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帝為何要廢除「肉刑」?(2)
當時官府中的奴婢生活是相當凄慘的,她們日夜勞作沒有絲毫人身自由,和囚徒沒什麼兩樣。緹縈為父親免遭酷刑的這種千里迢迢冒死上書的膽識孝心,和這種甘為奴婢的自我犧牲精神,深深地感動了寬仁賢德、愛民恤民的漢文帝。同時,漢文帝也充分認識到,繼續沿用秦代的肉刑,不利於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更不利於政權的穩固。於是,他下令免除了淳于意的刑罰,也沒有讓緹縈去當奴婢,並在第二天就下令廢除漢代初年還保留的黥(刺面塗墨)、劓(割鼻)、刖(砍斷腳趾)三種肉刑,責成丞相張蒼、御史大夫馮敬等負責修改刑律。
同年,新的刑律修成並頒行天下。新刑律規定:黥刑,改為剪去長發,以鐵鉗束頸服刑四年;劓刑,改為打三百竹板子;斬左趾,改為打五百竹板子;對於那些犯斬右趾以及殺人自首、官吏貪贓枉法、監守自盜等罪,於判刑之後又犯笞刑罪者,一律棄市處死;而對於判處其他各等徒刑,在一定年限內無逃亡等行為的,則可相應遞減刑罪,直至釋放免刑為庶人。史書稱,從此以後社會「風流篤厚,禁網疏闊……刑罰大省」,以致一年之中僅「斷獄四百,有刑錯之風焉」。(《資治通鑒·漢紀》)
漢文帝廢除肉刑,既順應了民心,又為農業生產保全了更多的勞動力,有利於自身的統治,合乎歷史發展的潮流。而少女緹縈為救父不畏艱難和強權,勇敢地上書皇帝,又為漢文帝廢除肉刑提供了契機,最終促成了肉刑的廢止。緹縈上書救父的事迹在歷史上被廣為傳頌,東漢著名史學家班固曾由衷地讚歎道:「百男何憤憤,不如一緹縈!」還有人寫詩讚揚緹縈:「隨父赴京歷苦辛,上書意切動機定;詔書特赦成其孝,又廢肉^H小說刑惠後人。」
漢文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廢除肉刑的皇帝。廢除肉刑,作為中國刑罰史上著名的改革措施而引人注目,是刑罰制度發展過程中的一項重大歷史進步,是刑罰制度從極端野蠻殘酷向相對寬緩人道逐漸過渡的一個劃時代的重要里程碑。緹縈上書救父不僅成為中國孝道的典範,而且對於推動古代法律制度的改革作出了巨大貢獻。曹操高陵為何被人們誤讀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