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惠子
那女子臉上失望之情一閃而逝,曹宇只道是她新奇自己的物品,也不在意,開口問道:「你叫什麼名字?」話一出口,曹宇就後悔了:她不懂自己的言語啊!
沒想道那扶桑女子應聲答道:「惠子。」
曹宇大喜,問道:「你能聽懂我說的話?」
那扶桑女子一字一頓地說道:「慢……一…點,聽…得…懂。」
曹宇見屋中放著一把琵琶,便指著那琵琶說道:「惠子,琴,你會彈嗎?」
惠子微微一笑,跪爬到那琵琶旁邊,輕聲說道:「琵琶,春江花月夜,會彈!」
曹宇臉一紅,喏喏著說道:「好,琵琶,春江花月夜(注),你彈吧!」
只見那女子將身子直了直,伸手將琵琶攬在懷中,玉指輕拂,叮咚幾聲,那錯落美妙的聲音就如流水般流淌出來,一時間,滿室生春。再看她輕啟朱唇,開口唱道:「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指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雖然她說漢話咬字並不真切,可這一首《春江花月夜》唱下來,卻是字字清晰、餘音繚繞,曹宇雖然不懂音樂,但也被這美妙的聲音吸引住了,中間一句「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更讓他黯然神傷。
惠子一曲彈吧,嘰里哇啦地講述起來,中間夾雜著半生不熟的漢語,她一連說了幾遍,曹宇最後弄明白了,她是再講這春江花月夜的由來。這更讓曹宇汗顏:自己還真是個大老粗啊,自己國家的東西還要靠外族人來講。
曹宇不懂還要裝懂啊,輕輕地鼓了鼓掌,指了指那琵琶,對惠子說道:「好,再彈!」
惠子又開始彈奏起來。
曹宇多年來除了練武和修鍊道法,就是四處奔波,哪有過此時的瀟洒安逸,這悠揚的歌聲讓他沉醉,讓他感嘆,一時間,那個沉浸在萬靈石中的元神也停止了修鍊,痴痴地欣賞起這歌聲來。
扶桑女子一曲彈罷,見到曹宇失魂落魄的樣子,嫣然一笑,玉手又搭在琵琶上,彈奏起一首扶桑樂曲來。
這又是一番風味,跟《春江花月夜》截然不同,節奏明快,歌聲纏綿,卻是一首情歌。
隨著節奏的變化,曹宇體內的懼意珠竟然自行震動起來,節拍正和琵琶聲。曹宇忽有所查,不敢驚動它,任由它隨著音節起伏,同時將元神沉浸到萬靈石中,去體會它的這種震動。
慢慢地,曹宇領會了這種節奏,漸漸將懼意珠控制過來,按照自己的理解開始撥動它。
「叮——」一聲脆響,惠子竟然拉斷了一根琴弦,而此時正是曹宇曹宇操作錯了一次懼意珠的震動的時刻。
惠子滿臉愧色,從旁邊抽屜里拿出一根新的琴弦裝上,繼續彈奏起來。
「叮——」曹宇又操作錯了一次懼意珠的震動,惠子手中的琴弦也應聲而斷。
惠子滿臉惶恐,不斷地向曹宇道著歉,手忙腳亂地又上上了一跟新琴弦。
曹宇心中驚奇:難道自己懼意珠的震動能夠影響到惠子嗎?他不動聲色,等待惠子的上好琴弦,準備試驗一下。
惠子誠惶誠恐地又開始彈奏起來。
這一次,曹宇故意將懼意珠的震動全部弄亂了,只聽得「叮叮」之聲不絕,一張琵琶上的琴弦竟然全部斷裂了,惠子的手也被割出血來。
惠子害怕極了,顧不得擦拭自己手上的鮮血,跪在地上,以頭觸地。
曹宇深感內疚,急忙走上前來,將惠子扶了起來。只見惠子眼中已經是淚水充盈,不住地打著轉兒,卻強行忍住沒有流下來。
曹宇不知道如何說才好,拉住惠子的手,暗施春風化雨咒,一時間,惠子的手就停止了流血,完好如初了。
惠子驚奇地看著這一切,抬起頭來,毫不掩飾眼中對曹宇的崇拜之色。
曹宇被她看毛了,結結巴巴地說道:「都是我不好,害了你,弄壞你的琵琶,我……我馬上就出去給你買一把新的。」
說著,不理惠子在後面嘰里哇啦的客氣話,頭也不回地衝出門去,找陳遠儒去了。
惠子在後面獃獃地看著曹宇的背影,眼中出現了嚮往之色,但一會兒這神色便暗淡下去了,轉身默默收拾那把破爛掉的琵琶去了。
陳遠儒正和達辛聽眼前一個女子唱曲,見曹宇進來,笑問道:「曹兄弟,傷好些了嗎?」
曹宇道:「不礙事了。陳大哥,你們可真是逍遙快樂啊!」
陳遠儒笑道:「你不是罵我玩物喪志吧。實話告訴你,你陳大哥是由儒入道,這越是輕鬆快樂,這道力是越長進的快啊!」
曹宇奇道:「還有這等事,那不是美死你了!」
達辛在旁邊說道:「老陳確實不是胡扯。他的方法也真正古怪,越是一門心思地修鍊就越是不長進,越是不經意為之,就越是長進得快。這不,我也在跟他學習竅門呢!」
曹宇嚷道:「不行,這麼美的修鍊方法,我也要學,陳大哥你可不能藏私。」
註:琵琶曲《春江花月夜》也叫《潯陽月夜》,唐代詩人張若虛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