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冀州易主上
在孫堅攻打劉表時候,大漢王朝的其他地方,也是開始上演諸侯爭霸。
兗州刺史劉岱向東郡太守喬瑁借糧,喬瑁推辭不給,於是劉岱以此為由,率軍殺入東郡。
將喬瑁斬殺,盡收其兵,將東郡納為己地。
這次討伐董卓,在董卓退守長安之後,這些太守州牧刺史的心思就變得無比活絡。
大漢王朝也是威嚴掃地,雖然很多人口頭上還是非常尊重大漢,尊重獻帝。
但在他們內心,早已經對這個大漢朝,對獻帝不以為然。
獻帝年幼,又被董卓把控,地方官吏中沒有幾個還會願意俯首聽從。
稍微有些腦子的人,都可以看出來,亂世已經降臨。
長安政令難以出司隸,遷都到長安之後,朝廷對各州已經徹底失去了控制。
孫堅和劉表,劉岱和喬瑁,還有其他太守摩擦不斷。
袁紹也是伸出獠牙。
開春之後,袁紹先是寫了封書信給公孫瓚,要聯合公孫瓚對付冀州牧周勇,答應公孫瓚,在得到冀州后,雙方平分冀州。
公孫瓚接到袁紹的書信之後,欣然同意。
他一直在幽州,幽州乃苦寒之地,很是貧困。公孫瓚也不想一輩子龜縮在幽州。
雖然在前次一次討伐董卓的時候,公孫瓚對袁紹有些不滿。
但是對於他們這些人來說,根本沒有永遠的盟友和永遠的敵人。
只有對自身有利,敵人可以變成盟友。盟友可以變成敵人。
甚至是殺父之仇殺子之仇都可以放下。
想歷史上曹操的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猛將典韋都是被張綉所殺。
曹操為了大計還是接納了張綉,對於殺子之仇既往不咎。
公孫瓚和袁紹之前雖然有些矛盾。但還遠沒有到殺父之仇的程度。
公孫瓚的度量不如曹操,但為了利益。這點矛盾他還是能夠暫時放下的。
因此收到袁紹書信的公孫瓚親率二十萬大軍,從幽州出發。
得知消息的周勇嚇得心驚擔顫。
周勇雖然在冀州也已經有了一年時間,但是他根本管不了冀州上的那些太守國相。
而他本人手中,兵馬不到十萬。
周勇只是一個草包,來冀州這麼久,占著州牧的位置,卻沒有什麼發展。
他可以在人前夸夸其談,讓人看起來覺得他是個有大才的人。
但是當真正的危險降臨的時候,他根本不知道該怎麼辦。
來了這麼久。雖然他招了十萬兵馬,但是這十萬兵馬根本沒有訓練過,更沒有上過戰場。
招來之後,每天只是在軍營中混吃聊天。
而且這十萬大軍的裝備更加不堪,許多人連一把像樣的武器都沒有。
雖然說是十萬大軍,但是可能連別人的一萬大軍都比不了。
讓周勇擔心的並不是他的十萬大軍不行,而是公孫瓚的二十萬大軍,兵力是他的兩倍。
在周勇看來,大軍都一樣。他的士兵也是精兵,只是數量比公孫瓚少而已。
招兵至今,周勇連兵營都沒有去過,他手中的十萬大軍是什麼模樣。他不知道。
還以為他的十萬大軍全是精兵呢。
雖然心中很是害怕,但是慌亂過後,周勇還是拿出了一點勇氣。打算和公孫瓚打上一場。
周勇草包,可他不覺得自己草包。他覺得自己就是一個身懷大才的人。
剛聽到消息的時候,周勇很是害怕。但是只是一個小時之後。他內心的另一個聲音的說服下。
周勇已經將公孫瓚不放在眼裡了。
公孫瓚進入冀州后,周勇親率十萬大軍離開信都,要和公孫瓚一決死戰。
袁紹並沒有和公孫瓚一起夾擊周勇。
在公孫瓚同意出兵之後,還是袁紹特意將消息透露給周勇的。
本來袁紹的本意是想周勇在得知消息后,會請求他幫助抵抗公孫瓚。
而他在帶兵進入信都后,趁機殺了周勇,奪了冀州。
可惜沒想到這周勇在得知消息后,竟然要帶這一群烏合之眾去和公孫瓚決一死戰。
雖然現在雙方還沒開打,但明眼人都明白,周勇絕對不是公孫瓚的對手。
要是周勇真的如他所說的那樣有能力,在來冀州一年後,就不會還是這個樣子。
來了一年,和別人初來乍到的一樣,還是孤家寡人一個。
周遭的太守國相沒有一個是他的人。
在周勇帶著十萬大軍離開信都后,袁紹也是開始悄悄布局。
周勇和公孫瓚在任丘相遇。
不出意外,周勇的十萬烏合之眾只是一個照面就被公孫瓚的二十萬大軍殺得潰不成軍。
本身實力就不行,沒有訓練,沒有實戰,還選擇在野外和公孫瓚的幽州兵硬碰硬,不敗才是怪事。
幽州苦寒,士兵的素質本就比很多地區的士兵要強。
而公孫瓚練兵也很有一套,士兵的裝備更加不是周勇能比的。
不要說周勇只有十萬大軍,就算周勇手中有四十萬大軍,在這野外和公孫瓚的二十萬大軍正面硬幹,也只有敗亡一途。
雙方的士兵差距大,將領水平差距同樣大。
在兩軍相遇的第一天,周勇的十萬大軍就全滅了。
冀州牧周勇也是在亂軍中被殺。
就在公孫瓚帶著二十萬大軍要進入信都的時候,卻是傳來消息,袁紹在他與周勇交戰的時候,已經竊取了信都。
在周勇離開的時候,袁紹和他的一群謀士就開始密謀,悄悄帶著大軍入主信都。
而周勇被殺,冀州牧空缺,袁紹馬上自領冀州牧一職。
對於袁紹自領冀州牧,冀州大小官員都沒有人出聲反對。
首先,他們對周勇沒有感情。而袁紹的家世又擺在那裡,現在所擁有的實力也看起來也是冀州上最強的。
冀州大小官員中,有許多人都願意主動臣服袁紹,認為在這個亂世,袁紹才是明主。
因此袁紹獲得冀州,幾乎是沒有動一兵一卒,偌大的一個冀州就落入他的手中。
公孫瓚得知之後,馬上派人過來索要另外一半。
袁紹自然不會同意公孫瓚的要求,將半個冀州讓出去。
公孫瓚大怒,他出兵和周勇廝殺,即使大勝,也是有損失的,加上從幽州遠道而來,一路上的糧草消耗也是巨大。
讓他毫無收穫的退回幽州,公孫瓚如何能夠甘心。
本就和袁紹有矛盾,之前是看到利益才願意出兵,現在袁紹反悔。
公孫瓚與袁紹的矛盾自然變得更大。
(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