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修昔底德報告

(11)修昔底德報告

合眾國,西奧多.羅斯福總統圖書館,書信集,第4箱:關於東亞形勢的來往信件,1902年3月-5月

--------------------

1902年3月23日,牡蠣灣

親愛的海因萊茵先生:

亨利-卡波特-洛奇先生向我推薦了你新的著作《糾纏的同盟》。說真的,我懷著最大的興趣閱讀了你前一本著作《亞洲問題》,我認為這是自麥考萊和弗朗西斯-帕克曼之後最好的作品之一。大體上說我同意你在書中的意見,我深深感到合眾國和英國應該儘可能地在太平洋地區合作。在正處在開端的這個世紀中,太平洋的商業以及對太平洋的支配,已經是世界歷史中難以估量的重要因素。命運和事態的進展迫使合眾國不得不在亞太地區發揮重大影響,不管我們願意與否,美國都必須承擔這一使命。

由於你淵博的歷史知識,你當然知道,雖然政府官員可以領導人民完成某些事情,但是他們卻不能領導人民比輿論走得更遠。現在,我們的輿論關於中國問題依然是遲鈍的,而且我們對那裡的確切事實全不清楚。

對於英國不明智地拒絕了我們關於阿拉斯加邊界的完全正當的建議這件事,我是非常遺憾的。這些問題並不像正在遠東發生的那些事情那麼重要,但是我們的人民對這些問題要敏感得多。

你很幸運,在很年輕時就成為一個公認的學者,而我呢,唉,搞了三十年的政治,政治上的起落是非常難說的,有的時候是辛酸的,尤其是當你的正確意見同大眾不一致的時候,一個人所能做的無非是儘力而為而已。我記得很清楚,每次我在選舉中吃了敗仗,往往就會說這種點票數的事情是多麼愚蠢無聊,而打勝了呢,當然就相信公眾的輿論和判斷是公正的啰。

我親愛的博士,我急切希望能夠從你那裡獲得你對遠東地區未來走向與前景的真知灼見。由於目前中國與俄國在這一地區的尖銳對立很可能引發一場戰爭,你能否就遠東地區近十年來的局勢的發展給我一點分析與建議,我將十分感激。

我非常希望看見你並同你長談。

你真摯的

西奧多-羅斯福

―――――――――――――――――――――――――――――――――――――

1902年3月27日,普林斯頓大學

尊敬的總統先生:

得知你和亨利-卡波特-洛奇先生都欣賞我的作品,我感到十分高興。《1812年海戰史》和《贏得西部》也是我很喜歡的兩部作品,我在茶餘飯後常常翻閱一二,我感覺,這兩部有趣的作品將與那些最有價值的和不可或缺的著作一道,在美國歷史著述中zhan有一席之地,儘管我並不贊同你和特納先生在邊疆問題上的「天定命運」的說法。

我必須承認的是,在上次大選中我投的是布賴恩先生的票,因為在我看來,麥金利先生過於傾向於大企業了,而你在南美問題上的態度又使我感到不安。

你在海軍大學的演講說道:「所有偉大的民族都是富有鬥志的民族。一旦一個民族失去了鬥志,不管它還保留著什麼,不管它在商業和金融或是在科學和藝術方面如何發達,它已經沒有資格列入世界民族之林了。」我贊同你的這個觀點,外國威脅的存在總是不可避免的,不管喜歡與否,世界總會闖入我們的家門,這使得我們必須要對世界進行干預,以維護我們的安全。這使得我們需要鬥志。

但是如果你允許的話,我想追加一句——所有偉大的民族也都是富有理想的民族,這種理想超越世俗或宗教的榮耀,也超越國家和統治者的光榮。沒有理想的指引,鬥志只會變成庸俗的打鬥,損害我們和他人的自由。勝利,甚至是成為全球霸權,也只是一項虛無的戰利品。在合眾國,這種理想的是由傑弗遜和約翰-昆西-亞當斯兩位總統傳承下來的。這種理念為合眾國的外交政策提供了一種批評的傳統,使我們更謙遜因此更了解外部世界。

閣下,我注意到我的語言開始象一個大學講師在授課了,為了避免更加失禮,我還是回到你要求我進行分析的主題上來:十年來遠東局勢的歷史與發展前景。

在我們評述1890年後太平洋地區新的外交布局之前,我們還必須首先回顧一下遠東地區發生的劃時代的經濟、政治與社會的劇變,以及西方列強在這一地區的外交接觸。

1870-1900年間,世界上出現了三個新的強國:1871年的德國以及1891年的美國和中國。所謂的世界強國就是說在處理大多數重要國際問題時,其他國家都必須考慮到的國家。這三個新的世界強國大大增加了國際外交的複雜程度。在國際天空中突然出現了這三個星宿,擾亂了外交星占學家們的算計,而對於地上人間幾億人的日常福利以及他們的生死攸關,卻是具有徵兆意義的大事。

遠東問題首先是中國問題。從七十年代之後,中國在工業、商業和陸海軍方面的發展在絕對速度和廣度上都是令人吃驚的。它在一個人的有生之年中就成為了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這裡只能提供少許中國經濟爆炸式增長的具體情況:它的人口從1868年的3億增加到現在的6億,它的煤產量從1875年的1100萬噸增加到1901年的1.75億噸,只略低於英國的2億噸和德國的1.82億噸,但遠超過奧匈帝國的4000萬噸、法國的3100萬噸和俄國的2600萬噸。鋼產量的增加更為驚人,它的鋼產量只略小於英國和德國的總和。在世界貿易中的比例,英國為20%,德國為13%,我國為11%,而中國為10%,而世界製造業產值的前四名是:合眾國、英國、德國、中國。尤其令人注目的是中國在電氣、內燃機等工業方面的成就,類似巨硬這樣的大公司控制著整個世界的汽車產業。

但也恰恰是中國工業化無可爭議的經濟成就,向這個社會提出了一系列它自身無法迴避的尖銳問題。可以說,在表面光輝奪目的經濟成就下,中國正經歷一場總體性社會危機,而它選擇解決這個危機的方式,將直接對遠東乃至世界的國際關係產生巨大的影響。

在這裡我不準備象平時上課一樣喋喋不休的分析三十年來中國所面臨的現代化困境,也不準備詳細講述中國政府想要解決這些困境的方式是怎樣加劇這些困境的,畢竟,這不是一堂政治學的課,我也不想讓你過分生厭。所以在這裡,我只是想講一下中國現代化發展的困境是怎樣限制中國的外交抉擇的。

對於中國來說,最大的問題就是它的現代化是在一個前現代的社會和思想框架下進行的,雖然它的制度外表看起來足夠現代化,但是國家仍然操縱在一小群政治精英手中。從一開始,中國的現代化就同國家干預主義緊密的聯繫在一起,而非建立在公民政治之上。

當社會變得日益多元化,新階級、新的利益出現的時候,這些精英力圖將這場經濟現代化的政治後果減低到最小程度,維持原有政治秩序的穩定性。他們先是利用傳統統治方式同現代干預型國家嫁接上的便利,利用稅收、金融、外貿和國家行政干預等方面的有利政策,去迎合工業界敏感的需求,這導致了保護關稅、重商主義、經濟資本同政治資本的融合,也導致了社會貧富差距的迅速增大。然後用「民族精神」、「民族榮譽」之類的言辭並在有限度的範圍內實施國家福利計劃來整合因此分裂的社會。在這種情況下,一個真正的公民社會和公民文化從未得到機會發展成型。

事實上,我親耳聽到過中國某位社會黨的相當高層官員說到,衡量民主和自由的標準是社會的富裕程度和人民的生活水準,我相信這種以集體富強而不是個人關懷為導向的價值標準是該政權大多數官員的心聲,他們以仁慈的嚴父自居。願上帝保佑,不要讓我們墮落到這些亞洲人的標準上。

中國在近代所受的屈辱和其悠久的專制歷史有助於其人民迅速接受了這種國家主義思想。此外,激烈的商品經濟競爭所釋放出來的壓力越大,個體的無保障性與無歸宿感就越是明顯,進行社會整合的要求也就變得越是強烈,由於其政治秩序不允許多元競爭,「民族——國家」就成為一種社會崇拜對象,誰對它提出疑問,誰就意味著背叛和不忠。內部矛盾總是存在的,但是總是被人們輕而易舉地作為「外部力量滲透的結果」來解釋。也就是說,他們力圖向外界轉移國內矛盾,為的是把人們的注意力從國內的困難——工業和農業利益集團的衝突,人民對權威政治不斷上升的不滿——轉移開去。每一個利益集團都被收買了,普通人民被帝國的榮耀所迷惑,中國政府用建造一支規模巨大海軍的方法吸引了工業家和中產階級,用關稅壁壘來取悅農業地主和商人,用民族自豪與授予政治參與權打動了知識分子。

當然,這種國家主義看起來像是世界的一種趨勢。尤其是19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由於所有工業化國家的經濟都普遍蕭條並尋求解救,都開始向外國商品關閉自己的市場,貿易關係也越來越具有政治性了。將必需的市場和原料帶入政治控制的範圍之內的驅動力越來越強,因此各國政治自然而然的被吸引走向「自給自足」的帝國主義,為了在競爭中獲勝,為了緩和國內政治所遭到的社會壓力,各國政府都在用民族身份把自己武裝起來。

實際上,經濟繁榮與蕭條的交替在歐洲到處都激起了帝國野心。使英國分心的是印度和非洲,以及它遍及全世界的殖民地。俄國則緊盯著土耳其、近東和東歐地區。法國對北非夢寐以求。義大利則跟隨法國。只有奧地利在歐洲之外沒有什麼要它關心的東西,一心只想維護自己那已經顯露出分崩離析跡象的多民族帝國。

佔取殖民地無疑有著鮮明的經濟動機,但這並不能完全解釋許多國家爭先恐後地將許多地區瓜分的原因。例如,義大利堅持侵佔一片片顯然毫不起眼的非洲沙漠和山地,其經濟效益又在什麼地方呢?原因在於,殖民地已經成了國家威望的象徵。一個國家如果能夠在某個棕櫚海灘升起它的國旗,就意味著身入強國之列。事實上,各國勞工運動或者民主政治的興起,都對帝國擴張起了明顯的刺激作用。政治家們紛紛注意到對外執行帝國主義政策所帶來的國內好處——征服殖民地可以為一國的人民帶來光榮,從而減少他們對國內政策的不滿與批評。政府於是用力晃動「愛國主義」的旗幟,用民族優越感將有錢人、中產階級和窮人團結在一起。

在這樣一個總背景下,當中國同其他鄰居一樣在內部和外部都遇到政治和經濟危機的時候,人們沒有任何理由假定一個強大的國家將會比英國或法國更少擴張性。

當楊和史這兩位傳奇人物出人意料的取得成功之後,他們所設計的戰略是保持同西方的良好關係,從而從西方那裡獲得中國急需的資金、技術和市場,因此他們保持了同西方的親密合作,他們所採取的政策大體是一心一意在中國本部經營,行事低調以鞏固原有勝利果實,避免太過張揚而引起他國妒恨。

史是中國這一國際戰略的締造者,他希望新締造的國家享有和平,不想與任何其他國家起衝突。他公開宣稱中國在獲得西域省后已飽和,不再有更多領土的野心,以此向俄羅斯和英國保證中國對俄羅斯遠東地區和印度沒有興趣。曾有人建議中國走殖民主義路線,他答以:「俄羅斯在此,英國在此,我國夾在中間。我的亞洲地圖便是如此。」

對史的外交政策的分析能夠說明,中國的政治-經濟戰略上,存在兩種明朗的選擇:第一種是經濟上自由、領土上滿足的中國,它指望自由貿易來為它的工業提供所需的原料並出售它的產品;第二種選擇是一個重商主義和帝國主義的中國,為了尋求經濟上的自給自足和國內政治上的好處,因而需要一個與它不斷增長的工業品和人口相應的空間上的霸權。史開始於第一種選擇,但是到他和楊事實上執政的後期,已經越來越感受到通向第二種選擇的運動所帶來的壓力了。

這個壓力我在前面講述了一部分,那就是國家主義的政治秩序為了應對工業化的衝擊必須要塑造民族形象。這樣就訓練青年把充斥於報刊上毫無節制的宣傳當作理所當然的事情接受下來。群眾簡單地把國際事務理解為非黑即白,環顧四周所目睹的都是鄰國的敵意與本國的委屈。普通群眾群情激涌,很快就對中國政府的外交政策感到不滿,斥之為太過軟弱,迫使政府在每一次外交場合都力圖表現出強硬態度,唯恐在國內受到批評。要知道,外交就是合理妥協的過程,當要求無法達到時,就要研究如何不失尊嚴的撤退。而現在人民卻把它當作足球遊戲,為每一次政府的強硬行徑而叫好,看作是取得的勝利而歡呼雀躍。

另外一個壓力來自於中國政府所培養的壟斷集團,中國政府在它面前日漸顯得束手無策。壟斷集團正在成為中國社會的實際主宰者,正在把整個社會轉變到最能保障他們利益的方向上來。對於壟斷市場和原材料的需要使得他們大力鼓吹中國的「天定命運」。

第三個壓力來自於精英之間的爭鬥。中國軍隊長期以來是中國政治上唯一的一個組織嚴密且能量巨大的活動團體,這是由於該國的執政黨—社會黨缺乏一個統一、明確和強有力的意識形態以及強有力的內聚力所造成的。中國的政治背後總有軍方的影子,一些軍方人士在私底下也稱軍隊起著憲法維護者的作用。由於中國的陸軍的緣起是一支農民部隊,所以在傳統上陸軍代表的是農業的利益。隨著中國的工商業的飛躍發展,新興的工業家階層於是擁向海軍。海軍軍費要增長,相關的重工業要得到國家訂貨,就要求中國採取擴張主義的態度,中國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開展的造艦競賽很明顯有工業利益團體的背景。

第四個壓力來自於政治統治合法性的要求。中國的現有政治秩序,只有通過國家領導儘可能的保證持續的經濟增長,才能獲得統治的資格。加強對外貿易和奪取殖民地、獲得附屬國有助於中國的統治精英緩和社會衝突,調節經濟成長。

對中國來說,對外擴張的特點就在於,它幾乎完全是為了內政上的需要,除了用帝國主義對國內的各階層進行馴化之外,國家的領導人們再也拿不出更有成功希望的選擇了。幸運的是它所處的地理位置遠離歐陸競爭激烈的國際體系,所以它的擴張暫時還不會引起其他強國的警覺,而且地理條件將中國置於距東南亞和東亞比其他國家都更為接近的地方,其他的強國要來干涉中國的行動就要克服許多的不便,例如俄國就必須沿著六千英里的鐵路運送軍需物資。

中國在1890年對日本的武裝干涉活動是中國外向政策很明顯的標誌。當時中國出動軍艦干涉日本維新政府與蝦夷兩個日本內戰後分裂的國家之間的內部衝突。其起始條件是異常苛刻的,要求日本賠償軍費,割讓長崎、神戶與廣島,並允許中國駐軍,以及簽訂一份包括高麗和蝦夷共和國在內一同加入的東亞和平保障條約。這引發了俄國、英國和合眾國的明顯不安,合眾國因此向中國提出了門戶開放政策,要求在遠東地區保證獨立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以及商業機會向世界各國共同開放,這得到了西方列強,尤其是東南亞擁有殖民地的西班牙和荷蘭的極力贊成。

當時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進行了靈活的外交,在同已退隱的史私下會面后,兩國達成了協議,日本的賠償費用降低,且直接付給蝦夷共和國;中國、日本、高麗、流求、蝦夷共和國共同加入東亞和平保障條約組織,這個組織以保證各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加強各國之間的共同經濟、政治、文化和軍事合作為目的,這個組織將按照協商一致的形式行事,成立一個國際秘書處;在日本、高麗、流求和蝦夷共和國組成共同市場和制定共同經濟計劃之後,中國將在條約組織的框架下向這四國提供技術和經濟援助,中國將向四國商品開放市場並提供優惠待遇;日本允許中國在長崎建立海軍基地;中國將邀請西方國家作為這一組織的觀察員存在。

通過暫時的自我剋制與尊重國際法,中國實際上得到了一個附庸國集團,這一集團由於中國的超強實力與利益分沾政策而得以穩定,也避免了一場國際危機。但是很明顯,這個協定還是遭遇到了軍方和社會黨內部嚴重的不滿情緒,這導致了史的影響力的急劇下降。

在1891年3月,中國又在東南亞方向向西班牙進行了挑戰,這一行動如此之快,很可能是出自於軍方對史的不滿與報復。當然,東南亞群島上的豐富資源也是中國大工業集團所覬覦的。這釀成了另外一場國際危機,英國人表示了強烈的不滿,因為這從側翼威脅到了英國在印度的地位。在中國承諾同英國簽訂海軍協定,限制海軍軍備競賽,保證菲律賓在託管期結束之後獲得獨立地位,這次國際危機才得到緩和。我懷疑中國和英國還達成了另外的密約:即中國保證博斯布魯斯海峽國際水域的開放,也就是中國和英國聯合起來反對俄國對土耳其加以控制的企圖。

中國與俄國在最近關係的極度惡化,從政治上講,是由於上次中俄戰爭的遺留,但從經濟上講,則首先要歸因於中國的農業危機。八十年代末以來,中國的農業一直處在危機之中,農業兼并一直盛行,而基層的農民由於自我組織不良,無法進行有效的集體生產,政府又下令限制農民的經營範圍,從農村地區撤出金融網點,把貸款用於經濟效率更高的沿海城市,加上農村公共品的供應不足直接導致了中國農村的衰敗。而這段時間,由於俄羅斯為了賺取外匯,不顧本國的糧食供應緊張,大量向國際市場出口穀物,導致了國際糧價的大幅下降,這直接威脅到了中國本來就在惡化的農業環境。

中國陸軍中一直有一批軍官主張對俄作戰獲取俄羅斯的遠東地區,以緩解中國國內的農業壓力。而俄羅斯對於中國的農業保護關稅和對俄投資上的限制也非常的不滿。從短期來看,看不出雙方的矛盾有緩解的餘地。

從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遠東地區的主要問題是一個擁有雄心的擴張主義中國爭取霸權的問題,可以說,中國就是東方的德意志帝國。只要中國的內部矛盾還存在,只要其政治精英不願進行改革,中國政府就不會放棄用對外冒險來緩解內部衝突的手段。從長遠看,中國必定會面臨一個過度擴張和內部現有自由也逐漸委縮的問題。當然,由於中國的地理位置,這一天的來到會比德意志帝國來得要慢得多。也許會存在一個可怕的前景:當中國現有的保守主義政治秩序崩潰之後,具有政治意識但沒有政治組織技能的人群有可能在一個魅力型人物的極端主義蠱惑下變得瘋狂,那將造成一個極度集權和極度專制的社會。

對美國來說,自從1812年的傑斐遜—傑伊協定以來,合眾國就一直同大不列顛處於相互依賴也相互威懾的狀態。對美國來說,英國對全球均勢的維持與對自由貿易的襄助是符合合眾國人民的利益的。

在當前,美國應該同英國一道維持遠東地區的門戶開放政策和地區均勢。當然,美國不應該直接干涉到亞洲事務中來,但是由於美國同中國存在龐大的貿易與投資關係,合合眾國政府可以利用這一手段同中國進行接觸,刺激中國重新回到它的第一種戰略選擇上。

對於閣下的政府而言,目前比較緊要的一個外交抉擇可能是:假設中俄戰爭爆發,美國是否應該介入調停。我的建議是:合眾國應該抵制這樣做的誘惑。這樣做會使美國過早牽涉到亞洲事務中,且無論美國在爭端中取何種立場,都無法取悅兩國的民眾和極端分子,只會導致他們最後的抱怨與惡感。

最後,是到了結束我長篇大論的時候到了,我希望不至於太讓你生厭。

謹啟

雷克斯-海因萊茵

―――――――――――――――――――――――――――――――――――――――

1902年4月15日,白宮

親愛的博士:

艾迪斯和我打算在五月二日在白宮舉辦一場晚宴,想請你撥冗參加,不知你能否賞光?我還邀請了亨利-卡波特-洛奇先生、艾爾弗雷德-塞耶-馬漢先生、約翰-海先生和伊利夫-魯特先生。

敬候你的迴音。

你真摯的

西奧多-羅斯福

--------------------------------------

本文作者:網友修昔底德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異時空間諜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異時空間諜
上一章下一章

(11)修昔底德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