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呂端「大事不糊塗」?(3)

為何說呂端「大事不糊塗」?(3)

寇準從太宗處回去時,經過宰相的辦公地,呂端猜想可能是要與他商議大事,就對寇準說,邊境上的日常事務,我沒必要知道。如果是軍國大事,我位居宰相,你應該告訴我。雖然不是軍國大事,但寇準也原原本本地告訴了他。呂端說,這樣做好像不太合適,請你暫緩處理,我去找皇帝說說。他來到太宗面前說了一通道理,從前楚漢相爭時,項羽抓住了劉邦的父母,想要把他們在陣前用鍋煮了,可是劉邦說如果你一定要煮,那麼分我一杯肉湯喝吧。做大事的人不會顧慮到他的父母,更何況李繼遷這樣的蠻夷叛亂之人呢?陛下今天殺了老太太,明天就能捉住李繼遷嗎?如果捉不住,那隻能結下怨仇,更堅定他的反叛之心。

太宗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就問他,那你說應該怎麼辦呢?呂端說:不如在延州(陝西延安)妥善安置老太太,對李繼遷實行攻心戰,雖不一定能招降,但他母親總還在我們的掌握中。太宗連連說好,多虧了你,幾乎誤了國家大事。後來,李母病死在延州,而李繼遷則在1004年攻打吐蕃的時候中箭身亡,他的兒子歸順宋朝。呂端對此事的高瞻遠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是力保太子(宋真宗)即位。公元997年,宋太宗病危。由於在太祖與太宗的交替過程中,曾出現了「燭影斧聲」的千古疑案,因此在太宗病危的敏感時期,呂端每天都陪著太子(宋真宗)到太宗的床前探望。當時得寵的宦官王繼恩擔心太子即位后對自己不利,就先串通好了皇后,再暗中勾結了參知政事(副宰相)李昌齡、殿前都指揮使(掌管御林軍)李繼勛、知制誥(管草擬詔書)胡旦等人,圖謀擁立楚王趙元佐(太宗的長子),一場宮廷政變在緊鑼密鼓地展開著。太宗一咽氣,皇后馬上就派王繼恩召見呂端,計劃逼著呂端同意立楚王為君。其實在他們剛開始謀划的時候,呂端已經有所耳聞了,現在聽到皇后召他入宮,知道局勢可能有變,就果斷地把王繼恩鎖在了自己家的書房中,派人嚴加看守,然後入宮晉見。果然,皇后對他提出了立楚王的問題,呂端毫不客氣地頂了回去,先帝在的時候已經明確了太子,我們怎麼能不聽他的話呢?由於謀變的關鍵人物王繼恩已經被控制了起來,皇后一時也沒了主意。呂端趁熱打鐵,率領大臣共同保太子(即後來的宋真宗)即位。宋真宗登基后,坐在大殿上垂簾接受群臣的朝拜,呂端平立殿下不拜,先讓人捲簾,走過去確認是太子,這才降階,率群臣拜呼萬歲。此足見其大事之精明到何等地步。接著,又把那幾個犯上作亂的分子發配到外地,徹底平息了這場爭端,確保了大宋政權最高權力的順利交接。

呂端一生經歷了北宋的三代帝王,在40年的宦海生涯中幾乎沒有受到什麼衝擊,最後軟著陸得以善終,這在「伴君如伴虎」的封建王朝中著實不多見。這與他在大局、大節問題上毫不糊塗,但在事關個人利益的問題上卻能「糊塗」了事的行事方式是分不開的。

宋朝之後,除@了外,還有過一位大人物稱讚過呂端「大事不糊塗」,他就是乾隆皇帝。乾隆曾賜張廷玉七十壽聯,上聯是「潞國晚年猶矍鑠」,下聯是「呂端大事不糊塗」。上聯中的「潞國」,指的是宋潞國公文彥博。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歷史也能這般幽默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歷史也能這般幽默
上一章下一章

為何說呂端「大事不糊塗」?(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