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從龔自珍的詩文看天朝沒落(1)
第三章從龔自珍的詩文看天朝沒落
他生活在封建大廈行將倒塌的前夜,這位敏感而疏狂的詩人,比他同時代的人更多地感受到了現實的騷亂已經拉開帷幕。龔自珍的痛哭和癲狂,隱含著他對那個不可救藥的時代的絕望,但內心深處,他依然熱愛著腐朽的王朝和王朝治下的神州。
生得出類拔萃,活得不倫不類
大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農曆八月十二,距花好月圓的中秋節還有三天。著名詩人龔自珍在江蘇雲陽書院暴死,享年五十歲。龔自珍的死訊傳到京師,那些被他斥責過、嘲弄過的政府要員們暗地裡鬆了口氣:這個刺兒頭終於閉上鳥嘴了。那些喜歡他詩文的人,則不免生出些人生無常的憂傷。一些人甚至附會了一個香艷的愛情故事,認為他們熱愛的詩人不是暴病而亡,而是和某位貝勒夫人有一段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感糾葛,以至於貝勒的兒子對他下了毒手。
這種說法並沒多少根據。一個詩人的死也並不比一個農夫的死更高貴,雖然他在世時寫過一些平平仄仄的詩,但死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公正的,平等的。只不過,龔自珍的死意味著,那個原本就被他指斥為萬馬齊喑的社會,這時連一點憤怒的雜音也聽不見了。一個總是發雜音的人死了,社會終於「和諧」了。然而,在表面的「和諧」之下,這個古老的帝國卻正面臨千古未有之大變局——就在龔自珍去世之時,為了逼迫清政府就範,英軍從廣東北上,攻陷了距龔自珍的老家只有幾百里的軍事重鎮定海、鎮海和寧波,葛雲飛等高級將領戰死,總督裕謙絕望自殺。
雖然那個時代的中國人平均壽命很短,但五十歲去世仍然太過年輕。不過,正如古人斷言過的壽多必辱那樣,早死其實也有早死的好處——至少,龔自珍僥倖沒有看到一年後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更沒有看到他預言過的豆剖瓜分的衰世變成現實。從這個角度講,早死的人有福了。在天翻地覆的大變革拉開帷幕之際,這位大變革的預言者趕緊揚長而去。個中情形,就像我在一首詩中寫過的那樣:
日薄西山,當他從鏡中看到病後的面容
他也看到了一個時代,正在無可挽回地死去
在時代死去之前,他得趕緊閉上眼睛
他要用+激情小說迅雷不及掩耳的死
珍藏一個讀書人的氣節和名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