墾號(6)

墾號(6)

另一傳說也源於宋朝:宋太祖趙匡胤開國時,有人拒命,興兵作亂,令甫定的趙宋王室很不爽,便派兵出征。雙方還未交戰,潮州太守王待監就先赴三山求神明保佑,眨眼間竟真的雷雨交加,叛軍被吹襲得潰不成軍,終於舉械投降。到了宋太宗時,潮州一帶又有人作亂,匪呀賊呀到處都是,宋太宗於是御駕親征,卻屢屢無功而返。正氣餒無奈之中,一天忽然有幾位穿金甲的神人橫空出世,神勇無比,法力無邊,眨眼間那些匪賊就風卷殘葉般被收拾殆盡。王師不戰而勝,凱旋之時,猛抬頭,忽見城頭鮮艷霞雲中出現一面旌旗,上書「潮州三山神」五個大字,宋太宗一怔,終於明白過來,原來金甲神人竟是三位山神下凡助他啊,便頒詔封君山為「清化威德報國王」,明山為「助政明肅寧國王」,獨山為「惠威宏^H小說應豐國王」。

因為護佑百姓,三山國王被虔誠供奉,漸漸演化成為客家人共同的神明。客家人東渡來台開墾時,便從當地廟宇中將三山國王分靈帶來,在落腳地建寺供奉。

彰化縣溪湖鎮的霖肇宮,據說是在明萬曆年間就來到台灣了。當年廣東揭陽縣馬義雄、周榆森等人到台灣采芡實作藥材,為了祈求一路平安,特地帶上老家霖田廟中的三山國王分靈香火。他們先是在鹿港登陸,次年才在溪湖建起寺廟。1993年,該廟曾舉辦一場大型活動,慶祝開基400年。如果記載無誤,那它便是全台最早建成的三山國王廟了。(霖肇宮小注)

與鹿港三山國王廟合祀的,除了天後聖母外,還有韓文公,即位列唐宋代八大家之首的韓愈。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刑部侍郎韓愈因為得罪皇上,被貶潮州任刺史。「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這首流傳千古的《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就寫於赴潮途中,而侄孫韓湘則被明代小說家吳元泰在《東遊記》里,演繹成八仙過海中那個手執紫金簫懲惡揚善的韓湘子。韓愈貶潮州僅7個多月,卻做了很多實事:驅鱷除害、關心農桑、贖放奴婢、延師興學,每件實事都造福百姓,因此深得民心,被潮州人設祠祭祀。「文章隨代起,煙瘴幾時開。不有韓夫子,人心尚草萊。」這是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兩廣總督吳興祚赴潮州參謁韓文公祠后寫下的,他認為如果不是韓愈被貶來潮,這裡還無法擺脫蒙昧,對韓愈給予高度評價。而最不吝讚美之辭對韓愈進行謳歌的,則是同列唐宋八大家的蘇東坡。1092年,也頗有詩名的王滌知潮州時,特地約請當時名滿天下的大文豪蘇東坡為韓文公祠撰寫碑文。「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在這篇一揮而就的《韓文公廟碑》中,同為文人的蘇東坡,竭力謳歌出自己的敬意,不經意間也把自己的這些文字寫成了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

乾隆三十七年(1698年),潮州人將家鄉廣泛祭祀的韓文公崇拜帶到台南,與三山國王以及天後聖母合祀,並在廟中設客房,供往來的潮籍商賈歇腳投宿。在家靠父母,出門靠老鄉,這裡無形中也成了移台潮州人聚會交流之地,於是也被人稱為「潮州會館」。

細算起來,清代來台的客家人其實有五支脈絡,從康乾時期起,他們就分別從福建汀州府、漳州府,以及廣東梅州府、惠州府和潮州府陸續往台灣遷移。但清初客家人渡台禁令的執行,畢竟令客家人經歷了更多的艱辛與悲苦。所以,那首廣為流傳的《渡台悲歌》由客家人編寫,就非常順理成章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過台灣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過台灣
上一章下一章

墾號(6)

%