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個世界景點背後的故事1

100個世界景點背後的故事1

第一部

分佛祖出生地,住著各國僧侶一片靜寂平凡遺迹出家修行眾信嚮往覃遠東來尼泊爾前,我就對佛教的四大聖地之一——藍毗尼這一佛祖釋迦牟尼的誕生寶地心儀已久,現在總算了卻了前去拜謁的心愿。

藍毗尼距加德滿都約360公里,位於尼泊爾南部的特萊平原上,屬熱帶氣候,最高氣溫可達50攝氏度左右。由於從首都加德滿都到藍毗尼的公路是尼泊爾的主要交通幹道,車多、路險,所以筆者經過7個半小時的長途跋涉才終於抵達了目的地。

在我們想象中,佛教聖地應位於鳥語花香的深山密林,然而實際情況完全不同,藍毗尼佛祖誕生的遺迹就在一馬平川的特萊平原上,與周圍的環境相比並無二致。據中華寺的通睿師父介紹,藍毗尼遺址共佔地約770公頃,劃分為3個部分:以阿育王石柱、菩提樹、水池、摩耶夫人廟等遺址為主的花園聖地區,各國佛教組織興建的寺院區和以種植樹木為主的綠化區。

最讓我們感興趣的當然是佛祖誕生的花園聖地。在通睿師父的引領下,我們迫不及待地來到這裡,只見聖園呈方形,四周被鐵柵欄圍住,面積約1萬平方米。

在聖園的東南角,有一棵巨大的菩提樹,粗大的樹榦需七八人方能合抱。樹旁便是佛祖的母親摩耶夫人曾經沐浴過的水池。據說當年摩耶夫人在回娘家生產時途經此地,並在此沐浴,手扶無憂樹生下了佛祖。

當年的無憂樹早已枯死,取而代之的這棵菩提樹成了人們朝拜的對象。藍毗尼園也因此與佛祖初轉法輪的鹿野苑、佛祖成道的菩提伽耶和佛祖涅的拘屍那城娑羅雙樹林並稱為佛教四大聖跡。

離水池向北不遠,有阿育王石柱矗立,柱高7.79米,周長2米多,呈圓柱形。阿育王是古印度赫赫有名的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他曾在公元前251年到藍毗尼朝聖,並立下石柱。石柱上有用古印度北部方言普拉克利語刻寫的敕文,說明該柱是阿育王在對藍毗尼進行朝拜后證明此處為佛陀誕生地而豎立的。我國高僧法顯和玄奘曾分別於公元403年和636年來到這裡朝拜。但在此後的歲月里,藍毗尼便湮沒無聞,直到19世紀末德國考古學家發現了阿育王石柱,並根據玄奘法師《大唐西域記》中的記載進行勘查發掘,才證實了藍毗尼園的地點,使荒廢多年的聖跡又一次展現在世人面前。

出了聖園便是寺廟區。迄今為止,先後有中國、日本、越南、緬甸、斯里蘭卡等國在此修建寺廟或禪定中心。中華寺是目前已建成的寺廟中規模最大的一個。這裡氣度不凡:金黃的琉璃瓦、朱紅的圍牆、碧綠的草坪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怪不得韓國僧人會「眼紅」,想購買一批中國造的琉璃瓦來裝飾他們的寺廟。當然,各國的寺廟或禪定中心都很有特色,但令人稱奇的是這裡有的寺廟竟完全是僅個人之力完成的,比如越南的佛國寺,而日本的幾名僧人更是為了完成在聖地再建梵宇的心愿不幸遇害,為禮佛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現在各個寺廟在藍毗尼的常駐僧人並不多,共約30餘人,但彼此間相處得十分友好。每到月圓時,各國的僧人都要聚集在阿育王石柱周圍輪流誦經,而無論哪個寺廟有活動,都會主動邀請其他國家的僧人參加。我們到達的當晚正好趕上斯里蘭卡的寺廟舉行誦經會,可惜整個活動要持續到早上6點,我們經過一天的奔波實感疲倦,便提早告辭了。

夜宿藍毗尼,斯里蘭卡僧人朗朗的誦經聲從風中傳來。此時,我突然領悟到為什麼佛經故事中總是講述佛祖在夜晚和菩提樹下修行,這恐怕是特萊平原和印度白天氣候炎熱,只有到了夜晚,涼風習習,人方能神清氣爽,集中心力去修行的緣故吧。滿天星斗遮蓋下的藍毗尼分外平和、寧靜,引人感慨萬千。

遙想當初佛祖為了尋求人間的解脫之道,放棄了王位和優裕的生活,出家修行,歷經磨難,方成正果。2000多年後的今天,藍毗尼已去盡往日的奢華,留給人們的只是一片靜寂平凡的遺迹,但佛祖倡導的和平、慈悲與寬容的精神在當今世界仍有現實意義,這大概也是佛教歷經千年不衰的原因吧。

第一部分耶穌生與死的地方《聖經》描述的關鍵場所幾大教派的朝聖之地周林雁陳克勤如果說游bj不去登長城算不得遊覽bj的話,那麼,到中東旅遊不去伯利恆的聖誕教堂與耶路撒冷的苦路和聖墓教堂走一趟,也算不得中東之旅圓滿,因為那裡與傳說中耶穌的出生、殉難與復活聯繫在一起。

伯利恆位於耶路撒冷南8公里,坐落在兩座山丘上,它海拔780米,地勢險要、土地肥沃,原名即為希伯來語中「麵包房」的意思,象徵著豐饒、富有。據《聖經》記載,史前8世紀,先知彌迦曾預言:「伯利恆以法他(以法他是伯利恆的古代名稱)啊,你在猶太諸城中為小,將來必有一位從你那裡出來,在以色列中為我作掌權的。他的根源亘古,從太初就有。」據說這個預言預示著耶穌基督將在伯利恆誕生。

相傳出生在耶路撒冷的瑪利亞和拿撒勒的木匠約瑟訂婚,因羅馬帝國普查人口而返回家族故地伯利恆,棲身在馬廄,耶穌當夜出生。後為逃避羅馬王迫害,耶穌全家逃往埃及,數年後回拿撒勒。耶穌自幼聰明過人,繼承父業成為木匠,30多歲雲遊傳教,公元30年逾越節在耶路撒冷被捕,4月7日遇難。

從山腳沿盤山公路上行2公里便到馬槽廣場,著名的聖誕教堂就在廣場左側。教堂不設大門,只有一米多見方的石洞,人們必須躬身而入。教堂內光線昏暗、燭光搖曳,許多頌揚耶穌和聖母的畫像顏色深暗,年頭久遠。教堂祭壇右側是聖誕星洞入口,狹窄彎曲而神秘。遊客點著蠟燭拾階而下,就會發現星洞非常狹小,約3x13米,石階右側便是著名的聖誕聖壇。這裡有一個用紅白大理石圍成的半圓,中央鑲嵌著14角銀星,上書拉丁文「聖母瑪利亞的基督耶穌誕生地」。聖壇上懸著15盞基督教各派的長明油燈。對面左側是耶穌出生后充作搖籃的石馬槽。

據史料記載,聖誕教堂為康斯坦丁大帝的母親海倫娜所建,屬亞美尼亞東正教。公元325年海倫娜來巴勒斯坦朝聖時,選定2世紀聖·賈斯汀考證的這個聖誕洞穴為址,歷時14年終於建成了聖誕教堂。千年來聖誕教堂屢遭地震和戰火洗劫,目前由羅馬天主教、希臘東正教等教派聯合管理。

談到耶穌的出生不能不提聖誕教堂和伯利恆,而說到耶穌的殉難與復活,就要到另外一處聖城——大名鼎鼎的耶路撒冷去尋覓遺迹了。耶路撒冷是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古迹與傳說雲集的地方,《聖經》中關於耶穌的傳教、遇難和復活的記載都能在這兒找到相應的遺迹。

錫安山上1平方公里的老城是耶路撒冷聖城中的聖城,如何進入,遊客有多種選擇,但我始終認為,最有魅力的還是從東面的獅子門沿耶穌遇難的14站「苦路」——傳說中耶穌被判死刑后,背負十字架被押往遇害地點的路線走。耶路撒冷被毀過8次,現在的「苦路」建於200年前。

進入獅子門,先看到的是右側的聖母瑪利亞父母家石洞遺址。往前左側是一巴勒斯坦小學,其石板操場便是苦路第一站,即審判耶穌的羅馬廣場。第二至第九站的街道牆上都有雕刻及青銅羅馬數字標誌,附近都建有教堂:第二站是荊冕教堂,耶穌被戴上荊棘枝冠、背上十字架,他在此為作惡不悟的人必遭毀滅而流淚。據傳他頭戴的荊棘摘自對面橄欖山,如今那兒建有淚滴狀的哭泣教堂。第三、七、九站是耶穌在苦路上行進時3次跌倒的地點。瑪利亞在第四站見到走向死亡的兒子。一個名叫西曼的好心人曾在第五站幫耶穌背過十字架。苦路的第六站是維羅尼卡教堂,拉丁文意為「真相」。相傳,一女子在這裡用手帕給耶穌擦汗,發現手帕上都是鮮血。後來她悲傷而絕,葬在這裡,有後人以其名字命名教堂以作紀念。在第八站,耶穌對大群哭泣的婦女說:不要為我哭泣,為你們的孩子,為耶路撒冷的未來哭泣吧。

苦路的第十至十四站都在著名的聖墓教堂內。聖墓教堂共有上下兩層,由苦路進入,直接就會踏入教堂的二樓,這裡是苦路的第十站和第十一站,分別展示著兩件巨幅油畫:猶太先知亞伯拉罕祭獻兒子以撒和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第十二站是耶穌殉難的地點,這裡矗立著著名的耶穌被釘奇$^書*~網!amp;*$收*集.整理死在十字架上的雕塑。第十三站在聖墓教堂的正門大廳,一塊帶著血紅色斑的大理石散發有異香,是傳說中擺放耶穌遺體的地方。從這裡往左,大廳中央是小教堂狀的聖墓所在地,這裡是苦路的終點第十四站。聖墓其實就是一個石洞,極為狹小,不足2米寬。據傳,這裡原本是貴族約瑟夫購買的墓地,當年他因敬仰耶穌而把自己的墓地捐獻出來埋葬耶穌。但下葬3天後,人們在距這裡不遠的大衛王衣冠冢上面的「最後的晚餐」樓兩次見到了耶穌顯靈,於是便打開聖墓查看,發現裡面竟是空的,人們便就此認定耶穌復活了。

被認為是耶穌殉難和復活處的聖墓教堂現由6個教派共同掌管,是教中有堂、堂中有教的典型。其實,關於耶穌的出生與復活各教派在說法上存在不少差異,不過好在如今,各個教派已經擱置爭論,安然共處。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男神崛起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男神崛起
上一章下一章

100個世界景點背後的故事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