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承宗生平大事記
1563年(嘉靖四十二年)
農曆正月二十五日,孫承宗出生於今河北省高陽縣西庄村。父親
孫麒,母親張氏,為孫麒與張氏第四子。
1567年(隆慶元年)4歲
口授韻語,一過再過即成誦。
1570年(隆慶四年)8歲
外出從師,通孝經義。
1573年(萬曆元年)11歲
從三哥孫敬宗學習易經。以後五經、諸史皆孫敬宗親授。
1575年(萬曆三年)13歲
應童子試,州縣稱異,郡守亦奇之。
1578年(萬曆六年)16歲
以易經補博士弟子,考試成績為第二名。
1579年(萬曆七年)17歲
參加科試,得第一名。娶本鄉王氏為妻。
1580年(萬曆八年)18歲
參加歲試,得第一名。三哥孫敬宗得第二名。督學對縣令說:
「平輿二龍,是家且大。」
1581年(萬曆九年)19歲
二月,母親張氏夫人卒。
1585年(萬曆十三年)23歲
到保定謁楊忠愍公繼盛祠。
十二月,長子孫銓出生。
1590年(萬曆十八年)28歲
赴京師為中丞姜璧課授子弟。
開始輯錄《高陽縣誌》。
1592年(萬曆二十年)30歲
到易州為房守士課授子弟。
三月,次子孫鉁出生。
1593年(萬曆二十一年)31歲
被選入京師國子監就學。
1594年(萬曆二十二年)32歲
八月,中順天鄉試第五名。參加奉天門選貢廷試,對《御倭策》。
1595年(萬曆二十三年)33歲
三月,繼母曹氏卒。繼續為人課授子弟。
1596年(萬曆二十四年)34歲
父親孫麒逝世。
1599年(萬曆二十七年)37歲
赴大同為巡撫房守士課授子弟。幫助房守士平息一場士兵嘩變。
五月,三子孫鈐出生。
1601年(萬曆二十九年)39歲
赴易州參加學使考查,見義勇為解救被隸卒窘辱的儒童,並與孫奇逢相識,遂成為終生之友。
1603年(萬曆三十一年)41歲
六月,四子孫鋡出生。
九月,到京師善果僧舍讀書,準備參加明年會試。
1604年(萬曆三十二年)42歲
二月,參加會試,中一百一十五名。殿試一甲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編修。殿試時進《廷對策》,不久又上《災變陳言疏》、《擬緩舉三殿及朝門工程疏》,對神宗皇帝提出批評。
1605年(萬曆三十三年)43歲
十月,五子孫鑰出生。
1606年(萬曆三十四年)44歲
高陽縣令錢春擒獲大盜蘇守果,多牽連誣陷,承宗力雪,救活多人。
1608年(萬曆三十六年)46歲
請假回鄉。協助縣令錢春、周之藩在高陽治水。寫《車道口堤記》、《橫堤記》等。
1609年(萬曆三十七年)47歲
十二月,長孫之沆出生。是為二子孫鉁之子。
1610年(萬曆三十八年)48歲
主持會試,取錢謙益、傅宗龍、陶崇道、王象春、包鴻逵等為進士。
1614年(萬曆四十二年)52歲
擢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不久遷左春坊左中允。
努爾哈赤襲撫順,又陷開原、鐵嶺。廷議欲起用熊廷弼。承宗發表「當大事須置身天宇之外,俯視所營」之論,並與徐光啟縱論練兵事宜。
九月,六子孫鈰出生。
1615年(萬曆四十三年)53歲
五月,發生「廷擊」案,大學士吳道南向承宗問計,承宗主張「不可不問,不可深問」,平息此案。
1616年(萬曆四十四年)54歲
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元稱帝,年號天命。,
1617年(萬曆四十五年)55歲
一些心術不正者利用「大計」機會企圖將承宗調出京城。翰林院掌印劉一燝說:「孫公乃國家之元氣,誠不忍阿附黨論,得罪天下萬世也。」承宗遂得免。
1618年(萬曆四十六年)56歲
三哥孫敬宗病逝,請假回鄉治喪,后協助縣令杜應芳治理高陽水患。
十一月,原配王夫人逝世。
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告天,起兵反明,攻克撫順。明起用楊鎬經略遼東。
1619年(萬曆四十七年)57歲
升任左春坊左諭德兼翰林院侍讀。
楊鎬四路喪師,遭薩爾滸之敗。明與后金戰略形勢逆轉。
六月,明任命熊廷弼經略遼東。
1620年(萬曆四十八年、泰昌元年)58歲
七月,明神宗朱翊鈞死,承宗受命代擬遺詔,廢礦稅,發內帑。
八月,明光宗朱常洛即位,年號泰昌,一月而薨。明熹宗朱由校即位,年號天啟。承宗升任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講,掌司經局管誥勅撰文,被任命為熹宗的日講官。
光宗薨逝前後,發生「紅丸」、「移宮」二案。
熹宗皇帝賜太監魏忠賢世蔭,封保姆客氏為奉聖夫人,客、魏由此發跡。
十月,罷遼東經略熊廷弼,以僉都御史袁應泰代之。
1621年(天啟元年)59歲
三月,充經筵講官、兩朝實錄副總裁,再升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后金攻陷瀋陽、遼陽,經略袁應泰自殺。
四月,九卿會推兵部侍郎兼管經筵。又合薦為兵部尚書,皇上不準。
六月,朝廷再次任命熊廷弼為遼東經略。
九月,四川永寧宣撫使奢崇明叛,佔領重慶。
十一月,第七子孫出生。
1622年(天啟二年)60歲
正月,廣寧失陷,經略熊廷弼與巡撫王化貞潰入山海關。關外遼土或為後金攻取,或為蒙古諸部所佔。
二月,任命孫承宗為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在中樞三個月,朝風為之一振。朝廷任命王在晉為遼東經略。
貴州水西土族首領安邦彥叛,包圍貴陽。承宗布置平剿。
六月,承宗率領鹿善繼、宋獻親赴山海關閱視,否定王在晉築八里鋪重關之議,回京后自清赴山海關督師。
八月,奉命以原官督理關城及薊、遼、天津、登萊等處軍務。
九月,到達山海關,招兵選將,整頓關門防務。以江應詔為大帥,以袁崇煥督建營房、加築長城。同時擬訂兵制、安置難民、組織屯墾,關防漸有次第。
十二月,承宗改以馬世龍為平遼大將軍,統領關內外各軍。
1623年(天啟三年)61歲
二月,率諸將出巡至寧遠。
三月,派諸將出駐關外,逐步以軍馬填實關外重鎮。
九月,茅元儀到關。承宗率茅元儀及諸將幕僚出巡寧遠,決定重築寧遠城,並命袁崇煥、滿桂駐守寧遠。
十二月,熹宗皇帝命魏忠賢總督東廠。
1624年(天啟四年)62歲
春,寧遠城竣工,承宗捐出皇上賜金,修「恩寧閣」。
五月,十二車營練成,承宗於八里鋪大閱車營。
六月,左副都御史楊漣彈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朱由校不納。
七月,內閣首輔大學士葉向高致仕,東林內閣開始垮台。
九月,承宗遣馬世龍、袁崇煥等東巡至廣寧。遣前鋒營出駐大凌河、右屯。
十月,因朝中魏忠賢迫害東林黨人,承宗欲在西巡薊州防務后入京面見熹宗,但遭熹宗拒絕,回到山海關。
是年,撰《車營百八叩答說合集》,修訂《高陽縣誌》,撰《序》。
1625年(天啟五年)63歲
發十二車營出關外,分為四鎮,駐守錦州、右屯。
承宗積勞成疾,卧病關上,朝中興簡汰之議,承宗精簡官兵一萬多名,省費用五十六萬。
楊漣、左光斗等六君子被害。
八月,殺熊廷弼,傳首九邊。
九月,有「柳河之敗」,朝中群小連章彈劾,承宗上奏乞休歸里養病。
十月,獲准回鄉,告別關門。朝廷以高第為遼東經略。
1626年(天啟六年)64歲
正月,袁崇煥指揮明軍取得「寧遠大捷」。
承宗在高陽編次《督師奏議》。
周順昌、高攀龍等七君子被逮,相繼死於獄中。
三月,高第被免職,袁崇煥被任命為遼東巡撫。
承宗拒絕具呈為魏忠賢建生祠,遭到閹黨們的監視。
八月,努爾哈赤卒,皇太極登后金汗位。
1627年(天啟七年)65歲
五、六月間,袁崇煥取得「寧錦大捷」。
七月,袁崇煥被罷回鄉。
八月,熹宗崩,思宗立,年號崇禎。
十一月,剷除魏忠賢黨,定逆案,東林死難者得到昭雪。承宗倍感歡欣鼓舞。
1628年(崇禎元年)66歲
承宗作《三十五忠詩》,紀念死難的東林黨人。
王在晉上疏誣告承宗,承宗被迫上疏為自己白冤。
四月,崇禎皇帝起用袁崇煥為薊遼督師。袁崇煥在平台召對時承諾五年復遼。
1629年(崇禎二年)67歲
六月,袁崇煥親赴皮島殺了毛文龍。
十月,皇太極率后金主力入大安口,陷遵化,迫京師。舉朝議論,
捍衛京師非承宗不可。
十一月,崇禎皇帝詔起承宗,以原官任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
中極殿大學士改兼兵部尚書,駐通州控御東敵。崇禎在平台召見承宗,
改命其調度京城防守。次日又命其赴通州,承宗率二十七騎出東便門。
十二月,奉旨赴山海關督理軍務。崇禎將袁崇煥下獄,祖大壽率遼
軍東潰。
1830年(崇禎三年)68歲
正月,承宗招撫遼軍,祖大壽帥部整隊入關,重歸承宗麾下。
二月,皇太極率后金主力撤回瀋陽。孫承宗遣兵收復建昌營,
三月,授計於祖大壽,獲「雙望之捷」。
五月,誓師出征,收復灤州、遷安、遵化、永平四鎮。
八月,袁崇煥被殺。
1631年(崇禎四年)69歲
正月,帶病出關,巡視遼西防務,直至松山、錦州。又西巡薊州沿線至平谷而還。
七月,親赴大凌河,視察築城工程。
八月,皇太極率軍圍困大凌河。
九月,親入錦州督吳襄、宋偉部赴大凌河。吳、宋部在長山遭敗績。
十月,遣祖大弼闖后金營帳,殲敵無數。大凌河糧絕,祖大壽出降,何可綱殉國。
十一月,承宗連章乞休,獲准還鄉。
1632年(崇禎五年)70歲
正月,七十誕辰,鹿善繼專程至高陽祝壽。
撰《督師事宜》、《古今中官志》等。
1634年(崇禎七年)72歲
將《督師紀略》、《后督師紀略》編次,付梓。
馬世龍死,撰詩文以致哀。
為鹿善繼《認真草》撰序。
1636年(崇禎九年)74歲
正月,鹿善繼偕孫奇逢赴高陽,為承宗祝壽,留住十日許。
四月,皇太極建國號為清。
十一月,后金兵圍定興,鹿善繼守城戰死。承宗赴定興,撫棺長慟,
作詩數十首,祭奠忠魂。
1637年(崇禎十年)75歲
夏,赴高苑縣探望長子孫銓,在「隘園」種菜。
1638年(崇禎十一年)76歲
十一月,清兵圍高陽,率全家及城內百姓登城拒守,城破被擒,自殺殉國。全家子孫男婦四十餘口壯烈犧牲。后贈太師,謚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