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一官(2)
過了數百年,至隋朝時,台灣的名稱又有了變化,被稱為「流求」。史載,隋煬帝曾三次派人赴流求。第一次是607年,去流求是為「求訪異俗」,就是了解風土人情;第二次是608年,派人去是為了「慰撫」;第三次是610年,據說這次去了一萬多名官兵,由武賁郎將陳稜及朝請大夫張鎮州率領,從廣東義安,即現在的潮州起航。船抵達時,當地人起初以為來的不過是中原的商船,彼此頗為友好。後來的氣氛卻惡劣了,傳說是因為陳稜與當地酋長談判,最終沒談成,雙方刀槍相向。關於隋軍的3次台灣之行,留下來的文字記錄其實並不太多,但彰化市有一條街,至今仍與陳稜的名字連在一起,街名就叫「陳稜街」。
泉州德化縣潯中鄉寶美村《德化星坊南市族譜》里,記載著關於當地蘇姓家族的遷移:「蘇氏一族於南宋紹興年章節分支仙游南門、興化、涵江、泉州……台灣,散居各處。」很顯然這份族譜是後人所著,因為那時的台灣其實還被稱為「琉求」。
而到了明中葉,漳州人林道乾以及出生於廣東省潮州饒平縣的林鳳等數個海盜集團,又以台澎為據點,呼嘯在海上,風裡浪里駕船馳騁。他們的隨從,從幾百至上萬人不等。以澎湖為基地的林鳳,最盛時據說曾擁有船艦300多艘,人員40000以上。
如果時光往前追溯,會看到另一種景象。
早在13世紀時,因為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寫的那本《馬可-波羅遊記》,而使東方的富裕與神秘深為歐洲人所眼熱。15世紀初期,歐洲國家開始了對外的擴張,通往印度新航路被發現了,美洲新大陸被發現了,歐洲與亞洲的距離剎時縮短,世界進入了海權時代,原為歐洲大陸邊陸的幾個大西洋沿岸國家,藉此登上世界舞台。而遠東海面,至17世紀初,則已成為歐洲三國角逐的形勢:葡萄牙租下明帝國的澳門,西班牙殖民菲律賓呂宋島,荷蘭盤踞爪哇。重商、攫取財富,他們各自憑藉強大的軍事力量,在遠東海面展開商業和殖民的競爭。而台灣,因為恰好處於三角爭鬥的範圍之內,於是成了幾大帝國角逐的獵場。(馬可-波羅)(馬可波羅簡介)
相對於西班牙與葡萄牙,荷蘭人是最晚來東亞的。但此時被稱為「海上馬車夫」的荷蘭人,已經在跨越重洋的征戰中養成了強大的勢力與胃口。1602年,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成立,它首先是一個殖民與軍事組織,其次才是一個經濟組織。1603年8月,東印度公司在荷蘭出售了1200大捆來自中國的生絲,獲利250萬荷蘭盾,實^H小說際上,這批貨物是同年2月25日船長希姆斯柯克在柔佛(即今新加坡)海面的一艘葡萄牙輪船上搶來的。同年7月,韋麻朗船隊在澳門附近又截獲了一艘駛往日本的葡萄牙船,船上的中國生絲后賣得140萬荷蘭盾。這兩次搶劫事件所獲利潤相當於東印度公司原始資本的56%。更重要的,中國物資居然可以獲如此厚利,也讓他們目瞪口呆,胃口跟著也膨脹起來了,然後更急切地要把手伸出去搶奪。(海上馬車夫油畫)(東印度公司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