搖曳,似乎在為他送行,又似乎表示挽留;他回到家鄉的時候正是冬天,雪花霜霏飄灑,似乎在表示歡迎,又似乎表示冷漠。這四句,一直受到後代文人的高度評價,如晉代謝玄就認為這是《詩經》中最好的詩句(見《世說新語.文學》)。後世詩歌中所表現的以折柳贈遠行之人的風習,似乎最早就是淵源於此詩,因為此詩最早將楊柳與遠行組合到了一起,使人產生了楊柳留人的印象。(想知道《神探貝斯特》更多精彩動態嗎?現在就開啟微信,點擊右上方「+」號,選擇添加朋友中添加公眾號,搜索「zhongwenwang」,關注公眾號,再也不會錯過每次更新!)(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