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暗算」歐洲(3)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前總統威爾遜曾充滿激情的提出「十四點計劃」及「美國外交四項基本原則,一時間被美國人視為自由與理想的代名詞。威爾遜在對德國宣戰的信件中提到:「我們沒有任何自私自利的目的。我們不想征服,也不想要領地……我們只不過是人類正義事業的鬥士之一。」對此,英國著名學者克羅卡特指出:「事件的表面現象通常具有欺騙性。美國參戰的條件事實上是精心策劃的……這一行動事實上有利於發展美國未來在全世界的利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人算是徹底明白了「歐洲的災難」,就是美國的機會,而製造歐洲災難的關鍵是利用歐洲國家的地緣政治的破碎狀態。據《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美國能夠在二戰以後取代歐洲成為世界霸主的主要原因,是在亞洲尚未崛起之際,美國羅斯福與斯大林聯手,有意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戰壓縮了歐洲的地緣政治版圖。在當時,對美國而言,只有讓蘇聯去控制東歐,歐洲才能是處於弱勢的「西歐」;只有歐洲變為小「西歐」時,它才能服從美國。反之,東歐一旦與西歐結合,一個龐大的歐洲就會出現,歐洲的勢力就會強大起來,就會反美國。
1935年,當義大利的墨索里尼下令入侵衣索比亞時,美國宣布對義大利軍火禁運,但美國同時卻讓美國企業大量向義大利銷售石油,為義大利所進行的入侵戰爭提供了基本能源的保證。事實上,在所謂禁運期間,美國向義大利出口的戰略物資反而大幅增加,主要為石油、銅、鐵、鋼,以及卡車、拖拉機等物資,在美國「石油七巨頭」中最大的新澤西標準石油公司的帶領下,美國的石油商私下對墨索里尼保證,墨索里尼可以依靠它們。
1939年,德國開始入侵東歐的波蘭,美國一直保持中立。1930年代,對付蘇聯一直被認為是美國的最高利益,之後,當日本和德國崛起為+激情小說強權時,又開始實行親蘇政策,極力與蘇聯靠攏。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損失了太平洋艦隊的大部分主力,美國被動參戰。而在十年之前,中國就已經開始了漫長的抗戰。1917年,美國在與日本的互換照會中曾提到,「美國政府承認日本在華的特殊利益」。據日本學者入谷秋良的描述,1928年,美國駐華領事曾表示支持日軍的對華入侵。只是當日本試圖佔領整個中國從而威脅到了美國的潛在市場,尤其是當它進一步控制東南亞的錫、橡膠和石油時,美國才有所警覺,並採取了諸如1941年夏天對廢舊鋼鐵和石油實行全面禁運等等措施,正是這些措施導致了日本對美國的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