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受虐者的自我感覺(4)
不勝任感會讓一個人過分疑慮,懷疑自己沒有達到預期目標的能力,這是一種頹廢的精神狀態,它使人萎靡不振,死氣沉沉。
一般來說,受虐者都努力對自己負責。她們認真學習,使自己不斷提高,竭盡全力地去適應生活環境。她們可能是全職太太,也可能是職場精英,或是學界翹楚,不管社會角色如何,通常她們都能夠取得成功。不僅要求自己扮演好社會角色,在潛意識裡,她們也要求自己對提高家庭生活質量負責--只是這種要求甚至她們自己有時也意識不到。
例如一位受虐者的家庭很不和諧,伴侶不理解她,遷怒她,她卻認為對這種家庭氣氛負責的應是自己。她知道與伴侶的交流可能產生了問題,而認為自己才是這不順暢的責任人,是自己的意見沒有表達清楚,是自己的表達方式不對,所以伴侶才不能理解。如果施虐者經常對她大為光火,她會力圖弄明是什麼事情惹惱了他,並在今後的生活中極力避免。受虐者這種責任感的爆發很大程度上緣於施虐者對她一貫的指責。總之,如果受虐者意識到家庭關係不和諧,就會產生強烈的責任感,這種責任感使她們總是從自身行為的角度去改善夫妻關係。為別人的行為負責,這是受虐者的潛意識,明白自己有這種潛意識是很困難的。下面是發生過的一個事例,它證明了我的上述觀點:
完成這本書的調查工作后不久,我參加了一個大型聚會,在那裡與我曾認識的一位商人不期而遇。他50多歲,很熱情。我們談到了一個話題:如果某些人正在就某個問題進行辯論,我們是否要參加其中的一方。
我說:「在沒有弄清這些人辯論的狀態我是不會參與進去的,因為我不想使自己處於一種尷尬的局面--你知道,有些人喜歡在辯論中進行人身攻擊。」我繼續解釋到:「我曾經參加過一場辯論,在那場辯論中,幾乎所有的人都不能正確使用辯論語言。我聽到一個男人說『你們所有的女人都想……』諸如此類的話,這句話本身就包含了對女性的歧視,使得本來應該很有趣的辯論變得淺薄而又充滿火藥味。」
商人回答:「是呀,我也發現有時這種事情會發生在婦女身上。」我表示同意,並繼續說,在伴侶關係中,這種不使用正確語言的情況更普遍,而且大部分的婦女根本意識不到這是在言語虐待,因為她們感到這種情況的發生是自己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