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荀子的禮治及其局限性(3)
因此,和孟子一樣,荀子認為每個人生來的本性是類似的,但是後天的作為或不作為以及環境影響造成了個人差異:「可以為堯、禹,可以為桀、跖,可以為工匠,可以為農賈,在注錯習俗之所積耳。」《荀子·榮辱》。絕大多數人之所以不能成為堯、舜、禹,是因為「陋也。堯禹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於變故,成乎修為,待盡而後備者也」《荀子·榮辱》。。雖然荀子的出發點看上去和孟子相反,但是兩者的結論卻大同小異。荀子的全部論點建立在某些公認的公共目的基礎上,以冷靜、連貫和邏輯演繹的方式鋪陳開來。從這個角度看,荀子區分君子、小人的標準不是仁的憐憫原則,而是禮尚往來的「黃金法則」:小人總是期望從別人那裡得到的回報多於付出,譬如自己的行為如禽獸,還指望得到別人的善待;君子則總是遵守「黃金法則」,以同樣的標準待人待己:「君子者,信矣,而亦欲人之信己也;忠矣,而亦欲人之親己也;修正治辨矣,而亦欲人之善己也。」同上。
(二)禮的起源與功能
和孟子認為人的主要缺陷在於道德和智力無能不同,荀子主張人性之惡來自生命內在的過多衝動和**。BenjaminI*盨chwartz,TheWorldofThough*潢色小說http://Www.ShuBao2.CoM/class12/1.htmltinAncientChina,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Press(1985),pp**290**320*鋇*荀子並沒有像孟子那樣簡單譴責人的**,或許是因為它們就是我們本性中揮之不去的一部分;他只是認為有必要控制過度的物慾,理由也很簡單--為了避免顯然的個人和社會後果。人類有必要控制**,才能更好地滿足**。正是為了這個原因,人類才創造了複雜的禮儀體系:
禮起於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於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荀子·禮論》。
在荀子看來,人之所以比其他動物的超越之處,正是在於人所擁有的獨特悟性和可塑性使之能組織起來,凝聚力量並從事不同類型的合作活動。然而,如果沒有一套禮法體系規定適當的界分,人類組織的力量將為內鬥消耗殆盡。禮的主要功能在於分別不同的人群並對他們賦予不同地位:
欲惡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則必爭矣。……離居不相待則窮,群而無分則爭;窮者患也,爭者禍也,救患除禍,則莫若明分使群矣。……人之生不能無群,群而無分則爭,爭則亂,亂則窮矣。故無分者,人之大害也;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而人君者,所以管分之樞要也。《荀子·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