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余中先後記(1)

譯者余中先後記(1)

譯者余中先後記

我不知道應該說是《緞子鞋》成就了保爾·克洛岱爾這位大詩人的世界聲譽,還是保爾·克洛岱爾成就了《緞子鞋》這部世界戲劇的傑作。

保爾·克洛岱爾(PaulClaudel,1868-1955)的文學創作生涯長達六十多年,可以視作法國象徵主義詩歌、戲劇的後期代表人物,在文學史上以其充滿強烈宗教感情、藝術上孜孜不倦永遠探索的戲劇和詩歌聞名。

1890年,克洛岱爾正式皈依天主教,同年參加了外交會考並勇奪桂冠,自此開始了外交生涯。他於1895年到1909年前後三次長期居留中國,曾任駐福州和天津的領事。后又任法國駐巴西、丹麥、日本、美國、比利時等國大使。1936年克洛岱爾退休回鄉,仍潛心寫作,1946年被選入法蘭西學院。

克洛岱爾一生筆耕不輟,著作豐厚,他的戲劇作品主要有《金頭》(1889,1894)、《城市》(1890,1897)、《交換》(1894)、《第七日的休息》(1896)、《正午的分界》(1906,1948)、《給聖母馬利亞報信》(1912,1948)、三部曲《人質》、《硬麵包》、《受辱之父》(1908,1914,1916)、《緞子鞋》(1923,1943)、《哥倫布之書》(1928)等。

克洛岱爾的詩歌集有《流亡詩集》(1905)、《五大頌歌》(1910)、

《三重唱歌詞》(1914)等。他還翻譯了不少外國詩,並有根據中文詩改寫的作品《擬中國小詩》(1935)和《擬中國詩補》(1938)。

戲劇是克洛岱爾藝術才華的主要表現形式,他本人也因其劇作深刻的思想內涵和生動活潑的藝術形式贏得了崇高的聲譽和廣大的觀眾。

《緞子鞋》(LeSoulierdesatin)是克洛岱爾最長也是最著名的劇本。它以全世界為舞台,呈現了16世紀末17世紀初以西班牙為中心的殖民帝國的巨幅畫卷。劇的中心線索是西班牙重臣堂·羅德里格與貴婦堂娜·普蘿艾絲的愛情悲劇:普蘿艾絲與羅德里格邂逅相識,一往情深。她不顧丈夫的禁令,與情人羅德里格約定在海濱旅店見面,但羅德里格途中遇險無法前往。普蘿艾絲逃脫家庭的藩籬趕往情人家中,卻始終不敢與羅德里格見上一面。

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普蘿艾絲在天主的啟示下,悟出靈與肉之理,毅然赴非洲要塞摩加多爾擔起天主教國家給她的使命。與此同時,羅德里格於去美洲總督府赴任途中借道非洲邀她同行。但已獻身天主的普蘿艾絲回絕了他。這兩個情人天各一方,但心心相印。

十年後,已成寡婦的普蘿艾絲被迫嫁給為西班牙守要塞的異教徒卡米耶。又是十多年後,在美洲大陸歷盡磨難的羅德里格已失寵於西班牙國王,他又老又殘,被賣做奴隸。

除了堂·羅德里格與貴婦堂娜·普蘿艾絲的愛情悲劇這條中心線索之外,還有貧窮少女繆西卡與那不勒斯總督之間理想愛情的抒情田園詩情節,以及許多零碎的插曲過場。

《緞子鞋》劇情跌宕起伏,地點、時間跨度極大,舞台色彩斑斕,人物眾多,是一部史詩般的戲劇巨著。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緞子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緞子鞋
上一章下一章

譯者余中先後記(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