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人求糊塗,小人求聰明(4
《道德經》第57章:「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靜,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我為元神,民為臟腑,元神清靜無為,臟腑亦不敢妄動。元神昏聵,則百姓臟腑風起雲湧。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意思是:宇宙法則只按其自己規律運行,他才不在意你是明君還是昏君呢!聖人遵循天道,堅守孤獨與正念、正舉,並且不為世間標準所動,「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人人如是,世間太平。
【道】:從「辵」部,上為「彳」,下為「止」,與行動的能力有關,與道路有關;「首」為面,為頭腦。「道」字的意義便在於——有頭腦的人在大道上行走並知道該停在何處。
反之,無道就是沒頭腦,沒方向,幹了壞事還停不下來。
【德】:「德」字原本從「彳、直、心」。從「彳」,代錶行道的能力;從「直」,眼睛要直視前方,要遠瞻;從「心」,要有感知的能力。所以,「德」——在正確的方向上感知并行動。
反之,無德就是憑藉錯誤的感知胡作非為,不知懺悔。
《道德經?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仁義」這些辭彙是天地之大道不行於^H小說世后,才被聖人提出來約束人性的呦。大家都追求計謀技巧了,就會有大虛偽;傷於人「六親不和」的局面,才有了要人孝慈的觀念;國家如果安定祥和,要忠臣何用?!
低級的娛樂是媚俗,但也要防止那種冠冕堂皇的虛偽的「仁義禮智信」。
老子說:棄智絕學——所知愈多,所不知亦愈多。拋棄自以為是的認知,而用直覺和感性去把握天下,世界將呈現其本來面貌。
中國的「義理之學」強調三點:1,首先要明白陰陽之道,並且有行道的能力,這,稱之為「明明德」。2,新民——要讓百姓覺悟、自救,從舊人變新人,重新做人。3,「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的和諧度越高就越接近「至善」。
道在天地是陰、陽;在人身是性、命;在鬼,是魂、魄。
天地視人如蜉蝣,大道視天地亦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