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兩軍對陣勇者勝,這在相同實力下才說得通,楊子風以一種看白痴的眼光看著在聚義廳前排列的整整齊齊的梁山隊伍,以五千人就想抗衡八萬人,不是白痴是什麼。而且他們還等著官軍隊伍列好陣,不知道趁亂進攻,搶佔先機,兵力本來就比官軍薄弱,還要大方的給敵人機會,哼,找死。
為了表示對梁山之人謙讓的謝意,官軍也暫時休戰,井然有序的排起陣勢,方陣對方陣,真刀明槍的干,主帥對這種戰法是既喜歡又頭痛,喜歡的是不用怕有陰謀詭計,可以放心大膽的拼殺,拼實力和士兵的韌性;頭痛的是這也是一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兩敗俱傷的戰法,雙方都明知自己沒有退路,唯一能保存自己的方法就是消滅敵人,不像別的還有後路可退,一旦事情不濟,可以隨機應變,保存有生力量。
雙方的將領一溜兒的站在各自隊伍前面,梁山方面的將領計有林沖、魯達、武松、盧俊義、燕青、秦明,事實上魯達和武松並不贊成林沖這樣蠻幹,但他們和林沖是好兄弟,也不好埋怨什麼,而此次朝廷大動干戈,梁山覆滅在即,先犧牲和后戰死並沒有什麼區別,所以便決定留下來陪林沖,以應他們昔日兄弟結拜時的誓言「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生死」。而官軍一方則是楊家七將和楊子風做先鋒,楊業陪著寇準在後軍,楊業雖然也想上前單挑,但是寇準卻沒有膽量到前鋒,而且亂軍中最容易出事,如果寇準在亂軍中殞命,自己這次功勞就全完了,說不定還會有責罰,平心而論,楊業並不喜歡這種監軍制度,處處受到掣肘。
武松和燕青看到楊子風也站在隊列前面時,面色大變,當初楊子風抓他們的時候可是給他們留下了巨大的恐懼,那時,宋江四人分散躲藏,楊子風沒有費功夫一個一個的去找,只是故意散發出一種龐大無匹的氣勢,躲起來的他們感受到了,忍不住運功抵擋,外界壓力卻逐漸增大,自己幾乎不支,突然,那種壓力又消失的無影無蹤,如此一緊一松,差點難受的吐血,隨後,楊子風便察知了他們的具體方位,然後輕而易舉的把四人抓獲。他們不認識楊子風,不過卻一致認為楊子風的功夫在江湖上至少是一流的,只是怎麼從來沒聽說過呢,其實楊子風一直在宮中,名聲不彰,後來的這件事無論對朝廷,還是對梁山,都是不光彩的,朝廷是因為宋江在京中大鬧卻沒有抓住他們,梁山是因為宋江被外人救了,所謂家醜不可外揚,所以也沒有人傳說,宋江四人至今仍不知道楊子風的真正底細,不過卻是怕了他了。雖然他們個個膽大包天,但是一見到楊子風,聯想到以前的遭遇,便有些心虛。幸虧宋江沒有在這裡,不然他怎麼指揮部隊,在楊子風面前,他可是沒有一點兒勝算。
楊業本來的心思是想收服這些梁山人,他們雖然沒有經過系統的軍事訓練,但是個個虎背熊腰、人高馬大,又有一定的功夫底子,在軍中稍微磨練一段時間,就是百戰精兵了,可惜呀,而且如果打起來,按最低的一比一的比例,自己也要付出五千人的代價,這一來一回就失去了一萬精兵,對眼下正內外交困的宋朝來說,可是一個巨大的損失。不過朝廷卻不這麼看,不就這麼一點人嗎,大宋什麼都缺,就是不缺人,梁山把朝廷的面子落的一文不值,所以朝廷給楊業下的旨意是全殲梁山,至於楊業怎麼領會這旨意,其中的餘地就大了。楊業想把那些戰後餘生的梁山人都編入軍中,上報朝廷只說損失很小,便可掩蓋起來,雖然朝廷在軍隊中有耳目,但是一個主帥要想在十萬人中插入幾千人,還是可以辦到的。不過楊業看到對面的陣勢,便知道自己要收服他們不過是痴人說夢,他們已經擺明車馬硬來了。
林沖看著對面一色的楊家將,心中著實失落,高俅為什麼沒有來,不過即使高俅來了,以他那老奸巨猾的個性,決不會光禿禿的跑到陣前挑戰,而是躲在後軍的烏龜窩裡。
林沖的槍法赫赫有名,這次遇到擅長使槍的楊家將,其中必有一番龍爭虎鬥,如果不是兩軍交戰,有人甚至想搬個凳子坐在那裡仔細觀摩。單挑還屬七郎楊延卿最有看頭,果然不負眾望,第一場就是楊延卿的表演,楊延卿上來就挑上了林沖。楊延卿沒遇到楊子風之前的楊家槍還有很大不足,與這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的槍有一定差距,可是經過了楊子風在生死邊緣上的點撥,楊家槍已大成,正好能與林沖戰個旗鼓相當。
楊延卿和林沖拍馬來到戰場中間,楊延卿二十歲以下,正是瘋長的時候,林沖四十多歲,也是人一生中最黃金的年代,最尖銳的槍對上最厚重的槍,究竟誰能取得勝利,讓我們拭目以待。
真正的好槍,槍桿用的都是十年以上樹齡的白蠟桿,如鴨蛋般粗,木質細密,表面發青,光可鑒人,富有彈性,這種槍甩起來,因為彈性而槍頭不住的顫動,讓對手防不勝防,擋上而下滑,拒右而搗左,同時還可借力打力。楊延卿和林沖的槍都是好槍,人也是棋逢對手,這一戰足可列入經典槍之戰。
一條槍如出巢雄鷹,四處盤旋,抽個冷子,致命一擊;一桿槍如猛虎下山,穩若磐石,等待機會,扭轉乾坤。楊延卿久攻不下,銳氣漸失,林衝進退失據,力有不逮。兩人難分難捨。
楊子風在旁邊覷著梁山眾將領,武松和魯達關切的看著林沖,雖然著急,卻也不敢上前,武松其實一直在偷看著楊子風,見他眯著眼,便知道他根本沒有把這些人放在心裡,心裡更是驚恐,看到魯達有躍躍欲試的動向,便在身後悄悄拉了拉他,魯達還以為武松兄弟提醒自己要自重身份,不要依多欺少呢。
兩人最後實在是難分勝負,而八萬官軍壓抑在這個小角落裡,士氣一直在高漲,就像弓弦越崩越緊,如果不發泄出去,對軍隊的損害非常大;而梁山之人面對必死的場面,也一直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終於到了一個臨界點。也不知道是誰最先喊殺的,兩方人像兩股鐵流攪在一起了,在這亂戰中,什麼招式都不管用了,反而是人與人之間的配合更加重要。楊子風有過經驗,雖然他一直沒有領兵,但是基本上每天都會向楊家七子交代要配合配合,此刻,多日的提醒終於起了作用,戰端一起,楊家七子便圍在了一起,七把槍一起殺向敵人,而楊子風則呆在戰陣中間,他既不去砍別人,別人也砍不住他,雖然楊子風緊挨著人。
這時,人都變成了野獸,軍隊武裝到牙齒,刀砍斷了,便用牙咬,槍挑彎了,就用頭盔碰,雖然驚龍幫為梁山提供的有護甲,但是梁山人沒有穿護甲的習慣,而且穿上笨重的護甲行動不便,反不如輕裝上陣,戰前就沒有穿護甲。在和包裹在鐵甲之內的官軍較量時,吃了不少暗虧,自己砍別人一刀,被護臂擋住了,而官軍砍自己一刀,自己只有硬生生的受了,梁山人受的暗傷平均都要比官軍多。但是留在這裡的都是誓死保護聚義廳的梁山子弟,他們死也要拖上一個墊底,所以基本上是梁山倒一個人,官軍也會少一個士兵。
合在一起的楊家七子像一台絞肉機,周圍的人都被卷進去攪得粉碎,開始他們還知道向敵人的方向衝去,後來兩軍交叉在一起,就不分敵我了,反正是擋我者死,漸漸的,他們周圍就沒有人敢靠近了,無論是敵人還是官軍。楊家七子的配合雖不是天衣無縫,但是憑這些小兵,根本找不到其中的破綻,不等衝過去,就被扎死了,如此一來,誰還敢上去挑釁。
林沖和楊延卿對陣時,他的槍勢顯得平和無奇,但是和這些小兵對陣起來,卻現出巨大威力,沒有一個小兵是他的對手,只見這槍四處點播,周圍立刻空了一大片,讓人靠近不得。慢慢的,楊家七子碰上了林沖,林沖還沒發揮出自己的威力,便被捲入陣中,成了第一個犧牲在楊家七子陣中的大將。接著,那些小兵攔不住的武松、魯達等將領們一個個的走進去了,結果自然是進去就別想出來了。
最後,楊業終於拿下了聚義廳,不過也損失慘重,梁山基本上是以命博命,這次光明正大的對決,梁山五千人全軍覆沒,一個傷兵都沒有,有些負傷的戰士咬也要咬死一個官兵,這些征殺多年無恙的官軍這次犧牲六千多人,負傷三十人,最後,官軍的火氣也被殺出來了,他們根本不要俘虜,看到還有能動彈的梁山人,幾十把刀立刻加上去了,那些負傷的更是兇猛,不把自己的命當回事兒,只要能爬得動,也要扯他的後腿,所以官軍負傷的人很少。這一次可以說是勇者之間的戰爭,沒有一個人怯場,也沒有一個人逃走,無論是梁山人還是官軍。清點戰果,楊業發現梁山還有一萬人不知去向,其中有匪首宋江、李逵等一些高級將領,心中憂慮,這些人就像一頭野狼躲在暗處,虎視眈眈,看準時機就會撲上來。
朝廷已經接到楊業的捷報,看到梁山的聚義廳被毀,對楊業前期的抗命不尊算是原諒了,同時又催促楊業立刻回朝,楊業據實向朝廷提出憂慮,但是皇上認為,山東蟊賊基本上肅清了,並且嚴重破壞了梁山生存的根基,朝廷在那裡的統治可以逐漸得到鞏固,只剩梁山島上一萬餘人,成不了大氣候,眼下抵抗遼國的騎兵才是當務之急。遼國的兵峰現在離大宋的都城東京也不過八百餘里,千里馬一晝夜就可以趕到,即使是普通的軍馬,路上不遇抵抗,(看來朝廷還有自知之明,知道百姓不會為朝廷拼死拼活。)也不過三五日光景,前景堪憂呀,哪裡還顧得上梁山。
皇上每天在宮中焦灼的等著北方傳來的戰報,皆是遼國正在幽州厲兵秣馬,隨時準備南下,皇上越發驚惶,催促楊業回師的聖旨一道接著一道,但是路是要一天一天走的,即使楊業現在立刻出發,也得十天半月才能趕回京師,何況還有幾萬大軍需要整頓。皇上惶惶不可終日的情景被耶律裳看在眼裡,通過特殊的手段傳給耶律誠,耶律城大喜,其實遼國佔領了幽雲十六州后,再無實力南下,而且這十六州的百姓也不都是那麼恭順的,遼國已經鎮壓了不少百姓自發反抗契丹人的行動。南下,對耶律誠來說,就是一根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耶律誠為難的同時,宋朝皇帝也沒有閑著,在大力開動腦筋后,終於讓他想到了一個絕妙無比的辦法(他自以為的),就是暫時先向遼國加大進貢數額,雖然損失了臉面,卻贏得了楊業大軍回防的時間,(宋朝軍界兩大支柱之一的潘美被調去支援潼關了)耶律誠也有意透過耶律裳向宋皇表達了自己的意向,宋皇好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立刻籌備長安公主入遼事宜,這註定了趙情的悲慘命運,眼下處於弱勢地位的代表趙情只是一種戰利品。
忠於皇上的楊業接到朝廷的連番命令,也顧不上搜索梁山殘敵,就率大軍往回趕。而楊子風通過方臘得知宋皇的決定后,愣了,他根本不能想象宋朝竟然弱智到這個地步,稍微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遼國現在絕不敢輕易南下,一旦遼騎突入中原,只需集中優勢兵力,就可圍殲遠離後方大本營的遼國騎兵。現在,朝廷要做的就是調集全國機動兵力,趁遼國在幽州立足不穩,反攻幽州。誰知道皇上卻公然在這關鍵時刻向遼國卑躬屈膝求和,雖然楊子風已經猜測到這個局面了,事到臨頭還是感到恥辱,要知道楊子風的娘可是姓趙的,哪裡還忍得下去,遂向楊業通報一下,不顧楊業的苦心勸阻,掛冠而去。
寇準這下可是得著理兒了,非要治楊子風一個臨陣脫逃之罪,這是死路一條,楊業也甚是痛心,一個好苗子就這樣完了,但對於寇準對楊子風的處理,楊業並不認同,而是據理力爭,最後判定楊子風不算臨陣脫逃,但楊子風以後在軍隊的路算毀了。
寇準本來就是要設計伏殺楊子風的,可楊子風腿腳甚快,自己還沒有行動,他就溜了。其實楊子風哪裡知道自己身邊有一個人總是想著要他的命,只是擔心趙情,所以迫不及待的走了,不過這也避免了楊業軍中的一次內訌。楊子風根本不會被這些人所傷及的,除非朴卜雪才有這個能力,朴卜雪會這樣做嗎,當然不會,而且打虎不死,後患無窮,楊子風被設計后,肯定心中不爽,那時就要寇準好看了,以楊子風的能力,滅掉寇準和他的侍衛,不過是小菜一碟,但是滅了以後呢,楊業絕對脫不了干係,因為當初他曾經向皇上舉薦過楊子風,雖然最後楊子風隨軍出征是呂端的功勞,但是因為楊子風姓楊,又和楊業關係密切,楊子風殺了監軍,讓皇上如何不懷疑楊業,到時還有楊業的活路嗎,軍心也會因此浮動不安。正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無論於公於私,楊子風都是不能出事的。
楊業顧不上為楊子風感嘆,又遇上了不順心的事,回軍途中,必須要經過虎卧谷,這個山谷溝深澗高,極利於伏兵,不過當初也不過只有三千伏兵,結果被消滅殆盡,楊業很是納悶,稍微有點軍事常識的人都應該能想到,只要在這裡埋伏上四萬人,就可以擋住十萬人。
宋江當初何曾不是這樣想的,只是沒有這麼多的兵力罷了,方臘派來的特使也堅決不讓自己在這裡消耗有生力量,梁山上還有很多陷阱等著官軍,目前官軍不但數量多,而且士氣高,這是單純的硬拼,對兵力稀少的梁山來說決不是一個好計策。以楊業的穩重,不會在短期內結束梁山的戰鬥,但是受到遼國威脅的朝堂里的皇上卻等不及楊業穩紮穩打,必定在戰爭未完時招楊業班師回朝,那時,楊業的大軍已經在島上飽受了各種殺機的摧殘,他們最多還剩下七萬人,士氣跌落,還要抓緊時間往回趕,大軍得不到休整,而且第一次這裡有伏兵麻痹他們,第二次官軍就不會這麼小心了,佔領了聚義廳的他們會以為梁山的力量已不足為懼,雖然楊業可能還有些警惕性,但是大多數官兵都會失去警覺,到時再次利用有利地勢伏擊,殺傷力會更大。因為有以前特種戰爭的例子,宋江對此人是堅信不移,欣然採納他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