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節 向荷蘭人宣戰
新書《大國崛起1900》求收藏。
————————————
隆武六年下半年,楊潮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鼓勵生產上。
但是也沒有忘記軍事。
北方在李五六山東兵團、王璞河南兵團的苦戰下,擋住了八旗主力的進攻,將戰線穩定在開封一帶和滹沱河一線,然後才抽調許多男等兵力南下。
許多男大軍南下后,楊潮任命他為湖南兵團都督,協調長沙、武昌的呂末部,節制進入江西的謝飛部,還有廣西的宋坤部,加上他本部兵力,總共四十萬大軍,開始向湖南洪承疇部發起攻勢。
用了半年時間,一城一池的爭奪,終於將洪承疇趕出了湖北,消滅洪軍八萬,俘虜十萬眾。
然後軍隊轉入休整。
隆武七年,楊潮將會發動震動孫可望的攻擊,要一戰將孫可望徹底擊敗,要求部隊生擒孫可望,他要審判孫可望,將孫可望打成民族罪人。
李定國在廣西休整了兩個月後,就迫不及待的進入了雲南,他急著要打回雲南,然後去緬甸迎回隆武皇帝。
李定國兵力雖然只有兩萬人了,可是這些人跟他出生入死,竟然變成一隻極為團結的軍隊。這真是有些諷刺,孫可望的大軍也跟他長期作戰,可是卻散沙一樣,李定國的軍隊卻越打越凝練,如同不斷的鍛造后變成精鋼一樣。
他們之間的不同主要是出自人心,李定國打仗衝鋒在前,與士兵同甘共苦。威望極大。而孫可望卻做不到這一點。但最關鍵的是,李定國的軍隊始終都有明確的目標,過去是北伐,現在則是迎回皇帝,目標一致上下一心眾志成城,這樣的軍隊自然是鐵打的軍隊。
所以孫可望殺入雲南后,吳三桂的一萬士兵根本就擋不住,不停的敗退。最後不得不讓出了雲南,退到貴州跟孫可望聯軍。
孫可望不得不接受吳三桂,第一是他們面對楊潮的壓力,楊潮已經在報紙上公開宣稱,一定要生擒孫可望了,雖然三次派人來跟楊潮聯絡,提出各種條件,楊潮都一口回絕,哪怕孫可望願意投靠楊潮,楊潮也不接受。這等於將孫可望逼到了滿清一邊。
可是這又如何?
孫可望在明朝一邊的時候,北伐不出力。他現在在滿清一邊,楊潮猛攻洪承疇,他同樣不予支援。
步兵雖然在發動攻勢,但是楊潮並沒有增加步兵兵力,在楊潮看來,軍隊已經夠用了,百萬大軍足夠用來滅清了,與其永無休止的增加數量,不如增加戰鬥力,所以加強了訓練,同時讓鄭永旺、孫長福兩隻軍隊不時北上跟王璞、李五六等人輪戰鍛煉戰鬥力。
陸軍之外,楊潮打算大力支持海軍了。
楊潮的水軍現在已經很客觀了,這幾年從龍江造船廠和寶船廠接受了三十多艘四千料海船,還從荷蘭人手裡得到了八十多艘大海船,現在已經有一百二十艘大船了,其中二十艘是八千料大戰艦,一百艘四千料戰艦。
組成了三個艦隊,一個常駐舟山群島,一隻留在吳淞口,還有一隻在南京。
江帆為水軍總兵,坐鎮吳淞口,擁有海戰經驗的施琅則坐鎮舟山,而吳日生則帶領南京的水軍。
這三大艦隊,別說放在長江上了,就是殺入大海中,也是東亞目前難以匹敵的一股力量,除了鄭氏集團就數楊潮的水軍強大了,就是荷蘭人的海船數量,也不過四十多艘而已。
但是鄭氏多是小船,數量雖然高達千艘,可是主力炮艦也就是百來艘,而且火炮數量不多,不像楊潮的戰艦全都是西方式的兩層、三層大炮船,玩的就是堅船利炮的理念。
楊潮今年的戰船數量就有可能達到兩百艘,從寶船廠採購二十艘六千料大船,四十艘四千料大船,從荷蘭人哪裡再採購二十艘八千料大戰船,兩百艘戰艦,同時採購三百艘商船,作為運輸船。
看得出來,楊潮的採購向著大明自己的造船廠傾斜。
這幾年只姚匠頭的管理下,龍江船廠規模越來越大,承擔的主要的楊潮戰艦建造任務,同時重新開啟了寶船廠的生產,只是他還是比不上荷蘭人的船廠。
荷蘭人在台灣建造了一座大型造船廠,每年都能生產上百艘大型船隻,他們一直都希望楊潮加大採購力度,可出了戰船之外,楊潮沒有向他們購買一艘商船,不過鄭氏倒是向他們採購了大量的船隻。
荷蘭人的船廠不但規模大,而且效率很高,楊潮以五萬兩的價格向龍江船廠採購戰船,姚匠頭的利潤不過一萬兩銀子,而用三萬兩購買荷蘭人的大船,他們依然能夠得到一萬兩利潤。
荷蘭人成本的優勢很明顯。
為了弄清楚荷蘭人的秘密,楊潮沒少派間諜通過鄭氏的渠道去台灣,也派龍江船廠的工匠打著幫海軍訂購的旗號參觀過荷蘭人的造船廠。
但是荷蘭人的東西,他們依然學不會,各種規範化的流程,甚至是標準化的作業,是現在龍江船廠還做不到的。
當然荷蘭人的船廠,還比不上他們在荷蘭本地的船廠。
荷蘭人為了建造台灣船廠,在荷蘭招來了十來個工匠,不過這些是管理人員,可不是直接負責生產的,都是工程師,真正的技術人員,荷蘭人是從印度招募的,招募了一千多人。
不要小看印度,這時代的印度其實生產力並不差,他們在沿海擁有很多大型造船廠,而且都是私人船廠,後世據此推斷印度也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
只可惜印度出不來鄭氏集團這樣的海寇,他們空有強大的造船能力,卻不能抵擋住西方海盜的侵襲。
聽說荷蘭人雇傭印度工匠的方式。就是直接過去搶。搶了這些造船工匠。又在台灣本地拉來一大批木匠配合,就生產出了大量的戰船,其實中國沿海也有大型船廠,也有手藝精湛的造船工匠的,只可惜中國沿海的大型船廠基本上都是屬於鄭家的,給荷蘭人八個膽子,他們也不敢搶,所以只能去搶更遠的印度人的了。
荷蘭人的管理方法、手藝精湛的印度工匠。加上大量打雜的台灣木匠,這就是荷蘭船廠效率高的秘密,顯然主要出在管理上,而管理偏偏最難學習。加上不可能讓人待在這裡學,所以始終沒有學會。
楊潮也只能讓姚匠頭自己摸索去了,告訴他,保護期不可能無限延長,明年楊潮只能付四萬兩一艘的價格來購買四千料海船了,也就是一料十兩的價格,就這已經比給荷蘭人的高了三分之一了。姚匠頭也沒有任何怨言。
楊潮之所以大力擴張海軍,當然不是沒有目的的。之前雖然對海軍也是比較重視的,但主要還是出自江防需要,因此擴張的規模並不算大,每年就是幾十艘甚至十來艘的擴建,可是今年一下子就要翻倍,卻是別有原因的。
受到鄭成功攻打山海關的啟發,坐鎮舟山的施琅坐不住了,他強烈建議楊潮以海為路,北上攻打滿清。
他建議在山東駐紮艦隊,從山東出發,橫渡渤海攻擊天津,施琅願意立軍令狀,表示他不但要攻打下天津,而且還能攻下山海關。
施琅的鬥志不錯,但是楊潮也沒有完全接受,從海路攻擊,這在楊潮看來,沒什麼卵用,後世英國人攻打天津,打贏了鴉片戰爭,可是那是有特殊原因的,因為英國人打下天津后,滿清皇帝就跑了。
可是楊潮這次從陸路打到了天津,多爾袞不是也沒有跑嗎,此一時彼一時,楊潮很清楚,除非戰船能夠直接開到北京去,否則靠海軍是打不贏滿清的。
所以楊潮沒有在山東駐紮海軍,只是維持巡航而已,維繫山東跟江南的海路貿易罷了。
楊潮打造海軍的目的不是打天津,也不是打山海關,楊潮準備打東北,直接殺到滿清的老巢去,楊潮攻打北直隸他們不動心,湖南的軍隊都不北撤,楊潮不相信他去打瀋陽,滿清朝廷還能無動於衷。
如果他們北撤,那麼就給了李五六可乘之機,如果他們不北撤,楊潮就直接在東北紮根,修幾座堅固的城堡,駐紮十萬大軍,看他們以後怎麼回東北。
直接告訴施琅,他打算派施琅去打瀋陽,挖了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祖墳,這小子立刻就激動起來,拚命的訓練從舟山一帶招募的水軍,準備好隨時出征的準備。
舟山群島一帶,包括杭州灣在內,歷來都有航海的傳統,過去設在寧波府的明州港,唐宋時期可是中國第一大海港。
因此駐紮在舟山的施琅有足夠的條件招募水兵。
在楊潮授命之下,施琅計劃招募十萬水手,加緊時間訓練,只要這些人學會駕駛海船,就可以發兵遼東了。
十萬水手看似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大明朝可是海禁的國家,似乎片板不得入海,似乎沒有人會駕船。
但真實情況恰恰相反,施琅只用了一個月時間,就招募夠了足夠的水手,而且全都是合格的,常年生活在海上的水手。
後世的人只知道明清有海禁,卻不知道大明的海禁跟滿清的海禁是有天壤之別的。
明代之前,寧波之所以能成為大港,跟這裡的閩浙一帶的風土民情有絕對的聯繫,無論是浙江還是福建,都是一個多山的省份,沿海有許多打魚為生的漁村。
大明雖然也嚴禁海貿,有片板不得下海的禁令,但是大明皇帝顯然沒有康麻子的魄力,敢將沿海幾十里的人殺光,大明朝的文官也沒有滿清文官那麼冷血。
明朝官員記載:「國初立法,不許下海。但每遇捕黃魚之月,巨艘數千,俱屬於犯禁,議者每欲絕之,而勢有難行,情亦不忍也。與其絕之為難,孰若資之為用。」
這就是原因,浙江沿岸漁民眾多,沒到黃魚捕魚季節,漁民們就架勢大船出海打魚。
官員雖然想要禁絕,但是「議者每欲絕之,而勢有難行,情亦不忍也」,大明的官員,顯然不太忍心對大明的百姓下手,不忍心看著百姓衣食無著。
後來的滿清,統治階級是馬上民族,官員都是投降的無恥之徒,這些由冷血游牧民族和漢人民族渣滓組成的統治集團,顯然不會太在意沿海漁民的生計,康麻子被文人吹捧為千古一帝,但是殺光了沿海三十里範圍內的漁民,這確實是千古一帝了。
大明皇帝沒有這種魄力,那麼海禁的效果就不可能徹底,起碼禁止不了漁民下海打魚,而漁民往往是沒有地的農民,是迫於無奈才會下海搏擊風浪的,所以最為困苦。
施琅豎起招兵旗,很快就招募到了足夠的水手,也就不足為奇了。
正在施琅積極訓練,幾乎每天都帶這些人出海,讓他們適應遠海的航行時,出事了。
施琅親自來到南京請罪,當然請罪是假,請戰是真,他希望楊潮派他去殺光荷蘭人。
荷蘭人怎麼了?
楊潮一番詢問后,也是怒不可遏,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遠洋海船襲擊了杭州灣城市海寧,殘殺了好幾個村子,殺了上百人。
已經到了十二月,本來楊潮不打算今年用兵了,明年用兵也只是對滿清,可是沒想到卻要對荷蘭人動手了。
荷蘭人為什麼襲擊杭州灣的百姓,目的不過是劫掠而已。
兩艘大船,三百水手,偷襲了海寧縣附近的村子,殺了許多人,搶了許多東西,然後衝到海寧縣城,被這裡的練兵官擊退。
江寧就是後世的海鹽縣,是一座海邊的縣丞,以捕魚好製鹽為業,還算是富裕。
結果引來了荷蘭強盜。
楊潮將拿騷招來。
見到急匆匆而來的拿騷,楊潮一把將一份名單甩在了他的臉上。
拿騷拿起名單看著,海寧縣的事情他已經聽說了,他知道事情很嚴重,他了解楊潮一直是一個愛惜百姓的官員,出現這種事情,他知道肯定要影響到東印度公司的利益了。(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