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字訣(4)
綜觀曾國藩一生,雖然我們說他是理學大師、儒學大師,但學術界卻大多把他當成是晚清「實學」的代表人物。實學最講究實用,最講求現實的功效。曾國藩作為晚清實學的代表人物,固然在理論上建樹頗豐,但在實踐上講求實用才是他最突出的地方。
要講求實踐效果,紮實的行動基礎與穩健的行動風格就是必須的。在這一點上,很多人有一個很大的誤區,就是把穩健的行動風格與創新的探索精神對立起來。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們受西方文化的影響,推崇所謂的冒險精神,並把勇於創新的冒險精神等同於敢於鑽營的投機精神,這是大錯特錯的。我們常說「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認為機會往往稍縱即逝,所以只需冒險,不必求穩。但事實上,時機確實是一個點,可機會往往是一個段,沒有紮實的基礎與準備,再好的機會也終將會錯失。所以,機會主義的本質其實既是左傾的,也是右傾的。
曾國藩雖然帶兵打仗,雖然也認為兵者詭道也,但他從來不投機取巧,他治軍最有名的策略是一句很凝練的口號,叫做「扎硬寨,打死仗」,就是要狠抓基礎,狠練基本功,每一仗都要穩穩噹噹地打,便是速戰,也要穩打;便是奇襲,也要穩攻。這倒是他軍事思想中非常獨特的一塊,後來蔡鍔練新軍,蔣介石治黃埔,對這一點都分外推崇。
其實,曾國藩在兵法上強調穩,比起進攻來,更注重的還是防守。他作為湘軍主帥,常跟手下的將領強調說,便是身陷重圍,也要有穩穩噹噹、扎紮實實地堅守的膽略和氣度。只要有這份穩勁兒,任他風狂雨驟,我自巋然不動!所謂「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隨他橫,明月照大江。」到了這個境界,你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了。
所以,他在曾國荃孤軍深入、身陷重圍之際,別的方法想不出來,所能教給他弟弟的救命絕招,還是這個「穩」字。而曾國荃一開始也是急得有些失了方寸,才拚命地找大哥求援。等到看到大哥的來信,再看也沒什麼援兵能派來救他,所以索性橫下一條心,「穩紮穩打,機動則發」,準備實踐他老哥的治軍名言。
那麼,這個穩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效果到底如何呢?
@黃色回到同治元年金陵城下的鏖戰,李秀成20多萬大軍把曾國荃兩萬湘軍重重包圍,但打了整整46天,太平軍居然沒能攻下曾國荃修築的環型壕壘,最後李秀成只得撤圍而去,曾國荃居然就靠這個看上去根本不像辦法的「穩」辦法,逃過了滅頂之災。
綜觀曾國藩一生,雖然我們說他是理學大師、儒學大師,但學術界卻大多把他當成是晚清「實學」的代表人物。實學最講究實用,最講求現實的功效。曾國藩作為晚清實學的代表人物,固然在理論上建樹頗豐,但在實踐上講求實用才是他最突出的地方。
要講求實踐效果,紮實的行動基礎與穩健的行動風格就是必須的。在這一點上,很多人有一個很大的誤區,就是把穩健的行動風格與創新的探索精神對立起來。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們受西方文化的影響,推崇所謂的冒險精神,並把勇於創新的冒險精神等同於敢於鑽營的投機精神,這是大錯特錯的。我們常說「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認為機會往往稍縱即逝,所以只需冒險,不必求穩。但事實上,時機確實是一個點,可機會往往是一個段,沒有紮實的基礎與準備,再好的機會也終將會錯失。所以,機會主義的本質其實既是左傾的,也是右傾的。
曾國藩雖然帶兵打仗,雖然也認為兵者詭道也,但他從來不投機取巧,他治軍最有名的策略是一句很凝練的口號,叫做「扎硬寨,打死仗」,就是要狠抓基礎,狠練基本功,每一仗都要穩穩噹噹地打,便是速戰,也要穩打;便是奇襲,也要穩攻。這倒是他軍事思想中非常獨特的一塊,後來蔡鍔練新軍,蔣介石治黃埔,對這一點都分外推崇。
其實,曾國藩在兵法上強調穩,比起進攻來,更注重的還是防守。他作為湘軍主帥,常跟手下的將領強調說,便是身陷重圍,也要有穩穩噹噹、扎紮實實地堅守的膽略和氣度。只要有這份穩勁兒,任他風狂雨驟,我自巋然不動!所謂「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隨他橫,明月照大江。」到了這個境界,你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了。
所以,他在曾國荃孤軍深入、身陷重圍之際,別的方法想不出來,所能教給他弟弟的救命絕招,還是這個「穩」字。而曾國荃一開始也是急得有些失了方寸,才拚命地找大哥求援。等到看到大哥的來信,再看也沒什麼援兵能派來救他,所以索性橫下一條心,「穩紮穩打,機動則發」,準備實踐他老哥的治軍名言。
那麼,這個穩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效果到底如何呢?
@黃色回到同治元年金陵城下的鏖戰,李秀成20多萬大軍把曾國荃兩萬湘軍重重包圍,但打了整整46天,太平軍居然沒能攻下曾國荃修築的環型壕壘,最後李秀成只得撤圍而去,曾國荃居然就靠這個看上去根本不像辦法的「穩」辦法,逃過了滅頂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