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夜角聲——回憶早逝的母親(1)
永夜角聲——回憶早逝的母親
易新夏
「我的媽媽正在撫著我的額角悲啼,猛然一聲炮響,把我從夢中驚醒……」在高小的《國語》課本上,讀著這篇題為《夢見媽媽》的文章,眼淚止不住流下來。那正是「山河破碎風飄絮」,國難深重的歲月,大部國土已被日寇的鐵蹄踐踏,侵略者的炮聲已逐漸逼近我們地處湘中丘陵的家園。這課文上的字句彷彿象炮聲一樣震蕩著我們年少的心靈。戰場上的戰士在夢見他的媽媽流淚,而我們現在@也只能在夢中見到自己的母親了。
母親去世很早,在我們失去父親數年之後,母親又相繼離去。父親去世時三十六歲;而母親與世長辭時年僅三十一歲,他們的人生歷程實在是太短暫了。父親和母親至今只有一張「十年浩劫」后僥倖保存下來的舊照片。母親端坐在一條長靠椅上,帶著幼小的新農,她身著帶鑲寬邊的花綢旗袍,通過圓圓的眼鏡片,安詳地望著我們,父親著西裝,平頭,側坐在椅子扶手上。這就是父母留給我唯一的紀念品。
父母的一生,象流星一樣,瞬間即逝。然而,父母的身影,歲月的流逝不但未能讓他們消退,反而隨自己不斷豐富的人生體驗更加清晰地刻印在我的心中,總有一縷悠長而又帶有悲涼的思念。
父親和母親的結合,也許是時代的玉成吧!不過,這樣的結合併沒有給母親帶來多少幸福(儘管當時人們認為她是幸福的)。做一個革命軍人的妻子是艱難的,不到十年的婚姻生活,給她留下的只是四個幼小的孩子和太多的咀嚼不爛的悲哀。這種精神負擔竟是如此沉重,最終奪走了她年輕的生命。
父親易維揚曾經找到過他們那一代人正確的道路,他從就讀的湖南第一師範學校跑出來,走進陸軍講武堂,在湘軍的大本營里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后隨軍南下,到了廣州,參加了軍政府陸軍講武學校的籌建和招生(該校後來併入黃埔)。1927年,在席捲神州的那場大革命風暴中,他作為六軍的一個團長,曾親歷了中國現代史上著名的北伐戰爭,三戰南昌,下蕪湖,克南京。不久,風雲突變,六軍被解散,軍長程潛被捕,黨代表林伯渠被通緝。父親雖非員,也惶惶然失去了政治上的根,象浮萍一樣漂流,最後輾轉回到廣州,參加了在醞釀中的兩廣反蔣鬥爭,以壯年之身死於不明不白的暗算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