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從龔自珍的詩文看天朝沒落(6)
第五,尤為重要的是,正當大清朝漸漸走進濃墨重彩的暮色之中時,西方世界卻迎來了近代化的朝陽。或者說,當世界格局已然為之一新,古老中國卻一仍其舊,毫無變化,大清如同大明,如同大元,如同大宋。中西方的這種陰陽相違般的隔閡,造成的一個嚴重後果,就是當西方對中國瞭若指掌,知道自己將從這個龐大的國家獲得什麼時,中國對西方卻茫然無知。清朝的這種固步自封,直到龔自珍死後將近半個世紀,情況仍然沒有根本好轉。1895年,《紐約時報》的一位記者寫道:「在大清國,沒有任何具影響力的人物訪問過歐洲,因此,也就無法給大清國的政治帶來現代氣息……到國外去的清國人大多出身低微,他們在國內無足輕重;他們對西方世界的思維方法和行為準則的全部認識也只不過是一些膚淺的表面知識。」
龔自珍一生中的大多數時間都生活在京師和老家江南,他沒出過洋,也不會外語,可以說,他對+激情小說西方的了解,不見得比當時的一般知識分子更多。然而,身為一個憂世成癖的人,龔自珍憑著歷史的經驗和直覺,深深地知道他所處的這個時代,這個國家,這個王朝已經暮氣沉沉,大廈將傾的窘境正在一步步地逼近。
通讀龔自珍詩文,不時能從中發現他對衰世的警告與悲嘆。這些詩文里,有一些共同的辭彙,諸如暮靄、夕陽、日之將夕——他正是以這些形象的辭彙,表達出對衰世的哀痛和憤怒:
《己卯雜詩》其一二
樓閣參差未上燈,
菰蘆深處有人行。
憑君且莫登高望,
忽忽中原暮靄生。
逆旅題壁次,周伯恬原韻
名場閱歷莽無涯,
心史縱橫自一家。
秋氣不驚堂內燕,
夕陽還戀路旁鴉。
東鄰嫠老難為妾,
古木根深不似花。
何日冥鴻蹤跡遂,
美人經卷葬年華。
尊隱
日之將夕,悲風驟至,人思燈燭,慘慘目光,吸飲暮氣,與夢為鄰,未即於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