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飾是女人的第二張臉(2)
在排隊等候玩過山車的時候,我旁邊的一位美國先生在和我搭話時,忽然問我是台灣人還是香港人。這令我非常詫異,因為在我來美國還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已有近十個人問過我這個相同的問題。當我告訴他我是來自中國大陸的時候,這位美國先生卻驚詫地直搖頭,說我不像大陸人。我問他為什麼,在他的心目中大陸人是什麼樣的。於是,這位先生指了指旁邊排隊的一位先生,他非常肯定地對我說那個人一定是大陸的。我順著他的手勢望過去,出現在眼前的是一位穿著職業西裝並且還打了領帶的男士,手上還提著一個公文包。中午天氣熱,他也把西服上衣脫下扎在腰間,看過去與這個環境非常不協調,但他自己卻渾然不知。
後來在美國的日子裡,我系統地學習了著裝文化后,才知道TPO原則。當時那位先生的著裝,剛好違反了TPO原則,西服是職業裝,適合辦公場合,而不適#小說合遊樂場這種娛樂休閑的場所。
中國古代思想家管仲曾經說過:「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人靠衣裝,佛靠金裝。很多女性為了更加美麗常常一擲千金,盡收天下美衣。可是衣服雖美,場合不對,一切努力都是徒勞。所以場合著裝是個人修養的體現。其實在中國古代已經開始講究場合著裝了。古代大臣上朝時一定要穿朝服,回家才可以穿便裝。但是在今天的中國我們反而忽略了這些。我們經常會看到辦公室文員穿著晚禮服工作;菜市場和馬路上行走著穿著家居服或睡衣的市民;女人頭髮上戴著髮捲外出買東西或到一些公共場所……很多時候,我們不是不注重或者不在乎自己的服裝,只是因為我們從小學讀到大學,從來沒有學習過在不同的場合要有不同著裝的課程。
在2010年上海召開世博會之前,上海政府為市民制定了一條規則:「穿睡衣睡褲不能出門。」因為穿睡衣出門不僅不符合國際禮儀,也不符合中國的傳統禮儀。在《弟子規》的謹篇就有「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的原則,孔子也曾經苦口婆心地說道:「人不可不飾、不飾無貌、無貌不敬、不敬無禮、無禮不立」。可見,學習服飾禮儀不僅關係到一個人的自身形象問題,同時也是個人修養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