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糾結的總統「臨時工」(3)
孫中山就任總統后,首先是改用陽曆,接著就是限期剪辮,再就是易服穿「中山裝」。
從這些條令來看,孫大總統對於推翻清廷,特別是推翻這種封建統治之心是很迫切的。不管效果如何,先從視覺上、心理上予以解放出來。這些禁令也透露出一位開國大總統的內心躁動和糾結。
1912年1月11日,孫大總統就曾表示,如果和談不行,他要親自帶領大軍北伐,並制訂了六路北伐計劃。當然結果是響應者並不多,拼殺了幾個月後的革命軍開始處於等待和談狀態。
因此,有人就說,孫中山當時就是一位「和談總統」。
這也許能夠解釋通,為什麼孫中山上台就談到了兩個關鍵問題「傾覆滿洲專政政府」和「解臨時大總統之職」。
也就理所當然的與清廷炙手可熱的靈魂人物袁世凱有了聯手的機會。
辛亥革命后,孫、袁和談之初,雙方就基本通過一項大家都心知肚明、唯有皇室不清楚的條件,那就是袁世凱負責搞定清廷退位,革命黨把共和大總統讓位於袁世凱。
好大一筆交易。
可是這個時候,大總統位置莫名其妙被從美國回來的半路上殺出來的孫中山搶走了。袁世凱不爽了,馬上撂挑子北京方言,原指挑夫放下扁擔,不挑東西了也不走了。后比喻丟下應該負擔的工作不管。不幹了(裝的)。
孫文趕緊緻電袁世凱解釋:「……文既審艱虞,義不容辭,只得暫擔任……」
袁世凱不愧是「奧斯卡影帝」,接信后不驕不躁,立即命令手下四十多軍官支持君主立憲,還旗幟鮮明地反對共和。君主立憲不就是意味溥儀皇帝繼續嗎?那還驅除什麼韃虜啊?
很明顯是擺了孫文同志一道。
沒有兵力支持,聞名的「孫大炮」袁世凱做了臨時大總統后,曾給孫中山起外號「大炮」。無疑是孱弱的。而相反,袁世凱手裡還掌握著北洋軍六鎮兵權,這些精銳部隊就是他當初「小站練兵」的兵團。
須知槍杆子出政權。這是的指示:「軍隊是國家政權的主要成分,誰想奪取國家政權,並想保持它,誰就應有強大的軍隊。」《戰略和戰略問題》1938年1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