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魔七十二策
邪魔七十二策
戰略篇(三十六策)
佐謀
佐謀:輔助籌劃。
第一策:胸中甲兵
原意:甲兵:披甲的士兵。一個人具有的軍事才能。
計意:無論是帶兵的將領或是普通的士兵,平時都有不斷地學習軍事知識,提高自身的軍事技能。
第二策:居安思危
原意:居:處在。處於安全的環境;要想到可能出現的危難。
計意:時刻準備。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下面還有一個故事:
宋、齊等國聯合攻打鄭國,弱小的鄭國知道自己兵力不足,於是請晉國做中間人,希望宋、齊等國家能夠取消攻打的念頭。其他國家因為害怕強大的晉國,並不想得罪晉國,於是紛紛決定退兵。
為了答謝晉國,於是鄭國國君就派人獻給晉國許多美女與貴重的珠寶作為賀禮。收到這份禮物之後,晉悼公十分高興,就將一半的美女賞給這件事的大功臣魏絳。
沒想到正直的魏絳一口拒絕,並且勸晉悼公說:「現在晉國雖然很強大,但是我們絕對不能因此而大意,因為人在安全的時候,一定要想到未來可能會發生的危險,這樣才會先做準備,以避免失敗和災禍的發生。」晉悼公聽完魏絳的話之後,知道他時時刻刻都牽挂國家與百姓的安危,從此對他更加敬重。
第三策:蠱惑人心
原意:蠱惑:迷惑。指用欺騙引誘等手段迷惑人,搞亂人的思想。
計意:有了動亂,民不安心。就要想辦法引導他們,搞亂他們原有的想法。
第四策:欲取姑予
原意:姑:暫且;與:給與。要想奪取他些什麼,得暫且先給他些什麼。指先付出代價以誘使對方放鬆警惕,然後找機會奪取。
計意:
第五策:恩威并行原意:安撫和強制同時施行。
計意:
成語出處晉陳壽《三國志吳志周魴傳》:「魴在郡十三年卒,賞善罰惡,恩威并行。」
第六策:懷柔天下
原意:使天下歸服。懷柔:舊指統治者用政治手腕籠絡人心,使之歸服。
計意:胸懷大志,以天下為重,讓老百姓安居樂業。
遠謀
指深遠的謀略。做長遠打算。遠:距離長,與「近」相對:遠方。遠程。遠景。遠見……
第七策:運籌帷幄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原意:運:運籌;帷幄:軍用帳幕;千里之外:指戰場。在小小的軍帳之內作出正確的部署,能決定千里之外戰場上的勝負。
成語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歷史故事:
西漢時期,劉邦當皇帝后在都城洛陽南宮擺酒宴,招待文武百官。他問百官他與項羽的區別,百官紛紛誇讚他大仁大義。劉邦說運籌帷幄不如張良,安撫百姓不如蕭何,率軍打仗不如韓信,但他能合理地使用他們三位俊傑,所以能得天下
第八策:深謀遠慮
原意:深:深入;周詳;謀:謀划;計劃;遠:長遠;慮:考慮;打算。指計劃得很周密;考慮得很長遠。
成語出處漢賈誼《過秦論》:「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曩時之士也。」
第九策:招降納叛
原意:招收、接納敵方投降,叛變過來的人。現指收羅壞人。
計意:團結一切可以固結的力量為自己所用,讓自己更強大。
第十策:誅鋤異己
原意:誅:殺害;鋤:剷除。消滅和清除跟自己不一條心的人。
計意:
成語出處《梁書止足陶季直傳》:「齊武帝崩,明帝作相,誅鋤異己,季直不能阿意,明帝頗忌之,乃出為輔國長史,北海太守。」
第十一策:韜光養晦
原意:指隱藏才能,不使外露。
計意:指不平常的人物。隱藏著的龍;睡卧著的虎。潛藏著未被發現的人才或英雄。隱藏自己的長處,不要讓敵人或對手知道自己的殺手鐧是什麼。在關鍵的時候才能讓對方措手不及。
成語出處《舊唐書·宣宗記》:「歷太和會昌朝,愈事韜晦,群居游處,未嘗有言.」
第十二策:顧全大局
原意:顧全:顧及;使不受損害;大局:全盤或整體;多指國家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一切言論、行動都要從全局出發;不使受到損害。
計意:
成語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14回:「總求大人格外賞他們個體面,堵堵他們的嘴。這是卑職顧全大局的意思。」
鑽謀
鑽營謀求。
鑽:用錐狀的物體在另一物體上轉動穿孔。鑽孔。鑽探。鑽心。
第十三策:殺人越貨
原意:殺害人命,搶奪財物。
計意:借別人的刀,不如用自己的刀順手,更容易將敵人至於死地。
成語出處《尚書康誥》:「殺越人於貨,暋不畏死,罔弗憝。」
第十四策:裡應外合
原意:外面攻打,裡面接應。
計意:能夠進入到敵人內部或在敵人內部找到為自己所用之人。
成語出處元李文蔚《圯橋進履》第二折:「小官須索整點英雄將士,裡應外合擒拿他,有何不可也。」
第十五策:明珠暗投
原意:明亮的珍珠,暗裡投在路上,使人看了都很驚奇。指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視。也指好東西落入不識貨人的手裡。或好人誤入其途。
計意:隱藏自己真實的目的和本領,到敵方去卧底。
成語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臣聞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人於道路,人無不按劍相眄者。何則?無因而至前也。」
歷史故事
西漢時期鄒陽原在吳王劉濞手下做事,發現吳王想謀反,就改投奔梁孝王。羊勝對鄒陽有偏見,就在梁孝王面前挑撥離間,鄒陽被投入監獄準備處死,他給梁孝王寫信說如果有人把「明月之珠」偷偷扔在路上,就會引起人們的警惕而不敢上前
第十六策:興妖作怪
原意:指妖怪裝神弄鬼或興事害人。現多比喻無事生非;製造事端;暗中破壞搗亂。
計意:
成語出處元無名氏《碧桃花》:「你既然還有陽壽,陰曹地府不管,你卻這等興妖作怪。」
第十七策:恩威并行
原意:安撫和強制同時施行。
計意:
成語出處晉陳壽《三國志吳志周魴傳》:「魴在郡十三年卒,賞善罰惡,恩威并行。」
第十八策:以毒攻毒
原意:攻:治。用毒藥治病毒。指用對方使用的厲害手段制服對方。
計意:
成語出處宋羅泌《路史有巢氏》:「而劫痼改積,巴菽殂葛猶不得而後之以毒攻毒,有至仁焉。」
詐謀
詭計﹔壞主意。
詐:欺騙,用手段誆騙:欺詐。詐騙。詐取。詐財。詐哄。爾虞我詐。
第十九策:兵不厭詐
原意:詐:矇騙。用兵作戰可以經常使用偽裝;以迷惑對方。在兵法中被稱作詐。指在作戰時戰勝敵人;可以盡量想辦法迷惑敵人,要靠謀略。
計意:讓敵人的錯覺變成敵人合理的思維,謊言反覆地傳播就是真理。
成語解釋成語出處先秦韓非《韓非子難一》:「戰陣之間,不厭詐偽。」
歷史故事
公元前633年,楚國攻打宋國,宋國向晉國求救。第二年春天,晉文公派兵攻佔了楚的盟國曹國和衛國,要他們與楚國絕交,才讓他們復國。楚國被激怒了,撤掉對宋國的包圍,來和晉國交戰。兩軍在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對陣。
晉文公重耳做公子時,受後母迫害,逃到楚國,受到楚成王的款待。楚成王問重耳以後如何報答,重耳說:「美女、綢緞等等,您都有了,我能給您什麼呢?假如托您的福我能回國執政,萬一遇到兩國發生戰爭,我就撤退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楚國還不能諒解,雙方再交手。」
為了實現當年的諾言,晉文公下令撤退九十里。楚國大將子玉率領楚軍緊逼不舍。
當時,楚國聯合了陳、蔡等國,兵力強;晉國聯合了齊、宋等國,兵力弱。應該怎樣作戰呢?晉文公的舅舅子犯說:「我聽到過這樣的說法:對於注意禮儀的君子,應當多講忠誠和信用,取得對方信任,在你死我活的戰陣之間,不妨多用欺詐的手段迷惑對方。你可以採取欺騙敵軍的辦法。」
晉文公聽從了子犯的策略,首先擊潰由陳、蔡軍隊組成的楚軍右翼,然後主力假裝撤退,引誘楚軍左翼追趕,再以伏兵夾擊。楚軍左翼大敗,中軍也被迫撤退。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城濮之戰。晉國取勝后,與齊、魯、宋、鄭、蔡、莒、衛等國會盟,成為諸侯霸主。
第二十策:敲詐勒索
原意:用強迫手段或抓住別人的把柄進行威脅,索取財物。
計意:利用自己的強勢,直接收取他人的錢物。
第二十一策:尸位素餐
原意:屍位:佔據著職位而不做事。空占著職位不做事,白吃飯。
計意:留下個空殼,讓你想治我也沒辦法。
成語出處東漢班固《漢書朱雲傳》:「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
歷史故事
屍音史,是古代祭禮中的一個代表神像端坐看而不須要做任何動作的人。
「書經」有句道:「太康屍位」」屍位就是源出於此,用來比喻一個有職位而沒有工作做的人,正如祭禮中的屍,只坐在位上,不必做任何動作一樣。
「素餐」也是出於詩經:「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後人於是用「素餐」來比喻無功食祿的人。把「屍位」和「素餐」兩者連合成為一句成語,應該說是出於「漢書」,因為該書的「朱雲傳」裹:「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整句成語的意思,也是和上述的屍位和素餐相同。這樣說,我們要研究成語的出處,對這句成語分合的出處,也應該詳細知道。
一般機關、社團、商店的冗員,憑看人事或其他特殊的關係,只知道每月按期領取薪金,每日吃喝閑坐,而不做任何工作,這種人都可以說是「尸位素餐」。此外,一般工作能力很差的人,雖然已經盡了自己的能力服務,但事情總是做不好,毫無成積可言,這種人能夠保持職位,不是靠自己的本領,而是藉著特殊關係,因此也可以說「尸位素餐」。又如某人向朋友說,自己本來沒有甚麼本領,幸蒙東主的照顧,得到解決生活,但自己「尸位素餐」,良心上也有點內疚。這樣說,又成為很得體的謙話了。
第二十二策:越俎代庖。
原意:掌管祭祀的人去代替廚師做飯。指超出自己的職能範圍去處理別人所管的事,或包辦代替。
計意:說我行我就行,不行也行。行不行,管你P事,這活反正能不到你干,你在行又有什麼用。
:
第二十三策:逢人說項
原意:到處為人說好話。
計意:
成語出處唐李綽《尚書故實》:「楊祭酒敬之愛才,公心嘗知江表之士項斯。贈詩曰:『處處見詩詩總好,及觀標格過於詩。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
歷史故事
唐朝時期,江東年輕人項斯,字子遷,參加會考開始沒有什麼名氣,別人拿他的卷子去給楊敬之看。楊特別喜歡就作詩「幾度見詩詩盡好,及觀標格過於詩,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沒多久,他就被長安方面錄取。
第二十四策:狡兔三窟
原意:窟:洞穴。狡猾的兔子有三個洞穴。指藏身的地方特別多;用來躲避災難禍患。也指掩蓋的方法多;隱身的計劃周密。
計意:
成語出處西漢劉向《戰國策齊策四》:「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請為君復鑿二窟。」
歷史故事
春秋時代,在齊國有位名叫孟嘗君的人,他非常喜歡與文學家還有俠客風範的人交朋友,為了能與他們常討論國家大事,總喜歡邀請這些人到家中長住。在這些人當中,有位叫馮諼的人,他常常一住就是住上很長一段時間,但是卻什麼事都不做,孟嘗君雖然覺得很奇怪,但是好客的他還是熱情招待馮諼。
有一次,馮諼替孟嘗君到薛地這地方討債,但是他不但沒跟當地百姓要債,反而還把債倦全燒了,薛地人民都以為這是孟嘗君的恩德,而心裡充滿感激。直到後來,孟嘗君被齊王解除相國的職位,前往薛地定居,受到薛地人熱烈的歡迎,孟嘗君才知道馮諼的才能。一直到這時候,不多話的馮諼才對孟嘗君說:「通常聰明的兔子都有三個洞穴,才能在緊急的時候逃過獵人的追捕,而免除一死。但是你卻只有一個藏身之處,所以你還不能把枕頭墊得高高地睡覺,我願意再為你安排另外兩個可以安心的藏身之處。」於是馮諼去見梁惠王,他告訴梁惠王說,如果梁惠王能請到孟嘗君幫他治理國家,那麼梁國一定能夠變得更強盛。於是梁惠王派人邀請孟嘗君到梁國,準備讓他擔任治理國家的重要官職。可是,梁國的使者一連來了三次,馮諼都叫孟嘗君不要答應。梁國派人請孟嘗君去治理梁國的消息傳到齊王那裡,齊王一急,就趕緊派人請孟嘗君回齊國當相國。馮諼要孟嘗君向齊王提出希望能夠擁有齊國祖傳祭器的要求,並且將它們放在薛地,,同時興建一座祠廟,以確保薛地的安全。祠廟建好后,馮諼對孟嘗君說:「現在屬於你的三個安身之地都建造好了,從此以後你就可以墊高枕頭,安心地睡大覺了。」
玄謀
玄聖之道。深謀;妙計。
玄:深奧不容易理解的:玄妙。玄奧。玄理。玄學。
第二十五策:畫蛇添足
原意:畫蛇時添上腳。指徒勞無益;多此一舉。也指做了多餘的事,反而不恰當。
計意:故意做錯事情或暴露自己的弱點,迷惑敵人,從而達到自己想要有結果。
成語出處西漢劉向《戰國策齊策二》:「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
歷史故事
古代楚國有個貴族,祭過祖宗以後,把一壺祭酒賞給前來幫忙的門客。門客們互相商量說:「這壺酒大家都來喝則不夠,一個人喝則有餘。讓咱們各自在地上比賽畫蛇,誰先畫好,誰就喝這壺酒。」有一個人最先把蛇畫好了。他端起酒壺正要喝,卻得意洋洋地左手拿著酒壺,右手繼續畫蛇,說:「我能夠再給它添上幾隻腳呢!」可是沒等他把腳畫完,另一個人已把蛇畫成了。那人把壺搶過去,說:「蛇本來是沒有腳的,你怎麼能給它添腳呢!」說罷,便把壺中的酒喝了下去。那個給蛇添腳的人終於失掉了到嘴的那壺酒。
第二十六策:畫餅充饑
原意:用畫的餅來解餓,用空想來安慰自己。
計意:給別人空頭許諾,保存自己的實力。
第二十七策:故伎重演
原意:老花招再耍一次,指又一次使用已經使用過的手段。含貶義。
計意:用自己或別人用過的計謀,麻痹敵人。
第二十八策:王顧左右而言他
原意:指離開話題,迴避難以答覆的問題。
計意:
成語出處《孟子·梁惠王下》
歷史故事
孟子(即孟軻,戰國中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有一次對齊宣王說:「有一個人,因為要到楚國去,把老婆孩子交託給他的朋友,請予照顧。等到他回來的時候,才知道他的老婆孩子一直在受凍挨餓,那位朋友根本沒有盡到照顧的責任。你說這該怎麼辦?」
齊宣王答道:「和他絕交!」孟子又說:「有一個執行法紀、掌管刑罰的長官,卻連他自己的部下都管不了。你說這該怎麼辦?」齊宣王說:「撤他的職!」最後,孟子說:「全國之內,政事敗亂,人民不能安居樂業。你說這又該怎麼辦?」王顧左右而言他——齊宣王望著兩旁站立的隨從,把話故意扯到別處去了。
第二十九策:八面玲瓏
原意:玲瓏:透亮;清澈的樣子;也指人機靈、靈巧。原指室內各面窗戶敞通明亮。后形容為人機靈;善於應付。
成語出處唐黃滔《黃御史集大唐福州報恩定光多寶塔碑記》:「七面八面玲瓏。」
第三十策:坐收漁利
原意:利用別人的矛盾;從中得到好處。
計意:
成語出處西漢劉向《戰國策燕策二》:「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
隱謀
謂隱匿其智謀。密謀﹔陰謀。
隱:藏匿,不顯露:隱藏。隱匿。隱居。隱士。隱諱。傷痛:隱惻。憐憫:惻隱之心。
第三十一策:妙不可言
原意:妙:美妙、巧妙;言:說。美妙得不能用言語表
計意:不要多說話,讓對手知道你的底細。
成語出處晉郭璞《江賦》:「經紀天地,錯綜人術,妙不可盡之於言,事不可窮之於筆。」
第三十二策:鑿壁偷光
原意:在牆上鑿開一個小孔;偷借鄰家的燈光讀書。形容在艱苦的條件下仍堅持刻苦學習。
計意:竊取他人好處或計謀,自己不要費時費力,又得到了好處。
成語出處晉葛洪《西京雜記》第二卷:「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歷史故事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裡窮,沒錢上學。後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裡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幹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心裡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裡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麼辦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裡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後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第三十三策:請君入甕
原意:君:人的尊稱;瓮:陶制的大罈子。一種口小腹大的大罈子。指就用某人整治別人的辦法來對付她自己。
計意:讓對手進入絕境。
成語出處唐張鷟《朝野僉載周興》:「即索大瓮,以火圍之,起謂興曰:『有內狀勘老兄,請兄入此瓮。』」
歷史故事
唐朝女皇武則天,為了鎮壓反對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其中兩個最為狠毒,一個叫周興,一個叫來俊臣。他們利用誣陷、控告和慘無人道的刑法,殺害了許多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則天手裡,內容竟是告發周興與人聯絡謀反。武則天大怒,責令來俊臣嚴查此事。來俊臣,心裡直犯嘀咕,他想,周興是個狡猾奸詐之徒,僅憑一封告密信,是無法讓他說實話的;可萬一查不出結果,太后怪罪下來,我來俊臣也擔待不起呀。這可怎麼辦呢?苦苦思索半天,終於想出一條妙計。他準備了一桌豐盛的酒席,把周興請到自己家裡。兩個人你勸我喝,邊喝邊聊。酒過三巡,來俊臣嘆口氣說:「兄弟我平日辦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認罪,不知老兄有何辦法?」周興得意地說:「這還不好辦!」說著端起酒杯抿了一口。來俊臣立刻裝出很懇切的樣子說:「哦,請快快指教。」周興陰笑著說:「你找一個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熱,再讓犯人進到瓮里,你找一個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熱,再讓犯人進到瓮里,你想想,還有什麼犯人不招供呢?」來俊臣連連點頭稱是,隨即命人抬來一口大瓮,按周興說的那樣,在四周點上炭火,然後回頭對周興說:「宮裡有人密告你謀反,上邊命我嚴查。對不起,現在就請老兄自己鑽進瓮里吧。」周興一聽,手裡的酒杯啪噠掉在地上,跟著又撲通一聲跪倒在地,連連磕頭說:「我有罪,我有罪,我招供。」故事見於《資治通鑒唐則天皇後天授二年》。成語「請君入甕」,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第三十四策:威迫利誘
原意:既用暴力威脅、誘惑;又用名利強迫。指軟硬兼施。誘:誘惑。
計意:
成語出處宋王灼《頤堂文集卷三李仲高石君堂》詩:「利誘威脅擬奪去,仲高誓死君之側。」
第三十五策:轍亂旗靡
原意:轍:車轍;靡:倒下。車轍錯亂,旗子倒下。形容軍隊潰敗逃竄。
計意:
成語出處先秦左丘明《左傳庄公十年》:「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歷史故事
春秋時期,齊國恃強凌弱攻打魯國,魯庄公率軍迎敵,兩軍相遇,齊軍擂起戰鼓,而魯軍在曹劌的帶領下沒有擂鼓。魯庄公等齊軍三鼓過後才命士兵擊鼓,看到對方轍亂旗靡時,命令魯軍奮勇出擊,這樣贏得了戰爭的勝利。
第三十六策:願者上鉤(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原意:太公:指周初的呂尚,即姜子牙。指心甘情願地上當。
計意:撒出各種誘因,讓對手主動上鉤。
成語出處《武王伐紂平話》下卷:「姜尚因命守時,直鉤釣渭水之魚,不用香餌之食,離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負命者上鉤來!』」
歷史故事
商朝末年,姜子牙隱居在渭水邊,他在渭水邊用筆直的魚鉤,不掛魚餌,魚鉤離水面還有三尺高開始釣魚。有人笑他100年也釣不到一條魚,他則念念有詞地說:「不想活的魚兒自己上鉤吧。」結果周文王聽說后親自請他輔助朝政,消滅商朝
戰術篇
戰:打仗。戰爭。戰機。戰績。戰略。戰術。爭鬥。比試。
術:技藝。技術。方法。戰術。權術。心術。
屯兵
守衛的兵。屯田墾荒的軍隊。駐紮軍隊。
屯:聚集,儲存。屯積。屯聚。
兵:戰士,軍隊。兵士。兵卒。兵丁。
第三十七策:按兵不動
原意:按:止住。控制住軍隊;暫不行動。原指作戰時使軍隊暫不行動。現比喻暫不行動,觀望時機,或接受任務后不肯行動。
計意:就算我是賊,你捉住能奈我何?要錢沒有,要命一條。也有死豬不怕開水燙之意。
成語出處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召類》:「趙簡子將襲衛,使史默往睹之。期以一月,六月而後反……趙簡子按兵而不動。」
歷史故事
(趙國國君的先人)準備攻打衛國,派史墨去衛國了解情況。
史墨到衛國后1年才回來,趙簡子生氣地說:為什麼去這麼久才回來?
史墨說:我對衛國情況作了詳細了解,所以耽擱久了些。現在衛國國君很開明,輔佐他的賢才又很多,國家治理得很好。攻打衛國還不是時候,我勸您不要輕舉妄動。
趙簡子聽史墨說得有理,便按兵而不動,等待時機。這個成語原來指掌握力量而暫不行動,以等待時機。現在也比喻接受任務后不肯行動。
第三十八策:步步為營
原意:步:古時五尺為步;步步:表示距離近;營:軍事營壘。軍隊每前進一步就設下一道營壘。指軍隊作戰時進軍謹慎,一步一步地構築工事,以鞏固自己的陣地。也比喻做事一步一步地來,穩紮穩打。
計意:寸步不讓,得一想十,得十想千想萬。到手就是財,算進不算出。
成語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71回:「可激勸士卒,拔寨前進,步步為營,誘淵來戰而擒之。」
第三十九策:
第四十策:
第四十一策:后發制人
原意:先讓對方動手,等待有利時機反擊,制服對方。
計意:半夜裡撬不起太陽,對方已經搶佔先機。在對自己不利的情況下使用,等待敵人的動向或有什麼變化對自己有利在作打算。
第四十二策:穩坐釣魚台
用兵
第四十三策:兵貴神速
第四十四策:突然襲擊
第四十五策:背水為陣
第四十六策:誘敵深入
原意:指把敵人引進來,使它處於孤立不利的地位,以便包圍殲滅。
計意:讓敵人把自己當朋友,在出賣索利。
第四十七策:窮寇勿追
第四十八策:擒賊擒王
進攻
第四十九策:一鼓作氣
第五十策:再衰三竭
第五十一策:短兵相接
第五十二策:各個擊破
原意:集中優勢力量把對方一個一個地攻破。
計意:不擇手段將對方一個一個地拉下水,沒有辦不到的,只要你有弱點。
第五十三策:長驅直入
第五十四策:傾巢出動
防守
第五十五策:銅牆鐵壁
第五十六策:嚴陣以待
第五十七策:深溝高壘
第五十八策:守望相助
第五十九策:不可逾越
不可越雷池一步
第六十策:先下手為強
縱橫
第六十一策:天馬行空
原意:神馬賓士在空中。比喻氣勢豪放,不受拘束。
計意:獨往獨來,我行我素。愛做什麼做什麼,不理別人的議論。
第六十二策:我行我素
第六十三策:反經行權
第六十四策:追亡逐北
第六十五策:揭竿而起
離經叛道
第六十六策:逐中原
敗走
第六十七策:丟卒保車
第六十八策:一決雌雄
第六十九策:同室操戈
原意:自家人動刀槍。泛指內部相爭。操:拿;戈:古代的一種兵器。
成語出處南朝宋范曄《後漢書鄭玄傳》:「康成入我室操吾矛以伐我乎?」
歷史故事
春秋時期,鄭國王室公孫黑與公孫楚同時看中大夫徐吾犯的妹妹。徐吾犯十分為難,就去向子產討教。子產讓徐吾犯的妹妹自己決定。徐妹看中公孫楚,兩人結婚時,公孫黑不服氣就全副武裝衝進公孫楚的家,公孫楚拿戈相迎把他趕出家門。
第七十策:鋌而走險
原意:指由於無路可走或絕望而採取的冒險行動。
計意:以其坐以待斃,不如反戈一擊。
第七十一策:石破天驚
原意:山崩石裂;有驚天動地之勢。原指箜篌的樂聲忽然高亢;震動了整個天界。也多指突發的大事或文章、議論的驚人。
計意:
成語出處唐李賀《歌詩集李憑箜篌引》:「女媧鍊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第七十二策:錢可通神
原意:金錢萬能的作用。
計意:有錢能使鬼推磨。
有待繼續整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