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該書將九種「失蹤者」民國期刊進行了「群像式」梳理,較為系統、全面地梳理了期刊語境下的現代文學與社會經濟、政治格局及文化思潮等社會意識形態之間的關係。其中涉及的《絜茜》、《現代文學評論》、《新語》、《夜鶯》、《筆談》、《烽火》與《武漢大學文哲季刊》等刊物研究均填補了學界相關研究的空白,受到了瑞典皇家文學院院士張隆溪、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王德威、著名作家楊聯芬與德國特里爾大學客座教授樊星等國際知名學者的好評,而且武漢大學中文系博士研究生導師樊星教授作為該書的審稿專家,為該書的修改多次提出了珍貴的意見與建議。

在「民國懷舊熱」的今天,國內尚無一位學者可以一次性拿出這麼多成套的散佚期刊並將其研究、解讀。這本書不但選摘了近百幅一手資料的原刊、歷史文獻圖片,而且作者流暢雅馴的文筆,使得這本書有了可與散文媲美的可讀性,亦有了可與畫報媲美的觀賞性。

本書特點:

1.學術價值:國內第一本關於民國期刊雜誌「失蹤者」的鉤沉性著作。

2.使用價值:研究中國近現代文化繞不開的必讀著作。

3.史料價值:首度揭秘的第一手資料,從海外帶回的珍貴圖片。

4.權威肯定:瑞典皇家文學院院士張隆溪、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王德威、著名作家楊聯芬與德國特里爾大學客座教授樊星等學者重點推薦。

序(樊星)

導論:建構「群像式」的現代文學史料學研究

——兼談「二十世紀文學史」的學術困境及其出路

第一章:國家意識、文學敘事與學者參政

——以《新語》半月刊為核心的史料考辯

第二章:「遺失的美好」

——以《絜茜》月刊為核心的史料考辯

第三章:知識分子、公共交往以及話語範式

——以1930-1937年《武漢大學文哲季刊》為核心的學術考察

第四章:獅吼聲何處

——關於《獅吼》雜誌及其後期文學活動史料考

第五章:「怎樣遺忘,怎樣回憶?」

——以《現代文學評論》為支點的史料考察

第六章:「被中心」還是「被邊緣」?

——以《新青年?第六卷?第五號》為中心的考察分析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尋找失蹤的民國雜誌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尋找失蹤的民國雜誌
上一章下一章

作者簡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