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什麼(2)

家是什麼(2)

人人都樂見家的完整統一

系統論最早由貝特朗菲在1928年提出,一開始是用於對生物界的研究,很快該理論就在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等各學科得到發展和應用。社會是一個大系統,下面有無數的子系統,子系統下又可分為幾個子系統。家庭是社會最小的一個子系統——家庭是社會的細胞。

家庭擁有一般系統論所提出的一個系統所具有的特徵:

整體性。集體的力量大於個人的力量。過去農業社會裡,漢族人的生產效率高,與家族式的生產和生活有極大的相關性。

關聯性。家與成員之間、各成員互相之間以及家與外部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和相互關係。

層次性。無論是從輩分、地位還是能力等方面分析,家庭成員都是有層級的。

統一性或趨同性。各成員的行為都願意維持家的完整統一。無論是出於自私的動機還是家族責任的道義,家庭各成員樂於見到家族的統一,也樂於為統一做出貢獻。一旦有成員鬧分裂,家庭作為系統的趨同性遭到破壞,分家就指日可待了。

(色色小說

家的構成是一種平衡

運用德國積極心理治療理論的「平衡模式」對家庭進行分析,任何一個家庭,都是由四個部分組成的。首先,是物質基礎,如房子、傢具等。這是物質的家,實際存在的家。其次,是家庭的成就,家庭為社會所做的貢獻。再次,是家庭的內部關係和家庭的外部關係。最後,是家庭存在的意義。

圖1-1「平衡模式」對家庭的定義

家是一個遮風避雨的空間

漢字的家,是寶蓋頭下面一頭豬,強調了家的物質基礎——有遮風避雨的空間,有足夠的食物。直到現在,我國西南地區一些少數民族的干欄式建築或藏區牧民的房子,仍是一樓養牛、馬、羊等牲口,二樓才是人居住的地方。當然,每個家的條件不一樣,有的家真是「寶蓋」,數層樓的別墅或幾進的四合院;有的家就像賽珍珠所寫《大地》中描述的那樣,靠著城牆用席子、草和破布一支一苫,就圍出了一個「家」。至於食物、傢具、擺設等就更是千差萬別了。然而,富麗堂皇也好,貧寒狹小也罷,這一塊空間是「家」,為它的成員提供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天地,並為成員提供著衣、食、住、行等條件。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優秀父母都一樣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優秀父母都一樣
上一章下一章

家是什麼(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